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初銜接教育區域實踐的行動理路

2023-09-19 12:25丁杰
江蘇教育研究 2023年15期

丁杰

摘要:小初銜接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影響義務教育乃至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問題。要解決小升初過渡期存在的“真空態”“突變期”“封閉圈”等問題,實現小學和初中有序、有效、科學的生態銜接,需要以質量為引擎、以貫通為中樞、以融合為支點、以協同為紐帶,全社會系統推進,全鏈條精準實施,全要素共同發力,全領域協同聯動。

關鍵詞:小初銜接;全面質量觀;行動理路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5-0073-06

小初銜接是指小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時所面臨的過渡,既包括學習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壓力調節,也包括生活上的適應。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科學、有序的小初銜接有助于學生順利適應初中教育生活,并為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國家高度重視學段銜接教育,教育部繼2021年出臺《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后,又在2022年4月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突出強調“注重學段銜接”,明確要求“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1]。由此可見,學段之間的銜接教育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迫切,小初銜接尤其如此。

蘇州市進行小初銜接教育實踐探索起步較早,在對小升初過渡期存在的“真空態”“突變期”“封閉圈”等問題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系統謀劃下好“先手棋”,走出了一條“從貫通到協同”的教育實踐之路,形成了全社會系統推進、全鏈條精準實施、全要素共同發力、全領域協同聯動的行動理路。

一、以質量為引擎,全社會系統推進

蘇州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落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精神,以“全面質量觀”統領小初銜接教育各項工作,堅持立德樹人,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三個核心問題,從“養德”“育心”“提智”“增能”四個角度,切實關注學生的品德修養、學科知識、人文素質、學習技能、心理健康、興趣特長、審美創造等方面全面發展。

以培養全人格為目標設置出發點,制定小初銜接工作總目標:一是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不唯分數論;二是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三是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尤其發揮數字教育資源優勢,通過提供靈活、多樣、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構建一個服務完整的“人”的綜合體系,一個支持“每一個”人、“這一個”人的發展體系。在全面質量觀引領之下,形成小初銜接教育實踐基本框架(如圖1)。

無疑,小初銜接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與社會各界的系統推進,政府需要把小初銜接教育工作上升到落實教育強市戰略層面,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普遍樹立正確的教育公平觀、科學人才觀和多元化質量觀。為此,蘇州市政府把“銜接教育”納入《歷史文化名城教育醫療高地工作方案》之中,并寫進蘇州市政府《優化提升教育資源和質量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成為促進蘇州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教育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件在小初銜接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擬成立幼小銜接、小初銜接、初高銜接、高中與大學銜接教育聯盟,彰顯了項目的決策咨詢服務功能和為群眾辦實事的社會效益,也彰顯了全社會系統推進、強力支持小初銜接教育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二、以貫通為中樞,全鏈條精準實施

義務教育本就是一體化設置的。因此,小初銜接必須體現落實義務教育的“統一性”,不僅要執行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建設標準等,而且在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教育評價等方面進行一體設計,貫穿于義務教育全階段,實現全鏈條貫通培養,精準實施小初銜接教育工作。

貫通培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心理;第三,培養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第四,培養學生未來社會需要的綜合素質。實現貫通必須打破小初兩級管理的阻隔,打破“真空態”,并打破學段邊界和校際邊界,緩解“突變期”,消除“封閉圈”,實現小學、初中一體化銜接,從整體上協調教研、科研力量,在提高教育適應性的基礎上整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生、教師、家長是小初銜接的主體,也是小初銜接的“鏈條”,為使全鏈條有序運行,蘇州構建了小學升學進階“六個一”和初中入學進階“周月季”銜接操作模型(如圖2),并研發了小升初系列“口袋”工具,形成小初銜接拾“笈”而上6大任務群及活動導單?;顒訉伟ā俺砷L變化我悅納”“升學進階我呵護”“銜接教育共成長”3個系列,6大任務群明確學生、教師和家長3類人群在學生小學畢業階段應做的9件事、初中入學階段應做的10件事。其中,小學六年級學生應做的9件事為“感恩母校表一表、同學情誼憶一憶、小學生活盤一盤、初中校園探一探、學習方法變一變、銜接課程學一學、生活技能練一練、自我管理試一試、未來道路想一想”;小學教師應做的9件事為“學生成長贊一贊、心理調適引一引、小初對接聊一聊、初中教學研一研、學習方式導一導、銜接課程上一上、閱讀書單列一列、青春煩惱解一解、成長祝福寫一寫”;家長應做的9件事為“專家建言聽一聽、家教知識讀一讀、育兒真經嘮一嘮、親子活動做一做、家庭會議開一開、積極期待說一說、焦慮心態紓一紓、點滴進步夸一夸、幫扶之手放一放”。初一年級學生應做的10件事為“知曉學校歷史、尋訪校友學長、調整日常作息、準備學習用品、熟悉校園環境、認識老師同學、了解學科要求、更新學習方法、擬定發展計劃、嘗試自主管理”;初中教師應做的10件事為“走訪學生家庭、對接小學教師、了解每個學生、提出學習要求、共建集體公約、實施銜接教學、建立互助學群、提供成長援助、指導生涯規劃、引導自主管理”;家長應做的10件事為“了解孩子變化、知悉學段差異、調整角色定位、合理安排生活、創設學習環境、培養良好習慣、開展親子運動、積極溝通交流、協助制定規劃、做好情緒管理”?;顒訂蜗群笾С纸?00萬師生和家長進階實踐。同時,研制涵蓋全學科的銜接教學實施建議,為小初銜接教育實踐提供定制菜單。自主研制的操作模型、系列工具、任務導單、定制菜單成為小初銜接教育實踐全鏈條精準實施的載體。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銜接教育多為成人視角,兒童意識缺失,主體常常錯位。因此,推進小初銜接教育必須做到戰線前移、重心下沉,將學生作為銜接鏈條上的第一個“主體”。為此,蘇州立足小升初學生真實需求,以“兒童主體參與”為基本觀點,紓解家庭社會“搶跑”焦慮,幫助學生完成過渡期自主建構。銜接教育集人文、能動、個性于一體,導向自能發展。

三、以融合為支點,全要素共同發力

影響小初銜接教育實踐的要素比較多,但其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兩大主要因素。從教育者角度看,應加強課程教學、教師研訓的融合,不斷擴大并優化“教研圈”。從受教育者角度看,可通過有效的自主心理調適緩解心理發展突變期以及學段變化帶來的學習不適應等問題,不斷優化并升級“朋友圈”。以心理調適、課程教學、教師研訓以及評價改革的一體融合為支點,“教研圈”和“朋友圈”的共同發力,可以逐步形成小初生態銜接樣態。

為此,蘇州創新構建了政策驅動、項目引動和區域齊動機制,以此采取“助聯動、促互動”的行動方略、“減陡度、緩坡度”的實踐舉措和“抓拐點、小步走”的柔性方式,從自然性、連續性和進階性視角審視銜接,形成了動力系統模型(如圖3)。其作用是在小學生已有“平衡”的基礎上,面對其小升初過程中出現的“失衡”現象,通過心理調適、課程教學、教師研訓以及綠色評價等融合機制的運行消解這種“失衡”,進而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發力達到新的“平衡”(適應),最終達成生態銜接目標。

一方面,破除小初教研各自為政、互不關聯的矛盾與障礙,構建小初一體化教研運行機制,促成小初兩學段教研的過程協同、信息互通,提升銜接教育成效。探索協同合力的教研制度創新,通過建立兩學段教師交流制度、教師研訓一體制度、學校與家庭共育制度和小初科研融合基地建設制度等,搭建小初銜接“跨區域研訓—區域內研訓—校際研訓—名師共同體研訓”的多層聯動研訓機制,形成了“1+1”“1+N”“N+N”多模式聯合教研共同體(加號前為初中校,加號后為小學校)?;颈3置吭麻_展一次聯合教研活動,所有學校全部參與,承辦學校按序輪換,有效促進兩學段教師校際互動、區域聯動,全面增進雙方在教學理念、課堂組織形式、教與學主導方式、教學管理以及效果評價等方面彼此了解、相互熟悉,課程教學的融合性不斷改善,最終實現市區兩屬地、小初兩學段、家校兩場所的全部資源有效整合,形成強大合力。

另一方面,開發心理調適(含學生手冊、家長手冊)、學法指導(10個學科)、教學建議(10個學科)三大系列22個資源包及線上銜接教育課程群,從心理狀態的診斷和調適、方式方法的指導與建議、全面質量觀的把握和提升等方面具化銜接內容、打通銜接通道,為學生、家長和教師提供四大有力支撐:一是切實指導教師“明理”,樹立銜接意識,明確銜接要求;二是有效幫助教師“啟智”,對接學科知識,整合課程內容;三是智慧引導學生“得法”,掌握學習方法,上穩銜接臺階;四是貼心服務學生“塑品”,正確調適身心,助力健康成長。

無論是“大教研圈”的組建,還是配套資源的開發,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和家長準確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狀態和需求,指導學生調整情緒狀態。同時,真實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不同學段在學習特點、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實現知識和方法的“全景式”儲備,順利度過“適應期”。

需要注意的是,小初銜接要改變二元對立的治理方式,實現全要素共同發力。這意味著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都應當樹立“兒童本位”的教育價值觀,以自身為主體,主動擔責,實施“小初銜接”和“初小銜接”,積極主動地與對方溝通,建立彼此銜接的通道,避免相互抱怨和推諉。全要素共同發力是考驗小初銜接是否體現兒童本位教育價值觀的重要尺度。

四、以協同為紐帶,全領域協作聯動

小初銜接教育涉及學校、家庭、社會等方方面面,必須統籌資源,整合各方力量,加強系統謀劃設計,打通學段之間、家校之間、專業機構與社會之間的阻隔,以協同為紐帶,推進小初銜接運行機制的聯通,以此實現全領域協作聯動,體現小初銜接的全程性、全面性和全體性。

立足全面質量觀,小初銜接不僅要追求培養過程的“全程性”、培養內容的“全面性”,也要體現教育力量的“全體性”。具體而言,培養過程的“全程性”要求體現小初銜接的“學段貫通”理念,梳理小學和初中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建構銜接貫通的培養過程,實現小學和初中教育目標和能力結構的序列化;培養內容的“全面性”要求體現小初銜接的“有機融合”理念,從全面育人的角度打通小學和初中的教育內容、標準要求,實現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教研活動、評價標準等方面的一體化;教育力量的“全體性”要求體現小初銜接的“全面協同”理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創建多元主體協同的銜接實踐共同體,促進多方協同與對話,共建積極的支持體系以促進兒童平穩過渡。

因此,小初生態銜接視角強化的是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協同參與。雖然外部的整體參與是至關重要的,但也需要從學習科學的角度突出兒童參與銜接的主體性與能動性。為此,蘇州構建了小初銜接教育協作聯動結構(如圖4)。該結構貫通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通過心理調適、課程教學、教師研訓、評價改革等有機融合的機制運行,保障家庭、學校、社會全面協同。這一聯動結構是以“貫通、融合與協同”作為小初銜接的基本理念、以雙向協同發力作為小初銜接通道的構建邏輯、以兒童主體參與作為推進小初銜接的行動立場的。

需要注意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小初銜接注意到了兒童發展的外部力量,如學校教師、家長和政府部門在小初銜接中的積極推動作用,但缺乏兒童立場,并未將兒童看作主動參與銜接過程和做決定的能動者。小初銜接是兒童作為親歷者參與的教育活動,銜接的實踐共同體不能預先設定兒童在銜接階段的發展方式,因此需要傾聽兒童的聲音,鼓勵兒童以協商、分享和創造的方式參與小初銜接教育,展開與成人的對話與互動。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全面質量觀引領的小初銜接教育實踐,離不開全方位育人的評價導向,需要全面實施評估標準研發、評估工具開發、評估數據分析、學科監測模型構建以及評估結果的運用等,以此形成完整的綠色評價體系。建立指向學力發展的評價標準,科學研制學生發展評估模型,有效評估學生應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搭建指向教育變革的數據平臺,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手段解讀教育教學實情,掌握學生在小初過渡階段真實的課堂學習和身心發展變化狀態,精準助力教育教學改進,促進小初銜接質量提升。另外,還需要將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評價有機嵌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改變“一張成績單”等終結性評價方式,建立具有記錄、評價、激勵、反饋功能的發展性評價系統,兼顧小初銜接學生學業質量與學習品質、思維質量與個體差異、育人質量與個性特長、教學質量與身心健康等,這也是保障小初有序、有效、科學銜接的必要舉措。

蘇州小初銜接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小升初學生盡快適應和過一種幸福完整生活提供了一些支撐,也在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上邁出可行的一步。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同時也不斷生成許多新的問題需要持續研究,譬如:小初銜接的運行機制等探索性成果如何變成政府層面的決策方略?小初的“無縫銜接”如何助力政府實現招生入學政策的突破?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去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2.

責任編輯:楊孝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