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以解憂: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發展現狀及優化路徑研究

2023-09-08 06:20佟美佳李鑫宇朱圣潔
國際公關 2023年14期
關鍵詞:優化路徑發展現狀

佟美佳 李鑫宇 朱圣潔

摘要:西方國家的志愿服務始于“二戰”時期,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然而我國的志愿服務起步較晚,距今也不過四十多年的時間。因此,無論從外部條件還是內部條件來看,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志愿服務的機制體制亟須完善。本文從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的內涵詮釋、價值導向、現實困囿及優化路徑四個方面進行探討,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創新發展模式、加強評估獎勵等優化策略。

關鍵詞:青年志愿服務;發展現狀;現實困囿;優化路徑

一、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的內涵詮釋

青年志愿服務是指青年志愿者在不求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甘愿貢獻自己的時間及精力,為促進社會進步、推動人類發展而提供的服務工作。[1]科菲·安南曾就志愿服務提出過志愿服務精神,概括起來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奉獻。奉獻精神無疑是崇高的,它排在志愿服務精神的首位,也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青年志愿服務便是青年志愿者在不求回報、不計利益的情況下,毅然投身于促進社會發展的偉大事業中。這種自主性與無償性恰恰體現了高尚的奉獻精神。

友愛。志愿服務精神提倡青年志愿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助,而這種青年志愿者的友愛精神亦是人人平等的,不受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家庭出身、財產狀況、教育程度等要求的約束。

互助。青年志愿者憑借自己的愛心與力量向處于困境之中的人群施以援手,幫助他們擺脫困境。而那些獲得立身之本的受助者們,同樣再以自己的愛心與力量回饋到志愿服務中,幫助與關懷他人。

進步。青年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在提升自身的同時,推動社會發展,這涵蓋著深刻的進步精神。進步精神也是志愿服務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青年志愿服務的始終。

二、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的價值導向

(一)彰顯了眾志成城的蓬勃力量

青年志愿服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它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當中誕生,同中國最鮮明的新時代主題相契合;而志愿精神更是與雷鋒精神在本質上有著高度的統一,都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機與活力。青年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有利于青年志愿者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會進步緊密結合,確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理解人生價值首先在于奉獻,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為社會進步作貢獻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最終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及社會價值。

(二)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國精神

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2]新時代青年心懷大我、至誠報國,在愛國主義精神指引下,奉獻個人的愛心、貢獻自己的力量,義不容辭地投身于國家公益事業之中,為國家、社會、人民服務,以小愛匯大愛、將小我融入大我,同心共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也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它立足于新的時代條件,既尊重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突破陳規、革故鼎新,賦予自身新的時代內涵。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改革創新精神,敦促著新時代青年志愿者創新創造、向上向前。

(三)展示了無私奉獻的青春擔當

青年志愿者以為人民服務為準則。一個懷有社會主義道德、具有為人民服務意識的青年志愿者,必然能夠為他人服務、為社會奉獻。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也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而二者最終都要落實到個人品德的塑造上。青年志愿者以集體主義為準則。集體主義強調個人利益應服從于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這與志愿服務的本質相一致。而國家社會的興衰榮辱也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不可分割。

三、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的現實困囿

(一)制度尚未完善

制度問題是推動青年志愿服務發展的重中之重,對于青年志愿服務起著保障作用,同時也是完善與改進青年志愿服務的關鍵。我國志愿服務的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才首次引入,1993年官方文本中才首次出現 “青年志愿者”這一稱謂。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目前我國未能形成機制健全、結構完整、富有成效的志愿者制度,由此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屢見不鮮。尤其在青年志愿者的自身權益方面,往往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青年志愿者普遍沒有接觸社會,因此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遇到爭執糾紛時,他們很難拿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遭遇類似事件的時候,多是依靠志愿服務組織進行解決。并且一些不法組織利用青年志愿者的愛心與熱情,對他們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誘騙他們成為廉價勞動力,更有甚者誤入了傳銷組織、加入了邪教。這些現象與志愿服務的初衷相悖,嚴重侵害了青年志愿者的自身權益,對志愿服務的良性發展極為不利。

(二)模式因循守舊

當前,雖然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已然涉及城市社區建設、農村扶貧開發、社會公益、搶險救災等領域,但實際上并未做到普及,其模式仍然單一陳舊。以高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為例,現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多是集中在當地社區,幫助清潔社區衛生、去養老院關懷老人等,僅停留在淺層的服務之中,這些活動對于大學生而言并未起到實質性的教育、鍛煉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高校與社區及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并不密切、缺乏溝通,因此也未能開展一些具有突破性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二是由于志愿服務屬于公益性活動,具有無償性,因此志愿服務組織經費時常捉襟見肘,資金鏈條斷裂的情況層見疊出,以致無法為青年志愿者提供經費支持以及維持志愿服務組織的正常運轉,有時甚至需要青年志愿者自掏腰包,這對于那些尚未工作的大學生而言更是一筆稍顯負擔的支出。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長此以往,不利于保持志愿服務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三)參與動力匱乏

青年志愿者雖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但從人數上來看,參與力度仍然不足,且參與時間也十分短暫。由于高校與社會組織的宣傳力度不足,許多有關志愿服務的活動與項目得不到廣泛、有力的支持與贊助,這也導致青年志愿服務青黃不接的現象時有發生。形式主義過于嚴重,甚至還有少數青年志愿者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志愿服務并不是做樣子,而是要自心出發,由衷地想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并為之腳踏實地、付諸行動,畢竟助社會發展、促和諧環境才是青年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如若繼續放任這種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情況的發生,不予以糾正和改進,志愿服務只會與重擔當重奉獻的雷鋒精神背道而馳,變得越來越形式化與模式化。久而久之,志愿服務便會在群眾心中變質,作為志愿者團體主力的青年參與者也會愈加稀少。得不到踐行與弘揚的志愿服務精神,就會越發缺少公信力與感染力。

(四)相關認知淺薄

近年來,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志愿服務保持著一種漠然置之的態度,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高校存在著強制性的志愿服務模式,導致部分青年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的信念感不強、參與感較差,使志愿服務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狀況,影響了志愿服務最終的質量。一方面,這是高校與社會組織普遍對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教育重視度不高所引發的問題。青年志愿者的思想教育不到位,再加上高校強迫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現象,會極大削弱青年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的熱情與動力,令他們對志愿服務的參與度及積極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一些新加入志愿者團體的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務活動方面毫無經驗,且后來者缺乏有經驗的先來者的帶領與指導,所以對于志愿服務的各方面事宜難免會手忙腳亂、有所疏漏,做不到盡善盡美。因此,如何讓新時代的青年志愿者增強志愿服務的理想信念,并提升志愿服務的質量水平,是如今社會亟待攻克的一大難關。

四、新時代青年志愿服務的優化路徑

(一)保障志愿服務合法權益

對于我國志愿服務的相關制度尚未完善的問題,一是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志愿服務的監督力度,針對有關問題出臺相應政策、提供法律援助,制定程序嚴密、配套完備、科學合理、運行有效的志愿服務制度及其運行、保障體系。二是組織方面要著重培育青年志愿者的法律意識,堅持黨的領導,做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讓法律真正落到實處。健全和完善青年志愿服務的保障機制,一方面,能夠讓廣大青年志愿者在自身利益受損時,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還能夠平衡社會整體利益、社會組織利益與志愿者利益之間的關系,推動三方利益的協調發展與良性互動。

(二)豐富志愿服務活動形式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志愿服務自然也不能故步自封,理當順應時代變化、響應社會號召。新時代的青年志愿者積極投身志愿服務活動,一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二是幫助弱勢群體,三是做力所能及的事。除了以上三點,青年志愿者更應敢為天下先,銳意創新,探索新路。社會組織也理應肩負起培養青年志愿者的創新意識這一重任,推動青年志愿者勇做志愿服務的創新生力軍。與此同時,新時代也是新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近年來,互聯網與數字化的迅速發展,使得新媒體受到了廣泛關注。[3]志愿服務應緊跟時代潮流,與新媒體進行有機結合。一方面,社會組織可以運用新媒體平臺來發展和宣傳志愿服務,如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論壇等定期發布文章來介紹、講解志愿服務的活動與項目;另一方面,有效地整合資源,讓群眾能夠參與其中、提出建議,社會組織再集思廣益,不斷對志愿服務進行改進。

(三)加強評估獎勵機制

加強評估機制與獎勵機制,是維護志愿服務長效運行的當務之急。社會組織可以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安排多個負責人來對青年志愿者進行考察與評級,分別從服務質量、服務效率、服務頻率等方面來對他們在志愿服務中的表現進行考核,再合理地、有針對性地給予精神上與物質上的獎勵。一是社會組織可以聯合社區學習 “愛心超市”模式,為志愿者發放志愿服務積分卡,通過志愿服務換取積分,再用積分來兌換公交及軌道交通票、當地旅游景點門票、購物優惠券與商場停車費等;二是社會組織要定期對優秀志愿者進行表彰,對他們的個人優秀事跡進行公示宣傳,從而激勵公益行為與志愿服務;三是社會組織根據評級結果,為青年志愿者提供便利,如評獎評優的優先資格以及作為招聘求職的加分項等。

(四)加強思政教育建設

思政教育對青年志愿者端正自己的志愿服務意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青年志愿者的情感、認知及行為都有著引導意義與顯著影響。增強青年志愿者的思政教育建設,一是社會組織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教學,開設一些思政理論課,對青年志愿者進行理論指導,提升他們的內在精神動力及志愿者團隊的整體修養。二是社會組織可以不定期舉辦團建活動,以讓志愿者之間相互交流經驗、溝通情感,提升志愿服務組織的和諧性,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三是社會組織應當為新人青年志愿者配備有經驗的指導老師,對他們的服務事項進行監督與幫助,避免出現失誤與漏洞,從而提高志愿服務活動的效率。

五、結束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志愿服務對于新時代的青年而言,其立德樹人的根本作用不會改變。同時,培養時代新人牢記使命、全面發展,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我們才理當培育更多堪當大任的青年志愿者,壯大志愿服務的隊伍,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書寫當代中國最美的時代華章。

參考文獻:

[1] 彭柏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志愿服務應秉持的道德理性[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6(01):99-106.

[2] 丁元竹,江汛清.新發展階段青年志愿服務的理論創新與踐行原則[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2,41(04):26-33.

[3] 邢占軍,曹玉梅,王曉武.志愿服務組織有效性的維度及影響機制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72(03):139-153.

基金項目: 本文系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課題研究資助項目“澳門青年志愿服務文創活動與產品的創新擴散研究” (項目編號:2022ZYLX3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佟美佳,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戲劇表演理論與實踐;

李鑫宇 (通訊作者),男,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研究、新聞與傳播;

朱圣潔,女,漢族,廣東珠海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

猜你喜歡
優化路徑發展現狀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運用激勵理論開展企業管理面臨的困境分析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