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循環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探究

2023-09-01 09:48周貴平譚秀英向鵬程劉沛宇李文彪
農業裝備技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秸稈農業生態

周貴平,譚秀英,向鵬程,劉沛宇,李文彪

(1.貴陽市菜籃子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25;2.貴陽市農業農村局蔬菜技術推廣站,貴州 貴陽 550025)

循環農業是繼精準農業、生態農業、可持續農業等農業領域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理念。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方式,它是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理論、國內外優秀的科技成果和現代經營理念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方式。循環農業是一種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主要特點的發展方式,是以綠色GDP 為基礎,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的動態均衡農業體系。

1 目前我國發展循環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模式還處于試驗階段,因此循環農業的發展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1.1 循環農業的發展理念有待推廣

近年來,由于對生態環境缺乏重視,導致農村自然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損害。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生態利益的重要意義逐漸被人們挖掘出來,這催生了大面積多領域的循環經濟,循環農業是其中發展最快的一部分。近年來,為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我國把循環經濟納入到農業系統中,以降低農業物資的浪費,達到經濟和生態雙贏。當前我國農業長期以傳統的生產模式為主,人們已經適應這種農業生產模式,對循環農業還存在一種抗拒心理,這就使得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難以推廣。同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業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制約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影響到循環農業的推廣。

1.2 循環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農民是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執行個體,其生產工作對循環農業的推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較為單一,以農資企業為主導,削弱了農民的發展動力。另外,在我國目前的經濟體制下,很多企業在實際運營中沒有按循環農業的發展要求來經營,給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3 相關部門缺乏對循環農業工作的支持

循環農業是一種以“高效利用”為核心、以“低排放”為目的的農業發展模式,其發展方式相對于傳統的農業模式具有更高的農業技術需求。由于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循環農業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撐,使得我國循環農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同時,單純依靠單一的籌資模式,既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又使社會資本的利用率下降,嚴重地阻礙了農村循環農業的發展[1]。

1.4 農村發展循環經濟缺乏群眾基礎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件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全民化項目,只有把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取得預期的發展成果。然而,就當前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而言,它的群眾基礎還很薄弱,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沒有積極地參與到這一進程中去,使其在發展中缺少有利的社會環境。

2 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

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循環經濟,而發展循環農業能有效地緩解資源矛盾。我國自古就對農耕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有“集約栽培”的良好農業傳統與文化傳承。在農業方面,古代農民很早就會綜合利用農資,將農資分為食用和非食用、飼養動物和回土耕種,這些都是循環農業發展的初期形式。新時期我國農業專家依據我國氣候條件和地理差別,構建了全新的循環農業體系,這一體系能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質、氣候等特征,實現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其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工業循環發展和資源循環利用。

2.1 產業復合發展型

復合循環農業是一種綜合利用多種農業資源,實現多層次、多角度、高效率的經濟運行方式,能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在農村推行產業復合發展型循環農業體系能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的低碳高速發展。

2.1.1 “農業+林業”復合型模式

該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經營單位的優點,并針對不同植物的生長特點進行最優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進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比如,把喬、灌、棕櫚、竹子等植物與普通糧食作物、中藥、菌類、動物相結合,使不同的資源相互補充,互不干涉,共同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復合結構的組合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各類生態林木、經濟作物、畜牧植物、糧油生產作物和家禽飼養,實現了生產效率、資源節約和經濟效益的全面發展[2]。

2.1.2 “農+牧+漁”復合型模式

把動植物學、大數據分析思維、現代先進的經營方法、種植技術相結合,充分理解自然演變的準則,借鑒了傳統的優良經驗,把牲畜的人工繁殖、作物的人工選育、水產養殖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巨大的生態系統,使系統中的各個環節能夠全面發展,從而達到最優的結構形態,最大程度節省土地資源,提升生態的合理性,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業環境。此外,把原始自然資源轉化為高價值經濟產品,不僅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生態,全面落實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1.3 “農林+牧+漁”全面整合發展型

“農林、畜牧、漁業”是我國農業體系的主體,由于各種農業體系有著不同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科學、合理的分配方式,能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立體式農業環境,使農林、畜牧、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在生產方面,通過多個行業的聯合經營,提高了地方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在生活方面,通過多個行業的有機結合,實現垃圾的再利用,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降低農業投入,改善農民的生活。

2.2 資源循環利用型

循環農業以“循環”為核心,“循環”的目標和實現“循環”的方式是我國開展循環農業是需要優先考慮的重點問題。一般來說“循環”是指通過資源的重復使用從而加快經濟發展的一種策略。鑒于我國農業資源豐富,但由于使用不當,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下面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一些對策。

2.2.1 發展沼氣工程,有效處理農業廢棄物

大力建設農村沼氣池,以沼肥為紐帶的生態循環是當前最具活力的農業技術,例如,采取“綜合組合”的方式,以沼氣作為生產和生活能源,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能源供給和消費矛盾,節省能源;利用沼渣作有機肥料對蔬菜、糧食、果園進行施肥,培養菌種,進一步降低化工肥料的使用數量,從而降低農業投入,增加農戶的收益。同時,將人畜廢棄物、農業廢棄物作為沼氣發酵原料,符合農業循環健康發展理念,對農業發展、降本增效、改善生態環境具有明顯的作用[3]。

2.2.2 有效利用秸稈,實現多種經濟循環

農業生產中存在著大量的秸稈原料,如果合理利用,不但能夠解決秸稈燃燒帶來的環境問題,還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小秸稈”也可以做成一件大事。充分發揮秸稈的特點,實現秸稈“五料化”的綜合利用,即“肥料、燃料、飼料、原料、基料”,并設立專門的秸稈資源回收單位,全面構建以秸稈為基礎的沼氣池、能源供給、牲畜飼料、建筑建材、生活用品等多角度的秸稈再利用模式,進一步實現秸稈的低碳化處理,在實現低碳發展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業的高速發展。

3 推動循環農業進一步發展

3.1 強化循環農業的推廣工作

思想引領實踐,有關部門應當全力推進循環農業的推廣工作,這對于我國全面構建循環農業工作體系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相關單位要充分發揮各類媒介的傳播優勢,強化循環農業的推廣工作。通過電視、廣播、新媒體等手段,對生態循環農業的概念進行深入的宣傳,并在國內外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的成果,為農業個體全面認可循環農業和落實循環農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在進行循環農業推行的過程中,有關單位應注意從多種角度推進循環農業的宣傳工作。通過進一步強化對農業生產的關注力度,從而使農民全面構建起低碳發展、保護環境的觀念。強化環保意識的宣傳和教育,引導民眾積極參加綠色消費活動,提高民眾對綠色消費觀念的認同和購買清潔食品的意愿,進而推動循環經濟的普及。

3.2 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并對農業產業進行規范化管理

當前制約我國生態循環農業進一步推廣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我國農業產業的經營主體眾多,各部門之間相互限制和制約。因此,要推動我國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必須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實行標準化管理。首先是農業經營制度的改革,把整個農業生產作為一個整體,設立專門的行政機構,對生產、加工、消費等工作進行全面的管理。也可以成立專門的督導小組,幫助當地農民實現循環農業體系的構建工作,協調有關生產資料減量化、廢棄物再利用、循環化發展等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科學、可行、易實施的可視化方案,提高了可操作性。與此同時,嚴厲打擊那些對人們身體和精神健康有害的“生態產品”,以進一步健全市場評價和監管機制,推動循環農業在我國的推廣和落實[4]。

3.3 進一步完善循環農業的相關規范政策

第一,要繼續完善我國生態循環農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增強我國農業領域相關法律的可操作性;制訂并頒布相應的法規,對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進行綜合防治;建立促進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加大對破壞環境的處罰力度,尤其是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公司。第二,要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建立起一種長效的聯合執法機制,使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分工清晰,形成協作關系。第三,要建立健全我國農業生態補償的法律體系,以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為主要手段,使社會各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督工作中來。

3.4 強化循環農業的技術研發和推廣工作

重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高科技開發與推廣的技術水平。首先,必須從政府層面制定政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扶持農業科技發展,鼓勵科技工作者深入開展生態循環農業技術的研發。其次,要大力推廣新技術,促進農業的循環經濟。再者,要研究開發新的廢棄物資源化技術。通過對農田生態環境進行治理,減輕土壤侵蝕;通過推廣滴灌、噴灌等現代農業技術,使農田得到有效的節水灌溉。第四,由政府組建專門機構,以各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推廣,鼓勵各大公司和農民掌握最新的農業技術,把農業技術運用到實踐中去。

3.5 循環農業融資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健全

加大政府對農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院校等建立產業協會,由各部門建立循環農業基金,將分散在全國的農業項目集中起來,用于循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等。通過政府的獎勵,來激發農民積極投身于循環農業發展中。另外,相關部門應當全面落實對資金的管控工作,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當全面解決當前農戶生產成本匱乏的問題,另一方面要對資金進行監督,防止資金濫用。最后,做好資源的合理分配,進一步強化土地的合理利用[5]。

4 結 語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農業系統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還不夠成熟,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有關部門要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掃除障礙。另外,循環農業的落實離不開民眾的支持和配合,所以,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循環農業的推廣工作,構建群眾口碑,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猜你喜歡
秸稈農業生態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生態養生”娛晚年
解讀“一號文件”: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推廣秸稈還田 有效培肥土壤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秸稈綜合利用模式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