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求模型思維在解答高考政治學科經濟主觀題的應用及教學建議

2023-09-15 11:54蘇志君彭一帆
廣西教育·B版 2023年7期

蘇志君 彭一帆

【摘要】本文基于2022年高考文科綜合政治經濟學主觀題的分析,論述供求模型思維在解答高考經濟學主觀題的作用,論述運用供求模型思維的基本遵循,提出在習題講評課中培養學生供求模型思維的策略: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設計教學問題;轉變傳統教學流程,借助供求模型思維講解分析;強化日常訓練,將思維升華為素養。

【關鍵詞】供求模型思維 高考政治 經濟主觀題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0-0004-06

以“一核四層四翼”為核心的新高考提出了以學科素養為導向的高考評價體系,推動高考由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素養立意變革。這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素質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推動我國基礎教育實現現代化發展的有益探索。在此背景下,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成了各學科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經濟學模塊是高考的重要考點之一,每年都會以主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在歷年的高考中,經濟學模塊主要考查考生獲取信息、邏輯推理、論據使用、解決問題等四個方面的學科素養。將這些學科素養轉化為經濟學學科思維的方法,則主要有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法、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相結合分析法、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分析法、必要性加合理性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等學科思維方法。其中,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法是在高中階段用以解決經濟學問題的基礎分析方法。在歷年高考中,學生在經濟學主觀題方面的得分并不高。通過對柳州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我校)學生進行調研、談話,筆者發現導致學生在經濟學主觀題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沒有充分理解、掌握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法。為此,筆者通過分析2022年高考文科綜合政治試題中的經濟學主觀題,探討學生運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法有效解答經濟學主觀題的方法,并據此提出教學建議。

一、關于2022年高考文科綜合政治經濟學主觀題的分析

(一)2022年高考經濟學主觀題的設題情況

通過對2022年新高考全國Ⅰ卷、新高考全國Ⅱ卷、全國甲卷、全國乙卷,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的自命題卷進行統計分析,筆者發現各套試卷的經濟學主觀題都具有直面社會熱點、合理設置情境、設問方式靈活多樣、強調考查學科關鍵能力等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這些試卷均關注國家政策、社會民生,注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在2022年高考政治試題中,經濟學主觀題情境材料主要來自國家新發展理念、建構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高水平全面對外開放等方面。這既與黨的十九大報告部署相承接,又與黨的二十大報告相契合,體現了高考試題命制對時政熱點的關注。如北京卷、新高考全國Ⅰ卷分別以我國出臺的一系列調控政策及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等材料為載體,主要考查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等知識;新高考全國Ⅱ卷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簡稱RCEP)的生效實施,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的舉措為載體,主要考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對外開放等知識;新課標全國卷則以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我國產業鏈中下游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的材料為載體,主要考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提質增效等知識。

二是這些試卷在命題設問時,采取了靈活多變的設問方式,多方面、多層次地考查考生的學科思維、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如設置描述或概括現象(問題)及其特征的問題,考查考生解讀情境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設置解釋現象產生原因或采取措施的根據的問題,考查考生對材料信息與學科理論的聯系的推理論證能力;設置提出措施建議的問題,考查考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置分析現象或措施影響的問題,考查考生進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分析的能力;設置解釋現象、措施導致某影響機理或作用方式的問題,考查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是這些試卷注重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思維方法的考查,彰顯高階思維在選拔性考試中的獨特價值。如讓考生分析我國出臺的一系列調控政策對穩定宏觀經濟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就需要運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法;讓考生分析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原因、面對經營壓力采取某些解決辦法時,就需要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必要性加合理性的分析方法;讓考生分析“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并投運對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時,就需要運用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相結合的分析法。這些試題均涉及對學生高階思維的考查,有利于助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核心能力的發展。

(二)供求模型思維在高考試題中的具體體現

筆者以2022年新課標全國乙卷文科綜合的第38題為研究樣本,通過分析試題命制的立意主旨、答案建構的邏輯推理,探討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法在高考經濟學主觀題中的應用。2022年新課標全國乙卷文科綜合第38題如下: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21年以來,以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工業基礎原材料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直接推高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但PPI上行并未驅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步上行,PPI與CPI總體呈“剪刀差”變化(如圖1所示)。這一狀況對我國產業鏈上游部分企業有好處,對大量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中小企業,如以鋼板、銅材、橡膠、ABS塑料為主要原材料的小家電生產企業,卻帶來了很大的生產經營壓力。

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知識,分析我國產業鏈中下游的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及其成因(6分);提出企業應對這種壓力可采取的積極辦法(8分)。

該題以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給我國產業鏈中下游中小企業帶來的經營壓力為設問背景,然后依次呈現2021年以來以原油、鐵礦石等工業基礎原材料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直接推高我國PPI但未驅動CPI同步上行等材料,并用圖表呈現PPI與CPI總體呈“剪刀差”的變化趨勢,最后讓考生通過提煉、分析文字和圖表材料蘊含的有效信息,歸納出我國產業鏈中下游中小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是什么,并剖析其成因,提出企業應對經營壓力應采取的辦法。這道題的設問思維指向性包括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等三個層次,考查了企業經營(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居民消費等知識,以及學生在面對生活實際問題時獲取和加工信息并進行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等的能力。

從“是什么”“為什么”兩層面分析,本題的考查要點主要有:一是依據事實邏輯分析成因,得出因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引起成本增加難以通過提高下游產品價格進行消解的結論,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是成本大于收入;二是依據壓力成因,運用學科理論知識進行歸納探究,得出控成本、提質量、促營銷等解決策略?;谑聦嵡榫程崛∮行畔?,運用學科理論知識進行歸納闡釋并建構答案要點的思維過程,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

但本題所考查的目標并非僅限于此,其對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在思考一個事件如何影響市場或經濟時,或者是對涉及行業、市場或交易雙方的現象、問題進行分析時,能夠運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問題、揭示本質。運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本題,主要包括如下要點。一是在對企業面臨經營壓力的成因進行分析時,從供給端思考是由于國際大宗價格持續上漲,造成生產成本增加從而影響有效供給;從需求端分析則是因為居民消費乏力,有效需求不足,供求不平衡致使企業經營面臨壓力。二是在提出企業應對壓力可采取的辦法時,從供給端角度來看,企業要加大技術創新,降成本、提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從需求端角度來看,企業要誠信經營,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增加有效需求。

運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本題,能夠引導學生更加快捷地直達問題的本質,形成具有學術邏輯的分析思路,從而找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答案要點。由此可見,學會運用經濟學思維分析、解決問題,順應了由單純注重學科知識理解與應用向學科知識、學科語言、學科思維并重的發展趨勢,更是當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落實高考評價體系的必然要求。

二、運用供求模型思維的基本要求

(一)準確界定供求模型思維的定義

美國經濟學家N.格里高利·曼昆在《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的第四章《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中指出,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家最經常且有充分理由使用的兩個詞;供給與需求是使市場經濟運行的力量,它們決定了每種物品的產量及出售的價格;如果想知道任何某個事件或政策將如何影響經濟,就應該先考慮它將如何影響供給和需求。同時,N.格里高利·曼昆認為分析某個事件如何影響市場時,我們應該按如下三個步驟進行分析:第一步,確定該事件是使供給曲線移動,還是使需求曲線移動,還是在一些情況下使兩種曲線都移動;第二步,確定曲線移動的方向,是向右移動,還是向左移動;第三步,用供求圖來比較原來的均衡與新的均衡,說明這種移動如何影響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結合N.格里高利·曼昆的論述和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考試的實際情況,筆者將“供求模型思維”定義為:在分析某一經濟現象時,被考查者能明確地辨識出材料中相當于“商品”的概念,并且從商品的生產者(供給者)和消費者(需求者)的角度對該商品的價格及其變動做出動態分析的一種思維方法。

(二)明確供求模型思維的應用場景

在運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經濟現象或問題時,不能簡單地復制N.格里高利·曼昆的做法,而是應當考慮高中階段學科教學、考試的實際,采取適當的做法。因為在主觀題的情境材料中,并非簡單地考查商品的價格,更多地會從宏觀經濟角度出發考查某種經濟現象產生的原因及發生作用的機理。

在當前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們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又要注重需求側改革,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這是考生需要運用供求模型思維解決經濟問題的深刻背景。從近年高考經濟主觀題的命制情況來看,需要運用供求模型思維解答的主觀題主要是歸因論證類、意義作用影響類試題,供求模型思維的運用貫穿審讀情境材料、推理論證分析、建構答案要點的全過程。而需要運用供求模型思維解答的預測與選擇類試題則比較少見。因此,考生在解決歸因論證類、意義作用影響類試題時,可以立即考慮運用供求模型思維解題。

(三)建構“四步走”分析解答思維

首先,考生要敏銳地意識到在情境材料中哪個具體概念可以抽象為“商品”。例如上述例題中的企業可以看作一種商品,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需要調整好供給(生產什么、如何生產、怎樣生產)與需求(了解市場需求、暢通流通渠道)的關系,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

其次,考生要從供給側角度出發,結合材料信息分析供給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是供給量發生變化還是供給方發生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或者分析材料信息如何刺激供給方變化,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的產生和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影響供給因素的知識,包括商品價格、生產成本、科學技術、生產者預期、國家政策導向、宗教、氣候等,同時引導學生借助供給函數進行分析。從供給角度看,影響供給的因素有商品的價格(用P表示)、技術進步(用T表示)、生產要素的價格(用Pf表示)、其他商品的價格(用Po表示)、廠商的數目(用M表示)、政府稅收(用X表示)、生產者預期(用Pe表示)等,因此供給函數可表示為:Qs=f(P,T,Pf,Po,M,X,Pe)。

再次,考生要從需求側角度出發,結合材料信息分析需求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是需求量發生變化還是需求方發生變化,需求量是增加還是減少;或者分析材料信息是如何刺激需求方變化,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的產生和發展。與上述供給側思維一樣,學生同樣可以借助需求函數公式,通過建模分析影響需求的因素,以及需求變動產生的影響。從需求角度看,影響需求的因素有商品的價格(用P表示)、消費者偏好(用F表示)、居民收入(用I表示)、相關產品的價格(其中替代品的價格用Ps表示,互補品的價格用Pc表示)、消費者人數(用N表示)、消費者預期(用Pe表示)等因素,因此需求函數可表示為:Qd=f(P,F,I,Ps,Pc,N,Pe)。如從需求層面分析政策對穩定宏觀經濟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可依據需求函數涉及的自變量的變化對需求量的影響,然后從相關政策角度進行推理論證。具體方法如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或降低稅率、增發國債、提高政府支出、增加轉移支付,或增加企業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者直接形成社會購買力,從而增加總需求;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或降低存款、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放開商業銀行信貸規??刂?,或向市場釋放流動性貸款,減輕企業貸款、融資成本負擔,或釋放居民儲蓄,從而擴大生產需求和消費需求。

最后,學生要從供給與需求相結合的角度,分析供給與需求兩股力量交匯對市場、企業、產業或者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這一步很容易遺漏,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總—分”“分—總”的分析思維,當分析了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后,要總體分析雙方達到新的平衡后其影響的溢出,即對經濟社會其他領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培養學生供求模型思維的教學策略

(一)學生在解題時存在的問題

在分析解答高考試題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表示總感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命題者的命題思路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找到正確的答案。以2018年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科綜合的經濟學主觀題為例,筆者以我校某文科實驗班的35名學生為研究樣本,通過分析他們的答題情況,以期了解學生分析試題的思維過程及答題思路,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如表1所示)。

結合統計數據,從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看,學生都展現出較高的思維品質,能夠認真研讀材料,辨識和判斷信息的有效性,對有效信息進行結構化處理;能有效調動學科理論知識,依據該知識點本身的邏輯對材料信息進行歸類、整合、演繹,然后生成答案。但與國標答案比較,學生答題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一是從原理邏輯出發,過度強調材料與課本原理的結合,這是新高考所要避免的單純的知識立意;二是部分學生思維還不夠完善,未能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三是部分學生欠缺“總—分”或“分—總”的分析思維,即沒有從材料總體出發看待設問,而是單純地拆分了材料的層次,最終導致失分。導致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缺乏供求模型思維,在分析上述問題時只能立足題型填寫課本原理,甚至有些學生只是單純地抄寫材料,從而出現“答不準、答不全”的情況。

(二)在習題講評課中培養學生供求模型思維的策略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嘗試在習題講評課中培養學生的供求模型思維。以2018年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科綜合第38題為例,在講評過程中筆者不再從答題技巧和知識方面進行講解,而是從供求模型思維角度,引導學生思考材料如何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呈現馬拉松賽事的發展,分析供需力量交匯后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這些影響又是如何反過來帶動賽事發展的。完成本題講解后,筆者嘗試讓學生運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法解答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綜合的第19題,并對學生的解題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如表2所示)。

通過對比學生作答上述兩道高考題的表現,可見學生在回答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綜合第19題時,已經不再被知識所禁錮,而是能夠立足設問,靈活運用供求模型思維精準調用知識,較高質量完成作答。綜合上述分析,筆者提出在習題講評課中培養學生供求模型思維的策略,具體如下。

1.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設計教學問題

供求模型思維有其特定的運用情境和答案結構,需要學生從學科任務、知識運用等方面判斷供求模型思維的應用。為此,教師可以一方面收集整理近年高考考查供求模型思維的主觀題,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試題分析:①這些試題是怎樣設置學科任務的?②這些試題的答案要點的分析建構有什么樣的特點?通過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和總結歸納,學生知道了在涉及供求模型思維的考題中,考題設問均指向分析經濟現象發生的原因或產生的影響,或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做法和措施,解答時可多從供給、需求或供求相結合的角度建構答案要點。如,2018年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科綜合第38題的問題是“我國馬拉松熱的驅動因素”,2022年新課標全國乙卷第38題的問題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壓力”,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綜合第19題的問題是“政策工具的作用”,這些考題都是運用供求模型思維的典型設問。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學科知識進行邏輯推理,對影響價格的因素供求因素對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然后通過展示經濟生活中供給和需求變動的場景,讓學生總結出描述供給、需求和供求變化的常用術語,以及某個因素影響供給和需求的常見傳導路線,從而形成運用供求模型思維思考、分析問題的思路。

2.轉變傳統教學流程,引入供求模型思維進行講解

以2022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綜合第19題的講解為例,按照過去的教學流程,教師會先從本題的知識范疇入手,指導學生分析本題的考點是對財政貨幣政策的運行機理、作用機制和傳導機制等必備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闡述我國面對當前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制定實施的財政、貨幣政策對促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師會從政治認同層面,引導學生增強對黨和國家政策、制度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樣的習題課講評策略比較模式化,容易導致學生在審題和答題時陷入思維定式,難以觸及問題的本質,也難以全面分析材料信息,從而遺漏有效得分要點。

當我們轉換審題策略,用供求模型思維分析該題可以發現,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基本手段,二者主要是通過實施擴張性或收縮性政策,調整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以達到社會供求總量的平衡和結構優化,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增長的目標。采取這樣的分析思路,能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試題的考查方向,從而盡量減少丟分失分的情況。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引導學生運用供求模型思維進行推理論證。一是從社會總供給層面進行推理論證。國家實施減稅降費可以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活力;可以增加投資,擴大產品供給;可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向社會釋放資金,擴大貨幣供給。二是從社會總需求層面進行推理論證。減稅降費可以減少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活力,增加就業;可以增強消費信心,穩定消費支出,擴大社會總需求;可以增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可以直接形成社會購買力,刺激社會總需求,提高社會總需求水平。三是從供給與需求相結合層面進行推理論證。減稅降費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從而實現宏觀經濟穩定運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3.強化日常訓練,將思維升華為素養

新高考強調學科核心素養、關鍵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供求模型思維,如果只停留在讓學生了解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通過不同題型、不同情境材料,組織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和鞏固,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供求模型思維的內涵、應用情境和使用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典型高考試題講解,輔以優質變式題或是改編題的講解,反復對學生進行訓練,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供求模型思維。需要注意的是,講解試題不一定局限于主觀題,可以是選擇題或開放性試題,情境材料的呈現方式也可以多樣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不同類型的題目中尋找解題共性,從而幫助學生將思維方式升華為學科核心素養。

運用學科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認識世界,這是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一種核心能力。因此,高中階段的學科教學不僅要達成夯實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目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還要加強學生學科思維方式、思維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學科思維方式觀察世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美)N.格里高利·曼昆.經濟學原理(第7版):微觀經濟學分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胡傳勇,巫陽朔.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思想政治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19(12).

[5]陳友芳.知識、語言、思維:學科素養導向下的思想政治學科測評體系新轉向[J].中國考試,2018(7).

[6]陳友芳.高考思想政治學科素養測評框架的構建[J].中國考試,2019(10).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B類)“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論證與探究問題關鍵能力培養路徑研究”(2021B2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蘇志君(1971— ),廣西融安人,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彭一帆(1986— ),廣西柳州人,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蒙秀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