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黔南巖溶山區水庫庫首滲漏問題分析

2023-09-20 01:27易慶波,張毅
水利水電快報 2023年9期
關鍵詞:水文地質巖溶貴州省

易慶波,張毅

摘要:針對碳酸鹽巖地區修建水庫的巖溶滲漏問題,通過水文地質調查、物探、鉆探等方法,從構造條件、水文網演化、地下水系統、巖溶發育形態和分布特征等方面,綜合分析貴州黔南巖溶山區某水庫巖溶滲漏水文地質條件及其滲漏形式。結果表明:庫首左岸有通過河灣地塊產生巖溶裂隙性滲漏的可能性;水庫蓄水后,存在通過1號巖溶槽谷高高程小型巖溶管道或強巖溶裂隙性滲漏的可能性。研究成果可為該水庫滲漏處理方案提供依據,并為今后巖溶山區類似水庫滲漏問題調查治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水庫; 巖溶; 庫首滲漏; 水文地質; 貴州省

中圖法分類號:TV221.2文獻標志碼:ADOI:10.15974/j.cnki.slsdkb.2023.09.007

文章編號:1006-0081(2023)09-0045-06

0引言

中國的巖溶分布面積廣、發育類型多,在云南、貴州、廣西、重慶、四川、湖南、湖北和廣東等南方8個?。▍^、市)沉積了數千米厚的碳酸鹽巖地層,形成全球碳酸鹽巖連片分布面積最大的巖溶區[1-2]。巖溶發育形成的地下溶洞和管道等滲漏通道在空間上的高度不均勻性給巖溶地區水利工程建設帶來極大的挑戰[3-5]。

巖溶滲漏問題是關乎巖溶地區水庫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巖溶地區工程往往易發生沿溶蝕通道的滲漏問題[6]。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圍繞巖溶滲漏問題不斷探索,結合地球物理探測[7]、新型水下聲吶滲漏檢測[8]、磁電阻率法[9],并重視對巖溶發育規律的研究[10-12]。沿河灣地塊巖溶含水層滲漏問題突出。由于巖溶發育差異性較大,單一的勘察手段或分析方法難以窮究,巖溶滲漏問題的研究仍面臨著諸多挑戰[13-15]。本文結合巖溶山區水利水電建設實踐經驗,以貴州黔南某大型水庫獨特的地下伏流洞(堵洞成庫)+地表巖溶槽谷+背斜構造發育+河灣地塊復雜地表地下巖溶發育特征為背景,采用綜合勘察手段,從構造、水文網、巖溶空間分布特征等方面綜合分析庫首巖溶滲漏帶發育特征和發育深度,以期為同類巖溶山區水庫滲漏勘察思路、分析方法和處理依據等提供參考。

1地質條件及巖溶發育特征

1.1地質概況

六硐河在伏流洞進口上游約2 km,河流流向為近SN向,通過近EW向的伏流洞后,又折轉向S流,在左岸形成一單薄的河灣地塊地形,見圖1。該河灣地塊縱向長約4 km,橫向寬1.4~2.5 km,受馬坡背斜控制,呈單薄條狀山脊展布,山峰高程981.7~1 042.5 m。

1號巖溶槽谷為庫首左岸河灣地塊橫穿分水嶺地帶的地形薄弱地帶,順1號巖溶槽谷發育W62,W15,W14,W61,W60,W57,W78等一系列洼地,以W61洼地為界,洼地高程向地表分水嶺兩側逐漸降低,槽谷地帶埡口最高高程745 m。槽谷發育方向N62°E,與馬坡背斜(地表分水嶺)呈45°左右交角斜切。

此河灣地塊地表分水嶺東西兩側均為泥盆系堯梭組(D3y)強可溶巖地層,雖然分水嶺西側受石炭系巖關階C1y1-1黃色頁巖阻隔,但其分布高程在550 m注:1為隔水層;2為地層代號;3為地質界限;4為背斜軸線;5為正、逆斷層;6為平移斷層;7為巖溶管道水及流向;8為巖溶洼地及編號、分布高程;9為巖溶泉及編號、出露高程、實測流量;10為溶洞及編號、分布高程;11為正常蓄水位線;12為地表分水嶺;13為地下水流向;14為物探EH4測線及編號;15為地質剖面線及編號;16為鉆孔及編號、地下水位高程。

以下,庫水存在通過此河灣地塊及1號巖溶槽谷產生滲漏的可能性。

1.2基本地質條件

庫首左岸河灣地塊分水嶺基本順馬坡背斜軸部呈南北向展布,從地形上以1號巖溶槽谷為界,可分為2個區。

(1)Ⅰ區。1號巖溶槽谷以北,地表分水嶺較為單薄,縱向長約3.0 km,橫向寬1.4~2.5 km,沿馬坡背斜軸部分布山峰高程982~1 043 m,其間分布一系列橫切地表分水嶺的低巖溶溝槽,高程880~930 m,近EW走向。山峰沿線高程大致與二級剝夷面高程相當。

(2)Ⅱ區。1號巖溶槽谷及1號巖溶槽谷以南,分界線以南區域較低,區域內山頂高程800~900 m,洼地高程700~800 m,相當于三級剝夷面高程。

以地表分水嶺為界,東側地層順馬坡背斜軸部平行展布,依次出露D3y,C1y1,C1y2,C1d1地層,巖性以灰巖為主。西側依次出露D3y,C1y1,C1y2地層,巖層走向為北北東向,巖性以灰巖為主,其中C1y1中第一層(C1y1-1)為黃色頁巖,厚度12~22 m,為河灣地塊下游側相對隔水層,從伏流出口附近向下游延伸至拉七,地層地表出露高程500~550 m,巖層傾角15°~30°,傾向右岸。望城坡組(D3w)在河灣地塊埋深較深,其頂界面在馬坡背斜軸部高程400 m以下,低于河水位高程。

此河灣地塊呈近南北向展布,其地形分水嶺與馬坡背斜軸部基本重合,受背斜控制,東翼巖層產狀N5°~10°E,SE∠20°~35°,西翼巖層產狀N5°~10°E,NW∠20°~35°。河灣地塊斷裂構造不發育,上游主要見伏流洞進口段陡壁上f13,f14,f15,F5以及1號巖溶槽谷至伏流洞進口段陡壁上f6,f7,f9,f10等橫切馬坡背斜的斷層,除F5外,均為橫張小斷層,小斷層延伸長200~300 m,斷層帶呈窄縫狀;F5斷層產狀N65°W,NE∠85°~89°,位于伏流洞進口頂部,長約300 m,發育地層為泥盆系堯梭組(D3y),為陡傾正斷層,面稍扭曲起伏。

下游主要發育F2,F3,F4,f16斷層,各斷層特性如下:F2斷層產狀N0°~42°E,NW∠60°~70°,起于拉七以南,經布降、洪寨,于大井以北延出研究區,呈北北東向展布,區內長約6 km,斷層南東盤出露泥盆系堯梭組(D3y)、石炭系巖關階(C1y)、大塘階(C1d)地層,北西盤出露C1d地層,南東盤相對上升,為正斷層,區內覆蓋層掩蓋,無斷層露頭,地層斷距大于100 m;F3斷層產狀近EW,S∠60°~75°,位于布降至龍塘一帶,呈東西向展布,東端交于F2,西端交于F1,長約1 km,為逆斷層,斷層斷距大于250 m;F4斷層產狀N60°~70°W,SW∠70°~75°,位于研究區南部擺者以北,呈南東東向展布,北西端止于F1,南東端延伸出工作區,區內長約2.5 km,斷層兩盤均出露D3y,C1y,C1d地層,為平移斷層,水平斷距約1 200 m;f16小斷層發育于下游拉沙對岸,產狀N30°E,NW∠15°,為正斷層,延伸長度約700 m,斷層帶呈窄縫狀。

1.3巖溶水文地質條件

1.3.1巖溶形態及分布特征

左岸庫首巖溶形態主要有巖溶洼地、巖溶泉、落水洞以及溶洞等。

據地表地質測繪,Ⅰ區東側岸坡發育W69巖溶洼地,分布高程762 m,Ⅱ區東側1號槽谷以南區域分布一系列巖溶洼地(W50,W51,W52,W53,W54,W17,W18)及落水洞,洼地分布高程684~800 m,落水洞主要分布于1號巖溶槽谷W60洼地、W61洼地附近、W62洼地以及W62洼地附近。河岸邊陡壁巖體較為完整,巖溶洞穴較少,僅發現中壩址左岸河邊K54溶洞以及分水嶺1號槽谷北側的K12溶洞,分布高程分別為468,750 m。河邊未發現泉水點出露。

Ⅰ區西側在陡壁向緩坡過渡地帶發育平行于馬坡背斜軸部的2號巖溶槽谷,沿槽谷發育串珠狀巖溶洼地(W77→W55→W56→W75),洼地底高程660~665 m。Ⅱ區西側主要發育的W58,W59,W122巖溶洼地的分布高程分別為605,745,610 m。拉七下游約2 km的河岸地形較陡,基巖出露,沿左岸河邊發現2個泉點,其中,S8巖溶泉出露于拉七附近D3y與C1y1-1地層分界附近河邊,實測流量2 L/s;S29出水溶洞出露于拉七下游約2 km河谷與1號巖溶槽谷交匯處,實測流量10 L/s。

1.3.2巖溶管道水系統

該區分布有S29巖溶管道水系統、S3泉群巖溶管道水系統。

(1) S29泉群巖溶管道。該巖溶管道水系統主要發育于D3y,C1d,C1y,T2g灰巖、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地層中,巖溶發育受月里斷裂(F1)和F4斷裂的控制作用明顯,巖溶管道主要順斷裂帶發育。巖溶管道系統補給區地表高程800~1 100 m,在六硐河邊沿月里斷裂帶出露,出露高程430 m,補給面積約10 km2,流量約10 L/s。

(2) S3泉群推測巖溶管道。ZK1,ZK2,ZK4鉆孔共揭露溶洞約45個,連通試驗成功的溶洞有3個,高程分布在350~422 m,連通試驗出露點為S3泉群,與消水洞K22、K24→S3泉群巖溶管道出水點為同一處,連通試驗中染色劑僅經0.5 h就從S3泉群涌水點流出,平均流速達960 m/h,可見此巖溶管道連通性極好。鉆孔內及地表消水洞連通試驗查明,古河床在385 m高程以上存在縱向虹吸式巖溶管道。ZK2,ZK4號鉆孔內水位比伏流洞進口處河水位高程460.2 m低17 m左右,可見古河床區縱向上為河水補給地下水區域,為地下水縱向滲流及深部巖溶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1.3.3左岸河灣地塊地下水排泄條件

從伏流洞出口至拉七附近左岸河邊的S8泉河段,沿河邊為碎屑巖分布,河灣地塊西側地下水排泄受相對隔水層的展布方向控制,沿2號巖溶槽谷向拉七方向排泄,集中出流泉水點主要為出露于D3y與C1y1-1地層分界處附近的S8泉;拉七至下游2 km河段,沿左岸河邊出露D3y強可溶巖?,F場調查發現:在上游側D3y與C1y1-1地層分界處附近和下游月里斷裂帶(F1)附近分別出露S8巖溶泉和S29巖溶泉,為左岸河灣地塊西側地下水的集中排泄河段;S29巖溶泉以下調查河段長約13 km,其中,S29泉以下約4 km河段為T2g弱可溶巖地層,呈順向至橫向谷,再以下約9 km河段為三疊系法郎組(T2f)相對隔水地層,呈順向谷,沿河兩岸未發現較大的集中泉水點或出水溶洞,地下水呈分散泉點出流。

1.3.4勘探揭示巖溶發育情況

河灣地塊西側岸坡在750 m高程以上地形坡度相對較陡,為45°~50°。675~750 m高程之間為寬約400~500 m的巖溶緩坡臺地,其間發育一系列呈線狀分布高程為665 m左右的巖溶洼地,洼地長軸方向近南北向。675 m至河床437 m高程地形上為緩坡地帶。在900 m高程布置了沿背斜軸線方向的長約4.0 km的物探EH4測試剖面,該物探剖面起點在1號槽谷以南約386 m,終點在伏流洞附近。物探測試揭示:Ⅱ區東側,1號巖溶槽谷埡口處W61洼地強巖溶下限高程在689.2 m;Ⅰ區西側近1號巖溶槽谷側除有2個大的視電阻率低值區外(分布高程分別為657.3~900.5 m、661.8~876.2 m),其余段視電阻率低值區分布高程均在826.3 m以上,為淺表溶蝕。據地質測繪,該異常區附近及東西兩側均未發現橫穿地表分水嶺的張性構造(長大張性裂隙或斷層)發育。

在伏流洞南側約3.0 km處分水嶺地帶斜穿馬坡背斜發育的1號巖溶槽谷內布置了2條EH4測試剖面。從布置于分水嶺東側W15洼地內橫切1號巖溶槽谷的剖面看,其巖溶發育呈槽谷狀,洼地中部溶蝕最深,巖溶下限高程在570 m左右;從沿1號巖溶槽谷布置的測線解釋成果來看,1號槽谷埡口分水嶺地帶強溶蝕下限高程在615 m。

在1號巖溶槽谷庫外延伸段南側W122洼地旁邊布置有ZK14號鉆孔,鉆孔孔口高程615 m,終孔穩定水位高程436 m。鉆孔資料顯示:巖體局部溶蝕裂隙發育,在高程481.72~483.00 m、475.65~479.22 m揭露半充填型溶洞,溶洞底部充填黃色黏泥。

勘探資料表明:1號巖溶槽谷強溶蝕下限高程在地表分水嶺處最高,為615 m,溶蝕下限從地表分水嶺向兩側逐漸降低。

1.4水文網演化

根據地表巖溶水文地質測繪及鉆孔揭露巖溶發育情況,對六硐河的水文網演化分析如下。

(1) 古河槽明流階段。河槽兩岸地下水排向六硐河,其中古河槽處因地表覆蓋層廣布,未發現早期水平溶洞分布,但右岸下游K22溶洞為大井暗河的早期出流點,特征明顯。明流期六硐河水在流向下游C1y1-1軟巖地層時,因泥巖易沖刷、垮塌而形成沖刷深槽,成為區內較低的排泄點,從而使六硐河水在明流期時在陡壁處形成瀑布,加大明流期上下游水頭差;六硐河水為適應不斷下降的侵蝕基準面,沿著發育于馬坡背斜軸部的橫張裂隙、小斷層不斷溶蝕,在河床下形成縱向滲流;縱向滲流不斷加強后,在河床下形成穿越馬坡背斜的一些深部巖溶洞穴。同時,明流期兩側地下水滲流也逐漸被深部縱向滲流影響,兩岸地下水不斷匯入明流期縱向滲流系統中。

(2) 古河槽混流階段。六硐河水在從明流逐漸轉入潛流過程中,受下游520 m高程侵蝕基準面的控制,河水逐漸分散潛入地下,并沿一些橫張裂隙、小斷層形成縱向巖溶滲流通道,初期因縱向滲流管道不通暢,六硐河水在枯期以潛流形式向下游排泄,汛期可能仍以明流形式從古河槽通過,從而在古河槽處形成深達49 m的崩塌膠結層及500~530 m高程之間的縱向巖溶強發育帶。

(3) 暗河形成及深部巖溶發育階段。在Ⅳ級階地高程后,受地殼急劇上升、河谷下切加速及陡壁下游軟巖不斷沖蝕影響,形成新的侵蝕基準面(現代河床440 m高程),增加了上下游水頭差,深部巖溶作用不斷加劇。同時,六硐河水進入潛流狀態后,受左側相對薄弱結構面F5斷層影響,河水及地下水不斷向斷層帶匯集,沿斷層溶蝕作用加劇形成暗河,古河槽不再過流。在此暗河形成伏流的初期,上下游水頭差相對較大,特別在洪水期,在高水頭作用下,沿古河槽的縱向滲流作用加劇,從而發育深部巖溶洞穴。ZK1,ZK2,ZK4等鉆孔揭露的深部巖溶應是該時期形成。

(4) 伏流形成階段。暗河形成后,受六硐河水的不斷沖蝕、溶蝕,暗河不斷擴大,伴隨洞頂巖體坍塌,形成現今伏流洞。六硐河水通過伏流洞排泄后,通過古河槽形成縱向潛流的水量逐漸減少,沿古河槽縱向溶蝕作用減弱,古河槽下部深達200~300 m的深部溶蝕作用不斷退化,并最終形成孤立的深部巖溶形態。

2滲漏分析

2.1滲漏條件

從構造條件看,該河灣地塊除了在分水嶺東側發育4條延伸長200~300 m的張性小斷層、在分水嶺西側發育1條延伸長度 700 m的張性小斷層外,未發現發育有其他橫穿地表分水嶺的張性構造(長大張性裂隙或斷層),不具備發育橫穿河灣地塊地表分水嶺巖溶管道的構造條件。

從水文網演化分析看,此河灣地塊受三級剝夷面高程(700~800 m)以下河流急劇下切的影響,700 m高程以下巖體中的巖溶發育來不及適應河流急劇下切的影響,除伏流洞區外,其他部位水平狀巖溶發育較弱。

從地表巖溶發育形態看,此河灣地塊東西兩側岸坡地帶均未發現早期水平溶洞或落水洞發育,發育的巖溶洼地底高程主要集中在600~800 m之間。馬坡背斜西側2號巖溶槽谷中由一系列高程在650~665 m的巖溶洼地組成,集中出流泉水點主要為出露于D3y與C1y1-1地層分界處附近的S8泉;位于伏流洞南側約3.0 km分水嶺地帶斜穿馬坡背斜的N60°E方向的1號巖溶槽谷,由一系列洼地底高程向地表分水嶺兩側逐漸降低的巖溶洼地及落水洞組成,槽谷最高高程745 m,位于地表分水嶺地帶,分水嶺兩側洼地底高程隨距分水嶺距離增加而逐漸降低,槽谷向庫內延伸段在625 m高程左右有約800 m的水平延伸段,625 m高程以下為陡坡。陡坡地帶地質測繪結果表明:庫岸完整,未發現溶洞、巖溶泉及季節性泉水出露;槽谷向庫外延伸段,巖溶洼地逐級降低,槽谷與河床交匯處發現一枯期流量約10 L/s的S29出水溶洞。河灣地塊匯水面積相對有限,地下水溶蝕作用較弱,巖溶洼地為早期地下水侵蝕作用形成,根據物探資料,巖溶洼地地表分水嶺附近溶蝕下限高程615 m,受地表巖溶洼地及落水洞溶蝕的影響,存在庫水通過高高程巖溶洼地底部強溶蝕帶產生小型巖溶管道式或強巖溶裂隙性滲漏的可能性,即庫水沿1號巖溶槽谷向S29號泉水滲漏。

2.2可能滲漏途徑及滲漏形式

根據庫首伏流洞及古河槽的水文地質特征和水文網演化及鉆孔ZK1,ZK2,ZK4,消水洞K22,K24與S3泉群連通性較好的情況分析,庫水具有沿地下巖溶管道滲漏的條件。根據河灣地塊Ⅰ區和Ⅱ區的地形及巖溶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如下。

(1) Ⅰ區。從地表測繪情況看,地表蓄水位高程附近未發現巖溶洼地及落水洞,地下水分水嶺位于馬坡背斜附近,地面高程980~1 020 m。從圖2的地層分布情況看,河灣地塊間為D3y可溶巖,下游左岸岸坡附近出露C1y1-1黃色頁巖,分布高程500~550 m,限制巖溶發育的下限。結合構造發育情況分析認為,該區地形高程較高,發育貫穿性巖溶管道的可能性小,可能的滲漏形式為裂隙性滲漏。

(2) Ⅱ區。地表高程600~800 m,巖溶水文地質條件與Ⅰ區類似,不存在貫通性“管道式”滲漏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存在橫切分水嶺地帶的1號巖溶槽谷(見圖3),結合物探資料,1號巖溶槽谷埡口地帶強溶蝕下限高程至615 m左右,為水庫蓄水后可疑滲漏通道。在一定深度范圍內,該區域存在通過巖溶槽谷高高程產生小型巖溶管道式或強巖溶裂隙性滲漏的可能性,需通過防滲帷幕進行處理。

綜合以上因素分析認為:庫首左岸河灣地塊伏流洞以南Ⅰ區、Ⅱ區均不具備發育橫穿地表分水嶺的大型巖溶管道的構造及巖溶水文地質條件,但不排除通過河灣地塊產生巖溶裂隙性滲漏的可能性。受1號巖溶槽谷溶蝕深切的影響,順此巖溶槽谷高高程可能發育小型巖溶管道或強巖溶裂隙帶;水庫蓄水后,存在通過1號巖溶槽谷高高程小型巖溶管道或強巖溶裂隙性滲漏的可能性。

3結論

巖溶山區庫首滲漏分析需探明場區的基本地質條件,重點需要掌握構造發育條件、巖溶發育形態及其分布特征、水文網、巖溶管道水系統等。

對于貴州黔南某大型水庫,除下壩址處存在沿地下巖溶管道滲漏外,水庫蓄水后沿左岸1號巖溶槽谷產生巖溶管道或強巖溶裂隙性滲漏的可能性較大。

1號巖溶槽谷埡口地帶強溶蝕下限至615 m高程左右,為水庫蓄水后可疑滲漏通道??稍谄淇梢蓾B漏帶布置防滲帷幕,帷幕垂直1號巖溶槽谷布置于W61洼地附近。該處槽谷寬20~100 m,地面高程733.5~745.0 m,因河灣地塊匯水面積有限,埡口地帶地下水位較低(地下水位高程480 m),帷幕下限建議至550 m高程,預布置防滲帷幕線兩端分別向槽谷兩側延伸約200 m,帷幕深度115 m。

巖溶山區地表水缺乏,修建水庫是民生所需,如何在巖溶較為發育的山區找出滲漏通道并進行防滲處理,成為水庫蓄水成立的關鍵所在。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可通過各種勘探手段查明場區巖溶發育特征、巖溶地下水系統,從構造、水文網、巖溶空間分布及基本地質條件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找出滲漏形式和滲漏途徑,最終進行防滲處理。

參考文獻:

[1]蔣忠誠,夏日元,時堅,等.西南巖溶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效應與潛力分析[J].地球學報,2006,31(6):860-868.

[2]潘曉東,梁杏,唐建生,等.黔東北高原斜坡地區4種巖溶地下水系統模式及特點[J].地球學報,2015,36(1):85-93.

[3]STEVANOVIC Z,MILANOVIC P,Engineering challenges in Karst[J].Acta Carsologica,2016,44:381-399.

[4]周延國,萬偉鋒,王耀軍.云南柴石灘水庫灌區工程隧洞施工巖溶暗河探測[J].水利水電快報,2021,42(3):42-48.

[5]焦彥杰,吳文賢,楊劍,等.云南巖溶石山區物探找水方法與實例分析[J].中國地質,2011,38(3):770-778.

[6]薛偉,袁宗峰,周密.西南地區某巖溶水庫滲漏分析[J].中國巖溶,2019,38(4):508-514.

[7]羅銳恒,劉天云,胡順強,等.地球物理技術在巖溶水庫滲漏通道識別中的應用[J].人民長江,2022,53(7):128-134.

[8]楊啟貴,劉大水,周曉明.某高面板壩及其巖溶壩基滲漏綜合檢測技術[J].人民長江,2016,47(17):64-67.

[9]徐磊,張建清,嚴俊,等.磁電阻率法在平原水庫滲漏探測中的試驗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21,36(5):2222-2233.

[10]呂耀成,李鈺強,張富榮,等.蓮花臺水電站巖溶發育特征及工程意義[J].中國巖溶,2019,38(4):502-507.

[11]李擇衛.塞海湖水庫庫首巖溶滲漏問題研究[J].人民長江,2016,47(23):50-53.

[12]王夢.烏江流域水資源開發中的巖溶地質問題探討[J].人民長江,2008,39(24):5-56.

[13]MILANOVIC P.Dams and reservoirs in karst keep away or ac-cept the challenges[J].Hydrogeology Journal,2021,29(1):89-100.

[14]朱秀群,藍芙寧,趙一,等.云南省南洞巖溶水系統水化學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人民長江,2021,52(5):37-43.

[15]杜朋召,雷春榮,高平.東莊水庫碳酸鹽巖庫段巖溶控制因素與發育規律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9(3):88-92.

(編輯:江燾,高小雲)

Analysis on leakage of a reservoir head in Karst mountain area?of Qiannan,Guizhou Province

YI Qingbo1,2,ZHANG Yi1

(1.Power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Guiyang 550081,China;2.HydroChina Guiyang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Guiyang 550081,China)

Abstract: To address the karst leakage problem of reservoir construction in carbonate rock area,through hydrogeological survey,geophysical exploration,drilling and other methods,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leakage forms of a karst mountain reservoir of Qiannan,Guizhou Province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structural conditions,hydrological network evolution,groundwater system,karst development form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left bank of the reservoir head ha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karst fissure leakage through river bend block.After filling the reservoir,there would be a possibility of leakage through small karst pipes or strong karst fractures at high elevation in No.1 karst trough valley.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leakage treatment scheme of the reservoir,an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leakage inves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similar reservoir in karst mountain areas.

Key words: reservoir; karst; head leakage; hydrogeology; Guizhou Province

猜你喜歡
水文地質巖溶貴州省
貴州省種公牛站
某石灰巖礦區巖溶涌水治理處理方法
基于抽水試驗計算水文地質參數的分析與確定
基于GPRS實現自動化水文地質抽水試驗
基于轉移概率的三維水文地質結構劃分
探討巖溶區高速公路勘察技術方法
不動產登記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貴州省為例
水文地質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有效應用
貴州省黨代會開得最成功
高密度電法在巖溶區隧道勘察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