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應用價值與實踐進路

2023-09-04 22:27肖銀潔呂宏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智能技術應用價值

肖銀潔 呂宏山

摘 要:思政課教學存在著學情分析模糊、情境固化與時間斷層的傳統困境,需要朝著關照個性主體的精準思政,塑新教學生態的場景思政,促進融合教育的終身思政等方向改進。智能技術在推動思政課教學數字化轉型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并通過“智能學伴”、虛擬現實技術與泛在智能技術等手段為思政課教學精準化、場景化、終身化賦能。探賾智能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與進路是實現思政課教學自我革新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之徑。

關鍵詞:智能技術;思政課教學;應用價值;實踐進路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17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2-0098-06

一、引言

智能技術以靈敏的視聽感知、自然語言交互以及超強的處理與傳輸數據的優勢推動了人們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的進步,它與思政課教學的結合備受關注。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促進“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1]。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指出,在完善學科教學體系的過程中,要加快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應用。[2]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科教融合育人”[3]。2022年3月,教育部總結了思政課建設的進展與成效,并對下一階段思政課信息化建設等展開部署。[4]由此可見,隨著現代技術浪潮的發展,智能技術與思政課教學融合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趨勢,并為解決傳統思政課教學困境提供了新路徑。探索智能技術賦能思政課的應用價值與實踐進路,有利于促進兩者深度融合,促進思政課教學智能化數字化轉型,提升思政課教學立德樹人的實效。

目前學界對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認為在思政課教學工作中存在著“學生的思想問題調研、教學內容的研究、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共享、教學模式的總結與推廣以及績效評價機制的取向”等問題。[5]另一種是從鞏固意識形態的高度、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課程效果四個宏觀層面指出了高質量思政課建設所面對的突出問題。[6]基于上述問題,近年來理論界指出了三種代表性的思政課教學發展方向:一是朝著“大思政課”的方向發展[7],二是促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8],三是朝著信息技術的方向融合[9]。在思政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研究中,學者們主要立足于大數據[10]、算法[11]、虛擬仿真技術[12]等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改進思路。上述研究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地闡明了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以及實踐進路,為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當前研究還有較大的擴展空間:第一,隨著技術與教育發展,思政課教學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場域固化、時間斷層的問題;第二,除了精準化與場景化教學外,還可以考慮是否能從終身化的方向進一步打開研究思路;第三,在智能時代,還可以討論如何將“智能學伴”[13]或泛在智能技術引入思政課教學,進而拓展智能技術賦能思政課教學的路徑。因此,擬從當前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探尋智能技術賦能思政課的方向性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思政課教學優化策略。這一研究有利于加快思政課數字化建設,為思政課教學育人增效。

二、思政課教學的傳統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4],要“善用”思政課。思政課對塑造時代新人,增強四個自信,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智能時代,盡管思政課教學與時俱進,信息技術革新了思政課教學方法甚至是思維生態,加速了思政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的進程。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思政課教學仍然存在學情分析模糊、情境固化以及時間斷層等困境。

1.學情分析模糊

學情是開展思政課教學的立足點,當前對思政課教學學情分析模糊主要表現在了解主體需求、把握學習狀態及實施考核評價三個方面。第一,籠統地了解主體需求。隨著時代發展,以“漫灌”為主的教學模式日益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需求,造成規?;c個性化失衡的問題。進言之,就是同質供給與異質需求不匹配帶來的部分學生消極對待思政課,具體表現為興趣不大、抬頭率低,難以達到入腦進心。第二,籠統地把握學習狀態。一方面,思政課教學往往難以精準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價值信念、知識儲備、能力水平、學習行為等;另一方面,教師按計劃推進思政課教學有時會因沒有持續關注學生的變化而動態地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失去因材施教的基礎,課程針對性與感染力不強,導致教與學兩張皮。第三,籠統地實施考核評價。目前,思政課教學一般偏重結果評價,以單一的學業成績作為主要評價依據來衡定學習效果,然而,教師還需要在學業成績之外,深入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價值觀等??傊?,無論是了解需求、把握學習狀態,還是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都需要思政課教學朝著精準化的方向改進。

2.情境固化

思政課教學情境固化集中表現為教學場域、形式及關系方面的困境:第一,教學場域固化。思政課一般以物理教室為活動場地開展教學工作,無論何種思政內容,其教與學都需要在教室內按照規定的時間實施。這就在無形中設定了空間壁壘,學生要在固定空間依靠自身大腦來想象思政課所涉及的內容,以大腦為中介試圖將實際靜態的教學場地轉換成理想動態的思政教學場景。因此,何以突破物理教室,直接為學生搭建或營造更加靈活生動的教學情境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第二,教學形式固化。當前思政課教學主要采用講授與多媒體課件及網絡相結合的方式[15],這種方式能夠在單位時間內高效地將大量的知識、信息輸出,但學生受動性較大,他們在聽課學習中往往難以持續保持較高的專注力與興趣。這種單調的思政課教學形式可能會弱化課程本身的吸引力與親和力,學生的共情度不高或注意力轉移,造成大量深入闡釋與少量淺層記憶的悖反現象。第三,教學關系固化。這里的關系指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兩者往往以單向度傳輸的模式鏈接起來,教師描述或展現思政內容,學生接收、理解與記憶相關內容。這種理解與被理解,記憶與被記憶的固化關系可能會阻滯學生對現成思政內容進行深層次探究、體驗與思考。與此同時,掣肘于這種模式,也會鈍化學生對思政內容的二次生產、重構、傳播與應用。質言之,教學關系的固化可能會降低學生的自主性與知識的正常流動與創造?;诮虒W場域、形式、關系存在的問題,思政課教學可以朝著場景化教學方向打開新思路,以突破教學情境固化的困境。

3.時間斷層

現階段的思政課多集中在中小學、高校等傳統課堂,但這難以滿足個人課程學習與生活實踐對思政課的連貫需求,倘若學生生涯的結束等于思政課學習的結束,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思政教學時間斷層的問題。進言之,學習需求滿足的非飽和性決定了僅僅在學校接受思政理論是不夠的。要想獲得完滿的思想政治教育,促進知與行的持續協調,還需要家庭與社會階段的非正式思政教學無縫銜接,需要在生活實踐中繼續推進與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與形式,加強思政課教學與外部環境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延續性和終身性,為人的完全發展提供助力和保障。之所以要提出思政課教學時間持續性的命題是因為:首先,思政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培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時代新人而服務,而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不是一蹴而就的,塑造時代新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要持續推進思政課教學,從而不斷地為民族復興提供思想保障與人才助力。其次,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具有長期性、隱蔽性、復雜性,為了抵御霸權主義文化價值對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引導人們清醒認識、理性判斷,對錯誤思潮進行有力地批判,厘清其思想來源、針砭要害、揭露真實意圖。再次,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了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為人們降低學習門檻的同時也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認知行為、勞動技能、情感交往等要求,促使人們不斷地學習以適應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終身創新的環境?;诖?,那么思政課教學終身化則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應有之義。

三、思政課教學的優化指向

智能技術為思政課社會化與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思政課信息化數字化是大勢所趨。這一時代趨勢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打造個性發展、靈活自主、面向人人、終身受益的思政課。因此,面對學情分析籠統化、情境固化、時間斷層等問題,思政課需要朝著精準化、場景化、終身化的方向改進。

1.精準化:關照個性主體

學情分析籠統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精準深入地了解教學對象,為此,思政課教學需要朝著關照個性主體的精準化方向改進。首先,明確主體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加強與改進思政課教學以“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6],而滿足需求的前提是明確需求,不同主體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也是多樣的。因此,思政課教學依靠主觀估量對象需求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廣泛調查和測評來明確主體真實需求。通過采集與挖掘相關信息將學生的需求畫像建構出來,根據需求來精準地設定教學內容、策略以及流程等。其次,精準掌握動態。在實施思政課教學前,教師通過預先設問掌握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認知預期與立場態度,或“傾聽他們對社會問題和現象的看法”[17];通過查閱學習日志、交流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現有思想心理、道德文化、法治意識、知識水平,找準教學重難點,明確思政課教學“最近發展區”。教學中,教師真實完整地觀察、記錄學生的學習情緒、參與度、抬頭率、認同度、注意力等。教學后,及時理性地分析診斷學生的學習動態,并根據其學習結果精準地確立進一步鞏固性或補償性的教學。最后,準確實施評價。思政課對學習情況評價要由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遷移,且在過程性評價中,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與課程的特殊性來精細化評價,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量規評價體系,既包括顯性的分數與出勤數,也包括隱性的政治觀、家國情懷、價值觀、道德行為、實踐技能等綜合素養指標??傊?,這種面向學生多元、人文、全面的考核能夠為思政課精準評價提供助力。

2.場景化:塑新教學生態

場景化教學的功能在于搭建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景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生態或環境,以突破傳統固化的教學情境,塑新教學生態。首先,擴展教學場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思政課社會化延伸,傳統的物理教室日益難以滿足時代與大眾對思政課教學場域的需求。在教育數字化轉型時期,擴展甚至是顛覆實體空間,擁抱數字虛擬空間已然成為大勢所趨。虛擬思政空間不僅能節省場地成本,還能打破時空的阻隔,深度整合各種思政課教學元素,還原或者重構具體、生動、逼真、開放的教學場景,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學習場域的期待。其次,活化教學形式。講課固然有益于高效輸出,但思政課教學的落腳點還是在于有效輸入,有效輸入的前提需要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持續專注,因而需要活化教學形式,推動單純的“說教”模式向“沉浸式”模式轉變,讓學生在更加立體、動態、全息的教學形式中保持學習的專注度與縱深感,通過豐富與變革教學形式來為思政課教學增效。最后,革新教學關系。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sup>[18]只有當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探究、體驗思考甚至生產創造思政課教學內容,才能夠將師生的單向傳輸關系轉換為交互共建關系,達到思政課學習真正自主的狀態。這種新型關系可以依托智能技術,采用以導自學的方式努力實現,即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親身“走進”、體驗思政內容及其所生成的背景,探究其內在機理與哲學意蘊,建構意義性的知識體系,生成正確的價值觀,并遷移所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以解決實際問題。

3.終身化:促進融合教育

終身思政是貫穿人一生的思政,需要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思政課教學與時代環境、知與行的全面融合。首先,思政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銜接。思政課第一課堂主要集中在專門的教育機構所開設的大中小學思政課,“第二課堂”主要指學校以外包括社會、家庭中有利于立德樹人的文化與活動,兩者銜接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合力推進。家庭是培育思想品德的基點,學校是開展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重點,社會是豐富思想政治素養的增長點,無論哪種力量的缺失都會直接影響到思政課育人的有效性、系統性與整全性。其次,思政課教學與時代環境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19],與時俱進才能為思政課教學增效。思政課不是傳授書本知識以達到學生表面性地理解與記憶的“填鴨教育”,而是要從時代環境中汲取鮮活的內容,生產出經得起時代與實踐檢驗的成果。因此,作為一種常教常新的育人活動,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與形式也應當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而革新,自覺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20]。再次,知行相協調。一方面,通過持續貫通的思政課幫助人們增強政治認同,樹立理想信念,養成良好品德,塑造科學性、創新性、批判性思維,培育人文素養等。另一方面,鼓勵大眾將這些知識、理念、素養應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以實際行動積極地參與到國家與社會的治理。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促進中華文化的創新與傳播,共建安定有序的文明社會,打造美好的生態有機體,推動國家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

四、思政課教學的實踐進路

在智能技術與思政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它不僅能從整體上加速思政課教學方式、關系、效率與生態的變革,還能為優化和創新思政課教學提供具象的技術路徑:“智能學伴”為思政課教學精準化提供新動力,虛擬現實技術為思政課教學場景化創造新契機,泛在智能技術為思政課教學終身化建構新前景。

1.“智能學伴”為思政課教學精準化提供新動力

大數據與智能技術支持的“智能學伴”為思政課精準教學注入了新動力。首先,對學生精準“畫像”。在規?;乃颊n教學中,“智能學伴”可以通過機器學習來挖掘學生的行為數據,尋找他們學習思政課的需求、規律、難點等,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從生成的學習文本數據中提取他們對思政課的興趣、態度與現有的思想品德水平等相關學情,并精準地“描摹”下來,從而為思政課教學呈現出具象化、立體化、多維面的施教對象。其次,對學生精準監測。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智能學伴”可以通過視頻監控技術、語音識別技術與數據挖掘技術等對學生的動作、表情、語音實時監測與記錄,生成相應的眼動數據、表情數據、動作數據、語言數據、學習印記等,進而精準地分析出學生在思政課堂上的學習動態,作業完成情況,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與價值判斷。質言之,通過智能技術精準監測,思政課教師能夠在此基礎上動態深入地掌握學生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思想道德等。最后,對學生精準診斷?!爸悄軐W伴”不僅可以結合學生的精準畫像與在監測過程中建立并不斷優化的學生學習模型,生成可視化的思政課學習報告,對學生的理性信念、價值情感狀態、時政素養、認知困惑點等作出精準智能化診斷或評價。它還可以通過個性化測試與智能聊天等方式為學生進一步“把脈”,依據學生差異化的診斷情況,自動為其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掃除學習難點、疑點與盲點,激發他們學習思政課的動機,致力于將其培養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1]。

2.虛擬現實技術為思政課教學場景化創造新契機

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智能技術能夠在計算機系統的支持下生成高度逼真的數字化教學環境[22],這一技術為思政課教學場景化創造了新契機。如何把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思政課教學:首先,搭建虛擬場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題,圍繞著加強學生的政治素養、學科理論、道德法治、情感價值、實踐能力等方面選取相應的場景元素,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對其創造性整合,進而為學生營造逼真的思政課教學場景。教師既要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來設置場景元素及其結構,也要充分利用虛擬場景開發工具,最大限度地增強這些場景元素的可視化、仿真度與交互性。此外,教師還需要對搭建好的虛擬場景進行測試,檢查元素之間邏輯關系與其整體性能,以確保思政課教學正常開展。其次,體驗虛擬場景。在虛擬現實技術搭建的思政課場景中,學生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系統身臨其境地感受“活生生”的教學內容,甚至與之交互或動態操作?,F代技術與思政課的結合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感染力與親和力,為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愉悅感與參與感。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習得場景元素所統攝的理論知識,還要領悟知識背后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2021年,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在虛擬仿真教學中走進了中共一大會址、遵義會議等紅色紀念場館,使他們在立體化的場景中體驗到了中國革命的來之不易與賡續紅色精神的重要性,這是智能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的典例。[23]再次,引導虛擬場景。教師在場景化思政課教學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一方面,教師需要全過程統一虛擬場景與敘事主旨,闡明場景元素所蘊含的知識與價值,帶領學生深層次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另一方面,教師要靈活地調控教學節奏,做好課堂管理工作,防止學生在虛擬場景中耽于感官享受而忽略思政課的價值內核,及時地對學生的感受、看法以及判斷進行引導與多維點撥,避免他們產生淺表化地理解甚至知識誤讀。

3.泛在智能技術為思政課教學終身化建構新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sup>[24]終身思政是構建終身學習的應有之義,旨在解決思政課教學時間斷層的問題,獲得完滿的思政教育。泛在智能技術支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限時間、不限地點、不限環境地應用智能終端進行學習,為終身思政課教與學創造了技術環境。一方面,智能技術支持。智能手機、PC、PDA、網絡學習機等智能終端普遍應用,泛在網絡將這些智能端口聯通為思政課教學的傳播節點。與此同時,移動學習服務器也為思政課教學資源存儲與服務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教育環境支持。第一,泛在思政課堂。傳統思政課堂以高校教師、大學生與思政教材內容為基本構成要素,而數字課堂突破了思政傳統課堂的局限,授課者不僅可以是在校教師,還可以是領導干部、時代楷模、行業勞模,學生代表等;開放且多樣的網絡思政課面向的不僅是學生,而是不同年齡段的全體民眾;數字思政課不囿于教材與面授,任何促進學習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內容與形式均可,包括線上講座報告、辯論賽、研討會、電影、舞臺劇等,這些內容與形式以滿足不同人群、不同階段的思政課學習需求為目標。第二,泛在思政服務。這主要包括供給與交互服務:首先,思政課終身化的基點在于思政課“第二課堂”,把握好這些需要做好家庭與社會思政內容供給服務,利用數字化思政學習門戶,結合特定年齡群體設置偏好頻道,分專題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文獻,時事政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品德教育、勞動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建設,文明風尚,志愿服務,心理健康,人物生活等文獻、新聞、事例、資訊、播報等,培養全民自適應學習思政的習慣。其次,終身思政教育還需要交互服務來持續增效,可以利用RSS、Trackback等技術為學習者交流打造數字互動空間,支持學習者在便捷地獲取思政內容的同時還可以轉換、生產思政教育內容,以供他人訪問與學習,促進共同創新,思政學習者之間的交互服務與協作既促進了虛擬思政學習共同體形成,也為可持續思政提供了環境支持。

結 語

總之,在智能時代,研判思政課教學的傳統困境,明確優化指向,并提出相應的技術進路,旨在進一步推進思政課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傳統困境而言,厘清了思政課在教學學情、教學情境與教學時間等方面的困境;就優化指向而言,指明了思政課教學精準化、場景化與終身化的現實與時代要求;就實踐進路而言,針對性地提出了“智能學伴”、虛擬現實技術與泛在智能技術等助力思政課教學的思路。從實際情況來看,如何促進智能技術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充分彰顯技術教學的優勢,提升思政課教學育人實效,還需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2020-04-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3]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強調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高政府監管效能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EB/OL].(2021-12-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17/c1024-32311126.html.

[4]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貫徹落實總體情況介紹[EB/OL].(2022-03-1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01/sfcl/202203/t20220317_608134.html.

[5]劉同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亟須解決的五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88.

[6]劉書林.高質量思政課建設的四個突出問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1(3):182.

[7]沈壯海.“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思考與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26.

[8]盧黎歌,等.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談[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

[9]李梁.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構想[J].中國高等教育,2017(24):20.

[10]張娟.運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1):94.

[11]向勇.算法推薦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研究[J].社會科學,2021(12):70.

[12]劉新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改革創新若干問題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01.

[13]張坤穎,李曉巖.大數據環境下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178.

[14]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

[15]李梁.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

[16]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77.

[17]艾四林,吳潛濤.北京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發展報告(201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33.

[18]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馬琳,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22:319.

[19]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0年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83.

[20]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2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22-10-17(2).

[22]張坤穎,李曉巖.大數據環境下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105.

[23]天津大學開設VR思政課 將新技術賦能思政教育[EB/OL].(2021-11-29).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129/c1006-32294660.html.

[2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40.

[責任編輯:孫 皓]

猜你喜歡
思政課教學智能技術應用價值
高校思政課教學案例庫共享社區化模式探索
職業教育背景下應用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創新路徑思考
智能技術在電力系統自動化中的運用研究
電氣自動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術探究
企業金融管理應用價值分析
孟子學說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關于煙草設備自動化系統淺析
思政課教學中加強抗戰教育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