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書表演有新意

2023-09-03 13:22董晨晨張興文朱裕國
現代藝術 2023年8期
關鍵詞:瀘縣曲藝唱腔

董晨晨 張興文 朱裕國

瀘縣古稱江陽,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處長江、沱江交匯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成渝經濟區核心地帶。歷來商賈云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建制史,是全國100個千年古縣之一,孕育了雨壇彩龍、龍腦橋、宋代石刻等“十大國寶”,是中國龍文化之鄉。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活躍的演出市場為瀘縣曲藝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F存活躍的曲種主要有金錢板、快板、刮大板、四川方言詩朗誦、清音、車燈、荷葉、盤子、琴書、相聲、雙簧、諧劇、鼓書、小品、神諭、蓮槍等。全縣列入縣級以上非遺名錄105項,其中曲藝非遺就有47項。2015年瀘縣成功申報為中國曲藝之鄉,為瀘縣地方曲藝的保護帶來了更多的契機,瀘縣鼓書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進一步保護整理出來。

一、瀘縣鼓書的起源

鼓曲類的創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其說唱形式主要為“變文”和“陶真”,宋代瀘州,隨著宋王朝中心的南移,逐步發展成為“成、渝、瀘、萬”四大商業中心之一。瀘州的經濟繁榮帶動了各領域的繁榮興盛,包括文化娛樂。當時梓州(后潼川府路,治所瀘州)已經成為大都會。從瀘縣宋伎樂石刻查證,宋時瀘縣即有完善的勾欄戲劇及豐富的演奏樂器。勾欄瓦肆林立,市民意識的崛起,都為瀘縣鼓書這一曲藝形式的萌發興盛積累了深厚的民間土壤。

瀘縣鼓書作為瀘縣最具代表性的當地特色曲種,是瀘縣板腔體曲種之一,俗稱“板凳戲、打書、單唱書”等,發端于清朝末年。瀘縣鼓書最早在瀘縣東部的云錦、立石,重慶市永川等地流行,表演時一人自擊一面小鑼站立在板凳上說唱,另外的樂手分別用堂鼓、小镲、二胡、大胡、竹笛、三弦、木梆、碰鈴等樂器伴奏。它是瀘縣人民群眾節慶賀歲、紅白喜事、結婚嫁娶、茶館樓堂的演唱活動,是流行在瀘縣境內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曲藝說唱藝術,有著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整個四川曲藝曲種中,瀘縣鼓書是長江文化孕育下西南地區較為罕見獨特的存在,極具地域特色,有待進一步地保護挖掘。

二、瀘縣鼓書的發展演變及藝術特色

瀘縣鼓書其第一代傳承人名為朱及生,生于19世紀30年代,主要從事鄉村石匠工藝,豐富的石匠大錘號子、抬工號子和安砌號子,以及他涉獵廣泛流傳在瀘縣的山歌、民謠和小調,就是瀘縣鼓書早期形態的代表。隨后經歷了朱子奎、朱天成、朱榮茂、朱華榮五代民間藝人兩百余年的發展演變,初步形成了有體系、有套路,有固定板式、唱腔和伴奏的漢民族曲藝表現形式。至1975年,第五代傳承人朱華榮帶其子朱裕國開始整理規范唱本、表演技巧、音樂伴奏,并定名為“瀘縣鼓書”,最早在瀘縣東部各鄉村文藝宣傳隊中表演,后于20世紀90年代瀘縣農民演藝興起后,朱裕國將瀘縣鼓書作為他組建的“瀘州市心連心藝術團”的組臺節目,長期演出并逐步擴展到瀘縣周邊等省、市、鎮,由此瀘縣鼓書開始較為廣泛地傳播,逐步有了廣泛的民間群眾基礎。

瀘縣鼓書早期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表演者一人打鼓又打板,邊說邊唱,聲情并茂地描繪場景和民間故事。其唱本中的人物、畫面等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眼和肢體動作上,互為襯托。隨著瀘縣鼓書的不斷發展,其表演更加注重表現的層次性、互動性,開始輔之以節奏鮮明的川南民間吹打樂伴奏和幫腔表演,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鼓書伴奏體系。場面熱烈,氣氛活躍,刻畫鮮活,充分展示了曲藝“說中有唱,唱中有說”的鮮明特點,且更加注重“說中有唱”的故事化敘述性,唱腔更偏口語化,著力打造語氣、節奏、身形并貌所帶來的綜合藝術美感,在描情寫景中細膩入微、引人入勝,令人拍案。

經過不斷地發展,瀘縣鼓書整體具備了以下藝術特點:

具有較為豐富的板式唱腔。瀘縣鼓書板式變化的基本規律一般是“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布局,主要板式有原板、慢板、中三眼、快三眼、散板、導板、流水、快板、數板等。唱腔要求字正、腔圓、韻足、味濃,氣氛真實、色彩鮮明、氣口得當、鼓板合宜。瀘縣鼓書的唱腔主要分為“兩腔、四季調、四小調”。兩腔即演唱中分為高腔和平腔,高腔類為導板、散板、慢板,以演唱速度表達情緒。平腔以原板、中三眼、快三眼、流水、快板、數板為主,多為敘事、抒情。四季調主要是演唱人根據唱本內容表達情緒,分為春季鮮花調,歡快喜悅;夏季戲水調,勞作勤奮;秋季雁鵝調,滿載收獲;冬季梅花調,苦情傷感。四小調包括大拜年、冤魂調、小調、燈調,小調里的主流是瀘縣的民間小調,如哭長城、十五觀燈、小夫妻、望郎歸等,燈調包括蓮槍調、牛兒調、馬兒調、花燈調等。小調還保留著瀘縣鼓書原生態的“活用通、激情溜、映山調、快活流、四四流、連環勾”等傳統曲牌,這些曲牌均是以民間五聲調式構成。如連環勾前奏(圖1),激情溜前奏(圖2)。

有著體制完備的伴奏體系。瀘縣鼓書的音樂、伴奏主要由唱腔、器樂、打擊樂三個部分組成。唱腔音樂多為民間五聲調式,也有借用和發展而來的。如四季歌調:(圖3),音樂段落為“引子—前奏—唱詞—間奏—唱詞—尾奏”套路,前奏、間奏、尾奏加進鑼鼓,唱詞加進節奏。瀘縣鼓書的器樂多為體鳴樂器:鼓、鑼、镲、小鑼、響板、蓮花鬧、竹梆、碰鈴等;弦鳴樂器:大胡、二胡、秦琴、三弦、琵琶等;膜鳴樂器:竹笛、洞簫等;哨鳴樂器:嗩吶。秦琴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用于代琵琶參與伴奏的。

唱本題材廣泛多樣。唱腔有的抒情,有的敘事,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詼諧,唱本根據唱書人變化,或嬉戲調侃,或相互交流,表演淋漓盡致。其唱本有根據戲劇改編的如《柳蔭記》《二十四個望娘灘》《鍘美案》等;有新編鼓書段子,如《頌酒城》《瀘縣鼓書美名傳》《美麗瀘縣》等。瀘縣鼓書唱詞有固定的書帽格式,一般為狀物起勢。如《二十四個望娘灘》8場的開場書帽均為:“鑼鼓冬冬響連天,大家聽我來開言”,后面每場開篇書帽為“鑼聲響來琴聲連,緊接前書唱下段”,以承前啟后。瀘縣鼓書因其內容題材的廣泛性,要求表演者能駕馭較多的表現場景、意境、情感和情緒,對表演者功底要求較高,因其要求有“三功(唱、念、做)、五技(口、手、眼、身、步)、六吹打(笛子、嗩吶、二胡、鑼、鼓、镲)”的基本功。

融合多重的演唱形式。瀘縣鼓書在舞臺角色分配上極具川南民間特色,保留著流傳在民間的許多栩栩如生的舞臺角色形象,展示出人民群眾喜愛的社會原形。如幺姑兒、三花臉、媒婆、串串子等角色,這些角色在瀘縣鼓書里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唱書人按照曲藝的“跳進跳出”表演手法,跳出去是唱書人,跳進去是各類人物形象的語言、唱腔、姿體等;二是按照舞臺角色分配,各類人物形象模仿戲劇的“生、旦、丑”行當,著裝明臺演出。瀘縣鼓書在唱腔設計上也是豐富多彩的。首先是唱詞短小精悍,每段唱詞不超過6句,多以4句為主,這樣利于變換曲牌,以達到聲腔韻律變化,聽鼓書者有起伏跳躍感。其次是很多曲牌加進了幫腔,豐富唱腔表現形式。如《二十四個望娘灘》中的激情溜,增強了唱腔的藝術表現力。在慢板的四四流曲牌幫腔中,多用高八度的尾句幫腔,類似于(圖4),以豐富唱腔的藝術感染力。

三、瀘縣鼓書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瀘縣鼓書面臨著需不斷豐富內容題材以適應新時代群眾文化生活的變化,同時也面臨著需加強傳承整理保護的歷史重任,如何更好地讓瀘縣鼓書得到傳承保護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前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要加強瀘縣鼓書相關資料的整理研究。瀘縣文化館、瀘縣戲劇曲藝家協會針對鼓書淵源、唱腔板式、打擊樂譜等形成文字資料的保存現狀,于2012年成立瀘縣鼓書傳承保護領導小組,為瀘縣鼓書撰寫相關資料,落實保護措施,使之在民間普及,形成地方曲藝品牌。對鼓書形成的圖文音像資料信息保存,制訂保護措施,實施開展瀘縣鼓書承傳人申報認定工作,建立健全傳承獎勵機制,積極收集相關資料、規范鼓書板腔體、撰書立檔、加強對外宣傳,啟動創作展演,積極參與曲藝類展演,著力面向全國提升鼓書的知名度,積極推動瀘縣鼓書作為中國曲藝之鄉的代表曲種,申請成為南方鼓曲類展演永久舉辦地。目前瀘縣鼓書已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要推動瀘縣鼓書與新農村文化活動載體的有效融合。發揮瀘縣新時代文明中心、曲藝沙龍和瀘縣本身存在106支長期活躍的農民演藝隊伍的優勢,利用歲末年初務工群眾返鄉和鄉村振興,積極推進鄉村文化活動等活動,依托縣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瀘縣活躍的曲藝隊伍,力求以“瀘縣鼓書”小切口闡述大道理,以新形式傳播新思想,增強理論政策宣講的親和力、感染力,發揮瀘縣已建立的覆蓋縣鎮村的演藝中心和演藝服務點的作用。充分用好“瀘縣農民演藝網”作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的價值,依托瀘縣農民演藝中心作為四川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組建瀘縣鼓書農民演藝隊伍常態化演出。

要注重瀘縣鼓書在內容題材和表演傳播等方面的時代創新。內容題材的創新。瀘縣鼓書要從神話奇傳、婚喪嫁娶轉化到新時代主題;瀘縣戲劇曲藝家協會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在中國以及省市曲藝家協會的領導下,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傳統文化、瀘縣社會現實”三類題材,組織和引導全縣曲藝工作者和曲藝愛好者開展瀘縣鼓書的采風創作、主題創作、作品征集、項目扶持、作品提升等活動,推進瀘縣鼓書繁榮發展,努力創作一批具有瀘縣特色的瀘縣鼓書曲藝精品。表演形式上的創新。瀘縣鼓書要探索從長篇到短篇或選段的改革,從音律節奏上的改革、從流動演出到定期鄉鎮(村)演出或者是結合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等改革,使瀘縣鼓書表演更具有靈活性。說唱形式的改革,探索由一人獨唱再到多人表演唱,更加突出瀘縣鼓書的藝術優勢和表現張力。在表演上,加強唱書人和觀眾的問答互動,調動現場氣氛,以達到書里書外劇中人,臺上臺下一起演的效果。瀘縣鼓書對人物再塑造,場景再現讓作品的層次鮮明,更具有曲藝作品的觀賞性,使得簡單的民間傳說故事在唱書人的唱念做打中,更悠揚、更真切、更生動,更利于老百姓的融入參與和傳頌。宣傳傳播方式的創新。利用瀘縣曲藝家協會管理的龍城演藝公司,開通瀘縣鼓書線上演出渠道,推動瀘縣鼓書非遺學習示范和相關課程。以“源于展演而不局限于傳統展演”的理念,將瀘縣鼓書的曲藝文化功能延伸至城市文旅宣傳等,讓更多人了解鼓書、喜歡鼓書、傳承鼓書、發展鼓書。

總體而言,瀘縣鼓書是四川曲藝鼓書類曲種在新時代的再次“發現”,是瀘縣曲藝極具代表性的呈現,其在表演技巧、演唱形式、唱腔行板、旋律組合等方面都具有強烈的地域個性和獨特風格,展示了瀘縣人民在民間勞動、生產生活中的豐富場景,是研究瀘縣社會發展的“活化石”,它質樸熱烈的場面,優美感人的唱腔,細膩生動的表達,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期待它通過更多的創新性轉化發展,為四川曲藝增添更多亮色。

猜你喜歡
瀘縣曲藝唱腔
發掘消失的明代曲藝——《金瓶梅詞話》所載明代曲藝探賾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任派”唱腔——憶任哲中
經典唱腔 適才做了一個甜滋滋的夢
優秀唱腔《徽匠神韻》
淺談曲藝的創作與表演
小戲唱腔之“體” 略說
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
瀘縣農村信用聯社:“互聯網+”助力轉型升級
瀘縣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