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就業面臨的突出挑戰與對策建議

2023-08-29 15:10劉樹
經濟師 2023年8期
關鍵詞:就業形勢對策

摘 要: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青年群體就業壓力不斷增加、靈活就業人群缺乏必要保障、“慢就業”“緩就業”現象增多等。文章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分析,研究了就業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對就業市場產生的影響。對應對就業面臨的這些挑戰,從宏觀政策調控、信息化平臺建設、就業指導服務、社會制度保障等四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就業形勢 就業市場 結構性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022-02

隨著高校畢業季臨近,就業相關話題熱度持續上升??傮w來說,我國目前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青年群體失業率高、靈活用工保障缺失等問題仍待加強關注,對此本文通過分析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一、當前就業面臨的突出挑戰

(一)周期性、產業性、結構性因素疊加,“就業難”與“人才荒”同時存在,求職者和崗位仍需時間適配

當前就業市場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周期性、產業性、結構性等多重因素疊加所引起的。從經濟周期看,全球在經歷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美聯儲加息等多重事件后,推動過去繁榮發展的經濟因素在逐漸消散,比如高速的人口增長、寬松的貨幣政策、自由的經濟貿易環境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世界各國的長期潛在產出增長率呈現下降趨勢。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以來,美聯儲持續加息,不少國家被動加息,導致全球經濟體系融資成本提升,加劇了世界經濟的動蕩。國內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外貿出口企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行業就業機會減少,不少企業招工意愿降低,甚至暫停招聘。

從產業調整方面看,隨著我國新興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一些制造企業尤其是傳統制造企業的行業競爭力不足,產能不斷壓降甚至倒閉,崗位需求量大幅減少。而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所需的專業技能人才又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在經濟增速換擋、產業調整優化的大背景下,求職者的知識、技能、經驗與企業崗位要求不適配,導致我國摩擦性失業群體增加。

從就業結構方面看,在后疫情時代,一些畢業生出現“求穩”心態,即追求崗位職位穩定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宇宙的盡頭是編制”甚至成為一些青年群體的“信仰”。一邊是一些國有企業招錄比達到200比1甚至更高,一邊是一些民營企業反映“招工難”“人才荒”,給就業市場帶來結構性問題。

(二)青年群體就業壓力不斷增加,供給端和需求端的“一升一降”,給就業市場帶來挑戰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2023年6月份全國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為21.3%,比5月(20.8%)高出0.5個百分點,成為自2018年有該項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值{1}。目前來看,青年人的就業壓力正在不斷增加。首先,青年群體失業率高企的背后,是應屆畢業生規模不斷增加的現狀。根據教育部預計,2023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158萬{2}。此前,貴州、江西、四川等不少省份也陸續公布了2023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幾乎全部創下當地歷史數據的新高。如果再加上往屆的待就業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求職人數超過往年,成為歷史上的“最難就業季”。

其次,海外留學生歸國意愿強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就業市場的壓力。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根據智聯招聘的最新報告,2022年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創業的數量同比增長8.6%{3}。

最后,受到疫情等方面影響,互聯網、金融、地產、教育等行業今年景氣度仍然在低位徘徊,往年吸納就業規模較大的行業,今年就業崗位減少。值得注意的是,更細分的失業率數據表明,學歷越低,失業率低高,而隨著學歷程度不同,失業率的差異已經非常顯著。隨著不少城市的網約車司機、外賣員等數量飽和,一些低門檻的就業崗位也在消失,給就業市場帶來不小的壓力。

(三)新就業形態興起,靈活就業人員缺乏必要保障,社會制度亟待完善加強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和新興技術的發展,在新業態、新模式、新行業的加持下,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以靈活就業人群為代表的勞動者數量大幅增長。這些靈活就業人員在擇業時優先選擇工作時間更加自由、工作內容更加個性化、工作場所不固定的崗位,不僅滿足自身個性化的工作訴求,也大大減輕了就業市場的壓力。事實上,新就業形態下,員工參與數量和企業實際用工數量都在增加,據統計,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家政人員、新媒體主播等就業人群已經高達2億左右{4}。

不過,作為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存在的問題也同樣突出。首先,具有較高不確定性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給人員保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早在2020年,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網文,就引發社會大量關注{5}。而由此引發的規范性問題,包括工作時間、勞動條件、安全保護、工作強度、薪酬安排等至今仍然存在優化的空間,如何對企業和平臺進行正向引導,值得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勞動關系認定亟待加強規范。當前一些新就業觀念帶來了靈活、兼職、共享等“新型就業概念”,很多就業人群被稱為自由職業者或多重職業者,因而出現勞動關系模糊的問題。比如在工傷認定方面,當就業人群受到職業傷害時,一些平臺和企業并不承認其法定關系,勞動保障部門以用工主體不一致而駁回工傷認定的風險很大。

再次,保障制度尚未確立。一些政策安排,比如靈活就業行業的規范分類、參加工傷保險的政策渠道、差異化的社保繳納方式、繳納社保的戶籍門檻等一系列的安排,亟待從頂層設計層面進行調整。一些現行法律法規難以調適或者沖突的狀況,亟需通過及時修訂完善相關法規進行妥善處理,為這一就業人群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慢就業”“緩就業”現象增多,“延遲畢業”“直接躺平”“回家啃老”成為一些群體應對就業問題的思想動態

面對越來越“卷”的就業形勢,不少青年群體就業意愿和擇業觀發生變化,希望通過“慢就業”“緩就業”制造緩沖期。部分學生群體就業不積極,甚至出現“呆在高?!钡南敕?。一般來說,只有科目掛科、論文未通過等情況,才會出現“延遲畢業”的情況。但目前已有不少高校生表示,現在求職并不理想,而主動選擇“在學校呆兩年再出來找工作”。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2022屆高校畢業生已有較為明顯的“慢就業”“緩就業”傾向,我國高校生不按期畢業率有所提高,15.9%的畢業生選擇延遲就業,這一比例較2021年提高了3%{6}。今年3月,“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登上新浪微信的熱搜榜單,不少網民留言稱“不去考個碩士、博士,怎么好意思去找工作”。然而,這種延遲畢業的動向,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反而進一步加劇了2023年就業市場的壓力。

同時,也有不少青年陷入“畢業即失業”“城市打拼不如回家啃老”的“躺平”思維中。截至2023年6月,新浪微博話題“畢業即失業是種什么體驗”相關話題閱讀已經超過5000萬次,而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長。不少年輕人開始流行“躺平”“擺爛”文化,并自嘲自己為“不升學、不就業、不上進”的“尼特族”{7}?!俺燥柫孙垱]事干,已經活成了孔乙己”等言論在自媒體尤其是短視頻媒體受到熱捧{8}。一些群體應對就業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思想,值得全社會關注和警惕。

二、相關對策建議

(一)解決就業市場各項挑戰,根本在于促進經濟改革發展,提供高質量就業崗位

面對當前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壓力,尤其是消費需求不足、投資信心不振、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等問題,需要通過經濟改革的辦法解決就業市場的困境。一方面,對反映就業狀況的統計信號,比如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國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等,更加注重跨周期調節,通過推進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和行業企業的支持。尤其是注重中小企業就業“蓄水池”作用,加大政策調控力度,比如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企業提供延期還貸服務等,提振中小企業信心,增強企業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另一方面,用好用足財政、金融、產業等各項政策,比如在財政政策方面,延續、優化、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增加就業穩崗、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出,在定額稅收減免、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方面制定一攬子政策,通過財政政策的“一減一增”形成經濟增長與就業擴大的良性循環。

(二)搭建網絡信息平臺拓寬就業渠道,打通信息堵點、減少信息不對稱性

鑒于目前就業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促進就業市場供需兩端的信息互聯互通的工作尤為迫切。應通過政企合作等多種方式,搭建數字化的就業信息平臺,打通就業市場的信息堵點,解決政府機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以及高校學生、社會人員等各層面的“信息孤島”問題,提高求職者和崗位的匹配效率。同時,為創業者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務信息,在創業擔保貸款、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方面加強指引,鼓勵和支持新興技術創業、返鄉創業等行為。此外,建立處理就業問題的機制和信息平臺,為存在勞資糾紛等問題的勞動者和企業排憂解難。

(三)細化優化青年群體的就業指導服務,引導青年群體正確的就業觀

高校應進一步加強針對大學生的就業課程安排和就業指導。一方面,主動設置和改革教育課程,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全新內容引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之中。鼓勵高校主動走出去聯系企業,與企業共建培訓基地,探索人才培養實踐新型模式,進一步加強就業市場供需的適配性。另一方面,打造新型高校就業服務平臺,盡快建立集指導、培訓、宣傳于一體的就業指導體系。配備專職的就業服務教師隊伍,形成系統化的就業課程內容,提高高校就業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同時,切實做好宣傳工作,加強就業問題的教育能力建設,主動設置議程,引導大學生積極就業,匡正錯誤認知。

(四)強化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制度保障,重點保障弱勢群體就業

將新形態就業群體納入政策覆蓋范圍,界定符合新業態用工特征的勞動者,明確靈活就業的內容和類別,加強對新業態勞動關系的規范和調整。鼓勵新業態就業人群參加醫療保險、養老保險,進一步減少各項社會保障和社會保險的門檻限制,暢通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的政策渠道,拓寬企業職業年金的應用場景。同時,人社、仲裁、司法等部門盡快統一裁定尺度,明確企業、平臺與個人的責任關系和認定標準,設立“互聯網+”的法律援助服務站點,探索跨地區勞動仲裁模式,切實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此外,加強對殘疾、大病、低保勞動者等弱勢群體的保障力度,廣泛吸納志愿服務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實體企業參與就業援助服務,對各類重點群體加強幫扶力度,拓寬就業服務的供給渠道。

注釋:

{1}國家統計局.上半年國民經濟恢復向好[R].統計局網站,2023.

{2}教育部.2023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1158萬人[N].《人民日報》網站,2022-11-18.

{3}智聯招聘.2022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R].智聯招聘網站,2023-02-10.

{4}人社部.目前我國靈活就業規模達2億人[Z].中國政府網,2021-05-20.

{5}賴祐萱.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N].《人物》雜志,2020-09-08.

{6}智聯招聘.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R].智聯招聘網站,2022-04-26.

{7}南都民調.七成受訪尼特族受過高等教育,近五成難覓理想工作“家里蹲”[N].《南方都市報》,2021-11-19.

{8}央視網.正視“孔乙己文學”背后的焦慮[Z].央視網,2023-03-16

參考文獻:

[1] 劉金全,申瑛琦,張龍.美聯儲政策不確定性、中國政策差異化反應與宏觀經濟波動[J/OL].統計與信息論壇,2023(07):1-11.

[2] 顧靜怡,聞其越,賈思潔.平臺型靈活就業人員工傷權益保障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188-189.

[3] 孫嘉寧,劉大勇.思政視域下新時期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分析研究[J].世紀橋,2023(06):72-75.

[4] 盛磊,楊白冰,劉幼遲.數字經濟時代制造業企業“招工難”及其對策[J].中國物價,2022:91-93.

[5] 周熙.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的特點、困境與進路[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2(14):25-32.

[6] 黃彥波,孫麗娟.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大學生就業困境與路徑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2,302(12):118-120.

[7] 蓋玉昊.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就業效應的影響[J].中國產經,2022,298(18):34-36.

[8] 吳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路徑探索[J].四川勞動保障,2023,455(06):48-50.

[9] 李葉晨.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困境及調適策略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3,305(03):163-165.

[10]李國華.共享經濟模式下新就業形態的法律性質認定[J].產業創新研究,2023,113(12):64-66.

[11]王金威.大數據在高校就業服務系統中的運用[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3,41(06):141-143.

(作者單位: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上海分中心? 上海 200000)

[作者簡介:劉樹,男,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上海分中心助理研究員,上海市先進工作者,長期從事經濟金融領域輿情分析研究,著有《網絡輿情應對與處置案例分析》等。]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就業形勢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關于職工隊伍穩定的認識和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變化與對策簡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