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溪流為家的鳥兒們

2023-10-26 01:18張海華,張可航
中國三峽 2023年6期
關鍵詞:清源燕尾雛鳥

紅尾水鴝安巢于溪流附近的石縫或墻洞里,善于捕捉飛蟲。我經??吹?,它常突然起飛,如燕子一般在水面上空精準地捕捉飛蟲,然后一個漂亮的回旋,正所謂兔起鶻落,眨眼間又落回原地。

紅尾水鴝

白頸長尾雉

褐河烏

紅尾水鴝(雄) 攝影/張海華

除了蜻蜓、山蛙、蠑螈、溪魚之類,部分鳥兒也依賴溪流而生,有的甚至終生離不開溪流,如紅尾水鴝、褐河烏、白額燕尾、小燕尾等;而像紫嘯鶇這樣的鳥,雖然活動范圍較大,但主要也是生活在溪流附近?,F在,讓我們來到位于清源溪中下游的雪岙村,來一次春日觀鳥之旅。

山鄉龍觀的村莊幾乎都依山傍水,可謂各美其美,而從自然觀察的角度來說,我最喜歡同時也去得最多的地方,毫無疑問是雪岙。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莊,地理位置絕佳,深得四明山水之靈氣:她坐落于山間一個平坦的谷地,南北山峰夾峙,來自深山峽谷的清源溪穿村而過,潺潺向東流,溪邊皆是楓楊古樹……這樣的環境,無疑是鳥兒的樂園。

每年春天,一來到雪岙村,在溪邊走走,肯定可以聽到紅尾水鴝在鳴唱:“居……居……”這聲音尖細而悠長,可以穿透湍急水流的喧嘩傳出很遠。若耐心等一會兒,就會看到一只青黑色的小鳥從不遠處翩然飛至,停在突出于水中的石頭上?!熬印印彼殖似饋?,邊鳴叫邊如孔雀開屏一般,不時打開鮮紅的尾羽。當它心情上佳的時候,還會耍起“花腔”,鳴聲婉轉多變,幾乎可與有“百舌鳥”美稱的烏鶇相媲美。

這,就是紅尾水鴝的雄鳥。在那一刻,這段溪流仿佛變成了這位小鳥先生的舞臺,它大展歌喉,以此傲然宣示自己那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地。沒過多久,又一只圓圓的小鳥飛來了,盡管也會“居、居”鳴叫,但“外套”的顏色與前一位完全不同:頭部與背部均為灰褐色,胸腹部密布魚鱗狀斑紋,尾羽亦非鮮紅,而是半白半灰。這衣著樸素的“村姑”,實乃剛才那位的伴侶,即雌性紅尾水鴝。

褐河烏育雛 攝影/張海華

紅尾水鴝安巢于溪流附近的石縫或墻洞里,善于捕捉飛蟲。我經??吹?,它常突然起飛,如燕子一般在水面上空精準地捕捉飛蟲,然后一個漂亮的回旋,正所謂兔起鶻落,眨眼間又落回原地。

小巧可愛的紅尾水鴝是四明山溪流中最常見的鳥,相對而言,褐河烏要少見得多。不過,如果到雪岙觀鳥,只要待的時間久一些,則大概率是可以遇見的。你會看到,一只深褐色的鳥兒幾乎是貼著水面,箭一樣地快速向前飛去,邊飛邊發出“桀、桀”的粗啞叫聲。隨即,它停在了急流中央的石頭上,不停地翹尾巴并作點頭狀,有時還翻翻白眼,那模樣令人發笑。這便是褐河烏。

中國的河烏就兩種:河烏與褐河烏,都是褐色的鳥。不過,前者只分布在西部部分地區,而后者在中國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河烏的喉部與胸前全白,像是系了一塊白色餐巾;而褐河烏全身都是褐色。由于褐河烏羽色較深,又老是在溪水里活動,因此得了個外號叫做“水烏鴉”。我想,“河烏”這個正式名,就是來自于“水烏鴉”這個俗名吧。不過,鳥友給了褐河烏一個更有趣的昵稱:巧克力鳥。

褐河烏偏愛較為寬廣、湍急且有很多大石頭的溪流,能在急流中半浮半潛,捕食小魚小蝦以及水生昆蟲。這種鳥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會“錯峰”育雛。在浙江,大多數鳥類育雛季要在3 月下旬之后,但褐河烏是個例外,在2 月就已經開始求偶、配對、孵卵,往往3 月初雛鳥就已經出窩了。我發現,在早春育雛的時候,褐河烏親鳥捕捉到最多的食物有3 種,即蝦虎魚、小蝦和水蠆(蜻蜓目昆蟲的稚蟲),其中尤以水蠆所占比例為多。

后來,我突然想到,褐河烏這么早就開始“養娃”,可能跟其食物豐富度的季節性差異有關。因為,如果到了暮春或初夏(其他鳥類的繁殖高峰期),溪流里的水蠆也紛紛上岸羽化為成蟲,即成為蜻蜓或豆娘飛走了,對于褐河烏來說,捕食育雛的壓力會大大增加。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測,也不知道對不對。

好,讓我們繼續沿著雪岙的溪畔公路往上游走。尋找鳥類時,一邊看,一邊還要注意聽。忽然,附近傳來“吱……”的一聲,這聲音輕而尖銳,透露出一絲驚慌。不用說,這是白額燕尾。估計是觀鳥者的出現打擾到了正在溪邊覓食的它,故發出了這表示預警的叫聲。此時站定不動,就會看到那只白額燕尾在溪邊長滿青苔的石頭上慢慢走動。只見它身披黑白分明的“燕尾服”,有著潔白而高貴的額頭,長長的尾羽讓它看上去風度翩翩。只要一直保持安靜,沒過多久,白額燕尾就會忘記了人的存在,自顧自在溪流中活動,輕巧地從這塊石頭跳到那塊石頭,尋找水生昆蟲或其幼蟲作為食物。有時,它站在溪石上,歪著腦袋不動,那模樣十分可愛;它那肉色的腳則為它平添了一份秀氣。

白額燕尾在寧波還算常見,小燕尾卻難得一見,說實話,在雪岙村旁邊的清源溪中是見不到的。如果想要找到它,就得一直往上游走,到銅坑、南坑方向,在多急流與瀑布的地方才有望一見。

左上:白額燕尾 左下:牛背鷺右上:紫嘯鶇捕食育雛 右下:發冠卷尾 攝影/張海華

上圖:小燕尾 下圖:灰鹡鸰 攝影/張海華

紫嘯鶇叼著鈍尾兩頭蛇 攝影/張海華

小燕尾也是一種黑白分明的鳥,但體形嬌小,比麻雀還略小一點點,尾羽的分叉也很淺。這種小鳥活潑好動,個子雖小,但膽子一點都不小,就像一個不諳世事的頑童,不知道怕人。故一旦找到,往往可以近距離觀察、拍攝。而且,小燕尾是一種特別神勇的鳥,我多次看到小家伙或在瀑布旁,或在急流中,冒著飛濺的水花,腳踩濕滑的石壁,振翅如飛輪,逆水而上,捕捉小蟲。

前面說過,以上4 種鳥是以溪流為家,而紫嘯鶇雖說活動范圍要大得多,但也是在溪流附近最容易看到。在雪岙的上游,我曾多次與紫嘯鶇不期而遇。而最有意思的觀察與拍攝,出現在2022 年的春末。4 月底,我路過溪邊,在不經意間看到一只紫嘯鶇飛落到對岸的石頭上,當時它的嘴里叼著大量食物(主要是各種小蟲)。不用說,這是一只正在育雛的親鳥,而且很可能巢就在附近。于是,我在一旁坐了下來,靜悄悄地觀察,沒多久,就看到它飛了起來,直接鉆進了溪邊陡壁上的一個扁扁的凹洞里。天哪,紫嘯鶇真的是太聰明了,竟然找到了一個天然的“石屋”,不僅擋風遮雨皆不在話下,而且非常隱秘,不易遭到敵害的侵襲。5 月上旬,我多次來溪邊,持續觀察紫嘯鶇育雛。有一次,我拍到一只成鳥嘴里叼著一根長長的東西,起先以為是蚯蚓,后來在電腦上放大了看才確認那竟然是一條鈍尾兩頭蛇!看來,就在不久前,剛發生了一場精彩的鳥蛇大戰呢!

發冠卷尾的雛鳥和鳥巢 攝影/張海華

以上幾種鳥,都是四明山中的留鳥,即四季可見的土著居民。而接下來要說的發冠卷尾,則是寧波的夏候鳥。春末,它們從南方飛來,也喜歡在雪岙村的清源溪畔筑巢、育雛。它們的巢穴,特意安放在臨溪的楓楊古樹上。旁白一下,“卷尾”是一類鳥的名字。在浙江,可以見到的卷尾主要有3 種:黑卷尾、灰卷尾和發冠卷尾。而在寧波,前兩種較少看到,常見的就是發冠卷尾,其明顯特征是:頭頂有絲狀冠羽,尾羽末端向上反卷,形如機翼。

2021 年春末,我在雪岙村偶然注意到,那里新來了不少發冠卷尾。我決定對它們進行持續的觀察與拍攝。很快,我在溪邊發現了多個發冠卷尾的巢。到了初夏,發冠卷尾開始育雛。我重點關注的是一個有5 只雛鳥的發冠卷尾家庭,它們的巢沒有被枝葉明顯遮擋,故相對容易觀察。兩只親鳥非常忙碌,幾乎一刻不停地在捕蟲,以滿足那5 張張得老大的嘴。它們嘴里叼著的,有金龜子、蝽、蟪蛄等多種昆蟲。過了幾天,5 只雛鳥的羽翼已比較豐滿,紛紛出窩,就在巢邊樹枝上站成一排。它們的巢都已經破了。

那時,我心念一動,再去看附近的其他幾個鳥窩,突然發覺發冠卷尾選擇巢址可謂“煞費苦心”:無一例外,這些鳥巢都位于樹冠層的橫向樹枝的近末端處,也就是說,幾乎處在樹枝最細弱、最柔軟的地方,而巢的正下方就是寬闊、湍急的溪流,萬一雛鳥們在巢邊你推我擠,一個站立不穩,就會掉落到急流中,必死無疑。那發冠卷尾的成鳥為何選擇在樹枝末端“安家”?我想,這都是它們有意為之,其目的是為了防范松鼠、蛇類等天敵來吞食鳥卵或雛鳥——因為細小的枝條末端,可以承受雛鳥的重量,而對掠食者來說,卻是相當危險。

長嘴劍鸻 攝影/張海華

當然,活躍于四明山溪流邊的鳥兒還有很多,如翠鳥、白鷺、夜鷺、牛背鷺、白鹡鸰(jí líng)、灰鹡鸰、白腰草鷸、長嘴劍鸻(héng)、紅腳田雞等,實在難以盡述,只好就此打住。

其實,又何止是鳥類?這篇關于清源溪博物觀察的文章,雖然已經洋洋灑灑寫了很多,但回過頭來一看,還是覺得有好多好多東西沒寫,特別是在植物、昆蟲、蛇類、溪魚等方面。這固然是因為我的學力有所不逮,但更大的原因,是因為溪流這個生態系統——或者說,這個生命共同體——實在太豐富、太復雜、太神奇,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我想,與其費盡口舌,卻依舊言不盡意,還不如請大家多來深山溪邊走走,感受山風的清涼,細嗅草木的芬芳,聽溪水潺潺、蟲吟蛙鳴,看彩蝶翩翩、鳥飛魚躍……那種美妙的感覺,豈不是一切盡在不言中?

正如惠施與莊子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后來發覺,其實不用辯也不用爭,見“鰷魚出游從容”,就是因為“我在此”:我身處自然之中,忽有所感忽有所思,如此而已。

未來,我將繼續行走于四明山中、清源溪畔,用腳步丈量鄉土的大地,這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

猜你喜歡
清源燕尾雛鳥
為什么杜鵑雛鳥剛破殼就會推蛋?
Task 1
談燕尾模型的應用
Task 1 本刊試題研究中心
燕尾榫連接結構微動疲勞全壽命預測方法
屋頂世界
“怡清源”黑茶包裝設計
『一根筋』的古清源
治本清源 創新舉措 海門積極化解環境信訪難題
當唯一的雛鳥離巢單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