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困境與應對*

2023-09-04 19:12潘宗英
農業經濟 2023年5期
關鍵詞:普惠金融機構農產品

◎潘宗英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痹诨ヂ摼W技術日趨成熟的當下,通過將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有機結合,形成數字普惠金融這一新的服務方式,有效地促進了鄉村產業發展。首先,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可以更大程度滿足農業融資問題。農業發展問題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解決農業發展融資難的問題是農村金融機構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傳統的金融機構服務模式對融資主體的資質要求較高,融資成本高,而隨著數字普惠金融的推進,將更大程度地提高農民融資的可及性,普惠金融將以更低的融資成本助力農業發展,數字技術的應用將更高效地推進金融服務流程,提高效率,滿足融資需求。其次,打破地理條件的限制,提升金融服務能力。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網點相對較少,且農村產業規模較小,農產品銷售訂單分散,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分散化的特點,通過引進數字普惠金融業務,農村居民及產業主體可通過線上提交業務需求訂單,通過數據傳送至金融機構后臺統一處理,將有效解決網點分散、服務人員配置問題,同時提高業務處理效率,降低顧客的時間成本。

但是,當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在服務鄉村產業過程中仍面臨著眾多問題,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經濟、技術發展之間存在巨大差距,人才短缺、技術水平、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始終存在,針對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面臨的特殊風險問題還有待解決,這些都是限制數字普惠金融發揮助力作用的現實問題,因此各相關主體仍需不斷努力,縮小城鄉之間金融發展的現實差距,完善基礎設施與人才建設,建立金融監管體系與數據安全維護體系,發揮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優勢。

一、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困境

(一)產業基礎薄弱,與數字普惠金融融合度低

第一,農村產業基礎薄弱。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在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仍相對落后,限制了農產品外銷;農業經營收入有限,隨著城市的發展,農村剩余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地區土地等資源荒廢,同時勞動力短缺;相較于城市地區在教育資源及醫療資源等方面的完善,高素質人才逐漸外流向城市,導致農村地區產業創新動力不足,生產經營方式落后;農村地區農業經營及農產品加工業仍以小規模為主,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產量及質量參差不齊,產業化難度高。第二,產業鏈條短。農民由于專業化水平低,缺乏農業生產經營技術,產品加工深度及產業鏈條短,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業經營收益有限;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已逐漸傾向于高品質、個性化,而農村地區由于發展相對封閉,對農產品市場需求了解少,且農村地區缺少農產品特色加工的工業基礎與經濟基礎,導致農產品產業鏈條短,收益率低。第三,鄉村產業與數字普惠金融融合度差。農村地區產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電商平臺及產品供應鏈發展落后,對移動數字支付、線上貸款等數字金融服務的需求相對較少,當前農村產業發展現狀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耦合性較低,限制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產業的效率。

(二)信用環境差,金融風險高

第一,農村征信體系建設落后。相較于城市地區征信體系的完備,農村地區的征信建設仍任重道遠。農村地區由于專業人員較少,對信用檔案的重視程度不夠,對農民信用信息收集不足,信用檔案規模小,同時存在管理混亂、管理方式落后,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征信數據共享能力差,目前全國征信數據主要掌握在國家政務部門、大中型金融機構,而多數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缺少征信數據,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村金融機構在業務開展、風險管理方面缺少數據支撐,導致風險問題頻出。第二,監管缺失。貸款業務操作不規范,由于對農村金融機構貸款操作流程的金融監管落實不到位,導致多數金融機構對于用款主體的資格審核、資料審核、貸后資金流向、資金用途資料等審核寬松,農村地區貸款流程不符合規定;農民對貸款知識缺乏了解,用于產業經營的周轉資金違規挪作他用,到期后造成還款困難,而農民由于未納入征信管理體系,或者對征信的重視程度不足,因此還款動力不足,違約問題廣泛存在。第三,農業貸款市場風險較高。涉農貸款以支持農村產業發展為主要目標,但是農業及相關產業對自然條件依賴性高,經營狀況不穩定,盈利有限,導致農業相關貸款違約風險高,農村金融機構一般限制涉農貸款額度,提高準入門檻,并且部分金融機構打著普惠金融的幌子,但是貸款利率仍然高于城市企業貸款利率,使得普惠金融并不“普惠”。

(三)數字金融生態差,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環境受限

第一,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在各項基礎設施的發展上也相對緩慢,而網絡基礎設施是保障數字普惠金融運行的必要條件。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光纖開通比例、寬帶用戶數量嚴重不足;農村由于缺少產業基礎,農民對移動數據支付的信任度較低,因此移動網絡支付的覆蓋率低,網絡基礎設施及數字技術平臺建設落后限制了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開展推進。第二,缺少人才供給,創新能力不足。人才是農村地區數字金融發展的核心動力,目前農村地區在數字技術人才、高端金融人才等方面嚴重缺失,導致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數據分析應用能力不足、數據及業務風險防范能力不足,從而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效率落后于城市地區,難以滿足農村產業振興的需求。第三,農民數字金融素養缺失。農村地區農民多數年齡高,受教育程度低,難以適應金融服務線上化、支付線上化,難以真正感受到數字化服務帶來的便利;農民接觸金融知識的渠道有限,農村金融機構對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及金融風險知識缺少宣傳,導致農民對金融風險知識、金融科技服務手段等缺乏了解,限制了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的推廣普及。第四,數據相關各項制度有待完善。數據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目前我國關于數據的產權界定、數據安全保護措施及責任劃分、數據交易市場規范及相關條例等都有待進一步調整,數據在我國的規范運行與長遠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自身認識不足,數字化轉型困難

第一,農村金融機構自身認識局限性。數字普惠金融不單單是技術上的調整,同時是從傳統金融向現代數字金融轉型的過程,但是多數農村金融機構將數字普惠金融僅看作是技術性問題,僅在采購設備、軟件、硬件系統上投入功夫,但是在自身的服務體系、服務方式、發展規劃及戰略等層面改革不足,導致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緩慢,難以真正滿足農村產業振興發展的需要。第二,農村金融機構自身體系局限,轉型周期較長。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由于組織架構具有國有企業的嚴謹,而針對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風險及不確定性高、數字化轉型后業務流程與傳統業務差距大等問題,轉型決策反饋流程長,難以適應互聯網金融快速反應、快速決策、迅速調整產品的需要,導致農村地區傳統金融機構難以適應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第三,數字化轉型成本高。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著人工智能系統、數據收集儲存系統、云計算平臺等多種硬件系統及軟件系統更新升級,成本高,周期長,同時轉型過程中還面臨著數據產權不明晰、數據安全等風險問題,風險管理成本高,難度大,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帶來極大挑戰。整體而言,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過程面臨的整體風險及成本高,轉型困難。

(五)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定位偏差,不適應農村產業發展需要

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定位不準。部分金融機構對數字普惠金融的貫徹執行力度不夠,對金融產品定位不清晰,僅將數字普惠金融產品作為吸引客戶的手段,將其推薦給本身資質較好,融資相對容易的客戶,而忽視了對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真正有需求的客戶,大大降低了該產品自身的優越性,限制了去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能力。第二,數字普惠金融產品服務范圍小。盡管當前國家要求金融機構開展數字普惠金融業務,高效對接中小微企業及三農主體的需求,促進三農產業發展,但是由于農村地區數字技術、經濟發展規模等實際狀況的限制,目前我國多數數字普惠金融產品主要適應城市經營相對較為穩定的中型企業,而面向農村企業、農民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少之又少,農村企業及農民在發展壯大產業時仍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成本高、流程煩瑣等問題。

二、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建議

(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與數字普惠金融的高度融合

第一,豐富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促進農業產業振興發展,應充分關注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優勢及自然資源,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特色鄉村名片,提高鄉村發展知名度;推動產業多元融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積極發展民宿、餐飲等鄉村服務業,增加農民收入,激發農村地區產業發展活力。第二,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提高營利能力。組織農民參與農產品生產技術培訓,提升提高農產品加工效率,鼓勵農產品生產主體通過多種渠道直接對接農產品消費市場,針對需求進行創新,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收益;鼓勵個人、企業規?;洜I,通過電商平臺等多種銷售渠道擴大農產品加工與外銷的規模,降低農產品加工生產成本,增加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收益,以帶動農村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二)加強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降低風險率

第一,完善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將農村地區各主體納入征信系統,積極推廣征信知識,提高對農村各主體對征信的重視程度;建立電子信用檔案,記錄各主體的所有征信記錄,加強管理,及時更新,為金融業務開展提供信用數據支撐;保證數據流通,打破數據信息孤島,鼓勵相關主體的征信數據在農村小型金融機構之間共享,規避因征信數據信息的不對稱性帶來的業務風險。第二,加強監管力度。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相對混亂,嚴格打擊不具備金融經營資質的民間金融主體以數字普惠金融的名義進行線上非法集資及高額民間借貸等行為,保護農民及農業主體的正當權益;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數字普惠金融業務各環節合法合規,規避業務過程中的金融風險;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各項數據,綜合分析金融服務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合理控制風險。第三,打造智能風險控制體系。數字普惠金融的深入推進,將使得農村金融同時面臨信電違約風險與技術風險,因此必須全面創新風險防控技術與理念,積極創建數據模型及時跟蹤分析相關風險,并針對風險及時作出反應,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充分認識數據的重要性,加強對數據信息的保護,避免因重要數據信息泄露給金融機構及農民造成損失。

(三)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及資源儲備,建造良好金融生態

第一,加強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率。數字基礎設施是保障普惠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必要條件,因此政府可通過補助等方式鼓勵電信運營商在農村地區鋪設光纖電纜,網絡安裝及維修服務站點,提高農村地區網絡覆蓋率;通過安裝補貼、普及互聯網知識等鼓勵農民安裝使用互聯網,讓農民切實感受到數字化帶來的生活便利,提高農村地區互聯網使用率,為金融數字化服務創造良好環境。第二,保障農村金融機構的人才供給。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應充分認識人才的重要作用,應積極面向社會引入數字技術與金融知識兼備的人才,通過補貼與補助等方式鼓勵人才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滿足農村產業發展實際需求,根據農村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創新服務產品,不斷優化金融服務,使得金融服務惠及農民。第三,強化農民金融知識教育普及,提高農民金融文化素養。為縮小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民及農村產業主體之間的代溝,政府及相關金融部門可通過定期組織數字普惠金融教育活動,運用公眾號、社交平臺、線上金融課程等方式宣傳數字金融應用知識,同時宣傳詐騙防范技巧,提高農民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信任,同時提升農民的風險防范能力。

(四)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主動轉型,提升服務鄉村產業的能力

第一,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農村金融機構應緊跟當前發展趨勢,牢固樹立數字化經營理念,制定數字化轉型計劃,優化內部組織結構,適當精簡決策流程,提高經營決策效率;積極引進數字技術人才,鼓勵數字技術創新與業務品類創新,滿足農村產業振興發展需求;轉變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理念,將普惠金融與數字手段充分結合,降低農業主體的融資成本,利用數字技術手段提高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可及性。第二,創新服務方式。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主動適應當前農村產業振興趨勢,研發適合農村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創新普惠金融產品,積極面向農業主體宣傳數字普惠金融,加強營銷力度,豐富營銷手段,將數字普惠金融的理念與產品優勢傳遞給各農業主體,滿足多元主體的金融需求。第三,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積極主動對涉農接電商平臺。隨著數字經濟在農村地區推廣,電商平臺已經逐漸成為農產品對外銷售的重要渠道,因此為滿足農產品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應鼓勵農村金融機構與互聯網電商平臺合作,開展“互聯網電商+金融”的業務服務體系,通過電商平臺的訂單擔保、供應鏈上下游核心企業的擔保等,為農產品運營主體提供貸款支持,解決農業主體及供應鏈各主體之間的資金周轉問題,保障其正常運行。

三、結語

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產業振興融合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進程的同時,還將促進農村金融機構不斷創新轉型,適應農村發展趨勢,提升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應立足于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現實條件與潛力,充分調動要素稟賦,發揮好數字普惠金融業務的技術優勢,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發展。

猜你喜歡
普惠金融機構農產品
農產品網店遭“打假”敲詐 價值19.9元農產品竟被敲詐千元
探索節能家電碳普惠機制 激發市民低碳生活新動力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農產品滯銷賣難信息(二)
金融機構共商共建“一帶一路”
我國金融機構股價和主要財務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日照銀行普惠金融的鄉村探索
農村普惠金融重在“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資金結算中心:集團公司的金融機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