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助力文化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

2023-08-29 15:10張香梅
經濟師 2023年8期
關鍵詞:產業升級融合發展傳統文化

摘 要: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方面。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精神養料,因而也是文化產業深度發展、內涵式發展的動力源泉。當前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漸強,為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升級,需發揮好傳統文化與地方區域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優勢,賦能地方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從整體上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傳統文化 產業升級 高質量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1.3;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016-02

文化事業發展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事業發展需要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前提保障。為加快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通過供給側改革對文化產業進行了大刀闊斧改革。2021年國家出臺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從供給端入手,實現文化產業升級[1]。這就要求新時期在推動文化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外部因素,而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源泉,理應因地制宜地提煉出有益因素,助力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轉型升級的要求

新時代背景下,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補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多元化訴求。高質量發展要改變傳統與生產要素投入保持經濟增長的粗放模式,要進一步提升全要素生產效率,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融入新發展理念,實現創新驅動。新時期,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產業發展,都要走質量變革道路,走創新發展道路。從文化產業看,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屬性,又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既要明確其內涵,也要找到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產業管理體系變革。文化產業的特殊性要求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區別于其他產業發展模式。要想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就必須推進產業管理體系變革,實現產業管理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構建宏觀的管理制度,對具體政策治理進行優化,才能夠確保文化產業管理體系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才能夠確保各個層次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從文化產業管理制度構建層面看,在推動文化產業過程中要深刻把握產業意識形態屬性,加大文化體制創新發展,打破阻礙文化產業發展的種種局限,運用文化產業的各項統領式的優勢實現與其他產業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制度創新帶來的諸多紅利,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動力。從文化產業管理的政策治理層面看,政府要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同時要充分尊重產業市場化規律,制定更契合文化產業管理的政策機制,進一步提升政策治理效能,發揮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促進作用。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一是要重視文化產品的價值判斷,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明確文化產業自身價值導向,文化產業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追求產生著深遠影響,而文化產品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必然要打上中國烙印和民族精神,必然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注重產品內容的價值判斷。二是要充分體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審美價值。當前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過多關注了產品和服務的經濟價值,忽略了產品和服務的審美價值。從本質上看,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應是審美價值,而審美價值也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追求[2]。如果在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新過程中沒有注重其審美特性,千篇一律的文化產品很難引起受眾關注,也就無法實現經濟價值。之所以文化產品能夠受到人民群眾的追捧,就在于其創意、藝術和審美都達到了較高層次,這也是未來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重要趨向。

二、傳統文化助力文化產業升級的理論邏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燦爛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和價值體系,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與馬克思主義等西方文化進行了碰撞和融合,在體現中國特色的同時,也吸收和借鑒了世界先進文明成果,這也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超強的包容性、學習性特征,在碰撞、融合、消化、吸收和創新過程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出了強大的社會功能,同時也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文化根基。

1.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黃河和長江兩支主體文化,黃河文化作為北方代表文化,長江文化則作為南方代表文化。同時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又分支出了很多亞文化,這些亞文化屬于地方文化,但又統籌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體系之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這些傳統文化又孕育出了不同的經濟主體,而這些經濟主體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也體現出了不同特征。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在與世界文化交流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烙印,例如瓷器文化、茶葉文化和絲綢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早在公元前10世紀西周時期就孕育出了絲綢文化,之后又出現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不僅為我國與西方經濟往來提供了路徑,也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使東方絲綢名揚世界。而絲綢文化也成為當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文化積淀??梢哉f,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占據獨特位置,并持續地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不同的傳統文化在孕育經濟的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產業,這些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相融合,進而創造出了不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而這些文化產品和服務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差異性,也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

2.傳統文化是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潛力要素。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傳統文化越厚重就越能夠為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文化動力和發展潛能。一是對傳統文化挖掘越深入越能夠為區域發展孕育潛力。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以創新作為內在驅動力,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導的產業創新,還是自下而上的以產業主體為核心的創新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孕育和培養。創新思維必然植根于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中,文化不僅是創新思維的土壤,更是創新思維的靈魂。一個區域傳統文化厚重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內社會的創新自覺性,同時也與創新成果成正比關系。二是對于區域經濟發展而言,自然資源往往具有一定的無限性,而文化資源具有非常大的延展性,通過對文化資源的深入發掘,能夠為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能夠更好地培養區域社會主體創新意識和創新動力,從而為區域創新提供扎實的人才保障和輿論氛圍。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扎實的經濟基礎,隨著資金規模的不斷擴大,文化產業發展也會越來越繁榮,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3.文旅融合是加速文化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傳統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能夠更好地滿足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需求[3]。隨著技術融合、產品融合和組織融合的不斷深入,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要素不斷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新的融合產業發展模式。在全新的技術支持之下,文化產業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具體訴求,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實現文化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首先,在文旅融合過程中文化產業市場和旅游產業市場不斷交融,相應的消費群體也會越來越大,文化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通過豐富產品和服務能夠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其次,營銷渠道更為多元化。文化產業在轉型過程中會與旅游產業營銷渠道深度融合,進而構建更為緊密的營銷渠道,有助于文化產業降低營銷成本。最后,市場運作融合統一。在文旅融合過程中隨著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二者在統一運營模式下,原來很多交叉重復的地方逐漸消失,實現資源有效整合,更好地挖掘市場潛能,不斷擴大自身競爭力,在文旅融合過程中加速文化產業的升級轉型。

三、傳統文化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策略

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出更為多元化訴求。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理應體現出人民屬性,新時期,為了更好地體現文化產業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必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1.推動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化和科技,而文化科技同樣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特別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推動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有助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創新,通過生產要素優化組合,能夠使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得更為緊密,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的覆蓋范圍。近年來,通過文化與技術融合,在文化消費領域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新產品和新服務。隨著云計算、智能硬件、大數據等高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為文化創意和各類高品質文化產品創新提供了先決條件。在大量創新型人才的參與下,互聯網與文化創意實現了跨界融合,并衍生出了多個新文化業態,衍生包括文化創意、創意設計、數字創意等多個產業,對提升文化產業質量,構建更為完善的文化產業鏈條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5G應用技術的廣泛普及為文化產品創新提供了更為尖端的技術支撐,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數字文化產品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傳統文化與影視、音樂、游戲、動漫、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使文化產品具有了沉浸式、可視化和交互性特征。為了更好地推動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有必要搭建創新平臺,加強對傳統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的頂層設計,通過平臺將這些頂層設計具體落到實處,進而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創新能力,將最新科技成果融入到傳統文化創意之中,打造出更多的數字化文化產品和服務,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

2.深化文旅融合和改革創新。改革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要想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就必須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國家要結合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訴求,構建現代化的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不斷發展壯大。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4]。特別是要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支持力度,使其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帶動者和推進者。一方面,要積極推進文旅深度融合,鼓勵文化企業與社會資本有機結合,進一步拓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的融資渠道,對有發展潛力的民營文化企業要給予融資支持,要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文化企業建設,通過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加強資本合作,實現國有文化企業和民營文化企業的優勢互補,實現跨文化企業強強聯手,進一步提升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一體化、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優勢,為文化產業發展創新搭建更廣闊平臺,打破行政區域束縛,鼓勵優秀龍頭民營文化企業“走出去”,讓市場在更深層次發揮作用,進而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3.延伸傳統文化產業價值鏈。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在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可以將傳統文化作為重要元素,以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形式加以充分展現。傳統文化在信息技術加持之下可以為文化產業價值鏈延伸提供更為多元化的元素[5]。數字信息技術屬于中性技術,只有在傳統文化基因的促進下,才能夠迸發出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化內容。為此,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字信息技術優勢,要為文化產業價值共創提供技術支撐,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進而在新時代彰顯出傳統文化的內核和價值。在供給端,可以搭建傳統文化云服務平臺,在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換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原則,加強對原創文化產品知識保護力度,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在用戶端,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化,要以用戶需求作為傳統文化加工的主要方向,要充分了解用戶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需求和偏好,進而打造出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用戶的文化需求、感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價值訴求。另一方面,要將傳統文化產業價值鏈延伸作為當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充分發揮文化產業不同主體的各自優勢和作用,圍繞傳統文化創意、傳統文化創新,打造一系列能夠被用戶所認可的產品和服務,更好地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平衡,在延伸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同時,更好地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

總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文化產業升級與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能夠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各級地方政府和文化職能部門要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金融產業和科技產業等多個產業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將其融入到文化產業創新之中,進一步豐富文化產業供給內容,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多元訴求。文化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激活我國文化潛在的消費需求,有利于解決文化產品供需矛盾,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力.習近平關于文化產業的重要論述:發展脈絡、核心要義和理論貢獻[J].企業經濟,2022(08):5-13+2.

[2] 張姝,張子璇.新文創理念下構建傳統文化遺產IP生態鏈的研究[J].包裝工程,2022(16):347-354.

[3] 顧江.文化強國視域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創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4):12-22.

[4] 周錦.社交網絡應用下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機制研究[J].理論月刊,2022(07):68-74.

[5] 王亞南.新時代高質量文化消費:價值、維度及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3):66-71.

(作者單位:中共商丘市委黨校 河南商丘 476000)

[作者簡介:張香梅(1979—),女,漢族,河南商丘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責編:建峰)

猜你喜歡
產業升級融合發展傳統文化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