?

清代涼州府武威縣文進士數據分析研究

2023-08-24 19:42趙婉婷趙大泰
今古文創 2023年31期
關鍵詞:武威清代進士

趙婉婷 趙大泰

【摘要】在清朝,如今的甘肅省武威市一帶設立涼州府,治武威縣,下轄武威縣、古浪縣、鎮番縣(今民勤縣)、永昌縣、平番縣(今永登縣)和莊浪茶馬廳。武威縣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考中文進士者就有41名。以計量史學的視角,對這些文進士的相關數據,包括時間分布、姓氏、壽命、中式年齡及名次、仕宦、著作和從教經歷等進行分析,可以獲得許多有意義的信息,了解當時的科舉制度和社會風貌。

【關鍵詞】清代;武威;科舉;進士;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K29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1-006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1.020

基金項目:此文系2022年武威市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建設與運營研究》(WW2201MSS031)、

武威祭孔大典分項研究的成果。

甘肅省武威市,古亦稱涼州,位于河西走廊的東端,自古是絲綢之路的要沖。武威儒學文化底蘊深厚,文脈綿長。自漢武帝開通西域,設立河西四郡后,中原儒家文化開始在武威傳播、保存、發展,經過兩漢初興、五涼興盛、隋唐繁榮、夏元延續,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儒家文化體系。

明清時期,由于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武威儒學進入鼎盛時期。明代,武威建有涼州衛儒學、鎮番衛儒學,以及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涼州衛設立的涼州書院。在清朝,設立涼州府,治武威縣,下轄武威縣、古浪縣、鎮番縣(今民勤縣)、永昌縣、平番縣(今永登縣)和莊浪茶馬廳。清代武威文化教育事業盛于明代。雍正二年(1724),涼州衛儒學改為涼州府儒學,擴大了規模,增多了生員,選拔貢生由兩年一貢改為三年兩貢。雍正四年(1726),創設武威縣儒學,并設立武威考院,成為五縣考取生員的場所。清代形成了“右文之盛,前所罕見”的盛況。這一時期,武威以科第出身踏入仕途的人數眾多,可謂俊采星馳、人文薈萃、文風鼎盛、甲于秦隴。

清代武威縣考中文進士者就有41名。以計量史學的視角,對這些文進士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獲得許多有意義的信息,了解當時的科舉制度和社會風貌。

41位進士,按照考中進士的時間依次為:康熙年間孫詔(?—1733),雍正年間蘇璟,乾隆年間王化南、孫俌、李蘊芳(1717—1755)、劉作垣(1732—1813)、張翙(1750—?)、蕭士雙、郭楷(1760—1840),嘉慶年間周泰元、張澍(1781—1847)、楊增思(1762—?)、何承先(1772—1810)、龔溥、張美如(?—1834)、趙廷錫(1779—?)、李蕡生、馬廷錫、尹世衡(1779—1841)、牛鑒(1785—1858)、潘挹奎(1784—1829)、王于烈(1783—?)、張兆衡(1788—1848),道光年間丁鎧(1795—?)、陳作樞(1808—1870)、任國禎(1807—?)、劉鎧(1814—?)、蔡式鈺(1815—?),咸豐年間王之英(1815—?)、張詔(1803—?)、張景福(1830—?)、袁輝山(1801—?)、周光炯(1804—?),同治年間劉開第、許楫(1832—?),光緒年間馬侃(1839—?)、倫肇紀(1845—?)、任于正(1862—?)、李于鍇(1862—1923)、權尚忠(1861—?)、張銑(1874—1912)。

一、武威縣文進士的時間分布

41名進士中,第一位是孫詔,1712年中進士,最后一位是張銑,1903年中進士,期間跨越191年,平均4.7年產生一位進士??傮w而言,武威縣的進士數量在甘肅省內是數量領先的,但是放眼全國,還是屬于科舉落后地區。

武威縣進士在時間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明末清初,由于改朝換代的戰爭,武威縣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科舉事業自然停滯。順治年間沒有考中進士,直至清軍入關后68年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武威縣產生了第一位進士孫詔。1668年,甘肅從陜西分離出來獨立建省,1712年朝廷為了避免舉人中式“一省偏多,一省偏少”而實行“分省取士”的制度,這是孫詔考中進士的時代背景。

雍正朝,武威縣有一位進士蘇璟。到乾隆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考中進士者達到7人。但是,這樣的絕對數字并不能準確反映進士的考中頻率,因為乾隆年號延續了60年之久。所以,用人數除以年數,得到的“平均每年考中進士數量”,才具有比較意義。乾隆年間這個數字是0.12,到了嘉慶年間,這個數字達到了峰值,嘉慶24年間,武威縣考中14位進士,平均每年0.58人,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嘉慶年間,正科、恩科并舉,鄉試、會試的名額都大幅增加。咸豐年間,這一數值達到0.45,形成另一個高峰。

同治年間,由于受到戰亂影響,武威縣進士人數為2人。1875年,在左宗棠等重臣的大力倡導下,陜甘分闈,甘肅自設試院,自辦鄉試。1876年,設立了學政。因此,光緒年間,武威縣進士數量有所回升,達到6人。1903年武威縣張銑考中進士,1905清朝廷宣布廢除科舉制度,所以張銑成為武威歷史上最后一位進士。

二、武威縣文進士的姓氏、壽命、中式年齡及名次

從姓氏的角度,41位進士中張姓最多,達到7人:張翙、張澍、張美如、張兆衡、張詔、張景福、張銑;王姓3人:王化南、王于烈、王之英;李姓3人:李蘊芳、李蕡生、李于鍇;劉姓3人:劉作垣、劉開第、劉鎧;孫姓2人:孫詔、孫俌;馬姓2人:馬廷錫、馬侃;周姓2人:周泰元、周光炯;任姓2人:任國楨、任于正;剩余17個姓氏均只有1人。

41位進士,由于史料缺失,大部分進士的生卒年代尚不能確定,只有12位進士的生卒年明確,因此可以知道他們的壽命,另外蕭士雙據記載“年未五十而卒”。雖然樣本較少,但可以大概看出進士的壽命呈正態分布,短壽長壽的都是少數,大部分在60—70歲之間?!叭嘶盍粸樨病?,英年早逝的進士有李蘊芳、張銑、潘挹奎、何承先、蕭士雙五人。李蘊芳年僅38歲,因為文字獄被乾隆帝下令處死。張銑年僅38歲在新疆焉耆知府任上,被革命黨會同哥老會殺害。何承先年僅38歲,因為體弱多病且嗜酒如命去世。潘挹奎年僅45歲,病逝于北京?!叭嘶钇呤艁硐 ?,長壽老人有73歲的牛鑒、80歲的郭楷、81歲的劉作垣。

41位進士的中試年代都是明確的,如果知道其生年,就可以確定其進士中試的年齡,目前可以確定的有30人。30位進士中,25—40歲中試的最多,達到25人,占比83.3%;15—20歲的有2人,占比6.7%,堪稱“少年英才”,張翙、張澍都有“神童”之稱;50—55歲的有3人,占比10.0%,張詔、袁輝山、周光炯三位進士堪稱“大器晚成”。年齡分布呈現正態分布,也符合常見的“二八定律”。

在進士科舉制度中,分為三個等級: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只有三位,號稱“三鼎甲”,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由于武威縣畢竟處于西北邊陲,所以清代沒有考中一甲之人,二甲者也僅有8人,其中牛鑒名次最高,為二甲第4名,其他七位為王化南、李蘊芳、張美如、楊增思、陳作樞、許楫、馬侃。

學子在考中進士后,就達到了科舉考試的頂峰,堪比如今的“博士”,而如果進一步入選“翰林院”進修,則好比“博士后”。在武威縣41位進士中,有10位入選“翰林院庶吉士”,號稱“十大翰林”,是為進士中的翹楚。他們是孫詔、王化南、張澍、何承先、張美如、尹世衡、牛鑒、張兆衡、丁鎧、李于鍇。

三、武威縣文進士的仕宦、著作及從教經歷

從仕宦經歷來說,進士中試后一般欽點為知縣或者各部主事。武威縣41位進士中,由知縣、各部主事入仕的有34位之多,占比82.9%。其中有26位進士仕途從知縣開始,占比63.4%。其中有8位進士仕途從各部主事開始,占比19.5%,如張翙、張美如任職戶部,周泰元任職禮部,尹世衡、潘挹奎、周光炯任職吏部,許楫、張銑任職刑部。

另外,有3人目前史料缺乏,仕途不甚明確,任于正“欽點內閣中書”,張詔“欽點檢選知縣、候銓主事”,王于烈不明,估計也屬于上述80%之列。有2人,仕途從學官起步,如龔溥“官至教授”,李蕡生任“國子監學正”。另外,李蘊芳有擔任“旗學教習”的經歷,張銑有擔任“八旗官學教習”的經歷。

有一人未曾入仕,即進士蕭士雙,他為了謀生曾為江寧太守章攀桂幕僚,河州路都督家庭教師。據潘挹奎著作《武威耆舊傳》中《蕭進士傳》,蕭士雙家庭貧寒,雖然才華橫溢,但相貌丑陋,嗜酒好賭,行為放蕩不羈,這或許是他未能入仕的主觀原因。而且,他“年未五十而卒”,當與生活艱苦有關。

在武威縣進士中,牛鑒無疑是起步最高的,也是官位最高的。牛鑒考中進士后在翰林院進修6年,成為翰林院編修,后來成為道光、咸豐兩位皇帝的老師,最終官至兩江總督(正二品),兵部尚書銜,撫遠將軍,兼轄兩淮漕鹽(從一品)。1842年,牛鑒同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留下了歷史污點。

大部分為官的進士,其仕途始于知縣、主事,亦終于此。武威縣的進士都忠于職守,能于任事,多有“循吏”之稱,鮮有貪官污吏。部分進士可以晉升至州府一級的知州、知府,如王化南、劉作垣、張翙、張澍、尹世衡、張兆衡、陳作樞、李于鍇、張銑等。官位最高的除了牛鑒之外,當屬孫詔。孫詔在擔任縣令之時,恰逢雍正皇帝祭祖路過,孫詔痛打了弄權的太監,因而受到皇帝賞識,不斷升遷,官至湖北布政使(從二品),還未上任,死于江西按察使任上。

從著作而言,武威縣的進士中多擅長詩文,或鉆研學術,多有著作留存下來,或者在史書中有所記載,如李蘊芳、劉作垣、張翙、郭楷、張澍、張美如、潘挹奎、劉開第、李于鍇。還有郭楷、張澍、張兆衡、張銑編撰過地方志,為地方文化的保存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在學術上取得成就最高的無疑是張澍。

李蘊芳的著作有《迥颿草》《省非草》《醉雪庵遺草》;劉作垣有《周禮匯解》《左傳闡義》;張翙有《念初堂詩集》《桐圃詩集》;郭楷有《夢雪草堂詩稿》《續稿》《夢雪草堂讀易錄》;張澍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等;張美如有《張玉溪先生詩稿》;潘挹奎有《通鑒論》《論論語》《詩文集》《雜著》《燕京雜詠》《武威耆舊傳》;劉開第有《谷歸來客詩文集》《醉吟山房詩存》;李于鍇則續成其父親李銘漢《通鑒紀事本末》,有《李于鍇遺稿》。

方志方面,郭楷編纂《靈州志跡》;張澍編纂《涼州府志備考》《續黔書》《蜀典》《大足縣志》《瀘溪縣志》等;張兆衡編纂《新修曲沃縣志》;張銑編纂《焉耆府鄉土志》。這些方志承襲了明清地方志編修的體例優勢,也體現了編修者的學術素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方志學理論的發展,使得方志的編修不僅起到了保存史料、糾謬補缺等功用,也體現了清代進士的家國情懷。

清代武威縣書院發達,先后有成章書院、天梯書院、北溟書院、雍涼書院等知名書院??滴跛氖辏?704),涼莊道武廷適創建成章書院;乾隆十二年(1747),由涼莊道張之浚倡議,涼州知府朱佐湯暨涼州府所屬五縣知縣增修書院;乾隆三十七年(1772),顧光旭出知涼州府,武威知縣請求修復書院?!皼鲋菖f有天山書院,歲久致圮?!睍盒迯秃?,更名為天梯書院。乾隆七年(1742),時任武威縣令歐陽永裿在城北30里的永昌堡(今永昌鎮)創建北溟書院。光緒元年(1875),甘涼道守備成定康捐出俸銀1000兩,在武威城西北隅石頭灘購置民房,創建了一座府治書院——雍涼書院。

41位進士中,多有主講本地書院的,與本地教育形成“互哺”,實屬難得。主講天梯書院者有王化南、劉作垣、郭楷、楊增思、張美如、王于烈、張兆衡、陳作樞、張詔、袁輝山、張景福、周光炯等12人。主講過雍涼書院的有劉開第、倫肇紀、李于鍇3人。

41位進士中,還有多位曾主講外地書院。劉作垣曾主講酒泉書院,郭楷曾主講靈州奎文書院,張澍曾主講漢中漢南書院、蘭州蘭山書院,張美如曾主講鎮番蘇山書院、西安關中書院,張兆衡曾主講蘭州五泉書院、蘭山書院??梢?,進士憑借其顯赫的科舉身份,謀取書院講席的職位還是很有優勢的,也較為普遍。

參考文獻:

[1]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1.

[2](清)張玿美撰,張克復等校注.五涼全志校注[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

[3]武威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武威地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4]金枚.甘肅明清進士翰林傳略[M].香港:天馬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5]陳尚敏.清代甘肅進士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6]陳尚敏.清代甘肅進士資料輯錄[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7]多洛肯.明清甘寧青進士征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趙婉婷,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

趙大泰,甘肅武威人,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猜你喜歡
武威清代進士
重任在肩
四進士(上)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三套車”:武威人的驕傲
《進士or近視》
清代怎樣整治形形色色的詐騙案
清代典妻習俗與戶婚制度的競存及原因評析
清代寫真人物略考
淺談清代宮廷樂舞的主要類型
武威所出西夏買地券再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