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復蘇”發展理念的哲學旨蘊

2023-09-01 13:04馮璐璐王嘉雯
關鍵詞:人類綠色生態

馮璐璐,王嘉雯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寧夏銀川 750021;寧夏大學法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20 世紀中葉以來,全球工業迅猛發展,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問題逐漸暴露,時至今日,經濟與生態矛盾頻頻顯露,經濟與生態問題正在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世界經濟發展乏力、極端氣候頻現、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與環境問題接踵而至,防范與化解人類生存危機,一方面,要積極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嚴峻挑戰,開拓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加速社會低碳、綠色的發展模式轉型,恢復健康生態環境,以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的動態平衡。

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中提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指出了人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積極作用,為重建和諧共生的天人關系提供了全新視角。探討“綠色復蘇”的哲學旨蘊,調整天人關系,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

一 “綠色復蘇”提出的背景與理論演進

(一)“綠色復蘇”提出的背景

發展生態經濟和建設生態現代化是全球經濟社會建設的主旋律,是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球經濟綠色復蘇的重要途徑。2010 年4 月10 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提出了“綠色復蘇”的概念,開啟了以亞洲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討論?!熬G色復蘇”以近年來特定的經濟發展為背景,在國際范圍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中歐、拉美等地區積極推出綠色復蘇政策,一些東方國家也在進行“綠色復蘇”發展理念的深入研究。

“綠色復蘇”的提出,對于突破當前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兩難困境、實現經濟和生態均衡發展,具有現實意義。Robert Pollin 認為,世界的“綠色復蘇”要聚焦于綠色新政和化工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減少化學能源的使用,實現減排目標,以使2100 年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限制在比工業前水平高出1.5 攝氏度之內[1]。在2020年第75 屆聯合國大會講話中,習近平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經驗,表達了各國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的迫切要求,共同致力于推動世界經濟的“綠色復蘇”。這次講話表明,“綠色復蘇”“低碳經濟”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各國的重要主題。

2021 年第二屆全球綠色目標伙伴2030 峰會上,“綠色復蘇”被提升為“通過包容性‘綠色復蘇’實現碳中和愿景”。2021 年11 月11 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演講,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綠色作為復蘇的底色,努力做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的領航者[2]。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中國可持續發展關涉世界可持續發展,“綠色復蘇”成為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重要的組成。

(二)“綠色經濟”—“綠色發展”—“綠色復蘇”的理論邏輯演進

1.綠色經濟

1962 年,蕾切爾·卡森出版《寂靜的春天》,在西方世界引發了關于環境與經濟問題的大討論,《寂靜的春天》首版十年后的1972 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成為綠色發展史上的里程碑。1989 年,英國經濟學家Pearce 在其《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的概念,認為綠色經濟不是一種負擔,而是發展的動力。此后,多國政府和民眾紛紛加入這場“綠色”思潮。

1992 年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瀕臨失衡的地球》中指出,環境危機是現代文明和生態系統之間的沖突,將經濟與環境的矛盾引入大眾視野。2008 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潘基文秘書長提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的概念[3],討論了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等與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若干重大問題,呼吁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投資,促進綠色經濟增長和就業,以修復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2012 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明確了全球經濟發展方向的綠色轉型,開啟了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的全球視角。

綠色經濟自提出以來,被賦予了多重含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綠色經濟定義為一種環境經濟,在實現全體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的同時,降低環境風險和生態稀缺性。國際商會認為,綠色經濟是一種新形態的經濟模式,這種新經濟模式要求經濟增長與環保責任協同發展。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將綠色經濟定義為:以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并保護環境為方向,以產業經濟的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為基礎,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與經濟增長成正比的可持續發展為表現形式,以提高人類福祉、引導人類社會形態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為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4]

在中國學術界,劉思華最早提出并定義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知識經濟為主導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形態和形象體現,是環境保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物質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代名詞。綠色經濟的本質是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5]鄭德鳳等認為,綠色經濟學是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的一門關于生態經濟的學問[6]。陳文科認為,綠色經濟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有機結合的現代生態經濟[7]。這些觀點都認為,綠色經濟既強調環境保護,也堅持以人為本,緩和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最終提高全人類福祉與社會公平。

從20 世紀末開始,綠色經濟逐步從概念走向理論,從理論走向實踐,又從實踐走向模式更新[8]。綠色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變革,是自然力與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是自然的因素與人的因素的深度融合。綠色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綠色經濟,就是將綠色作為發展的底色,在不破壞自然的基礎上,增值自然資本,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人類的發展融入自然的發展之中;同時,還需要協調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合理結合現實利益與未來利益。

2.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綠色經濟的升華,是發展理念由一維到多維的上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德國學者胡伯在20 世紀80 年代提出生態現代化,呼吁在社會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生態優勢,以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良性循環的思想,是綠色發展的萌芽。2016 年,我國“十三五”規劃將綠色發展納入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被提到重要戰略位置。2020 年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內容。2021 年10 月,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9]。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明確了堅持綠色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關系人類福祉,關乎全球未來。胡鞍鋼在其專著《中國:創新綠色發展》中指出:綠色發展本質上就是科學發展。在國內,我們稱之為“科學發展”,在國際上,我們稱之為“綠色發展”[10]。綠色發展的理論在西方經歷了從弱可持續發展到強可持續發展,實現了從被動型發展模式到主動型發展模式的轉型,完善了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性、合理性。我國的綠色發展理念包含了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觀,努力實現人、自然、社會發展的動態平衡。綠色發展理念吸收了中國古代的“天人共生”智慧、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辯證法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在自然、經濟、社會三大系統協調統一的基礎上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綠色化進程。

中國綠色發展對全世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價值。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實踐,可以更好地實現人的價值和自然的價值的統一,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處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環境權益,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價值目標,實現人的本質回歸。

3.“綠色復蘇”

只有綠色、低碳、消費的復蘇才是真正的“綠色復蘇”,這就是說,實現“綠色復蘇”需要盤活資源,利用好創新科技、綠色科技,引導生產和消費向綠色低碳轉變,打造綠色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發揮好自然生態的經濟作用。

生態系統嚴重失衡和全球經濟發展衰退的雙重挑戰下,眾多國際組織和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發布了一系列“綠色復蘇”的計劃和措施,積極推動全球經濟回暖。2011 年,氣候變化經濟和政策中心、格蘭瑟姆氣候變化和環境研究所發布政策文件A Macroeconomic Plan for a Green Recovery,指出創造可行的新市場、促進私人投資和創新以及刺激經濟的獨特綠色機遇已經出現[11]。2020 年7 月,國際科學院聯合組織(IAP)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發布關于《疫情后的全球綠色復蘇——采用科學建議確保實現社會公平、地球與人類健康及經濟效益》公報,提出只有低碳復蘇才能為社會公平、環境和人類健康謀得共同利益。以“掠奪式”消耗全球生態資源發展模式必定引發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自然系統的劇烈沖突,加劇擴大生態赤字。綠色和氣候友好型經濟刺激措施是重振經濟的最佳選擇,能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12],堅持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生態系統三大系統統籌發展,走綠色、低碳的道路,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想要實現“綠色復蘇”,既要有思想上的“綠色”,又要有實踐中的“綠色”。將“綠色”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綠色生產實踐,讓“綠色”的意識指導“綠色”的社會生活,合理利用科技和工業文明的發展成果,發揮利用好大自然的生態效益,幫助自然恢復自身復原力。綠色發展理念與綠色復蘇工程兩手抓,讓自然資源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中循環起來,促進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內循環,向協調發展的系統間雙循環轉變,在實現經濟復蘇的同時,減少對自然生態產生的負面影響,實現生態復蘇。

二 “綠色復蘇”的概念解析

(一)“綠色”內涵的演變

綠色(green)源于原日耳曼語的grōni 和古英語的grene,最早書面記錄之一來自約公元1000 年前的《凱德蒙手稿》。20 世紀70 年代,西歐一些國家出現的“綠色”思潮為“綠色”蒙上了政治色彩。西方綠色思潮與環境主義在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演進出了“深綠”和“淺綠”兩種思潮,前者以生態中心主義價值觀為基礎,排斥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把生態文明理解為人類實踐未涉足的“荒野”;后者以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為基礎,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態資源的市場化,追逐資本增值[13]。資本主義世界所謂綠色,雖然很大程度地考慮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但難以褪去人類中心主義的色彩,忽視了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綠色象征著生命、發展、和諧;在全球主流文化中,綠色也是代表和平的顏色?!熬G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發生著變化,隨著綠色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衍化發展出了獨特的人文精神內涵。在中國的語境中,綠色經濟是充滿生機的,以自然的顏色為底色,體現了發展的欣欣向榮。在綠色經濟中,“綠色”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不但包含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友善,還有對環境、生命的尊重。綠色經濟依賴于人與自然環境的共存,實現經濟的綠色,才能實現發展的綠色,從而進一步實現全球的綠色復蘇,從綠色經濟到綠色發展再到“綠色復蘇”,內蘊了中國天人本為一體的思想。

(二)“復蘇”的實踐基礎

面對恢復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全球各國必須團結起來共同推進經濟“綠色復蘇”?!皬吞K”建立在正確認識當前形勢和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基于對以往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分析,結合全球經濟新形勢,從人類實用主義向親生態主義轉化。

從經濟層面看,在環境問題日益凸顯之時,要對發展模式進行綠色創新,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綠色經濟的投資,綠色技術的創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綠色發展模式的構建,都離不開豐富的物質資料的支持。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經歷漫長的兩個世紀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為人類社會積累了相當的物質財富,使轉型的過程一定程度降低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這就為“綠色復蘇”提供了經濟基礎。

從社會層面看,近年來,關于綠色經濟、綠色發展的相關研究逐漸豐富,全球都在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綠色轉型。2022 年,我國全面擺脫絕對貧困,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達成,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金融危機余波未散之際,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人民安居、社會安定。近年來民間資本投資循環經濟產業比例提升,雙創中出現越來越多可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產業,普通大眾對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認識和認可度不斷提升,這都為經濟“綠色復蘇”提供了穩定的社會基礎。

從自然層面看,人類社會發展對自然造成的損害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全球極端氣候頻現,動植物物種滅亡,臭氧層遭破壞,一系列環境問題反映了高級的人類文明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正在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大自然的反攻不斷上演,但是,近年來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促使全球展開生態整治,重新修復了大量生態漏洞,發展生態現代化,這些積極行動為復蘇提供了實踐基礎。

(三)“復蘇”的理論剖析

復蘇(recovery)一詞源于生物學,表示生物體或離體的器官、組織活細胞等在生理機能極度減緩后又恢復正常的生命活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復蘇”一詞通常是指資本主義經濟在經濟危機周期中的經濟恢復期?!熬G色復蘇”中“復蘇”一詞核心要義是指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的社會經濟復蘇?!皬吞K”的含義首先是指對天人關系遭破壞、物我關系被異化的狀態的修復;其次是指對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衰微經濟的恢復;再次是指對疫后低迷的經濟發展的拯救。此外,走出俄烏沖突引發的全球通脹和經濟蕭條也將會成為“復蘇”中的應有之義[14]。

人作為自然的衍生物,其發展邏輯必然首先要符合自然的邏輯,而不能超越于自然規則之上,不能站在自然的對立面,人類及其社會的發展規律應當內在地包含于自然的規律之中?!熬G色復蘇”破除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曲解,重新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切活動都以人的長久發展為目標,而不是某一代人的某一些利益為目標。傳統人類中心的觀念不但不能實現人的永續發展,反而在推動人類的滅亡。

“綠色復蘇”是經濟的復蘇。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工業文明的發展在留下了豐厚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為自然生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熬G色復蘇”的全部實踐,是要求對發展模式進行變革、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進行變革、對消費模式進行變革,是原有發展模式的超越與升華?!熬G色復蘇”不僅是恢復和發展的復蘇,更是現實與超越的復蘇。

“綠色復蘇”是文化的復蘇。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綠色復蘇”是一個生態哲學問題,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共生思想。儒家、道家等經典著作,多認為人生于天地之間,貫通天地,通過參悟將天道用于人道,同時通過實踐使人道合于天道。自人對天有了認識的兩千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奉行社會發展不背離天道和天理,這里所說并不僅僅是道德之天和義理之天,更重要的還有自然之天,也就是自然本身的運行規律。一百年前的社會歷史導致了西方中心主義成為舊中國改革圖新、發奮圖強的主調,五千年中華文明被視為過時的教條。20 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文化開始復蘇,中國思想逐漸走上世界政治舞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綠色復蘇”是從實踐中凝結出來的中國智慧,不僅為全球經濟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更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夢想提供了文化支撐。

“綠色復蘇”是人的本質的復蘇。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人的異化,要想恢復人的本質,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發展,需要擺正人的地位,尤其是人在自然生態環境中扮演的角色,重申人的自身價值。人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的本質,不在于認識自然,而在于實踐地改造自然。人作為實踐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解放就是生產力的解放,是生產關系的解放,而“綠色復蘇”理念內在地包含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生產關系的革新,因此,“綠色復蘇”不僅僅是生產與經濟的復蘇,更是人的本質的復蘇。

三 “綠色復蘇”的哲學內涵

(一)天人共生的哲學前提

人類社會的發端離不開自然所創造的豐富物質基礎,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始終處于與天、與自然的關系之中。中世紀以后,西方自然科學崛起,人重新成為“自然的立法者”,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環境嚴重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不僅表現出割裂于自然,甚至與自然對立起來。在人類“掌控自然”的幾百年來,人類存亡與自然發展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般劇烈,如果人類一味地伸手向大自然索取而不顧后果,自然將以嚴酷的方式讓人類自食其果。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類社會的內部關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關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在中國向來被視為人與天的關系。天與人的關系不是一種對抗的,而是具有整體性和統一性的辯證關系。以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人類與自然生態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客觀認識。

“綠色復蘇”的提出,是從當前全球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困境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指導,合理吸收借鑒中國傳統哲學智慧,深刻領會天人關系的哲學內涵和客觀實在,遵循人與自然天然的共生關系,形成的對全球發展問題的答案?!熬G色復蘇”理念吸收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思想,既尊重人的價值與利益,又尊重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與利益,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協調持續發展[15]。

關于天人關系的論述中國自古有之,荀子曾說“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中國古人曾將和諧的天人關系概括為“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天人合德”,而破壞性的天人關系必然被看作天人對立甚至是互相戕害。在中國哲學中,天人關系是在“道”與“德”的思想體系下得以構建。先哲不僅主張一切事物的運行皆要符合自然規律即“道”,在儒家后來對天人關系的構建中,還逐步融入了倫理和道德因素,從而發展出了與人性相聯系的道德之天,從天性與人性的角度,為天的含義注入了新的內涵,使其具有了感情色彩,與人之間產生共情。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中和”的天道觀,對如何恰當處理天人關系有深刻的反思和警示,《國語·越語》中指出“日困而還,月盈而匡”;《道德經》中強調“反者道之動”;《左傳》中也有“盈必毀,天之道也”之說,意在揭示一旦過度消費大自然,不愛護大自然,就會物極必反,必將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自然界是一個集復雜性與多樣性為一體的自組織系統,構成了生物之所以生成的條件[16]。這就是說,自然之天并非人類獨有之天,而是地球萬物所公有之天。遵循天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規律,正視人在大自然中所處的位置,尊重自然的歷史性、客觀性和多樣性,與萬事萬物都能和諧相處,才能保證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人和諧觀脫胎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將人的發展與天的關系、自然的關系、規律的關系進一步聯系起來,摒棄了人與自然在極大程度上對立的錯誤觀念,承認了天人系統是有機聯系的統一體。

(二)矛盾與揚棄的核心精髓

“復蘇”一詞在中國古文獻中有死而復活、衰而復興之義。清代許秋垞在《聞見異辭·墨雨》中有“因下墨雨三日,禾苗之槁者復蘇”的說法,《資治通鑒·后周世宗顯德三年》中提到“矢中瓊髀,死而復蘇”,這里的“復蘇”均表示生命不息,死去了又活過來,或者從衰弱中得以振興。在中國傳統辯證法思想中包含著豐富的對立統一思想,陰陽學中有“反者道之動”的觀點,將事物的發展描述為肯定中包含著否定的因子,事物在陰陽轉換中不斷向對立面轉化。因此,無論是生命還是社會經濟的復蘇總是包含著自我否定的因子,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復原,發展是其總趨勢。

“綠色復蘇”不是單純的歷史循環論,而是對發展理念的超越。這種超越,是人與自然界矛盾的科學解決,是對舊發展模式的揚棄。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與自然界緊密聯系,同時也矛盾重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是推動事物前進發展的根本動力,人與自然作為矛盾的兩個方面,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利益和立場,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對矛盾雙方有清晰的認識,掌握矛盾發展的規律,結合具體實際,推進事物的前進。

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當前全球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舊的矛盾得到了部分解決,新的矛盾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產生。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是自然界自覺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它們的關系并不是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一維循環,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的耦合。社會的發展不能離開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抽象地談論人的需要,如果脫離了天人共生這個大背景,人的需要就會轉化為制約人類自身生存的牢籠。

(三)由“破”到“立”的方法選擇

實現“綠色復蘇”,是一個從方法到實踐的由“破”到“立”的過程。任何事物的新舊交替、更新迭代,其本質都是批判地繼承,摒棄消極的、蒙昧的、落后的內容,對舊的模式進行批判、解構,破除老舊的固化枷鎖,吸收原來體系中積極的、科學的、進步的內容,融入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現狀的新元素,在差異中尋求統一,從而構建新的方法論體系。新舊之間如果不能體現差異,破立之間如果沒有同一,那么事物發展的各階段就會被割裂開來,發展是難以實現的。

破除落后的、固化的、不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的舊生產模式,是形成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模式的基礎和前提,對于舊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的解構,為新發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空間。要想實現經濟與自然的協同發展,需要破除以往以西方人作為萬物的尺度,打破人為自然立法的傲慢,需要承認人的發展有賴于自然生態系統,人與自然萬物是共生關系。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下,人和自然被割裂開來,各自發展,勢必導致人對于人之類的異化和人類生存系統對于生態系統整體的異化。

“破”是“立”的準備,“立”是“破”的發展。要想實現“綠色復蘇”,還需要強大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基礎,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確保了物質基礎的穩固,在理論上還要有所突破,方式上還要有所創新。中國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將人的幸福生活作為發展的目標,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以人民為中心并非是將人作為宇宙和自然的主宰,而是重視人的發展和需求,這是與人類中心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隨著中國發展逐漸脫離西方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工業思維,新的經濟發展形式特別要求要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和時代特征,這就要求在中國的文化土壤結出適應我國國情的理論碩果,也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

路徑的選擇實際上就是方法論的選擇,“破”需要方法,“立”也需要方法,我們應該遵循客觀的發展規律,正確對待“破”與“立”的關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循序漸進,穩步實現由“破”到“立”的方法論選擇。要突破復蘇的經濟桎梏,將經濟復蘇同生態復蘇、文化復蘇聯系起來,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高度,重建適應人類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模式。

(四)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旨歸

可持續發展不僅關注當下一代人的福祉,也關注未來一代人的福祉,關乎社會公平和人類永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一個如何在自然和人類之間建立良性關系的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在宇宙天地的身份問題。

遠古時期,自然對于人類是絕對權威、絕對力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逐漸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開始有了對自然知識的積累。進入工業時代,人類因規?;臋C器生產妄自尊大,對自然逐漸失去了敬畏之心,開啟了一場場狂妄與傲慢的冒險。進入21 世紀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且借用了兒孫的地球,因此,人類必須擺正自身在自然演進和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位置,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鼓勵持續增長和發展,不以后輩人的利益來換取當代人的利益。

人的生存能力與社會的發展能力,是建立在自然生態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健康的自然生存環境,就不會有健康的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我們在審視二者的關系時,要有系統思維、全局思維,要從宏觀層面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有望提高人類福祉,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共同富裕。

綠色復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經濟至上論和人類中心主義這類舊文明的產物,歸根到底是為了一小部分人、一部分特權階級的利益,并且這種利益是以葬送全人類的繁榮發展為代價的,是應當被時代所拋棄的浮士德式交易。綠色經濟和綠色發展的提出,是真正為了全人類的幸福;積極踐行“綠色復蘇”發展理念,是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使人類的需求與自然生態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滿足,是為了人類社會更加穩定,經濟發展更加繁榮,自然生態更加美麗。

四 結語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永恒的話題,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天人和諧共生,都是特定時期社會歷史的產物。我們不能一味否認以往發展理念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但是在全球新形勢下,也需要正確地認識發展趨勢,重新審視人與天、人與生態系統的關系。地球是人與其他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園,是全部生命得以安身立命的物質基礎,氣候變化引起的一系列生態問題日益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安全,不能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就讓地球上其他生命承受無妄之災。

生物多樣性的急劇減少是大自然為我們敲響的警鐘,在全球經濟危機和人類生存危機的雙重威脅下,我們必須尋求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健康化、和諧化,在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兼顧生態系統的發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模式,推動綠色經濟、綠色創新,引導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綠色化,將天人共生的哲學理念融入發展的各個環節。

綠色經濟到綠色發展再到“綠色復蘇”的理論演進,從不同層面說明了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堅持用唯物辯證法認識和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化解人類社會自身發展遇到的困境?!熬G色復蘇”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好人的主觀能動性,遵循好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明確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正確認識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和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結合國際國內的客觀實際,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為全人類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

猜你喜歡
人類綠色生態
綠色低碳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生態養生”娛晚年
人類第一殺手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生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