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史視域下的“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2023-09-28 07:37白文剛袁千惠
學習與研究 2023年9期
關鍵詞:文明史國際傳播中華文明

白文剛 袁千惠

[摘要]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黨的二十大從文明高度對我國國際傳播作出的戰略部署。從文明史的視野來理解,就意義而言,“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對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人類文明史發展特殊階段的回應,具有歷史必然性;就內容而言,要求把握和闡釋好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和突出特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突出成就和鮮明特征;就傳播方略而言,要求圍繞諸文明共存新模式確立傳播目標、構建文明自主話語體系、探索文明傳播新模式。

[關鍵詞] 文明史;? 中華文明;? 文明傳播;? 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 D610.4; G09?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9-0023-04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這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從文明高度對我國國際傳播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深刻理解這一戰略部署,需要突破傳統的國際傳播視野,將其置于人類文明史的視野中,從當前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大變局和世界不同文明交往的新形態著眼,深刻剖析其歷史必然、核心內容和傳播方略。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領悟重要意義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1并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理論探索和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從“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角度對國際傳播提出了新的目標和內容,將其提升到文明傳播的層級。把握這一戰略部署的重要意義,首先需要從人類文明史的視野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實質。

關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學界有多種解釋。但從人類文明史這一長時段歷史視野來看,其實質就是“東升西降”,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占絕對優勢的歷史正在發生變化,非西方文明不但整體實力迅速增強,而且與西方文明實力對比的差距也日漸縮小。伴隨文明實力對比的升降,全球文明秩序與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全球不同文明和國家開展文明對話、文明互鑒將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

在這樣深刻的世界格局演變中,中國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的奮斗,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中華民族從根本上擺脫了近代以來貧窮落后、任人欺凌的文明衰敗境況,正日益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不僅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且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既“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伴隨綜合實力的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和世界文明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從人類文明史的視野來看,中華民族的日益復興無疑是全球文明秩序與國際格局深刻演變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這為我國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著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供了珍貴的時代機遇。

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大大提升,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但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尚未形成。從文明史的視野來看,其根源在于近代以來西方國家憑借其發展優勢和領先地位使西方話語成為世界主流話語。西方國家依靠這套話語不僅定義了“文明”的概念,塑造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史觀,而且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傳播了一套將西方地方性知識普遍化的社會科學話語,極其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和表達方式。在這套話語體系中,西方處于中心地位,這造成了非西方文明在文明傳播中的失語狀態,也使得正在復興的非西方文明在闡釋自身發展理念、展示自身發展成就、傳播自身聲音、塑造自身形象時面臨話語權和影響力受限的問題。因為我國走在非西方文明復興的前列,扭轉這樣的局面在我國顯得更為緊迫。

正是基于對不斷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質的深刻把握,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的準確判斷,對中國國際傳播面臨形勢的透徹認識,黨的二十大突破了傳統國際傳播的視野,站在文明的高度審視相關問題,明確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這些部署真正站在了文明平等對話的立場,既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也反映了我國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覺意識。推動中國國際傳播走向文明傳播的層次,不論對講好中國故事,還是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經驗基礎上把握主要內涵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在文明層級對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出的重要部署,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準確把握中華文明的內涵和特征。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1這為我們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指明了方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有歷史傳統的厚重感,也有鮮明的時代特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血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其建設和發展的著力點。因此,傳播好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需要從傳統和現代兩個維度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要深刻把握和闡釋好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和突出特性?,F代中國從傳統中國發展而來。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首先必須高度重視對中華文明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對優秀傳統的提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作為唯一從古至今延續不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優勢和顯著的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將其概括為五大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放眼世界文明史,這五大突出特性不僅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顯著特征,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延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關鍵之一在于深入準確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明特質,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文化與文明自信。

需要說明的是,重視對中華文明傳統特性和優勢的提煉和傳播,并不意味著“崇古”或“復古”,也不意味著過分夸大中國的特殊性,而是強調在對自身文化深刻、理性認知基礎上的可信、可敬的傳播。從文明史維度看,這一路徑重視對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延續歷程中內核的探尋,以尋根的方式不斷加深對自身文明的理解和認同,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底氣。

要深刻把握和闡釋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光輝成就和鮮明特征。與五千多年文明史相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100多年的奮斗,中華民族不但日益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而且在奮斗過程中創造了成就輝煌、特色鮮明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義、中國現代文化的鮮明特征是我們需要把握和闡釋的重中之重。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體現出與西方現代化截然不同的特性,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最大底氣。

中國現代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皟蓚€結合”具有偉大的文明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樣的“結合”,不僅創造出了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理論成果,而且探索出了一條融通中西古今的文化建設之路,為世界其他文明提供了有益經驗,是必須重點傳播的內容。

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視野中謀劃傳播方略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不僅要在傳播內容上下功夫,明確傳播什么,還要在傳播方略上著力,思考如何傳播。從文明史的視野來看,長期以來西方文明在全球的輸出,深刻影響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所以,突破西方的文明敘事體系,創造性地開展傳播活動,就成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首要選擇。

要圍繞開創諸文明共存新模式確立傳播目標。從人類文明史來看,西方的文明傳播,主要是為西方國家的擴張和掠奪服務的。西方國家形成了一套以西方為中心、由傳統到現代線性發展的文明觀,并將其以人文歷史、社會科學等多種知識樣態輸出到世界各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出現和不斷演進,給我們反思和超越西方文明觀,推動世界文明共同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就要適應人類文明史發展的這一新局面,圍繞推動全球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共同發展確立傳播目標。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就指明了這一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則更為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的文明立場。概括而言,就是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構建自主的中華文明現代話語體系。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一論述明確揭示了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在國際傳播中的極端重要性。從人類傳播實踐來看,近代以來,西方文明正因為建立了基于自身文明的強大的話語體系,并將其傳播到全世界,才得以在傳播中占據了明顯優勢。加快構建中國的話語和敘事體系,也是中國獲得傳播主動的關鍵所在。需要強調的是,從人類文明史的傳播實踐來看,中國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必須以中華文明的歷史和實踐為主體來建設,而不是打著與世界接軌的口號,簡單挪用西方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這是對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建設思路的精辟概括。只有這樣建設起來的話語體系,才能在話語層面獲得平等對話的資格,并進而掌握傳播的主動。

要積極探索現代文明傳播新模式。從人類文明史來看,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在“西方中心論”和“西方優越論”等西方文明觀指導下,將西方的價值觀和文明發展模式強加在其他文明上,形成了西方文明傳播模式。不論從時代背景,還是文明特性來看,中國都要探索一種建立在文明平等、文明對話基礎上的現代文明傳播新模式。既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文明特性,又致力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文明互鑒和文明共同進步。古代中國奉行他者“自愿效仿”,2將影響力建立在自身文明高度發達形成的吸引力之上,不僅有效傳播了中華文明,而且長期維持了東亞地區的和平秩序。這是與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傳播模式,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特性,值得我們在開創文明對話、文明互鑒的新傳播模式中繼承,進行創造性轉化。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是我們黨在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界文明交往新階段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部署。這一戰略部署不僅適應時代之需,將中國的國際傳播提升到文明傳播的層次,為破解其困境指明了方向,而且致力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力求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新未來。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

[2][美]彼得·J.卡贊斯坦主編.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維的視角[M].秦亞青、魏玲、劉偉華、王振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白文剛,中國傳媒大學政治傳播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千惠,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王煥宇

猜你喜歡
文明史國際傳播中華文明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聯結:通向未來的文明史》
如何從文明史角度講授古代希臘文明
武士異化現象對中國體育的本體性干預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