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甸園的沉?。赫擊敒I孫的性格困境與抉擇

2023-09-09 11:01何八駿
科學導報 2023年56期
關鍵詞:笛福性格

何八駿

關鍵詞:笛福;魯濱孫漂流記;性格;困境與抉擇

作為18世紀英國啟蒙主義運動時期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已然成為歐洲資本主義和英國帝國擴張時期“旅行寫作和探險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讀者創造了一個遙遠的“他者”概念,并在對比和干涉中借此輸出自我觀念,把歐洲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愿望和帝國統治統一編碼合法化。同時,基于人文主義的突顯,這一作品在歐美以外地域的廣泛傳播中也產生了國內知識分子在外國文學建構民族和主體身份的獨特意義,以至于出現了小說“本土化”的解讀和譯介,以此通過文學服務于民族國家建構。

這一解讀和演化當然激發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之美,從21世紀以來,學者對于《魯濱孫漂流記》的評論多聚焦于大眾文化的視野,尤其是在作品傳播已逾百年的中國,則更加側重社會啟蒙功用,以至于該作品大多以兒童版的面貌出現,而兒童讀后感和教育教學設計的文章在當今的文學刊物上也廣泛存在。

這種文本解讀的努力當然無可非議,但在這一過程中,不免會出現對于人物形象社會教育功能的偏重,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眾對于人物性格的深入探究,一味地強調魯濱孫英勇無畏、堅持不懈的冒險精神或對其性格背后的殖民主義色彩進行批判,反而忽視了魯濱孫在資本主義和宗教盛行的時代背景下所蘊結的性格的對立及其轉化意義。在魯濱孫形象的研究中,筆者認為,這種對立和分裂則突出表現為魯濱孫在“伊甸園”式的荒島中所產生的性格困境和矛盾糾結中,文化的癥結在其中得以彰顯,其最終的抉擇也預示著文本背后一個特定時代的發展和歷史慣性前進的方向。

一、個體孤獨與矛盾的時代表征

在這部小說中,無論是作品本身,還是作者本人,都體現了那個時代新興資產階級勇于冒險,具有鮮明時代精神。但在《魯濱孫漂流記》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孤獨和焦慮感,并由此造成了文本的分裂,這種分裂并非獨特的個體所擁有的特征,只不過是通過魯濱孫落入荒島將其放大化,在“也許比我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更幸?!钡摹耙恋閳@”里,讀者能夠關注到主人公的內心的細微變化,也因此得以窺見這種性格背后所帶來的時代表征。

這一焦慮首先跟他的家庭階層不無關系,小說開篇第一句話寫道:“1632年,我出生在約克市一個上流社會家庭”,經過轉述可以知道魯濱孫的社會地位屬于當時的中間階層,是災禍最少、幸福最穩定的階層,既拋去了上層驕奢淫逸、鉤心斗角的煩惱,也避免了下層辛苦勞作、疲于奔命的疾苦。換個角度說,雖然這一階層是作者所言最舒適的,但事實上,這本身就是人物性格焦慮放大的溫床,對于血氣方剛的少年來說,想要在家庭里知足于平穩恬淡的生活而不去反思幾乎是不能的,因此魯濱孫“腦子里總想著自己的航海夢”。雖然他本人將其視為冥頑不靈的天性所帶來的不幸命運。

魯濱孫生活的時代是工商貿易的繁榮的時代,這是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表現和結果,商業精神滲透到整個英國社會與之相伴而生。于是,投機生意、追逐財富成為社會潮流。魯濱孫也不例外,在第一次出海遇險后他逐漸淡忘了曾經發生的災禍,并在船長朋友的幫助下,收獲了第一桶金,“我不但成立一個商人,還成了一個水手?!倍?,他更是為了獲得在巴西的居留證,成了一個種植園主,流落到荒島的那次航海正是為了去交易貨品和私販黑奴。商業貿易的資本主義雖然充滿著好處,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的資本主義也面臨著許多困惑。魯濱孫面對的是這個既神奇同時又焦慮不安的世界。他展示了個人主義的斂財心理,同時,他必須與所有其他人對抗、與嚴酷的現實對抗。因此他“最終還是無法抵御航海的誘惑”,選擇了航海并最終流落到了荒島。魯濱孫這樣的寂寞個體,也自然有了焦灼的心靈,他一方面竭盡所能地謀取財富,另一方面又飽受因財富而飽受煎熬。他在荒島上含辛茹苦、不辭勞累地積累“生存財富”。他期望有船只經過以救他于水火之中,但他又擔心來者會對他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威脅。當他看到第一個腳印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有人會來救他而是會發現他,于是他壘起了“碉堡”,甚至在墻外空地種出了一片森林,那些“生存財富”則被藏得更加隱蔽。雖然這一逃避的表面是為了躲避野人的襲擊,但是能夠看出,魯濱孫這種躲避外界危險的辦法,也正是他為自己利益的護航的一種手段。

二、伊甸園的道德與宗教困惑

在該小說的研究中,也有學者另辟蹊徑,從英美文學田園批評理論入手分析《魯濱孫漂流記》中的多層次田園理想:“魯濱孫在荒島上塑造了一個充滿著秩序與倫理的田園世界,田園的和諧也反過來對魯濱孫施加著影響?!边@與魯濱孫在荒島上閱讀的《圣經》中的“伊甸園”不謀而合,因此,在研究中筆者用“伊甸園”去代替田園理想,似乎能更好地解釋小說中頻繁出現的宗教話語。

在18世紀的英國,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然開始摧毀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不斷地把人的關系異化。從世故嘈雜的資本主義世界,走向純真和諧的田園風景,代表的正是大眾心理對于原始美好的憧憬與渴望。當魯濱孫決定用新的思想修煉自己時,面對去留的問題時,他也產生了另外一種思考:“即使世人不丟棄我,但失去上帝的寵幸和保佑,這種損失不是更大嗎?”這個荒島雖然孤苦伶仃,但“也許比我生活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更幸?!?。在宗教的調和下,原始的荒島形成了一種風景,讓魯濱孫的內心能夠在其中和諧并置。

可也正是在這樣的“伊甸園”式的荒島中,魯濱孫也產生了個體的道德和宗教困惑。魯濱孫作為一名基督徒,需要面對嚴苛的清教道德,那就是拋棄私欲以及抗拒誘惑。因為清教徒需要不停地懺悔,不停地叩問自己的良知。當魯濱孫在荒島上發瘧疾的時候,他才想到了上帝并開始了反省,“八年來,我一直過著水手的生活,染上了水手的種種惡習。我不記得自己曾經敬仰過上帝,也沒有反省過自己的行為?!苯涍^種種變故,魯濱孫他自己終于意識到了戒除貪欲的必要性,可是他卻并沒有真正地完成自我規訓,他依舊虔誠地懇求上帝把自己從荒島上拯救出來,并且對自己的個人利益十分地看重。當他發現沉船上有一個錢箱時,他不屑地表示這些錢并沒有什么用;但另一方面,他卻還是把這些意外之財把錢一一搬回了山洞,并像以前一樣妥善收藏好。遇到“星期五”后,魯濱孫教他說“主人”,并告訴他這是他的名字,并逐漸產生了主人意識,“我覺得自己已有了不少百姓,自己猶如一個國王?!边@顯然違背了自己所信奉宗教的戒除貪欲之規,前面的祈禱似乎也帶上了一種功利性。因此有學者認為:“《魯濱孫飄流記》所表現的實際上是兩種價值觀念:資本主義那種獲取、操縱和支配外在世界的沖動和清教思想中對上帝的服從之間的沖突?!奔毤毱饰鲷敒I孫在荒島上的經歷和內心的矛盾,能夠從中看出他對于荒島的“伊甸園”化的寄托和安慰,同時也能夠看出魯濱孫的一種烏托邦的心態:既希望自己的私有錢財和欲望得以蓬勃發展、安穩保存,又希望這種充滿個人主義的追求能夠得到內心宗教信仰的救贖,也正是在“伊甸園”的沉浮中,魯濱孫面臨的不僅是個人的困惑,更是其背后一個時代的經濟和道德難題。

三、文化焦慮的過渡抉擇

在《魯濱孫漂流記》中,同時存在著資本主義的財富積累和清教主義的戒貪戒欲兩個互相對立的矛盾體,并且在每一個矛盾體的內部又蘊含著自身的沖突和分裂。這一矛盾的出現顯然就創造出了意義割裂的小說文本,成為了個體文化焦慮的彰顯,若進一步探尋,則是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文明焦慮的源頭表征。因此,對于文本的探尋,必然要從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的角度出發去尋找原因。16世紀60年代,正開始著一場清除英國國教會中天主教儀式的教會運動——清教運動。隨后近一百年的時間里演化出了“英國革命”這一高潮,這對當時英國社會道德風氣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這時候,社會的道德枷鎖刻上了“純潔”“善良”等詞,與之相反的則是“貪婪”“罪惡”等道德。而到了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崛起,英國的清教運動漸漸退潮,人們的道德此刻不再被緊緊地束縛在“純潔”的清教枷鎖上,而是開始發展,在發展中反思,《魯濱孫漂流記》作者笛福,正處于清教主義退潮以及資本主義新潮的時代洪流之間。

我們這時候會發現,笛福所創作的時代正處于清教運動落潮和資本主義漸漸壯大的歷史過渡時期。對于清教徒來說,宗教儀式是否有必要繼續,要看能否在《圣經》里能找到。當無法尋求到合理的解釋時,這一詢問自然就讓位于資本主義道德了。這種過渡的性質,使笛福的時代出現了不可回避的價值混亂與困惑。在這種困惑和混亂的性格沖突中,笛福所創造的魯濱孫形象自然就注定帶有一種過渡的性質。所以,魯濱孫在這部小說中展現出的斂聚財富的孤獨的“自然人”形象,體現了一種反叛精神,他在試圖尋找新的路徑實現自我宗教信仰的過程中不斷糾結與反思,做出了代表自己的決定,這種決定是笛福給出的時代抉擇。在經歷過生死悠然的“伊甸園”荒島后,面對“突然間,我成了擁有五千英鎊現款的富翁,而且在巴西還有一份產業”的富裕社會現實,魯濱孫利用當時在荒島鍛煉的心理并沒有亂下陣腳,而是有條不紊、井井有序地處理財產、安置產業、規劃小島,并且在一切分派妥當后,一如既往地追隨著自己年輕時的理想,“離開了,繼續自己的旅程”。

在《魯濱孫漂流記》中,從個體到國家再到時代,小說在歌頌人文主義精神的同時也在演繹著時代的矛盾,這種矛盾不僅僅只是小說個人的特殊性,而是面對時代洪流大眾如何做出選擇的普遍性。當時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使現代西方人面臨著無法回避的矛盾:既不能撇開宗教道德對資本主義趨之若鶩,也不能舍棄現實利益而對宗教純潔性進行回歸。那個時代的思想家們面對這種社會現狀,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笛福則用一篇趣味盎然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作為媒介寫出了自己的答案。在魯濱孫的漂流旅程中,這對矛盾同時指向兩個既糾纏又消解的方面,時有轉化,時有沖突,所以他的選擇最后也就模糊難明。但能夠判斷的,就是這種性格的矛盾與分裂,對應的是18世紀西方社會個體的焦慮情緒。雖然該作品存在著反映了18世紀英國“人類中心論”和“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等局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部充滿冒險色彩的小說中,作者成功地完成了時代的現實主義式書寫。由此可見,在分析魯濱孫的性格困境與抉擇中,我們能夠發現,《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不只是一個人的生命漂流,一個人的心靈漂流,更是一個時代的困惑漂流記。

參考文獻:

[1]丹尼爾·笛福.魯濱孫漂流記[M]徐霞村譯,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M]宋偉杰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3]韓杰.笛福小說中的雙重主題與倫理困境[D].蘭州大學,2018.

[4]裴新彥.魯濱孫荒島生存的倫理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10.

[5]鄒黎.笛福小說清教倫理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6]張序婭.《魯濱孫漂流記》中人文主義精神的探析[J].文教資料,2017.

[7]吳森.《魯濱孫漂流記》中的田園理想研究[J].今古文創,2020.

[8]鐘鳴.《魯濱孫漂流記雙重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00.

[9]劉巧萍.試析《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宗教意識[J].赤峰學院學報,2014.

[10]張奕.從《魯濱孫漂流記》到《藍色的海豚島》看荒島小說的嬗變[J].大理大學學報,2020.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笛福性格
貓的性格爪知道
冬天的性格
笛福的虛構觀念
魯濱孫之父在欲海漂流
風的性格
語言之軛——笛福與斯威夫特時代的政治、偏見與印刷文化
文豪笛福一輩子在躲債
你的性格像《哆啦A夢》中的誰
性格描繪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