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甲乙經》中“上星穴方”淺析

2023-09-24 12:58張茜龐永強馬涵徐彥龍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下半月 2023年7期
關鍵詞:臨床應用

張茜 龐永強 馬涵 徐彥龍

【摘 要】 《針灸甲乙經》中由上星穴、譩譆穴、天牖穴、風池穴四個腧穴組成的針灸處方(下文統一稱為“上星穴方”)是《針灸甲乙經》中的代表穴方,出現的頻率達8次,所治病癥也非常廣泛,包括“熱病汗不出”“痎瘧”“面胕腫”“風?!薄鞍d疾”“目痛不能視”“鼻鼽衄”。文章從本穴方的組方、針刺順序及其主治病癥、作用機理等方面對此穴方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針灸甲乙經;上星穴方;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7-8517(2023)14-0017-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3.zgmzmjyyzz202314005

晉代皇甫謐著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其系統的針灸理論體系以及腧穴、針灸處方的應用,對今天仍有廣泛的臨床指導意義。目前,《針灸甲乙經》的研究從探討某病的取穴特點和規律等方面展開較多,《針灸甲乙經》中的針灸處方的應用價值也很值得探討。由上星穴、譩譆穴、天牖穴、風池穴四個腧穴組成的針灸處方是《針灸甲乙經》中的代表穴方,出現的頻率達8次,所治病癥也非常廣泛,包括“熱病汗不出“痎瘧”“面胕腫”“風?!薄鞍d疾”“目痛不能視”“鼻鼽衄”。本文將從穴方組成、穴方功效、針刺方法及其主治病癥等方面對此穴方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 穴方組成

“上星穴方”在《針灸甲乙經》明確的原文論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七個篇目:第七卷《卷之七·六經受病發傷寒熱?。ㄖ校菲盁岵『共怀?,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1]182;《卷之七·陰陽相移發三瘧》篇“痎瘧,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1]201;第八卷《卷之八·腎風發風水面胕腫》篇“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1]221;第十卷《卷之十·陽受病發風(下)》篇“風眩如顏青者,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風眩引頷痛,上星主之,取上星,亦如上法”[1]257;第十一卷《卷之十一·陽厥大驚發狂癇》篇“癲疾,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1]267;第十二卷《卷之十二·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篇“目中痛不能視,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1]292;《卷之十二·血溢發衄》篇“鼻鼽衄,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1]297。從原文論述可得,“上星穴方”由上星穴、譩譆穴、天牖穴、風池穴四個腧穴組成,且穴方內的四個穴位均屬陽脈穴。

2 穴方功效

上星穴屬督脈穴,上,上方,指頭部;星,光亮的星星,意指精,常有“星為萬物之精”的說法,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管一身之陽氣,上星穴位于前發際正中上一寸,高居頭部,是陽精聚集的地方,故針刺上星穴可起調節陽經經氣、清泄督脈之熱的作用[2];譩譆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太陽為諸陽主氣,且膀胱經行于身體背部,統帥全身之經筋,故針刺譩譆穴既可以驅邪固表,調理各臟腑經氣,又可以治筋??;少陽經為調暢氣機之樞紐,天牖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穴,天,人體以頭為天,牖,即窗牖,故“天牖”與“天窗”意思相同,為人體上行于頭部的窗戶,針刺此穴可以開竅通氣,清頭散風[3];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穴,也是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風,風邪,池,水池,是風邪聚集和最易感受風邪之處,故針刺風池可起到祛風解表的作用,陽維脈聯絡諸陽經,主一身之表,故針刺風池可通治一身之表。

3 針刺方法

“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交代了此穴方的針刺順序,即先取上星,繼而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根據《卷之七·六經受病發傷寒熱?。ㄉ希菲裕骸皞蝗?,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1]173巨陽,即太陽,此由《內經》中熱病傷寒的六經辨證方法發展而來[4]?!毒碇り柺懿“l風(下)》篇言:“病先起于陽,后入于陰者,先取其陽,后取其陰,必審其氣之浮沉而取之?!保?]256故在對于病位在表在陽的病癥,治療時應先取陽經的穴位。因督脈為諸陽之會,總管一身之陽氣,故針刺時,在取陽經穴的基礎上,針刺順序再細分為先取督脈穴,再取太陽、少陽經穴。

4 主治病癥

“上星穴方”作為《針灸甲乙經》的代表穴方,出現的頻率達8次,所治病癥也非常廣泛,包括“熱病汗不出”“痎瘧”“面胕腫”“風?!薄鞍d疾”“目痛不能視”“鼻鼽衄”。

4.1 熱病汗不出 《卷之七·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篇記載,“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1]173-177,此篇的熱病指的是外感傷寒病,是因為寒氣侵襲人體,引起陽脈的變動,導致正邪交爭于陽脈而出現發熱。又“陽加于陰謂之汗”,是說陽氣蒸化人體津液后,津液從玄府達于體表而形成汗液[5],所以汗不出的原因為津液不足,汗出無源;或者表邪郁閉,腠理閉塞,汗出無門,此處汗不出的原因多為后者。

傷寒熱病開始時,正邪交爭于體表,病位較淺,故在治療上首先應選陽經來瀉熱,以達到祛除在表之邪,使邪氣隨汗而解的效果[6]。上星,由督脈氣所發,陽脈受邪,督脈首當其沖受到影響,故針灸上星穴可調節陽經經氣、清泄督脈之熱;譩譆,由足太陽脈氣所發,太陽為諸陽主氣,通常最先受邪,選取譩譆可以宣肺解表,清解太陽經熱邪;天牖為手少陽三焦經穴,是人體上行于頭部的窗戶,針刺此穴可以開竅通氣;風池本就是治風要穴,又是膽經與陽維脈之會穴,陽維脈聯絡諸陽經,主一身之表,故針刺風池通治一身之表,加強祛風解表的作用。四穴配伍,共奏解表散熱之效,外邪得解,腠理開闔功能恢復,邪氣自隨汗而解。

4.2 痎瘧 痎瘧一詞,出自“夏傷于暑,秋必痎瘧”,對于“痎瘧”的認識,邱佳慧[7]認為,“痎瘧”指的是瘧狀,即痎瘧寒熱往來的特征性癥狀,是因為夏天感受暑濕之邪,秋天爆發的半表半里證,治療在于疏通半表半里之邪,達暢通無阻之效?!毒碇摺り庩栂嘁瓢l三瘧》篇載:“夫瘧疾皆生于風……瘧之始發,先起于毫毛……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1]196此處說明瘧疾的發病機制為機體受外邪侵襲,正邪交爭劇烈,而致寒熱交替發為瘧疾。故在治療上,上星穴方的配伍仍有極大優勢,上星、譩譆清解督脈、太陽之邪,又因為瘧氣通常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即半表半里,屬少陽經脈部位,故天牖與風池的配伍共解少陽之邪。

4.3 面胕腫 常言“面腫曰風”,《卷之八·腎風發風水面胕腫》篇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腑,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保?]219可見胕腫是由于外感風邪所致,本質在腎,汗出遇風,風邪外閉,肺氣壅滯,失于宣泄,而水溢肌膚,致使風水相搏,既不能入臟腑代謝,也無法從腠理發散,行于皮下而發為腫。風為陽邪,易襲陽位,感邪于風者,上必先受之,頭面為諸陽之會,故風水相搏易從顏面起,故發為面腫。故在治療原則上應解表祛邪,使水邪從腠理隨汗而出。上星調節陽經經氣,譩譆宣肺解表,天牖開竅通氣,風池通治一身之表,加強祛風解表的作用。四穴配伍,共奏解表祛邪之效,外邪得解,腠理開闔功能恢復,水邪自隨汗而解。

4.4 風眩 “風?!币辉~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風頭眩候》:“風頭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引目系故也?!保?]“上星穴方”用于“風?!钡闹委熞娪凇毒碇り柺懿“l風》篇,從篇名亦有所得,頭為諸陽之會,陽經聚集之處,當陽氣虧虛時,風邪乘虛入腦竅,而發為眩暈。督脈總管一身之陽氣,故針刺上星穴可通達一身之陽,振奮全身機能;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主氣,針刺譩譆穴具有抵抗外邪侵襲的作用;“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眩暈總的病位歸屬于肝,肝膽互為表里,故選用足少陽膽經風池穴,根據“同氣相求”理論選取手少陽三焦經天牖穴,四穴配伍,既調動一身陽氣,調整臟腑機能,又可驅散外邪,達到驅邪扶正的效果。

4.5 癲疾 《卷之十一·陽厥大驚發狂癇》言:“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癲疾?!薄安〕醢l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保?]265從經典原文可知,此處的癲疾并非“癲”“狂”一類的精神疾病,而是一種先天獲得的發作性疾病,應與今天的“癲癇”對應。發病在于孕期受到驚嚇,胎氣逆亂而導致小兒臟氣不能平衡協調,肝氣旺而生風,而后發為癲癇之疾[9]。研究[10]表明,“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統領一身陽氣,控制著全身的功能活動,故治療癲癇病主要以督脈為主;其次“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狂、癲疾”,膀胱經從頭走足,行于身體背部,統帥全身之經筋;再者,常言“驚風三發便為癇”,膽主決斷,若膽氣虛怯,易受驚嚇而發為癲癇,故在“癲疾”的治療上選取“上星穴方”仍有極大優勢。

4.6 目痛不能視 《卷之十二·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裹者為眼……裹契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保?]291眼睛承接五臟六腑精氣的濡養才能發揮正常功能,目在上,易受風火之邪侵襲,正如原文所述,當邪氣入侵,而又正氣虛弱時,邪氣深入眼系而入腦,從而引起目赤腫痛不能視物?!鞍螂鬃闾栔},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而其直行者,從巔入腦,連屬目系,此處正是受外邪侵襲之處,故治療時取膀胱經穴必不可少;足少陽膽經起于目銳眥,與手少陽三焦經交會,后又下行至耳后的風池穴。少陽又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夠調節各臟腑功能,故治療眼病少陽經穴也很關鍵。督脈為“陽脈之?!?,督脈之氣多與手足三陽經相交會,針刺上星能通調受阻之經氣,連接上下,使清陽之氣上升,達到清目明神利竅止痛之功效[11]。

4.7 鼻鼽衄 《卷之十二·血溢發衄》曰:“暴癉內逆,肝肺相薄,血溢鼻口,……”[1]296《太素》注:熱盛為癉。故本篇主要講的是風火、火熱等邪氣盛,氣血驟然上逆,迫血妄行,導致鼻部血絡破裂出血。根據經脈循行,督脈“上巔,循額,至鼻柱”,上星屬督脈,治療鼻衄取上星穴一方面是發揮了上星“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作用,且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故取位于督脈較高處的上星穴,能更好地清泄熱邪;太陽為諸陽主氣,且足太陽膀胱經通過背俞穴與各臟腑相聯系,故取膀胱經穴既可以清解太陽經熱邪,又可以驅邪固表,調理各臟腑經氣;少陽經為調暢氣機之樞紐,故取手足少陽經的天牖、風池既可祛外邪,又可溝通人之表里,固表以防邪入。

5 討論

穴方組成上,“上星穴方”由上星穴、譩譆穴、天牖穴、風池穴四個腧穴組成,且穴方內的四個穴位均屬陽脈穴,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管一身之陽氣,陽脈受邪,督脈首當其沖受到影響,故針灸上星穴可起到祛除外邪、平衡陰陽的作用;太陽為諸陽主氣,通常最先受邪,而足太陽膀胱經通過背俞穴與各臟腑相聯系,故取膀胱經穴既可以清解太陽經熱邪,又可以驅邪固表,調理各臟腑經氣;少陽經為調暢氣機之樞紐,且陽維脈聯絡諸陽經,主一身之表,故取手足少陽經的天牖、風池既可祛外邪,又可溝通人之表里,固表以防邪入,四穴配伍,共奏祛邪固表、調和臟腑之效。

針刺方法上,先取上星,繼而取譩譆,后取天牖、風池。在對于病位在表在陽的病癥,治療時應先取陽經的穴位。因督脈為諸陽之會,總管一身之陽氣,故針刺時,在取陽經穴的基礎上,針刺順序再細分為先取督脈穴,再取太陽、少陽經穴。雖然原文明確論述了穴方的針刺順序,但沒有關于針刺深度、針刺方法、是否留針、刺激量等影響針刺效果的其他因素的論述,這也是經典著作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故在學習醫學經典時,需要我們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驗證及論證,這樣才有利于經典的傳承與發展。

主治病癥上,熱病汗不出源于寒邪侵襲,正邪交爭于陽脈而出現發熱,但又因為表邪郁閉腠理閉塞而導致汗不出;痎瘧是因為機體受外邪侵襲,正邪交爭劇烈,而導致寒熱交替而發為瘧疾;面胕腫是由于外感風邪,汗出遇風,風水相搏于皮下;風眩是因為陽氣虧虛受風入腦竅而發;癲疾是因為孕婦受到驚嚇,胎氣逆亂,肝氣旺而生風;目痛是因為邪氣入侵,深入眼系而入腦,引起目赤腫痛不能視物;鼻鼽衄是因為火熱之邪盛,

迫血妄行,導致鼻部血絡破裂出血。上述病癥的發病原因無外乎是受邪氣侵襲,故“上星穴方”無疑是此類疾病的首選。但又由于“上星穴方”的主治優勢在于或因風,或因火,或起病于陽脈這一類的病癥,所以臨床應用上要加以辨證,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0-297.

[2]韓嫣, 謝靜, 李璟, 等.“十三鬼穴”上星穴的臨床應用特色分析[J]. 中國民間療法, 2021, 29(11): 5-8.

[3]童艷,瞿巧鈺,朱超,等.淺析人體“天牖五部”[J].中國針灸,2021,41(8):937-940.

[4]邵學鴻.《內經》熱病初探[J].江蘇中醫藥,2003,24(8):8-9.

[5]崔娜娟,王洪琦.汗的來源及其機理探析[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6(3):8-9.

[6]時建華, 石志敏. 《內經》“寒熱病”與“熱病”針刺規律探析[J]. 針灸臨床雜志, 2015, 31(6): 55-56.

[7]邱佳慧,高思華,紀立金.“夏傷于暑,秋必痎瘧”之析變[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8):2709-2712.

[8]南京中醫學院.諸病源候論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0.

[9]吳婧, 董笑克, 李中浩,等.癲癇的發作機制及中醫治療思路[J].中醫藥導報,2021,27(6):146-148.

[10]王媛媛,馮兆才,路巖莉.頭部經絡與癲癇的關系研究進展[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22,11(2):55-57.

[11]張仲妍.上星穴淺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0):243-243.

(收稿日期:2022-11-04 編輯:劉 斌)

猜你喜歡
臨床應用
股前外側穿支皮瓣的個性化手術設計與臨床應用
亞甲藍染色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的臨床應用體會
渭南地區道地藥材沙苑子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