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藝術院校品牌校園文化育人模式探索
——以山東藝術學院為例

2023-09-10 08:15楊春紅陳俊伊
齊魯藝苑 2023年3期
關鍵詞:藝術院校校園文化心理健康

楊春紅,陳俊伊

(山東藝術學院現代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一、我國高等藝術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我國“校園文化”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現在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于五六十年代,直到 80 年代后期才以獨立的文化形態躋身于社會文化之林。[1](P1)有關校園文化最早的研究是沈輝在 1986 年第 12 期《青年研究》發表的《校園文化淺析》。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p>

目前我國多所藝術類高校都探索出了自己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之道路。四川音樂學院提出“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文化育人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囆g院校必須發揮高校教師、政工隊伍、學生藝術社會實踐和網絡媒體4個方面的文化育人作用,并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才能顯著提升育人水平”[2]。在一份對北京舞蹈學院等藝術院校師生開展的問卷調查中,被調查的學生認為當前藝術院校校園文化活動存在“主題不明確、形式大于內容”“宣傳不到位、不能夠吸引學生”“組織協調松散、活動效果不明顯”等突出問題。在問到“加強藝術院校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應該從哪幾方面完善”時,39.6%的學生和 53.9%的教師選擇“結合專業特色”,24.0%的學生和 27.6%的教師選擇“創新活動形式”。(1)參見:張源.藝術院校綜合育人模式中的校園文化建設芻議[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S2)??梢娞厣蛣撔率沁M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

探索有效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模式、建立長遠有效的校園文化活動機制,如何充分發揮專業特色、教學實踐相長、深入人心是以上述研究為代表的大多數藝術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面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山藝“教學—心靈—實踐”三位一體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山東藝術學院“與心靈相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回應甚至提出了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該活動創辦于2011年,由二級學院黨總支、團總支、音樂治療專業師生和學生社團共同組織、協作開展,先后入選山東省校園文化建設品牌活動和山東省思政教學優秀案例,在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具有本校專業特色、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道德規范、教學原則、培養目標的,融合“心靈+專業”教育、“心育+美育”文化的特色育人模式,它包括教學文化、心靈文化和實踐文化三個層次。

(一)教學文化

教學文化是本模式的基礎。在其建設方面,通過打造“專業+心理”特色路徑,組織學習傳統文化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通過組織專創融合項目促進“專業教學—創新創業—社會服務—立德樹人”多項教育目標一體化發展。

1.教學相長,以“專業+心理”探索全面育人新路徑

發揮專業特色,創建校園文化活動品牌。由山東藝術學院現代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師生發起的“與心靈相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了專業教學資源優勢,將“音樂+心理”的學科資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12屆。每年5月,音樂治療專業學生都通過深受大學生喜愛的鼓圈、音樂心理健康沙龍、音樂馬拉松等音樂心理健康活動為同學們提供“朋輩心理支持”,這也成為了敦促他們提升專業能力、檢驗專業水平的動力和平臺,同時也使得山東藝術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獨具特色。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在校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時,探索了一條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教學相長的教學新路徑。13年來,該活動已經成為山東藝術學院獨具影響力的校園文化活動品牌,既彰顯了藝術院校的專業特色,又為朝氣蓬勃的校園帶來積極、陽光的心理正能量?;顒酉群螳@得山東省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活動類三等獎、入選山東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

2.進德修業,以傳統文化提升立德樹人內驅力

尋古問今,學習傳統文化問道專業教育的德育、美育內涵。通過開設課程、舉辦讀書會、學習活動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樂記》《聲無哀樂論》《樂論》等經典文獻,在傳統文化中學習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在經典中學習音樂的德育、美育內涵,并將其轉化、應用于專業實踐和未來的職業生涯。通過學習經典文化思想,學生對專業的態度不再局限于技能水平的高低,而是將眼界和格局提升到人的德行、修養,不同的藝術文化對國家興衰的意義和作用的層面;學生對自我成長和發展的定位也將不限于狹窄的“藝術圈兒”,而是放眼于國家、社會的需求,探尋用藝術服務于社會發展、醫學、教育、文化等更廣闊的領域;學生的審美將不限于在音樂、藝術的專業領域中精益求精,而是能夠將專業審美與自我實現緊密結合,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有價值、有內涵、有德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通過藝術的形式將優質的校園文化傳播、轉化為優質的社會文化。

3.激流勇進,以創新創業開啟團隊建設新思路

創業弄潮,交叉學科擁抱“雙創”熱浪泛起靚麗水花。在“大創”口號響起之后的第一時間,音樂治療專業師生勇于“嘗鮮”,利用專業教學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實踐成果開發了“系列音樂療愈商業服務產品”(2)主要有針對老年群體的音樂康養服務、針對自然分娩產婦的音樂鎮痛分娩服務、針對住院患者及家屬的音樂減壓服務、針對企業員工的音樂減壓培訓服務、針對特殊兒童的音樂康復治療服務等。,在第二屆建行杯“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全國總決賽銅獎、山東省“省賽”金獎、小組季軍。參賽的過程讓該專業師生對音樂治療專業的社會應用、商業價值和商業運作模式有了嶄新的認識,在經過進一步項目打磨和專業沉淀后,再次組建團隊參加2018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摘取全國總決賽銀獎、山東省“省賽”金獎和“新動能獎”。比賽結果印證了資本和社會對音樂治療專業的認可和需求以及對以往社會實踐成果的肯定,為學生們未來的就業創業道路積累了豐碩的經驗,同時,參加“雙創”大賽的經歷讓師生深刻體會到國家倡導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良苦用心,為學生提供的寶貴的“實踐—檢驗”和勇于追逐夢想的平臺。經過大賽的“洗禮”,師生對于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專業學習和專業服務的精進之心都有了新的認知。

(二)心靈文化

心靈文化是本模式的核心內涵。精神、文化、思想皆由心生,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莫過于“入心”。對于專業藝術院校學生來說,專業無非是最好的“入心”工具;而學生社團則是大學校園最有活力、最有傳承能力、最靈活的組織,也是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最優執行者。

1.立足校園,以心靈文化引領校園精神新風貌

結合藝術專業,開展心靈關懷。一直以來,“重專業、輕文化”是專業藝術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專業大于天”“專業代表成敗”甚至成為很多藝術院校的特殊“價值觀”,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困難成為很多在校生壓力甚至心理問題的主要來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心理健康教育、心靈關懷等舉措與學生的專業深度結合就十分有必要。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比,音樂治療、藝術治療這些結合藝術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從專業角度來說,它們不僅為學生帶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還為他們開放了“非一般”的專業視角,讓他們從交叉學科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為之魂牽夢縈的專業,打開了一道新的視野。這道新的視野實際上就是將藝術的“培根鑄魂”目標深入到藝術教育的全環境的一瞥。以音樂專業為例,通過組織、開展多樣化的音樂治療學科專業活動、專業實踐,帶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專業之間對“音樂治療”和“心理健康”相關的“好奇—了解—知曉—行動”,在潛移默化之中營造了注重心理健康、結合專業維護心理健康的校園文化、校園精神文明環境,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由“通識教育”走進校園生活,從而帶來校園精神新風貌。

2.學生“自治”,以社團活動傳播校園文化“心”思路

成立專業社團,打造品牌團隊。在學科發展、專業更迭、學生流轉的過程中,大學校園里永遠保持活力、生生不息的組織就是社團,一個優質的社團可以譜寫出如歌的歷史,傳承同一條信念和歷久彌新的文化。因此,在發揮專業特色的同時建設充滿活力的“心靈之約”學生社團,繼續傳承“心”文化,發揮學生“朋輩支持”的作用。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不論專業實踐還是社團工作,均以“傳幫帶”的方式進行合作,這對課堂教學和學生管理實現了有力的補充,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共同進步。社團成立多年來,在校園內外開展的實踐服務活動在服務對象和全國音樂治療行業專家中均贏得了贊譽,配合微信公眾號的及時報道,為社團的品牌建設和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三)實踐文化

實踐文化為本模式提供了轉化平臺。實踐是大學生從校園到社會最好的適應、學習、成長手段。公益活動、社會服務為學生提供了專業自我實現、個人成長、社會教育的寶貴機會,獲得諸多在校園內很難遇到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實踐讓學生們看到了自己專業付出和傳遞積極能量之后熠熠生輝的樣子。

1.助人自助,以公益活動塑造實踐育人正能量

音樂治療專業的“正能量”讓師生收獲滿滿。其教學過程融入和發揚了心理咨詢及人文關懷的精神,這樣的學風和教風使得音樂治療專業師生團隊更加的緊密和團結。在2013—2022年間,音樂治療專業師生共開展了2萬余人次、總時長超過7千小時的音樂治療專業實踐和社會服務,合作的對象有山東省立醫院、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福瑞達國際頤養中心、濟南市歷下區創益園、濟南市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居委會、濟南市天橋區官扎營街道等等。開展的服務有針對手術室病人和家屬的音樂減壓服務、針對自然分娩產婦的音樂鎮痛分娩服務、針對腫瘤病人和家屬的音樂心理支持服務、針對自閉癥等特殊兒童的音樂治療服務和家長音樂喘息服務、針對老年人的音樂心理支持服務和認知障礙音樂治療服務等。

以注重心理成長為特色的教風學風、價值觀以及臨床實踐環境成就了學生們多元發展、彰顯個性和充滿正能量的學習風氣。他們在校期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孤獨癥兒童的音樂治療為主題,自編、自導、自演的微電影《天空下的我們》,在全國首屆社工微電影大賽中榮獲優秀組織獎,同名片尾曲《天空下的我們》被選作首屆全國社工微電影大賽主題宣傳曲,主創朱振武、姜振越兩位同學受到主辦方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的表彰和鼓勵;姜振越同學堅持自己的音樂創作愛好,在QQ音樂上線個人專輯頻道,收錄原創單曲29首,在中國首屆大學生原創音樂大賽中進入全國8強,獲得最佳原創獎;朱振武同學愛好創作,曾經使用兩臺單反、一輛自行車拍攝了由音樂治療專業同學們集體原創的心理題材微電影《媽媽Bao》,在山東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比賽中獲得三等獎。該專業17%的畢業生考取了研究生,錄取學校包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俄羅斯格林卡音樂學院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多數畢業生走上音樂教師崗位并兼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服務社會,以社工平臺唱響實踐育人主旋律

與專業社會工作的結合讓實踐文化更專業、更規范。發生在2014年的“魯甸8·03地震社會工作救援服務工作”入選“2014全國社會工作十件大事”,我院音樂治療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其中,將音樂治療帶到災區,為受災群眾排解郁結,并深受歡迎。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音樂治療專業師生第一時間利用自己的專業參與到在線心理援助的隊伍當中,先后在支付寶平臺、中社基金心理援助服務隊面向全國人民開展音樂心理援助,實現學有所用、服務社會。

在國家系列推進社會工作服務政策落實的“春風”下,音樂治療專業師生與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合作開展了多個特色服務活動,收獲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先后與濟南市歷下區善治公益發展中心、濟南基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山東省立醫院醫務社工辦公室等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和科室建立了合作關系。在社區服務、老年關懷、術前減壓等領域開展了社區“心靈音樂會”“爺爺奶奶別忘回家路”失智老人入戶社會服務和“音為愛”術前音樂放松志愿服務等社會服務項目,實踐足跡覆蓋了濟南市天橋區、歷下區、市中區和高新區四個主要行政區,所到之處不僅收獲了服務對象和工作人員的支持和認可,更通過這些機會向社會各界展示音樂治療的實用意義和專業人才的社會應用價值。在山東濟南,充分發揮了山東省唯一的高校音樂治療學科優勢,對街道、居委會、醫院和專業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進行了有力的補充,提升了上述合作單位社會工作的服務質量,同時也對音樂人才培養對接社會工作服務的模式和就業機會的拓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山東藝術學院音樂治療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實踐成果通過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平臺向全國進行推廣,在“立德樹人”的教育過程中邁出堅實一步。

3.摘金斬銅,以項目運作保障實踐育人“接地氣”

項目化管理的運作方式是推進實踐教學“接地氣”的保障。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根據實踐教學合作單位需求組建學生實踐團隊,每個團隊需要獨立與實踐單位對接、管理、開展專業服務,這個過程全方位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縮短了校園和社會的距離,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升。音樂治療專業師生組建的“藥音學堂”“海生音樂治療服務推廣平臺”兩個大創項目先后在全國最高等級學科競賽斬獲銀獎、銅獎,離不開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項目化運作經驗。收獲滿滿的除了學生之外,專業教師的能力也獲得了提升,在專創融合、產業教學、實踐教學等多個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資源。

三、總結和思考

高等藝術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近年來頗受關注的話題。術業有專攻,每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本研究提供了山東藝術學院豐富校園文化的一瞥,主要立足于音樂學科,從音樂治療相關教學資源的專題視角出發,充分發揮這個專業的優勢進行總結和思考。近幾年,隨著“新文科”建設的開展、社會對心理健康資源的需求增多,高等教育屆對音樂治療專業持積極態度,各院?;蛞呀涢_始論證專業、或開設了相關課程,因此,本研究的參考性意義也因音樂治療專業的“熱度”升高而對于更多的高校而言具有參考價值。這是本課題從立項到結項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變化。

本研究為全國藝術類高等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畫卷補充了特色的一筆,也為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別是同時開設心理學、音樂學相關專業的院校)。因此,在模式推廣方面做了如下思考:

1.呼吁高校開設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課程或專業。目前,全國開設像音樂治療專業這類與心理學結合的交叉學科的高校并不多,在已經開設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專業的藝術院校中,少數高校已經取得了實際成果,例如武漢音樂學院的音樂治療專業團隊在2020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為武漢市民提供了巨大的心理支持,而這些社會服務的開展又推動了武漢音樂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以及社會服務影響力。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專業藝術院校尚未將這類專業或者專業資源在精神心理和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在“新文科”建設的機遇下,不論專業藝術院校還是綜合院校都可以重新評估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專業資源在文化育人、心理育人過程中的價值,從而配置師資、服務等相關資源,條件成熟的學??梢蚤_展相關專業建設。

2.高等藝術院校應加大“心靈文化”建設力度。在立德樹人、全環境育人的教育目標引領下,很多藝術院校的校園硬件環境建設“藝術味”十足,但缺乏精神文化內涵,尤其是“心靈文化”方面。在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愈加迫切、各級學校心理健康師資和教育資源不足的現狀之下,引進音樂治療學、藝術治療學、音樂心理學等交叉學科資源,在藝術專業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藝術專業“以美化人”的社會功能,可以為高校思政、文化、心理教育的開展提供有力的補充,使專業藝術院校不論硬件環境、精神文化環境還是心理環境皆具有藝術的真、善、美,從而更好地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藝術人才,通過藝術作品充分發揮“培根鑄魂”的社會作用。

3.高等藝術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向德育、美育側重。品讀傳統文化,我們能夠從中找回藝術更多的社會功能。例如讀《樂記》讓我們重溫音樂的教化功能、音樂與“仁政”的關系,讓我們在音樂娛樂化的今天重新回歸音樂的修身養性、和合陰陽之用,讓我們的學生知道并不是唱得好、彈得好就是“有德”,而是“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如果沒有品讀經典,音樂的這些功能早已被遺忘,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只懂音律、不懂世事!只有專業藝術教育向德育、美育回歸,關注心靈、關注人性的真善美,才能培養出有德行、有品味、有技術、有力量的藝術人才。

總而言之,在高等藝術院校通識教育居于“弱勢”的環境下,充分結合專業教育、利用專業資源、引入交叉學科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關注和提升德育、美育、心育的水平,對于藝術專業人才的核心素養提升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結合專業特色或引入特色專業資源,把特色品牌活動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成長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猜你喜歡
藝術院校校園文化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新探究
資產管理工作在藝術院校的應用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等級考試為導向的藝術院校計算機教學研究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