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發揮好“兩個優勢”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2023-08-31 09:01吳鐵林
北方經濟 2023年7期

吳鐵林

摘? 要:發揮內蒙古能源總量優勢和組合優勢,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兩個優勢”? ? ?做大做強? ? ?能源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內蒙古要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這就需要從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重要論述中尋找答案。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緊跟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智能電網,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在推進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工作時指出:要煤電油氣風光并舉,形成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綜合利用、集約高效的供能方式,要在大規模儲能、氫能等領域率先取得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在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增強系統觀念,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發展現代能源經濟,就是要緊跟或引領世界能源技術革命新趨勢,統籌煤電油氣風光,推動能源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如何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也需要從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重要論述中尋找答案。6月上旬,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指出,內蒙古優化產業結構必須立足稟賦特點和戰略定位,發揮好優勢和特色,積極探索新路徑??倳涍€強調,內蒙古既有發展傳統能源產業的優勢,又有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優勢,要發揮好能源產業優勢,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不能一提起現代能源經濟就只談新能源、避而不談煤炭和火電等傳統能源產業,而是堅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有效發揮內蒙古能源總量優勢和組合優勢,不斷提升傳統能源產業層次,全力推動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實現能源產業做大做強。

一、資源富集,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優勢突出

內蒙古能源資源種類齊全,煤炭保有資源量占全國的1/4以上,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分別占全國的1/2和1/5以上,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的資源條件優勢明顯,這就是總書記強調的優勢特色。

(一)煤炭資源儲量豐富

以煤為主是我國能源的基本國情。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煤炭仍將是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壓艙石”。內蒙古累計探獲煤炭資源儲量1萬億噸,占全國煤炭遠景儲量的1/4;其中保有資源儲量、已探明資源儲量均居全國首位。內蒙古煤炭資源埋藏淺,大部分具有煤田構造簡單、煤層穩定、厚度大、埋藏淺、易于露天開采等特點。

(二)油氣資源可觀

內蒙古石油剩余探明技術可采儲量居全國第9位,主要分布在海拉爾、二連、科爾沁、吉蘭泰4個油田。內蒙古天然氣剩余探明技術可采儲量居全國第4位,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地區(蘇里格氣田、大牛地氣田等)。此外,內蒙古煤層氣、頁巖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儲量也很豐富。

(三)可再生能源富集

內蒙古位于季風區內,風能資源總儲量13.8億千瓦,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3.8億千瓦,占全國陸地風能資源儲量的45%以上,居全國首位。內蒙古太陽能總輻射量1331-1740千瓦小時/(平方米·年)之間,年日照時數在2600-3400小時之間,是全國太陽能資源高值地區之一。

二、牢記囑托,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成效顯著

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是黨中央賦予內蒙古的戰略地位,也是必須履行好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近年來,內蒙古緊緊圍繞黨中央賦予的戰略地位,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加快建設。

(一)能源供應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內蒙古在產煤礦總產能13億噸,煤炭產量占全國1/4、居全國第2位;外送煤炭占全國1/3,保障了全國29個省區市用煤需求;煤礦現代化開采水平、千萬噸級現代化煤礦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單礦平均產能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全區年轉化煤炭增至1億多噸,形成以煤制油氣、煤制烯烴和精細化工產品等為主的國內規模最大的現代煤化工體系。建成國內門類最全的煤基再生能源產業體系,煤制烯烴、甲醇產量居全國首位,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已建成投產煤制油、煤制氣項目的省區。內蒙古全部發電量、外送電量均居全國首位,其中外送電量連續18年領跑全國。油氣年生產當量超過4200萬噸標準煤,居全國前列。

(二)新能源發展進入“快車道”

近年來,內蒙古抓住實施“雙碳”戰略的歷史機遇,加快新能源重大工程項目和重點產業集群建設,跑出新能源發展的“加速度”。2022年,內蒙古新能源投資額是2021年的5倍,接近全國年度新增新能源投資的1/4,居全國首位;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2000萬千瓦,新能源并網裝機超過6500萬千瓦,在建和擬建的新能源規模超過1.3億千瓦,約占全國1/3,大約是過去20年全區新能源建成規模的2倍。向國家爭取“十四五”期間在蒙西沙漠地區建設4個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配套4條外送通道,庫布齊沙漠新能源基地開工建設。在全國率先創新提出6類新能源市場化消納模式,2022年批復實施市場化新能源并網項目112個,總裝機規模超過3千萬千瓦。在全國率先建設零碳低碳園區,率先啟動蒙西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風、光、氫、儲4條產業鏈為重點,出臺《關于加強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規劃布局的指導意見》,呼包鄂和通遼新能源全產業鏈裝備制造基地初步成型。研制開發70兆帕加氫站用加壓加注關鍵設備,建設我國首個重載鐵路加氫科研示范站,研制開發的氫燃料電池環衛車下線運行。2022年,內蒙古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335億千瓦時,其中風電上網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居全國首位。

(三)能源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能源基礎設施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笆奈濉逼陂g,國家電網規劃建設特高壓工程“24交14直”。截至2022年底,內蒙古建成5條特高壓外送通道。蒙西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配套4條高比例新能源輸電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烏蘭察布烏蘭花、錫林郭勒錫西、包頭縱向通道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已核準,鄂爾多斯甘迪爾至川掌、寧格爾至巨寶莊、赤峰巴林至金沙至阜新(內蒙古段)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納入國家規劃。累計建成油氣長輸管道44條,“氣化內蒙古”進程提速。已建成智能化煤礦126處,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27個、比2020年增加12.6倍;82處煤礦井下應用礦山機器人、103處煤礦實現井下固定場所無人值守。

(四)能源保供穩價能力明顯增強

基本建成蒙東煤炭物流園區,煤炭儲備能力達到540萬噸。按期簽訂供暖季天然氣購銷合同,民生用氣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承擔國家下達的電煤中長期合同任務9.45億噸,占全國的36%,居全國首位。落實了10個省區進口煤應急保障煤源以及兩批國內缺口電煤、東北三省冬季供熱用煤任務。2022年,全區完成燃煤機組靈活性改造106萬千瓦,烏海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來內蒙古考察,給予充分肯定,指出:內蒙古能源經濟發展,方向明確、路子對頭。值得關注的是,內蒙古能源產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從能源生產總量看,2022年內蒙古煤炭產量比居全國首位的山西少近1億噸;從能源利用效率看,2022年內蒙古新增風電裝機規模占全國的比重不足5%,光伏裝機規模比重不足1%;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能源科技創新看,內蒙古儲能、氫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能源重大前沿技術和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品主要由區外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生產;從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看,內蒙古光伏產業鏈下游產品和輔件輔材主要來自區外;從儲能產業看,近兩年全區儲能設備平均利用小時幾乎為零。

三、統籌好“兩個優勢”,延鏈補鏈強鏈,把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做大做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前景很好,大有作為、大有前途。

(一)在服務國家能源保供大局前提下,推進傳統能源產業做強

我國能源消費仍然呈不斷增長態勢,能源消費總量由2000年的14.7億噸標煤增長至2022年的54.1億噸標煤,其中煤炭是能源消費的“主力軍”。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完成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改善民生等艱巨任務,意味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能源消費仍將保持剛性增長、煤炭和煤電仍將是我國的主體能源。當前我國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俄烏沖突導致全球能源供應鏈重組,改變了全球能源市場的貿易格局,我國能源安全保障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內蒙古的煤炭和煤電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方面舉足輕重。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內蒙古必須服從服務好這個國家大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內蒙古要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長期以來,內蒙古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高碳化特征明顯,要加快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一是協調推進煤炭增產保供。持續優化提升鄂爾多斯煤炭產能,穩定蒙東地區煤炭產能,確保煤炭供給接續穩定。推動具備增產潛力的煤礦盡快釋放先進產能,適時新建擴建一批大型、特大型現代化煤礦,打造更加集約高效的煤炭保供基地。

二是強化煤電兜底保障作用。加大對現役機組節能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力度,將淘汰的落后機組轉為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等容量替代建設大容量、高參數先進機組??茖W安排保障電力供應安全的支撐性電源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的調節性電源項目,鼓勵現役機組開展靈活性改造。

三是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內蒙古煤炭產業如果不把產業鏈拉長、轉化增值率提高,就不可能改變簡單“挖煤賣煤”的局面,要沿著產業高端化、產品精細化的方向,全力推動傳統能源和煤基產業高質量發展。瞄準“煤頭化尾”,抓住原料用煤不計入能源消費總量的大好機遇,推進國家規劃布局的現代煤化工項目建設,不斷提升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炭由燃料為主向以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支持鄂爾多斯建設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發展煤基全產業鏈,推動產業鏈向下游延伸,產品向專業化學品、化工新材料方向延伸,有效提高煤炭產品使用效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建立從“一塊煤到一匹布”的全產業鏈條,打造世界級現代煤化工產業。

四是提升油氣供給能力??茖W謀劃油氣產業發展,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推進二連、海拉爾等油田“控遞減”和“提高采收率”工程建設,吉蘭泰油田“增產”工程建設,蘇里格、大牛地、東勝等氣田穩產上產工程建設,實現油氣增儲上產。加快已批復煤制油、煤制氣項目建設,構建煤制油氣、煤制醇醚、煤制烯烴等多條產業鏈,打造煤制油氣戰略儲備基地,實現煤炭資源“吃干榨凈”“由黑變白”。

(二)新能源發展要搶得先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

縱觀全球能源產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次能源革命。第一次發生在19世紀中葉,標志是煤炭取代木材成為主要能源;第二次發生在20世紀中葉,標志是石油取代煤炭;第三次發生在20世紀后半葉,標志是以核能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開始推廣應用;第四次就是現階段正在發生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標志是全球能源結構從以化石能源為主向以清潔能源為主轉變。

實現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新能源是主力軍。我國將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步伐,風光等新能源將迎來跨越發展期。內蒙古是國內大規模開發新能源的首選區域,龐大的新能源建設需求帶動了上游原材料、中游裝備制造、下游運維服務的市場增長,將至少貢獻萬億元以上的工業產值,相當于再造了一個“工業內蒙古”。

內蒙古新能源開發要錨定“兩率先”“兩超過”目標,有“等不起”的緊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機感,按照新發展理念、全產業鏈思維,大力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馭“風”而上,逐“光”而行,“氫”裝上陣,“風光氫儲車”一體化協同推進,全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率先在全國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動內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推動單一發電賣電向全產業鏈轉變,成為全國最大的新能源生產和消納利用地區。

一是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繼續以沙戈荒、鹽堿地等地區為重點,布局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重點在巴丹吉林、烏蘭布和、騰格里、庫布齊沙漠地區先行啟動實施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加快推動國家第一批2020萬千瓦、第二批1188萬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成并網,謀劃推動第三批1170萬千瓦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開工建設。研制大容量高電壓風電機組、高效太陽能電池、光伏逆變器和大容量、高密度、高安全、低成本儲能裝置,研發退役風電機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技術。

二是廣泛拓展新能源應用場景。以新能源全產業鏈發展、多元化場景應用為牽引,推動重點產業用電高比例綠電替代,下大力氣不斷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深入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園區綠色供電、風光制氫一體化、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火電靈活性改造、全額自發自用等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支持自備電廠參與調峰。加快引進一批符合產業政策、具備較強新能源消納能力的企業和項目。支持蒙西電網加快體制改革,探索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電力系統,完善煤電聯動機制。加強省際綠電交易。

三是加快綠氫產業發展。積極推進以風光氫用一體化方式布局新能源制氫項目,推動新能源制氫規?;l展。加快拓展氫能在交通、化工、冶金等領域的應用場景。大力推廣氫燃料電池重卡、公交車。推進綠氫生產合成綠氨、綠醇,積極探索開展氫氣冶金示范,推動綠氫化工、綠氫冶金商業化規?;瘧?。開展氫燃料電池重卡、氫基熔融還原技術、雙還原劑低碳富氫冶金技術等氫能利用技術攻關。

四是協同推進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建設。按照“空間分離、時間同步”的原則,統籌推進新能源開發與新能源裝備制造及運維產業發展,推動“蒙字號”新能源裝備滿足區內、輻射周邊、供應全國。以風光氫儲產業鏈為重點,著力打造呼包鄂和通遼新能源全產業鏈裝備制造基地、包頭“世界綠色硅都”。引進風力發電機、光伏電池片及組件等裝備制造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風電、光伏裝備的整建制配套能力,補上氫儲裝備鏈條上的空白。優先支持新能源開發與新能源裝備制造一體化項目建設,支持新能源開發建設企業就近采購新能源裝備。

(三)完善能源基礎設施,構筑能源安全屏障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要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內蒙古要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經濟普惠、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體系,不斷提高電網匯集和外送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按照“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發展思路,推動蒙西至京津冀、庫布齊至國家中東部、烏蘭布和至華北、賀蘭山至國家中東部等高比例新能源輸電通道建設。擴大存量通道新能源外送規模,將蒙西至天津南交流特高壓及托克托、上都、岱海點對網等輸電通道改造成為風光火儲一體化外送通道,提升上海廟至山東、錫林郭勒至江蘇直流特高壓、錫林郭勒至山東交流特高壓輸電通道新能源電量占比。

二是優化電網主干網架。加快建設滿足新能源送出需求的電網項目。開展新型電力系統“網源荷儲”關鍵調度技術、“源網荷儲”功率路由器關鍵裝備、適應高海拔低溫型陸上大型國產化風電機組、高效晶硅太陽電池等研發與示范應用。適應新能源重點向四大沙漠及周邊區域集中、電源布局相應發生重大變化的新趨勢,堅持適度超前原則,積極謀劃建設一批電網主干網架、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項目。

三是完善油氣管網設施。深入實施“氣化內蒙古”戰略,完善東西部管網,加快推進蒙東“市市通”、蒙西“縣縣通”工程。推進陜京四線與長呼線、長呼復線等管道互聯互通,推動區內天然氣管道納入全國“一張網”,提高管網系統運行調節能力。

四是提升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動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能源領域“雙碳”實踐融合創新,加快建設智慧能源系統,開展電廠、電網、油氣田、油氣管網、煤礦、終端用能等領域智能化升級。加快建設智能調度體系、智慧能源平臺和數據中心,推進“智慧風電”“智慧光伏”等示范工程建設。

(四)增強能源供給彈性,有效保障能源穩定供應

加強能源儲備體系和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建設,確保能源穩定供應,是“十四五”時期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任務。內蒙古要全力推進煤電油氣應急儲備和運行調節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能源供應鏈水平,確保能源供應安全。

一方面,推進能源儲備能力建設。推動建立煤電油氣儲備制度、煤炭應急儲備產能制度,加強應急備用電源建設,在發揮防范抵御重大風險的傳統作用的同時,通過儲備的收儲和釋放,調節市場供需,平抑能源價格大幅度波動。

另一方面,有序推進燃煤機組靈活性改造。推進在建、新建、擬建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支持新型儲能快速發展,減少新能源的波動性、間歇性給電力供給動態平衡帶來的不確定性,降低需求側產業結構加速轉換導致的負荷側波動性增大帶來的風險,助力新能源高水平消納利用。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莉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