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表征視角下高中物理教材“彈力”內容比較分析

2023-10-13 11:14陳思穎張文博宋玉志馮國軍高守寶
物理教學探討 2023年9期
關鍵詞:教材分析問題解決彈力

陳思穎 張文博 宋玉志 馮國軍 高守寶

摘? ?要:課標要求學生能夠形成準確的物理觀念,并合理運用以解決實際問題。但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建模困難、表征轉換不暢等原因,學生面臨物理問題解決困難的困境。以多重表征理論為框架,從經驗、物理和符號三個表征水平,對六個版本高中物理教材“彈力”一節進行分析研究,尋找教材的異同點,并嘗試給出解釋,為一線教學的教師準確把握教材、實現知識可視化以及學生熟練運用多重表征解決問題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多重表征;問題解決;彈力;教材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23)9-0019-8

收稿日期:2023-06-16

基金項目: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國家級物理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的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Z2021107)。

作者簡介:陳思穎(2001-),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物理教學論研究。

*通信作者:高守寶(1977-),男,副教授,主要從事物理教學論、科學技術教育等研究工作。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生經過高中物理的學習,應形成準確的物理觀念,并能合理運用以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1]。然而,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學生由于建模困難、表征轉換不暢等原因,無法將所學知識與真實情境中要解決的問題相結合,成為了物理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結合多重表征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是物理教育研究者值得關注的問題。

彈力是一種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相互作用力,在眾多經驗表征中,學生都能直觀感受并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概念,但大部分學生往往形成的是片面的“前概念”:由于不了解彈力的產生條件,從而認為凡是形變的物體都可以產生彈力;在運用“胡克定律”解題時,因為對“形變量”概念的不清晰,常常將其和伸長量混淆。因此,從問題解決角度切入,結合多重表征,對“彈力”進行模型建構和內容分析,對教師展示抽象的物理概念、晦澀的實際問題,實現知識可視化,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提升物理學科核心素養,都將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教材是重要的教學材料,它不僅是增強學生概念知識的重要工具,而且對學生的認知和元認知能力的形成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2]。通過對教材中物理內容的多重表征分析,能為有效教學提供保證。

1? ?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人教版、魯科版、教科版、粵教版、滬科版和滬科教版六個版本的2019年新版教材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多重表征視角下,對六版教材中的“彈力”一節內容進行了深入研究。教材的分析內容選取了正文、例題、小注、視野拓展等欄目,但不包含習題、章節小結等。

Jennifer Yeo從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符號層面對“電磁感應”這一概念進行了表征分析,發現可以用箭頭作為索引符號對宏觀現象的發生原因進行分析與解釋[3]。錢慧玲建構了物理學科的三重表征模型,即:經驗表征(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物理表征(Physical Representation)和符號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4]。經驗表征是指日常生活中或現實實驗中,可以借助身體感官直接感知的、記錄和呈現信息的方式,如自然情境、生活實例、文化常識等;物理表征是指將經驗表征中的研究對象抽象為實體,用物理思想和方法來表現,并用文字、圖像、模型、物量等描述的理想化的模型;符號表征是用外文符號表示具體物理量,用數學公式描述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對于“彈力”這一部分內容,經驗表征是指日常生活或現實實驗中,可以直接觀察或感知的,與彈力的產生、應用和作用效果相關的自然常識、生活實例與實驗內容,包括樣例表征和實物操作表征兩種形式;物理表征是指反映物體所受彈力的概念、物理圖像和物理模型,包括概念表征、圖像表征和模型表征三種形式;符號表征是指用于描述彈力和相關物理量的具體符號和數學公式,包括物理學專業的書面符號表征和數學表征兩種形式。結合上述彈力概念三重表征的內涵,確立了“彈力”內容教材分析中三重表征的歸類標準,如表 1所示。

2? ?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 經驗表征

根據表 1中的操作性定義,將教材中“彈力”一節出現的與彈力的產生、應用和作用效果相關的自然常識、生活實例與實驗內容等看作經驗表征。例如,“凹陷的沙發”“壓癟的面包”,均可直接觀測和感受物理形變;雖然無法直接觀測,但可通過其他介質體現其微小形變的“有機玻璃”;為揭示運動中的彈力,多次出現的“蹦極”“跳水”等生活場景;《考工記》中關于“彈力”的描述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以迷你實驗室或演示實驗形式開展的“探究桌面微小形變”實驗活動;以多篇幅重點學習的“通過改變鉤碼,觀察彈簧伸長量,探究胡克定律”的實驗活動,如圖 1所示。

對六版教材中“彈力”一節的經驗表征進行定量統計,以1個樣例表征或1個實物操作表征為1個基本單位,即1種生活情境、1個日常動作或1個物理實驗計入1次,重復出現的表征僅計入1次,統計結果如表 2所示。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魯科版、教科版和粵教版教材中采用的經驗表征的數量較其余三個版本更多。結合教材章節安排可以發現,魯科版、教科版、滬科教版和粵教版教材中知識點劃分更為細致,分別將重力、彈力和摩擦力設置為一節進行深入教學,從而引入更多經驗表征便于學生感知和理解較為抽象的物理概念,能更容易地將外部表征轉化為內部表征,將身體感官的感受轉化為頭腦中的物理觀念,同時也將經驗表征轉化為概念表征。其余版本教材在這三個知識點處進行了部分或全部合并,使知識更加緊湊,有助于教學的連貫性和前后關聯,提升教學效率?;浗贪嫦噍^于其他版本,經驗表征大都位于物理知識應用部分,例如,其列舉了交通工具、建筑工程和人體生物構造中的“彈簧”,總結出彈簧具有緩沖減震、自動復位、超壓保護和勁度系數等不同方面的作用,既幫助學生擴展了知識視野,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與價值觀。

將六版教材中的“彈力”一節經驗表征進行歸類整理,結合上文建構的物理三重表征形式,對以上表征進一步細分可得表 3所示的結果。

在樣例表征方面,各版本教材均注重物理觀念與日常生活情境的結合,所有教材中都出現了拉伸或壓縮彈簧的表征形式,幫助學生運用觸感直接感受彈力的作用效果,并掌握其成因;人教版、教科版、魯科版、粵教版重視跨學科的結合,將受到彈力形變的物體與常見運動結合起來;粵教版引用了《考工記》中關于“彈力與形變量關系”的表述:“假令弓力勝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繩緩擐之,每加物一石,則張一尺”,在幫助學生掌握“胡克定律”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

在實物操作表征方面,在所有教材中均出現了“觀察物體的微小形變”和“通過改變鉤碼,觀察彈簧伸長量,探究胡克定律”,體現了課標要求中的學生實驗能力和科學探究思維。

2.2? ? 物理表征

2.2.1? ? 概念表征

科學的物理概念有助于正確反映事物或物理現象的本質屬性,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建構準確的物理概念體系[5]。經過教材研讀我們發現,在“彈力”一節,有關形變和彈力的物理概念表征,各版本教材的描述有所差異,在形變的類型介紹的詳略上也不盡相同,如表 4所示。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除滬科版和滬科教版教材外,其余版本教材均對“形變”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和魯科版、粵教版相比,人教版與教科版均直接點出“力的作用”是形變產生的原因,進而引出了彈力與形變的關系,為定義彈力埋下了伏筆。魯科版教材將物體的形變視為“伸長、縮短、彎曲等形狀的變化”,未強調“體積的變化”,局限了物體形變的類別。

在彈力的概念表征中,教材間的差異則主要集中于彈力的產生條件是“形變”或是“彈性形變”,關于哪一種表述更為規范的討論也層出不窮。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應該首先對形變的分類及原因進行深入研究。在物理學中,“形變”從是否可以恢復原狀的角度可以分為兩類:發生在彈性限度內可以恢復原狀的“彈性形變”和超出彈性限度而無法恢復原狀的“范性形變”,它們的分界即為“彈性限度”。六版教材中對彈性限度、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的定義如表 5所示。

六版教材均對“彈性形變”給出了明確概念,并且概念中均包含“發生形變的物體”和“撤去外力后可以恢復原狀”兩個重要條件。同時,依據物體“是否可以恢復原狀”這一標準設定了“彈性限度”概念,以此為界引入“范性形變”。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和滬科版教材中并未給出“范性形變”這一概念,滬科教版在正文旁的小注中給出,而教科版則采用了“塑性形變”的名稱?!镀胀ǜ咧形锢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未對“范性形變”這一概念給出要求,因此可以推斷: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范性形變”這個概念只是作為拓展知識點,用來幫助學生建立起頭腦中完整的物理概念知識體系。

結合教材內容和形變成因[6],“彈力究竟該怎么描述更恰當”這個問題也許就能得到答案。學生在高中物理階段的學習中,僅需掌握“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的概念,對“范性形變”了解即可。因此,在為“彈力”下定義時采用“發生形變的物體”作為彈力的產生條件更為科學與準確,不會陷入“定義過窄”的錯誤;但采用“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更有助于學生理解,避免做題時進入誤區,符合概念的簡潔性和易懂性要求。

2.2.2? ? 圖像表征

作為物理表征的主要組成部分,圖像表征在教材、教學以及試題中都占據重要地位。國內外研究者對于圖像類別的劃分規則不盡相同[7-8]。本文將圖像表征劃分為實物情境圖、物理示意圖和數學函數圖三類,如表 6所示。

對六版教材中“彈力”一節的圖像表征進行定量統計,以1個圖像或1組圖像為1個基本單位,重復出現的表征僅計入1次,統計結果如表 7所示。

魯科版、教科版和粵教版教材中采用的圖像表征數量更多,與經驗表征數據結果相似,原因均是教材章節劃分更為細致。滬科教版教材圖像表征數量同樣較多,深入研讀教材可以發現,圖像更多出現在“思考與討論”部分。因此可以推斷,與其他版本教材相比,滬科教版更注重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責任。實物情境圖和物理示意圖表征數量遠遠超過數學函數圖的數量,實物情境圖主要包含與課題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描繪圖、實物照片及實驗裝置圖,該類圖像表征數量多有助于結合經驗表征,一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在腦海中形成合適的物理概念框架;物理示意圖則主要是力的方向示意圖、受力分析圖和物理模型圖,該類圖像表征數量多有助于結合模型表征,幫助學生掌握物理建模思想,將物理情境順利轉化為掌握的物理模型,結合受力分析,轉換為符號表征或數學函數圖,運用數學知識完成解題。數學函數圖的表征主要集中于“探究胡克定律”實驗部分,這是“彈力”一節的重要知識點。各版本教材均要求學生在完成探究實驗后,根據所得彈簧彈力與彈簧形變量數據,在方格紙中繪制F-x函數圖像,直觀得出彈簧拉力與形變量的關系F∝x,引入勁度系數k,得出胡克定律F=kx。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繪制函數圖像的能力,同時能幫助學生鍛煉分析圖像的能力,掌握數學函數圖的物理意義(如斜率)。魯科版更在此基礎上運用F-x函數圖像出題,讓學生依據所給圖像求彈簧原長和勁度系數,提升學生“表征轉換解決問題”的能力。

2.2.3? ? 模型表征

對六版教材中“彈力”一節的模型表征進行歸類,可以發現其建構的物理模型[9]相似度極高。主要是對象模型“質點”在彈簧的作用下達成狀態模型“共點力平衡”,進而運用受力分析或胡克定律計算彈力、形變量等物理量。研究平衡狀態或運動中的物體時均需要將其看作“質點”進行分析;條件模型常在情境描述中作為限定條件出現;過程模型和狀態模型是學習和解題的重點內容。教材通過引入日常生活實例的經驗模型,如彈簧拉力計、一端固定在桌面或墻壁上的彈簧等,幫助學生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建立較為簡單的“彈簧模型”,幫助學生實現經驗表征到模型表征的轉化,將看到的外部表征轉化為頭腦中建構的內部表征,切實提高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2.3? ? 符號表征

符號表征是指用英文字母和拉丁文符號表示特定物理量及不同物理量之間數值關系的記載和呈現方式[10]。通過研讀教材,可以發現不同版本教材在符號表征運用中的差異。魯科版、教科版、粵教版和滬科版均在實驗初始部分介紹了“彈簧原長l0”的概念,并進而得出“彈簧形變量x”及其計算公式x=l-l0,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形變量x并非彈簧穩定長度l”,這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是常見的學生易錯點。在繪制出F-x函數圖像后,可以直觀得出二者之間的正比關系,即F∝x,但無法確定比例系數,進而引入比例系數k。與其他版本教材給出公式后說明k的含義不同,滬科教版明確給出F∝x公式,再引導學生用比例系數將比例符號化為等號,得出F=kx,這會更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問題解決中學會使用待定系數法,主動引入未知系數進行解題。

3? ? 結論與建議

3.1? ? 結? 論

經過對六版教材“彈力”一節的經驗表征、物理表征和符號表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魯科版和教科版知識點劃分更細致,滬科版以STSE作為教材的核心與線索,粵教版重視跨學科的結合,滬科教版注重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人教版則在概念定義中更科學與準確。雖然不同教材表征形式與數量有所差異,但表征類別均完整且豐富。經驗表征貫穿古今,從《考工記》到現代的“斜拉索大橋”,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古今寶貴的智慧財富;概念表征既精確又簡練,明確了“形變”的類別,同時掌握了彈力“彈性形變”的發生條件;圖像表征結合實驗探究,鍛煉學生繪制圖像與歸納推理的能力;模型表征則按照“分析—建?!惺健獯稹钡牧鞒?,結合例題,從彈簧模型的建構、形變量的計算、胡克定律的應用等步驟,將完整的物理解題思路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探究思維;符號表征幫助學生規范“胡克定律”的表達形式,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2? ? 建? ?議

3.2.1? ? 創設真實物理情境,問題導向啟發學習

創設真實物理情境是物理教育理念的重要內涵特征之一,豐富的問題情境能促使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感知物理概念,再多角度綜合思考問題,有助于提升科學思維。在“彈力”一節的課堂教學引入中,教師應圍繞生活情境進行問題式教學設計,例如,撐竿跳選手為什么能越過高于自己的橫桿?斜拉索大橋為何可以穩若泰山?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科技發展為手段,以問題為動力,引發認知沖突,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挖掘情境材料的潛在價值,增進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的情感,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責任。

3.2.2? ? 靈活運用多重表征,科學轉化加深理解

學生普遍反映的物理學習困難、解題無思路歸結于其無法從真實的物理情境中抽象建立出學習過的物理模型,這正是表征轉換不暢的體現。在實際教學中,經過經驗表征的引入,學生已經初步感知了“彈性”,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形變物體的共通點——可完全恢復原狀,引入“彈性形變”與“彈性限度”的概念,進而總結出“彈力”概念,完成經驗表征向物理表征的轉變;通過繪制受力分析圖,得出彈力方向——指向恢復形變的方向;結合“胡克定律”探究實驗,建構彈簧模型,歸納總結公式,并運用于實際問題,實現利用表征轉換完成問題解決。如圖 2所示,可以對“拉彈簧”這一常見現象從文字、示意圖、符號等多種形式進行表征,以此鍛煉學生的建模思維和表征轉化能力,加深其物理觀念,增強其科學思維。

3.2.3? ? 鼓勵建構表征樹,總結知識鞏固成果

在以往的教學中,無論是新授課或是復習課,往往都是以一節或是一章為單位獨立進行,這對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形成聯系、靈活運用、加深鞏固是不利的。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基于一個物理情境,從多個角度出發,使用公式、圖畫等多種表達方式,繪制表征樹,將知識靈活地建構在一起,建構知識間、多重表征間的關聯。如圖3所示,基于“生活中的彈力”這一現象,首先可以對形變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結合彈力示意圖,概括總結出彈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還可以通過對“彈簧”進行模型建構,計算出“形變量”,代入胡克定律,算出“彈性限度”“施加外力”等物理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AK?AY H,KAP1C1,H.O.AK?AY,B.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s in Turkish Middle School Science Textbooks from 2002 to 2017[J].Participatory Educational Research,2020,7(3):192-216.

[3]YEO J.Understanding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A Semiotic Analysis [J].Topics and Trends in Current Science Education,2014(1):339-350.

[4]錢慧玲.基于三重表征的高中生電磁感應概念理解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5]黃艷萍,周少娜,李秋燁.如何看待高中物理教科書中概念表征的科學性問題[J].物理教學,2022,44(1):14-16.

[6]張文德. 范性形變時究竟有沒有彈力——關于彈力概念的一點補充意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44(Z1): 77-78.

[7]歐陽芬.數學圖象法在高一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 2016.

[8]邢晨鉞.基于多重表征的高中物理教學研究[D].鞍山:鞍山師范學院, 2021.

[9]吉帥.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評價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10]唐欣.概念理解視角下的摩擦力三重表征形式研究 [D].重慶:西南大學,2022.

(欄目編輯? ? 劉? ?榮)

猜你喜歡
教材分析問題解決彈力
巧用彈力帶防治頸肩痛
從教材分析角度看劍橋少兒英語教材對兒童的適用性
借力信息技術 助力物理教學
“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
“長話短說”欄目在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淺談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認知模型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基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初中化學教材分析
高中化學“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彈力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