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時代大學數字學術的內涵、結構與特征
——以ChatGPT為中心的分析

2023-09-27 13:16
大學教育科學 2023年5期
關鍵詞:學術人工智能大學

王 娟

2022年11月,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由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發布,它不僅可以準確理解用戶特定需求,而且能夠迅速生成并輸出任意主題的連貫性原創文本[1]。2023年3月多模態語言模型GPT-4的震撼問世,進一步增強了ChatGPT的對話生成能力。智能技術正在以不可抗拒的規模和速度,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一個跨域協作、對話交互、虛實共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正在來臨。

大學組織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撐,不可避免受到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技術的巨大影響和沖擊。一方面,移動終端、數字出版的普及發展,催生了可隨時隨地獲取的多元學術資源;另一方面,智能環境下新興學術問題的持續涌現,引發了學術系統的數字化轉型。大學以學術為根,大學學術數字化是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本和基礎層面。大學學術工作者在虛實融合的智能環境中,創新性地獲取、創造、分享和傳播學術內容將成為常態,大學場域內的學術組織、學術生產和學術交流的數字化表征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大學數字學術應運而生。研究顯示,推特已經成為海外學者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平臺。學者逐漸習慣于依賴社交媒體所提供的服務進行非正式的學術交流,了解更廣泛的學術領域,確定潛在的合作學者,并在閱讀正規出版期刊圖書之外,時刻了解前沿進展[2]。

智能時代,傳統大學學術范式已然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亟須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變革以過渡至大學數字學術的應然之態。這既是智能時代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要求,亦是實現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在ChatGPT橫空出世的時代背景下提出“大學數字學術”的概念,在澄清大學數字學術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深入闡釋大學數字學術的結構要素,合理分析大學數字學術的時代特征,并對大學數字學術的未來圖景作出前瞻性反思和展望。期待本研究能引發學界對大學數字學術問題的關注,也希望借此豐富教育數字化轉型體系,同時為大學數字學術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一、大學數字學術的內涵界定

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亦為大學之根基。大學數字學術是在智能技術深刻嵌入傳統學術的過程中形成的。若要準確理解“大學數字學術”,必須首先對其概念作出正本清源的分析。

就構詞而言,“大學數字學術”是由“大學”“數字”“學術”等詞語構成的復合語詞。我們傾向于將“大學數字學術”的概念分解為“大學-數字學術”的組合。換言之,大學數字學術指向的是“大學”這一特定組織范圍的“數字學術”。就“大學”而言,自中世紀大學誕生以來,綿延千年,廣為人知,毋需贅述。相對而言,“數字學術”尚屬新生事物。就其歷史而言,數字學術活動最早可追溯至1949年宗教人員用穿孔卡片計算機編制神學文獻索引的學術活動。隨著20世紀末數字技術在學術研究活動中的不斷應用,數字學術不斷發展。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普及,進一步帶來學術環境的重大改變,新興研究領域持續翻新,新式研究方法層出不窮,多元學術交流方式花樣迭出,一個數字化、網絡化的數字學術時代已在眼前。

從現有研究成果看,盡管學界對大學學術治理、學術評價、學術文化、學術行為等傳統學術方面的研究屢見不鮮,但是對大學數字學術或者大學學術數字化轉型的關注卻明顯不足。智能技術給高等教育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對大學教學和科學研究諸方面進行根本性的數字化變革已成為應然之勢。隨著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在大學學術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大學傳統學術進行數字化變革已迫在眉睫。

從中國知網收錄的相關文獻可知,我國學術界對數字學術問題的關注,是伴隨2013年大數據的強勢崛起而萌生的。在中國知網以“數字學術”并含(“高?!被颉按髮W”)為檢索式,選取“篇名”為檢索項執行精確檢索,截至2023年6月28日,共檢索到77篇中文期刊論文。其中,最早關于數字學術的論文發表于2015年,該文以數字學術交流環境為研究視角,分析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問題[3]。以此文為標志,“數字學術”正式進入了中國學者的研究視野。數字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發表于2023年6月27日,作者以科研生命周期為研究視角,對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服務用戶需求差異性進行了深入研究[4]。另有11篇論文以“數字學術”作為研究視角或背景,對國外圖書館數字學術服務實踐予以案例引介和客觀評述,例如國外高校圖書館數字學術館員角色職能研究[5]、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圖書館數字學術服務及啟示[6]。中文文獻的研究主題更多集中于圖書館的數字學術。我們以“篇名=‘數字學術’,不含主題=‘圖書館’”為檢索式,排除與圖書館有關的數字學術文獻,展開精確檢索,截至2023年6月28日,在中國知網共檢索到30篇中文期刊論文。這些研究的主題呈現多樣化特征,內容涉及數字學術服務、數字學術資源、數字學術出版、開放獲取等諸多維度。

在國外,數字學術大多被解釋為一個不斷變化的創造性領域,不同的大學組織和學者對數字學術的解釋,隨著新的數字方法和工具發展而不斷變化。維基百科對數字學術的解釋是,使用數字證據、數字研究、數字出版和數字保存等方法來實現學術研究目標的過程[7]。美國國會圖書館將數字學術定義為“研究的總稱,包括數字出版、數據可視化、數字人文、數據科學和數據分析都利用數字館藏、工具和方法?!盵8]北達科他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認為,數字學術作為一個不斷變化的創意領域,通過利用數字工具和技術(如數據可視化、文本分析、繪圖和學術多模態出版),來擴展傳統的研究方法[9]。華盛頓大學圖書館認為,數字學術是一個廣泛的跨學科領域,包括計算參與的研究和教學,以及數字出版[10]。上述觀點側重從學術研究和學術服務等實踐角度探討數字學術。

通過對國內外數字學術有關研究成果的檢索梳理,筆者列舉了目前9種有關數字學術內涵的代表性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國內外數字學術內涵界定的代表性文獻

從所列文獻對數字學術內涵的界定來看,國內外學者對數字學術的理解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這充分說明有關數字學術的確切內涵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有的強調數字技術和方法對學術研究活動的介入,有的通過羅列具體的數字工具和技術參與研究實踐界定數字學術,例如數據分析、文本編碼、3D打印、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地圖在研究中的應用。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曾熙、王曉光合作發表的《數字學術:概念、特征與案例分析》一文。此文是中國知網上唯一一篇對數字學術的概念和特征進行系統研究的中文文獻。作者從學術活動流程視角出發,明確界定了數字學術的概念(作者認為數字學術單純指向數字化科學研究),并對學術研究活動各環節呈現的數字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盡管學界對數字學術的討論眾說紛紜,但其相同點在于,都強調數字技術和工具在學術活動中的作用。具體而言:形式上,學者較多側重于數字技術工具和方法賦能學術研究;內容上,學界對數字學術的定位可分為幾種,一是將其作為一種學術交流方式,二是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研究范式,三是將其作為資源開放獲取方式,四是將其看作知識生產周期全過程;研究對象上,多聚焦于圖書館數字學術服務和開放性學術資源等數字學術的若干側面。

概言之,學界對數字學術的內涵和本質屬性尚缺乏系統性、深入研究。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戰略的不斷推進,數字學術日益成為大學時空中不言而喻的重要存在。對智能時代教育數字化研究領域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數字學術進行內涵界定,是當前開展大學數字學術研究的邏輯基點。

博耶(Ernest L.Boyer)提出,學術不僅包括知識的生產,還包括知識的傳授和交流,以發現(Discovery)、綜合(Integration)、應用(Application)和教學(Teaching)四個方面作為完整學術行為的必要組成部分[15]。博耶將傳統上相互分離和割裂的學術整合在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完整鏈條中。筆者認同博耶的學術分類觀點,認為數字學術涉及的不僅僅是數字智能技術進行研究、教學和協作,還包括學者或組織運用技術網絡過程中所衍生的價值觀、規范等學術文化層面的內容。換言之,貫穿從知識生產到學術知識傳播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學術行為,包括相應的學術價值觀、倫理觀等文化觀念等,均應被納入數字學術的指涉范疇。

綜合上述討論,本文認為,大學數字學術的本質是數字技術工具和方法在大學學術中的嵌入。具體而言,大學數字學術是指大學學術場域內的個體或組織,秉持開放化和理性化的學術文化理念,以符合學術道德的標準,運用數字技術工具和方法開發并利用多維、開放、異質的學術資源,在虛實融合的學術空間開展教學、研究、出版和交流等學術實踐活動,形成學術聲望和學術成就的完整學術行為。

特別指出的是,大學數字學術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在數字技術高度發展、與大學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誕生的。它既是大學傳統學術在新型智能時代的必然演化和必要補充,也是智能時代大學學術的根本方向。換言之,大學數字學術不是對大學傳統學術的簡單否定和排斥,而是整合傳統式學術和數字化學術的統一復合體。兩者在學術文化層面具有一致性,均以求真、育人、為社會服務為使命追求。但是,在參與主體、存在形態、利用的資源、成果的生成與傳播等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內容詳見表2。

表2 大學數字學術與大學傳統學術的區別

另外,大學數字學術和科研機構數字學術之關系亦需澄清。二者的相同之處在于,均強調數字智能技術對學術活動的參與。不同之處則在于,科研機構數字學術的側重點指向數字研究,是以數字技術和方法賦能科學研究發現的過程。而大學數字學術內涵指向更豐富、范圍更寬廣、功能更宏大:在內涵指向上不僅包括科學研究發現,還包括教學學術、綜合學術和應用學術,以及相應的學術文化理念;在應用范圍上,不局限于知識的生產,還包括知識的交流和傳播;功能上,不僅僅是發展科學,還有助于大學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職能發揮。

二、大學數字學術的結構要素

在智能技術加持下,數字化廣泛滲透至教育主體、教育環境、教育結構、教育制度等大學組織各要素。智能技術成為克服大學學術之頑瘴痼疾的強力解藥,傳統大學學術體系在數字化促逼下迎來“新生”。大學傳統的學術主體、學術空間、學術資源和學術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基本樣態逐漸解構,呈現出多元復雜的態勢,緊密相依、相輔相成的韌性數字學術體系逐漸生成。

(一)人機互構的多元學術主體

席卷全球的ChatGPT以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技術為基礎,以背后強大的自然語言數據模型為支撐,憑借強大的理解、分析、決策能力,對以大學教師為主體的傳統學者形成了“爆炸式”沖擊。作為人工智能工程的最新實踐,ChatGPT有望成為大學高深知識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啟迪者和引導者?!皵底只妗敝改峁爬つ岣鹇妪嫷伲∟icholas Negroponte)30多年前暢想的“懂得你的需求,了解你的言辭、表情和肢體語言”的理想境界已非幻影[16]。歐美國家的跨領域研究人員已經在使用ChatGPT輔助科學研究,甚至有多篇論文將ChatGPT列為合著者[17]。ChatGPT等智能工具儼然衍化為智能時代與人類學者并存的、不可小覷的一支革命性“學術力量”。

智能時代所有學者均難逃“數字”的侵襲,大學學者的教學、研究、交流均走向數字化,大學學者化身為數字學者。人類學者知識生產的學術壟斷地位面臨嚴峻挑戰,他們如果深陷技術牢籠而不自知,必將使個人靈性與思想被技術規約或異化,學術地位漸漸走向邊緣化。人類學者面對作為“數字土著”學生和智能技術的洗禮,只有善用智能技術和媒介,不斷反思,反復審視難以被人工智能馴化的自身價值和獨特優勢,重塑“傳道、授業、解惑”使命下的傳統學術知識結構,以批判性高階思維改變以往的惰性思維,主動增強與智能技術的交互能力和深度融合能力,全力探求并踐行人機合作共贏之道,才能沖破規約學術創新和角色轉換的桎梏枷鎖,防止陷入蘋果CEO庫克所言“人像機器一樣思考”的境地[18],才能真正擔當起智能時代應有的學術研究者、思維啟發者、使命引領者等多元智慧角色。

在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時代,學術體系中大學教師“一枝獨秀”的結構形態趨向解構,以“人-人”關系為內核的單一向度線性樣態逐漸轉向“人-機-人”多元交織的復合樣態。努力打造師生共教共學、人機協同創新的多元交互式數字學術主體,是大學數字學術體系形成的必要前提和關鍵力量。

(二)立體多維的智慧學術空間

傳統上的大學學術空間是一種不可控的、單向度物理空間。在數字化轉型的熱潮中,大學學術空間全面轉向態勢日趨顯著。以智慧校園、智慧教室為代表的智能物理空間,以在線論壇、學術虛擬社區為代表的泛在精神空間,以“生活空間”和“日??臻g”為代表的智慧生活空間漸次生成[19]。依此,我們可將大學學術空間劃分為數字學術物理空間、數字學術精神空間、數字學術生活空間三個維度。這種物質、精神與實踐三者深度聯結的全新數字學術空間,能夠滿足不同學術主體的多元需求,呈現出虛實共生、多元聯合、超常擴展的個性特點。

1.數字學術物理空間

在空間形態上,數字學術物理空間與傳統學術物理空間盡管均屬于實體空間,但具有根本異質性。以教室為例,智慧教室是利用智能技術、秉持學習者中心理念,對傳統教室進行重新設計、改造而成。智慧教室以靈活自由的空間布局組合、多樣的學術探究模式和先進的操作流程為特點,體現出有別于傳統物理教室的設計思路和功能,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學術交互協作需求,為師生面對面、情感式學術交流提供了空間層面的切實保障。

2.數字學術精神空間

數字學術精神空間也稱為虛擬學術空間,是通過利用5G、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將教育理念、知識模塊和教育價值觀等精神符號從學術物理空間中“復制”或“描摹”出來,移植到互聯網上改造填充而成。在虛擬學術空間,大學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在線論壇或網絡會議形式,與來自不同空間的學者、學生實現同步或異步跨時空溝通交流,甚至能夠在區塊鏈、智能運算、全息投影等技術的助推下,打造三維立體化學術空間,形成逼真的、動態交互式全新學術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在栩栩如生的環境作用下形成具身認知”[20]。

3.數字學術生活空間

這是一種為提升學術成效而建構的智能式生活場域,指向學術經驗再造和意義生成的智慧境界,旨在真正開啟“轉識成智”的學術自由生活。數字生活空間的創設,既是大學學術主體得以實現“詩意棲居式”學術生活的關鍵,也是數字學術空間生產功能實現的決定要素。大學師生不能僅做虛擬空間的“賽博人”,更重要的是做解決真實學術問題的“智慧人”。

學術主體棲身于學術物理空間、學術精神空間和數字生活空間之中,他們根據自身實踐需求隨時自由切換所處的空間形態,其學術意識和數字能力得以鍛煉和提升。這種虛實融合的自由學術生態空間,不僅賦能更廣泛的學術主體超越其所屬機構屬性限制,激勵他們全身心致力于學術經驗改造,而且能夠助推學術創新的生發和學術智慧的積累。

(三)開放共享的數字學術資源

學術研究需要豐富多元的學術資源作為支撐。傳統學術體系的文獻資源分布零散,難以獲取和共享,且具有存儲封閉,密度低、空間有限和數量不足等缺點,成為大學學術主體展開學術活動的掣肘。智能時代的數字學術空間不僅是師生學術交流的重要場域,還存儲著海量的、多模態學術資源,為師生學術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ChatGPT等智能技術極大促進學術資源和移動終端的互相結合,為學術主體的學術活動帶來極大便利。ChatGPT可以被研究者用來自動提煉學術資源的重點內容[21],成為師生獲取信息、數據的重要來源。學術主體通過移動設備在云端訪問并收集超越時空的學術資源,大大拓寬了資源獲取渠道,突破了傳統物理空間的束縛,跨界資源和虛擬資源唾手可得。學術主體亦可以通過ChatGPT的精準推薦,獲得未曾謀面的文獻資源。

學術資源大多以通用格式的數字文件類型呈現,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共享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課程軟件和英國開放大學(OU)的開放學習項目,向所有人免費提供教育內容。僅2020年,我國教育部就推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 118門[22],成為數字學術主體廣泛使用的無價教學和研究資源。計算機網絡與智能終端實時交互而產生的數據資源,政府和企業等社會組織公開發布的開放數據,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發布的學術資源,均成為數字學術資源的重要組成。這些開放性學術資源不僅極大降低了大學學術主體的學習和研究成本,而且以更大的靈活性調整和組合原始資料,滿足教師的復雜教學和研究需求。開放共享性是數字學術資源有別于傳統學術資源的重要標志。值得說明的是,在智能時代,傳統學術資源并未被淘汰或消亡,而是與數字資源處于共生共存狀態,共同為數字學術主體提供資源支撐。

(四)尋繹理性的生態學術文化

學界對學術文化的定義呈現多元性、復雜性。有學者認為,大學學術文化是一種追求學術自由、探尋真理、科學至上的文化[23]。也有學者將大學學術文化定義為:“大學這一特定機構及相關社群的學術繼承,包括各種學說與方法,也包括學術傳統、習慣以及學術人的思維特點與人格追求,還包括大學的學術制度、組織方式與儀式性行為等?!盵24]學者對于學術文化的討論是見仁見智、各執一詞,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理性是學術之光[25]。學術共同體在多維學術空間的廣泛互動,催生了良性生態的學術文化。

在ChatGPT等智能技術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數字學術主體在數字學術空間中,基于個體學術興趣和共同學術志向,更易結合成具有相似或共同價值觀的學術共同體。在共同的學術追求中,在相互信任的關系中,學術主體通過學術生產方式和密切的學術文化交流,實現學術文化的生產和自身價值的追求,極大增強了學術共享的質效。數字學術主體集聚于虛實共濟的學術空間,依托數字學術資源在無邊界的學術研究領域進行學術創新和學術求真,持續互動和協作交流,積極探尋學術價值的理性意義,涵育理性的精神生活,漸漸形成一種認知理性和實踐理性相統一、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融合的數字學術生態文化。

在加速迭代的智能技術“激蕩”下,學術主體還須時刻警惕功利化學術取向。便利的數字資源條件、無處不在的信息數據、松散自由的數字環境,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學術主體為一己私欲,片面追求科研數量與期刊檔次的浮躁傾向,助長了學術價值異化的傾向,很大程度上造成學術文化的萎靡不振與嚴重滑坡。此外,數字學術極易加劇教育公平風險,學術創新和求真的價值取向面臨解構,嚴重阻礙了良好的數字學術文化生態?;诖?,學術主體要批判性地思考數字學術工具所扮演的角色,既要成為優秀的數字學者,又要爭當優秀的社會公民。另外,學術評價亟需依靠智能技術重構其規范性和合法性來拓寬學術評價維度,完善學術激勵機制,以激發學術主體的創造自覺和創新能力,生成數字時代標志性文化符碼,不斷優化大學數字學術文化。

三、大學數字學術的時代特征

在人工智能與教育主體、教育時空的深度融合中,大學數字學術呈現出學術實踐合作化、學術邊界跨越化、學術進程加速化、學術服務個性化的典型特征。

(一)學術實踐合作化

傳統學術活動大多在實體物理空間中開展,時空壁壘難免成為學術主體間交流合作、開放創新的桎梏和羈絆。智能時代,數字學術在數字網絡技術賦能下突破了時空阻隔,一種新的開放合作機制逐漸形成,極大改變著傳統學術相對封閉的學術行為。隨著智能技術以及數字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學學術實踐更多趨于多方聯動,合作開放特征日益凸顯。大學傳統學術中單兵作戰的學術樣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不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在社交網絡中的運用極大便利了學者與智能工具,以及學者與學者之間的即時互動。作為一個大型語言訓練模型,ChatGPT可用于執行社交網絡媒體的多項任務,包括客戶服務自動化、內容生成、智能聊天、情緒分析和數據收集等[26]。通過構建具有共同交互規則和仿真情景互動關系的虛擬數字學術社群或團隊,能夠形成同質或異質的分布式全球學術網絡協作關系。數字學者以智能系統為工具,在虛實融合的空間中開展研究項目合作、評論學術論文、傳播最佳學術實踐,極大改變了傳統學術“孤島式”研究結構,突破了傳統共同體的時空區隔、交互難以異步等局限。ChatGPT等智能工具成為數字學術知識共享和學術主體有機協同的有效支撐。新的觀念越來越多地來自聯系不緊密的網絡之中,使人們從“臨近可能”中學習[27]。學者或許較多時間里單獨展開教學和科研等學術活動,但來自團隊成員的經驗、觀點、支持總會伴其左右。

推特、臉書、微信、微博、抖音等多類型社交網絡平臺的爆發式發展,極大促進了協作式數字教學和研究進程。不同學術群體的教學和科學研究需求得以滿足,校內外學術同行參與者實現了線上、線下交流無縫銜接,有效打破了個體單一學科的思維局限。當然,學術實踐也要警惕來自任何外部強加的學術協作。只有基于學術主體的相似理想和共同愿景,而非強迫型的學術合作才會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二)學術邊界跨越化

大學傳統學術大多局限于單一經典學科標準的研究范式,學科邊界壁壘森嚴。智能時代“以問題為中心”的開放化學術研究趨勢下,傳統學術的弊端日益顯現。第3代生成式語言模型——GPT-3是ChatGPT的技術來源,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允許任何人訪問該算法并將其用于開發[28]。由此,ChatGPT具備了促進和支持跨機構、跨學科知識交流的巨大潛力,極大擴展了學術協作的邊界[29](P1439-1457)。同時,智能技術爆發式發展引發的學術空間阻滯消除,在開放、數字、網絡世界中的信息交流暢通無阻,跨學科、甚至超學科學術知識融合化、雜交化趨勢顯著,以有組織科研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大型科技難題成為可能。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聚集,不同校園單位學術資源的汲取,成為大學數字學術的常態。

漸趨成熟的人工智能方法可以自動聚合、差異化分析并可視化呈現復雜現象,抓取傳統方法無法提取的細微信息,有助于更加清晰、準確地了解事物全貌[30],促使“學科情節”領域界線被局部沖破、消解,單一學科知識生產向具身性跨學科知識生產轉型。由此,人工智能有望成為未來跨學科數字研究的有力工具。

以智能技術方法為憑依,跨界融合和協同共創的學術主體得以在跨越學校邊界的超學科范圍內精準配對或整合優化,以相對獨立的個人反思和學科交叉交流方式,借鑒并整合不同學科領域的思想、觀點和方法,以多維思路修正或者改進學術研究方案,深入探究制約學術難題得以突破的關鍵因素,進而生成對社會和個人學術發展具有貢獻性和價值性的學術成果。智能時代更多學術主體被吸引、聚集到跨學科研究中來。他們以更為多元的觀察視角和前瞻性思維,在互動交流中實現學術研究和自身價值的增值。

(三)學術景觀加速化

囿于工作流程和時空局限,傳統學術生產周期頗為漫長,從研究問題提出、研究材料搜集、研究方法選定,到學術成果生成、學術知識共享和交流,需要歷經紛繁復雜的過程。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和融合深刻重塑了高等教育,大大加快了大學數字學術進程。人工智能作為新方法、新流程、新管理的推動者,在拓展學術主體、拓寬數字學術空間、匯聚學術資源、形塑學術文化等方面均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ChatGPT具有生成速度快、可以根據特定任務進行即時調整的特點,能夠顯著簡化并加快數字學術的節奏。大學數字學術漸漸步入菲利普·沃斯塔爾(Filip Vostal)所言的“學術時間景觀”廣泛加速時期[31]。

智能時代,新興技術工具和方法為學術活動的全部流程提供了不竭動力和堅實保障。學術生產發生革命性轉折,學術知識創新擴散和交流傳播也趨向迅速、即時和有效。學術作品的發表不再局限于以書籍和文章形式出版,數據庫、在線展覽、博客和維基百科,甚至推特、臉書、豆瓣、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皆成為學術交流和傳播的重要渠道,大大加速了學術生產周期。

ChatGPT能迅速創建知識導航,提高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采集、分析速度和規模[29](P1439-1457)。由此,學術研究中諸多瑣碎的技術性難題被ChatGPT等智能教育工具快速化解,從而大幅提升了學術生產效率,節省了大量學術傳播和交流時間。

(四)學術服務個性化

ChatGPT之所以是一項突破性創新人工智能技術,在于其更加友好化和人性化的核心技術來源——GPT-3語言模型。該模型擁有理解和響應人類語言的非凡能力,能夠幫助用戶將任務自動化。與傳統搜索引擎最大的不同,ChatGPT可以創建虛擬導師,提供個性化實時交互體驗,響應用戶的獨特需求。就教育而言,ChatGPT具有增強師生個性化學術體驗、創造更具互動性和吸引力的學術環境的巨大潛力。開發人員憑借學者與ChatGPT實時交互產生的大量數據集和強大的算法算力,既可以創建語言模型,又可以根據學術用戶的需求和語言偏好,精準調整語言模型,提高語言模型性能,使ChatGPT生成更個性化和更準確響應學術需求的文本內容,從而為學者帶來更直觀、更愉快的沉浸式學術體驗。

學生以ChatGPT為工具,能夠創建符合自己特定需求的人工智能對話伙伴,以更為輕松、舒適的方式,就特定的話題與人工智能對話伙伴進行直接流暢交談。當前,ChatGPT支持的世界語言多達100種,可為學生提供練習外語技能的多樣機會,在持續交互中建立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自信[32]。ChatGPT被賦予獨特的個性和背景,以匹配每個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受益。學者也可以根據學術需求和偏好定義語言模型,調整ChatGPT的文本輸出,生成自定義對話和場景,創建針對個人特定需求進行優化的自定義知識庫[33]。ChatGPT還能夠根據師生的學術風格,生成個性化學術路徑、個性化學術指南,以及實時反饋的個性化建議。目前,ChatGPT已被廣泛用于生成原創文章、故事和歌詞,甚至能夠順利通過美國大學的專業考試[34]。在ChatGPT賦能下,傳統智能機器人與人類溝通的障礙被徹底打破,大學師生分析和理解學術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由此,通過增強學術體驗、改善學術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ChatGPT不僅成為個體或團隊開展學術研究的寶貴工具,而且成為全天候的個人研究助理,學者以此能夠隨時隨地掌握最新學術研究動態和趨勢。

四、大學數字學術的理性審視

作為一項新興的顛覆性智能技術,ChatGPT于高等教育而言,無疑是利弊兼具。誠如尼爾·波斯曼(Neil Postman)所言,每一種技術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賜,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35]。ChatGPT憑借其深度機器學習功能和大數據技術的融合,在為大學數字學術的形成和發展帶來諸多契機的同時,亦因其本身暗含的情感劣勢、可靠性差、數據更新受限等缺點,頻頻引發諸多倫理和法律風險,對大學數字學術構成了重大挑戰。在智能技術影響大學數字學術未來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下,勾勒智能技術助力大學數字學術發展的嶄新圖景,審視技術賦能數字學術背后的潛在風險和倫理隱憂,對當下大學數字學術的健康發展無疑是極其必要的。

(一)開辟數字學術探究新路徑

ChatGPT作為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強大驅動力量,正在改變人類與機器溝通、互動的方式。伴隨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迭代,學術主體也處于一種持續學習和改變角色、探索學術互動探究模式的發展狀態。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ChatGPT無法揭示任何情感,當表達抽象或復雜概念時,ChatGPT的應用局限非常明顯[36]。誠如有學者所言,不是所有技術意義上可以實現的問題解決方案都能順利改變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存在著完全不同于教育的手段屬性與超脫現實的本質規律,更包括諸多相伴而生的教育之謎與教育風險[37]。

大學數字學術的理想類型,是基于人-機-人協作的學術主體間的可交流性與可交互性特征而實現的,指向學術理論實踐化進程中涌現的“認知負荷”“學術迷途”等學術問題的創造性突破?;诖?,ChatGPT背景下的數字學術探究模式,應通過繼續探索自然語言處理的可能性,并將其與其他形式的AI技術集成,創建更先進的ChatGPT語言模型[36]。通過全息影像和虛擬仿真等技術,創設更具情境化和具身化的數字學術空間,實現教師-媒介-教師,教師-媒介-學生,學生-媒介-學生之間的全方位交互,促進師生對學術知識的深度體認,促成合作網絡群體學術知識的生成建構。在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的持續融合中,數字學術主體將學術探究過程轉化為學術生長點優勢發現與學術能力建模的自由發展邏輯。由此,數字學術空間從傳統人對機器、人對他者的單向度傳導,逐漸轉向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機協同、相互交融的一體化學術情境,學術知識建構亦從主客分立、個人中心逐步走向多元共生、人機一體的學術范式生成。

(二)規訓數字學術倫理法治

隨著ChatGPT更好地適應用戶需求并被更廣泛地采用,有關版權、歸屬、剽竊,學術主體的情感交流危機與隱私數據泄露等等隱憂應運而生[38]。ChatGPT的貨幣化未來,也必然加劇學術領域的國際不平等趨勢,學術不公平后果不可預測[39]。公平、安全、可靠、透明是人工智能倫理和法治的必要原則,技術的本質是為人類共同利益服務,而非反其道而行之。香港大學已經完全禁止學生在課程作業和評估中使用該工具[40]。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之一《科學》也宣布,禁止在提交的論文中使用來自ChatGPT的文本,并澄清該程序不能被列為作者[41]。

科學家、未來學家和倫理學家等各界人士均在圍繞人工智能展開積極討論,大學更是成為人工智能教育倫理辯論的前沿和中心[28]。華盛頓大學和佛蒙特大學已在起草或修訂學術誠信政策,重新定義包括生成人工智能、使用生成系統編寫的文本作為自己研究文本的學術剽竊行為。加拿大的某些大學也在制定關于應用ChatGPT的政策。圍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在大學數字學術中的影響,所有利益攸關方都應與教育、安全和心理學等領域專家進行進一步討論[42],就ChatGPT的利弊展開嚴肅對話和規范行動,重新定義學術誠信規范,制定全面的人工智能指導政策。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得大學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進行學術制度革新、構建合理合法的大學數字學術體系成為必然之勢。首先,應高度警惕由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誤解、誤判等未知風險,以深入的倫理考量(算法偏見、隱私、問責制等問題)去反思ChatGPT等智能技術的應用邊界。其次,全面評估ChatGPT的潛在社會影響,制定明晰、可操作的政策文本,重新設計學術誠信和學術評估政策,建立識別和懲罰不道德使用ChatGPT的機制。最后,以集體監督和個體踐行相結合的方式采取全面行動,加強問責治理,防范人類被自己創造的技術反噬的可能風險,鼓勵以負責任和道德的方式開發和使用ChatGPT等智能技術,激發師生踐行人工智能學術倫理與法治精神的使命感。在學術共同體中建立完善的學術社群公約,強化監督審查機制,確保學術主體在平等公平的機制內應用智能技術進行創新,保證AI技術以透明、公平的方式在大學學術空間得到正確開發和使用。

(三)省思數字學術本真價值

在傳統大學學術漸向數字學術轉型的進程中,利用智能數字技術工具極易產生學術造假、學術剽竊及學術交易等數字學術異化現象和學術誠信問題,數字學術的潛在風險和隱憂成為智能時代大學學術共同體不可回避的現實?;诖?,學術共同體應深刻體認學術的道德宗旨,推動大學回歸育人本位和學術本真。

首先,面對人工智能,學術共同體應正視人類生命情感的獨特價值和人類獨特的自我意識。人工智能的本質需要回歸“人”本身,需要體現技術革新趨善、趨和的積極力量[43]。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聊天機器人盡管可以在某些方面賦能人類學者,但人類學者獨有的專業洞察力、判斷力和個性是絕不可能被智能工具取代的。其次,學術主體需秉持敬畏學術的倫理情懷,牢固堅守學術邊界,持續檢討學術理路,全面反思和叩問學術之“本真”,明確學術的價值目標,批判性、創造性地使用智能技術。我們在人與人工智能之間應保持張力平衡,最大程度控制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維持人工智能之“術”與數字學術之“道”的和諧統一。最后,學術共同體應主動將人工智能工具的討論嵌入學術實踐。教師應利用與ChatGPT合作的機會向學生傳遞學術誠信的概念和信念,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以及道德地使用現代智能技術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提升適應人工智能的能力和人機協作技能。

人工智能能否對大學數字學術產生積極影響,關鍵取決于人類學者的行動和決策,以及設計和部署它的學術文化。高等教育機構、政府、出版商和研究人員的協同合作尤其重要。一方面,教育系統的利益相關者應就人工智能引入學術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展開協商對話,確保將人工智能以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方式納入學術生活。另一方面,學術共同體須謹慎實施智能技術,以迭代優化、自我反思的學術理念充盈學術精神空間,建設有益和支持性的數字學術文化。如此,人工智能方能以一種對學術有意義和啟發性的方式支持學術任務,并豐富學術知識體系。

學術性是大學之根本屬性。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ChatGPT風靡全球的背景下,清晰界定智能時代大學數字學術的內涵,分析其存在的結構樣態,透視其時代特征,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大學數字學術將學術投射至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應用的未來,促成了數字學術模式變革,形成了跨學科協同的學術知識生產和交流的嶄新圖景,極大克服了學術空間阻隔的傳統障礙。通過構建與技術媒介和他者的交互學術網絡,學術主體不再固守一隅,而是創建了人-機一人交互協作的復合學術空間。在交互式、跨學科、合作化的學術情境體驗與學術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學術主體依托豐富多元的數字資源開展高階學術創新,學術生活因之進入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全新生命維度。當前,大學數字學術尚處于探索階段,在學術場景重建、感知與認知智能交互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面向未來,大學數字學術應善用ChatGPT這柄“雙刃劍”,聚焦數字學術主體與空間的互聯互通,創新數字學術交互探究模式,從提供“學術支架”轉向搭建“學術立交橋”,不斷加強人工智能倫理和法治建設,尋繹學術的本真價值,以“文化來統攝學術發展的思路”[44],構建中國特色的大學數字學術文化,積極發揮數字學術正向作用,進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最終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學術人工智能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