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產教分離癥結與融合路徑

2023-08-29 13:29郭金秀樓健昂
經濟師 2023年8期
關鍵詞:產教人才培養融合

郭金秀 樓健昂

摘 要:隨著產教融合成為一項國家戰略,高等教育的形態變革迫在眉睫。我國高?!爱a”“教”分離的癥結在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固化、產教融合的矛盾協調機制缺乏、制度體系建設滯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價值塑造功能不足等。為此,需要明確參與主體及其權責、完善產教融合制度建設、加強思政育人功能,努力構建良好互動的產教融合新格局。

關鍵詞:融合 產教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0;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197-03

2020至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反復強調“高質量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面臨美歐的聯合絞阻,推動產教融合、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迫在眉睫。

一、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以來,工業化國家高度重視并積極推動教育和產業之間的有效合作,形成了以美、英、法、德、日為代表的“合作教育”“企業教育”“社區教育”“學習工廠”“產學合作”等不同特色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這些模式的共同之處是促進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從工作中增長見識并反思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進而增進整個社會的知識積累與傳遞。

所謂人才培養模式,一致的觀點是高校根據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培養制度,為達到特定目的而實施的人才培養過程以及相關的運作模型與組織形式,涉及教育理念、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及關于教學的制度、組織、管理、評價等多方面的內容體系。

對于產教融合的概念,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融合,宏觀層面指的是產業和教育的融合,微觀層面指的是生產和教學的融合,前者涉及產業升級和教育發展、產業布局和專業設置的問題,后者涉及學校和企業、教學和生產的對接問題(許士密,2020)[1]。相較于同屬于協同育人模式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不再停留于微觀上的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單體互動,而是強調宏觀上的產業和教育、生產和教學之間的系統互動,遠比校企合作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嚴格,其基本點主要包括:以技術進步為主線,以創新為核心,以創新共同體為主導(劉紫婷,2010;許士密,2020;陳峰,2018)[2][1][3]。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其核心內容即打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并實現四鏈的有機銜接,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張慶民,顧玉萍,2021;侯嘉淳,金勁彪,2021)[4-5],其中,教育鏈包括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員工培訓;人才鏈包括學生、教師、職工、企業專家等,產業鏈指的是轉型升級背景下的第一、二、三產業,創新鏈指的是從理論創新到應用創新的全過程創新鏈條。

總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強調微觀上施教需要校企合作、受教需要工學結合,還強調中觀、宏觀上的行業和教育、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政產學各方的協同。

二、高校產教分離的癥結

目前高校逐漸形成了一些項目化、平臺化、生態化的強調點線面結合的產教融合模式,但并未實現真正的產教融合,“教”落后于“產”。

1.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固化導致產教融合局面難以打開。產教融合的目的是打通四鏈,使得“產”和“教”能夠相互扶持,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應地,人才培養目標為能力導向,即培養技術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但現有的產業和教育運行機制仍處于條塊分割狀態。高校的人才培養仍然沿襲傳統的學科型“三教模式”,即教師、教室和教材。教師隊伍屬于學術型師資隊伍,其選聘、考核等制度以科研為核心指標,教師本身缺乏對企業生產過程的全面了解,也缺乏對生產過程中人才知識結構和具體能力的了解,即使開展教學改革,也是撇開產業需求單純圍繞課堂教學效果在原有課程、原有教學內容上進行教學技巧的改革。教室是主要場地,授課以班級為單位,也有少量和企業聯系的課程,比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借助寒暑期安排全員去企業參觀,也可能讓學生自主申請和應聘去企業實習。教材仍然是教學內容參照的主要依據,教學中普遍缺乏與產教融合相適應的學生能力培養模塊。這些形式上的融合導致產教融合局面難以真正打開,也無法從實質上提高學生能力。

2.矛盾協調機制缺乏導致產教融合動力不足。產業和教育是兩個相互聯系但組織主體完全不同的部門,前者主要是企業,后者主要是學校。兩個部門在運行機制、發展目標、行動準則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企業是依據市場機制運行的、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主體;學校是依據國家教育事業規劃、政府主導運行的提供社會服務的主體。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即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利潤提供產品或服務,由此推動產業布局、產業形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更新,市場機制運行導致企業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機制的短期性、自發性和盲目性的影響;由政府主導的教育則致力于育人目標,為社會提供人力資源,同時滿足受教育者的發展需求,促進人的發展。產業部門的逐利動機決定了其效率優先的行動準則,追求最優的投入—產出比,為了保持或提高競爭力,需要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教育部門則以公平優先為行動準則,為所有群體提供多樣化的公平教育?!爱a”和“教”的巨大差異,造成了產教融合過程中的矛盾重重,如企業與學校在運行機制上的矛盾、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上的矛盾、產業盈利目標與教育育人目標的矛盾、產業效率優先與教育公平優先的矛盾等。這些矛盾缺乏協調機制,以致難以達成利益融合,導致產教融合動力不足。

3.產教融合制度體系建設滯后導致產教融合保障不足。要實現產業和教育的無縫對接,需要完善的制度體系、專門的產教融合宣傳機構和監督機構。我國雖然確立了產教融合戰略,也出臺了上百個有關“產教融合”的規范性文件,鼓勵產業方參與學校治理,但關于產教融合促進法律或者條例等一些全面性的、系統性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對參與者的責權如何劃分、如何保障各方權益、如何監督實施、如何評價效果等等問題,都缺乏操作依據。比如生產實習,高校愿意把學生送出去實習,但是企業有選拔需求,學生需要經過繁雜的面試程序才有機會到企業實習;到企業后,由于有保密需求,學生無法接觸到專業性強的工作,甚至只能打印、復印、跑腿。高校、企業、學生,各方權責如何劃分,以避免后顧之憂,這都需要系統性的制度體系來加以規范。對于有關產教融合的規范性文件的貫徹,省級和地市級出現明顯的斷層,地市級乃至基層真正貫徹執行產教融合政策的意愿不強。少數地區出臺了一些地方規范性文件,但其內容與國家大政方針存在較大偏差,片面強調高校主動推進,忽視行業、企業主體功能,對本地區產教融合規劃、利益協調不足,參與產教融合的各方地位和權益保護、權責劃分、責任監督等關鍵事項缺乏統一規范,使得真正的產教融合難以落地。

4.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價值塑造功能不足導致學生參與產教融合意愿不足。眾所周知,產業方和教育方利益的最大結合點是“學生”,產教融合作用的對象是學生。產教融合要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取決于學生對知識輸入轉化成個人顯性或隱性知識的程度。因此,學生也是產教融合中的重要角色,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產教融合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人才培養是十分復雜的事,產業實踐通常要求動手能力強、抗壓抗挫折能力強、責任心和團隊協作精神高等特點,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入主戰場干事業的優秀品質。但是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的價值塑造上顯得十分薄弱,受網絡“泛娛樂化”傾向、網絡亞文化、新自由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群體從眾心理以及西方功利主義、工具理性、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影響,大學生價值取向被誤導、思維方式被固化、責任擔當被弱化、理想信念和進取精神被沖擊、對傳統美德的尊重和熱愛被消解、精神生活被物化等,傳統的課程思政和大水漫灌式教學無法應對諸多復雜的大環境對學生價值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本身就在溫室里長大的學生參與產教融合的意愿不足,逃避生產成為多數大學生的選擇。

三、高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

產教融合是個系統性問題,其解決需要堅持系統思維,體系化推進。我們可以從明確參與主體及其權責、完善產教融合制度建設、加強思政育人功能著手,構建良好互動的產教融合新格局。

1.明確產教融合主體及其權責。政府、高校、行業協會、企業、學生均是產教融合的重要主體,明確各參與主體的地位、作用和權責邊界是有序推進產教融合的基本要求。首先,政府作為第三方和監管方,需發揮好促進、引導、統籌、協調、監督、評估等作用,這不僅涉及教育部門,還可能涉及發展改革、財政、工業、信息、人力資源、國資等多部門的協調,以及財政、金融、土地等多種政策的協同保障,建立產教融合政府支持體系,如建立產教融合基金、給予明確的財政支持、出臺激勵有利于推動產教融合的稅收以及知識產權等相關政策等。其次,高校應在保障辦學自主權和公平教育的前提下,積極推進與產教融合相適應的教學環境改造和教學制度改革,改革現有的學術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挖掘更多的校企利益結合點,拓寬產教融合渠道,推進產教供需對接。再次,重視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可以在精準的供需調查的基礎上,制定出促進產教融合規范開展的動力和自律機制,鼓勵和指導骨干企業帶頭示范并推進全面產教融合,并為高校和企業對接及利益協調提供媒介作用。最后,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將企業優秀文化、先進技術、發展需求等元素融入高校教學過程,推進專業教學對接產業發展,促進實現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

2.完善產教融合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只有根據外部反饋不斷調整才能適應當下的產教融合需求。當前,產教融合如何調動多方利益主體的積極性、如何規范產教融合的運作過程等,使得產教融合落到實處,這需要制度體系的剛性約束和堅實保障。首先,應加強法律建設。產教融合的貫徹實施涉及產業方、教育方、政府方等多個參與主體的利益平衡,需要結合產教融合現狀和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制定和實施反映高校、學生、行業協會、企業等參與各方集體意志和共同利益的法律制度體系,使得產教融合在落實的過程中有法可依,同時,解決產教融合如何開展、如何保障、如何監督評價以及相關的獎懲制度等問題。其次,省、市各級政府也應配套制定符合本區域特點的有利于促進產教融合的規范性文件。省級制度體系重在規劃省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出臺對應的符合省級產教融合現有基礎的規范性文件,同時落實省級監督事項。市級層面則重在落實,結合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國家法律和省級規范內的差異化的實施細則,推進產教融合的落地。同時還可以積極推動建立產教融合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

3.加強思政育人功能。思政育人,一是要求施教主體——教師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二是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履責意識,三是要求教師要有高超的育人能力,否則不具備思政育人的資格。由于課程思政是近年出現的新課題,許多教師對課程思政缺乏正確的認識。因而,思政育人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統一思政育人的目標、內容、手段等基本要素。其次,需要豐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資源,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并提高思政育人體系的價值塑造功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產教融合,提高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正確定位產業對人才的素質需求,強化學生的責任心。人才供需矛盾或者說結構性失業可能是產業需求和教育供給數量上的不匹配,也可能是質量上的偏差,比如,企業對責任心,即“吃苦耐勞善于協作的人格”放在首位,而高校的教育普遍將“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放在首位,產教融合需要重視企業對人才各項能力的需求,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政育人工作。產業和教育的融合問題脫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脫離兩大部門的現實需求是無法解決的。

4.構建良好互動的產教融合新格局。要實現“產教雙贏”的良性互動,就要實現產教之間真正的資源互通、供需協調、利益融合。一是要推動“產”“教”資源整合與互通。產業部門的優勢在于,對市場有更敏感的研判和更強的運營能力,擁有生產資料,能隨時提供社會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可以為教育部門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以及發展所需的現實課題;教育部門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高層次人才,可以為產業部門提供人力資源、信息咨詢服務或者員工培訓等;通過產教融合,將產業資源與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按照產業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能力和知識結構的要求,培育適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型人才,實現產教的雙贏。二是要實現供需協調機制,就產業發展、產業規模、人力資源結構等實現產業和教育兩大部門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對接和溝通,由此推動教育部門及時調整教育布局,如招生規模、專業設置、資源投入、科研選題,最終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協調。三是形成產業和教育的利益共同體。只有形成共同利益才能推動產教的真正融合,產教雙方可以適時調整合作時間、地點、內容、方式等,最終達成“產”與“教”的真正融合,形成“企業—學?!薄肮ぷ鬟^程—教學過程”“產品生產—教學成果”“科學技術—科研成果”“產業—教育”等從點到面的對接,形成“產”“教”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基金項目:2022年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YBJG202237);2023年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話語體系建構研究(2023SCG005)]

參考文獻:

[1] 許士密.依附論視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的困境與超越[J].江蘇高教,2020(06):49-55.

[2] 劉紫婷.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0(01):99-101.

[3] 陳鋒.產教融合:深化與演化的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Z2):13-16.

[4] 張慶民,顧玉萍.鏈接與協同:產教融合“四鏈”有機銜接的內在邏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04): 48-56.

[5] 侯嘉淳,金勁彪.產教融合視閾下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的制度構建[J].江蘇高教,2021(11):112-117.

(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作者簡介:郭金秀(1978—),女,漢族,江西吉水人,博士研究生,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金融系講師,研究方向:宏觀金融學;樓健昂(2002—),男,漢族,浙江金華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金融系2020級金融學專業,研究方向:宏觀金融學。]

(責編:若佳)

猜你喜歡
產教人才培養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