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城市與濕地共生共融發展和品質提升策略

2023-11-04 06:24楊桂山蘇偉忠
濕地科學與管理 2023年5期
關鍵詞:蘇州生態建設

楊桂山 彭 棋,2 楊 素,2 蘇偉忠*

(1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08;2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

作為全國著名的江南水鄉,蘇州濕地資源極為豐富,擁有太湖、陽澄湖等大小湖泊400 多個,長江、京杭運河等河流2 萬多條,全市自然濕地面積2 686.67 km2,約占其國土總面積的1/3。作為目前全國經濟最強地級市,蘇州濕地與城市共生、共融發展,從歷史時期擇水而居、因水而興,到當代共存“水憂患”“水安全”,進而邁進“水經濟”共融、共榮新階段,享譽古今海內外,蘇州也被稱為東方威尼斯。

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陶立霞, 2022)。在此背景下,蘇州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倡導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理念,將城市發展與濕地保護深度融合(鄭萍, 2021; 姚嵐, 2021; 邵珠濤, 2022)?!短K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在深化厚植生態底色的戰略框架下,明確把生態空間質量提升作為未來15 年的工作重點。

在過去30 余年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活動導致部分地區的濕地萎縮、水質和生態功能退化(蘇偉忠, 2016; 蘇偉忠, 2020; Zhang et al., 2022),削弱了蘇州濕地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系統梳理蘇州城市與濕地共生共融發展演進規律,融入現代城市生態治理體系,直接服務于國土空間規劃與濕地城市品質提升。

1 蘇州城市與濕地共生共融和發展

1.1 20 世紀之前蘇州城市濕地共生

1.1.1 擇水而居、水興魚米 原始社會時期蘇州先民已在水上活動,在淀山湖邊開鑿水井、出現獨木舟。春秋開挖蘇州護城河,同時開掘胥溪,使太湖平源與青弋江、水陽江流域相通。民居建筑一般呈前街后港格式,可過碼頭遞送物資或乘船往來,沿河廠房、倉庫、重要商場在門前都設碼頭。伍子胥設建蘇州城,開辟八門(均設水門),使城內外水系相通,城內水道三縱四橫,配套有序,解決飲用、交通問題。蘇州湖沼棋布,河網密布,無論水上交通設施,還是灌溉航行工具呈多樣化、高質化趨勢,唐時已有大運河邊的長橋寶帶橋,常熟存有宋范仲淹所筑的“范公閘”。五代時期蘇州河道設撈淺軍,負責河道清淤,河堤加固,閘門建筑等。宋時設城下指揮,元明時設都水司,加強水管理。早在乾隆二年發布世界第一個保護水質法令“永禁虎丘開設染坊碑”。 蘇州圩堤配套,橋閘結合,促進農業發展,春秋已開魚池,重視水生作物,精心耕耘,北宋范仲淹開發蘇州水利,提出浚河、修圩、置閘相結合理論,確保農田豐收。

1.1.2 水運興市、江南水鄉 蘇州自古以來是東南都會,魚鹽金屬會聚交流。古時舟船是主要交通工具,太湖流域物資運輸大多靠水運,運河開通、水道疏浚,有利于物資交流,促進商業繁榮。唐宋時期市場繁榮,沿河重要集鎮開辟草市。明清蘇州成為中國第一等繁華之地,從楓橋到閶門,沿運河商鋪林立,樓館相連,楓橋鎮成為中國重要米市。從地理環境來說,蘇州沿江臨海,傍湖枕河,是著名水城,“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小橋水巷多”。蘇州是吳文化發祥地,“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園林之城”“文物之邦”等美譽都凝結著蘇州水文化智慧和創造,從水管理到水應用,從水利開發到農田建設,從水疏浚到河泥利用,水文化文藝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描繪、歌詠、演繹蘇州水文化的文學、美術、藝術、戲曲和工藝等作品層出不窮。

1.2 20 世紀初期至上世紀90 年代蘇州城市濕地共融

建國前后蘇州通過圍湖造田圍網養殖對零散水域濕地資源進行了整合利用。1910 年蘇州市濕地面積2 304.91 km2,1930 年濕地面積2 248.28 km2。建國后,1970 年濕地面積2 236.74 km2,1910—1970 年濕地面積減少了68.17 km2,濕地利用主要分布在東太湖區域,包括麓山湖、尹山湖、獨墅湖等。尤其是在東太湖邊緣、陽澄湖以及蘇州東南區域,一些分散的、小規模的濕地與周邊的耕地連片整合,例如1930—1985 年零星分布、呈點狀且沿河流條帶狀分布的282.77 km2的濕地變成了良田和養殖場,集中連片,便于精耕細作,種植養殖面積的擴大和生產力的提升為解決食物溫飽問題提供了更多食物。

改革開放以來濕地為鄉鎮企業發展提供空間支撐與環境容量。1970 年代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啟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形成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大秋,2019)。蘇州鄉鎮工業異軍突起,一條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新路成為“蘇南模式”而享譽全國。蘇州古城區內外眾多點狀開發的鄉鎮企業遍地開花、見縫插針,形成“東城西區”的城市格局,1984 年城南建設吳縣新區,蘇州城市空間自西和向南兩個方向塊狀連片生長,這一階段建設用地增長較慢,并沒有較大范圍的擴張。1985—1990年,建設用地占用濕地1.99 km2,濕地占用仍以耕地占用為主,耕地占用濕地面積達127.1 km2(表1),主要分布在東太湖邊緣地區。

表1 蘇州濕地變化主要類型及面積 km2Table 1 Wetland conversion type and area in Suzhou City km2

1.3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蘇州外向型經濟新區開發與濕地保護相融發展

1.3.1 新區開發建設初期城市與濕地空間融合 1994 年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帶動蘇州城市向東發展,蘇州城市呈現向東、南、西3 個方向塊狀連片擴展的趨勢(朱利青, 2003)。蘇州新區、新加坡工業園區建設10 年間建設用地面積增加353 km2。但工業園區處于建設初步階段,建設用地擴展速度較緩,主要沿老城區以及相關鄉鎮聚集點向外擴張,呈現組團狀、發散狀分布,造成一定耕地面積的萎縮。1990—2000 年,濕地面積減少328 km2(表1),主要分布在東太湖邊緣,但濕地減少主要來自于水產養殖農業用地的占用,而建設用地對濕地的占用較少,主要分布在工業園區。

1.3.2 推進濕地修復保護措施緩解了新區開發蔓延弊端 21 世紀后蘇州轉變了經濟增長方式,2001 年初蘇州城市空間開始由“一體兩翼,古城居中”的軸向擴展向“五區組團,四角山水”的分散組團式城市空間邁進。新區與園區面積增加1 623.2 km2,在原有老城及鄉鎮基礎上向外輻射擴張,建設用地面積劇增。為實現改造舊區和城市現代化的多重目的,古城內開展了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更新實踐,其原有交通規劃系統為水陸兼備,在“四角山水”、十字軸帶、五楔滲透、多心多點、綠廊相通空間規劃的指引下,多中心特大園林城市漸漸成型,濕地面積恢復。2000—2020 年,濕地恢復面積達223.49 km2(表1),主要分布在東太湖地區,且以水產養殖退出為主。

2 蘇州城市與濕地共存成效和挑戰

2.1 蘇州城市與濕地共存成效

2.1.1 建設濕地保護管理機制 蘇州濕地保護管理一直領先全國,涉及到規劃管理、質量監管、資金和技術保障等全過程多層次領域(王芳, 2014;周婷婷, 2020)。在全省出臺《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并早在2009 年成立了全國地級市首家獨立建制的濕地保護管理站,在濕地立法、資源監管等方面為國家濕地立法起到了促進推進作用。在全國實現濕地紅線與土地利用規劃紅線對接,完成紅線落地上圖,形成多部門共同保護濕地保護的管理機制。構建“天—空—地”三位一體濕地監管體系,對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開展濕地面積變化年度動態監測。制定占用濕地事實施生態補償政策,實施171 個濕地村與32 個水源地村生態補償。建立太湖濕地國家定位觀測站,布置了100 個鳥類監測區和20 個水質監測區,提升監測、預警和預報能力。

2.1.2 開展河湖濕地水網體系建設 蘇州自然濕地保護率2010 年僅8%,2021 年提升至70.4%。蘇州建成了21 個濕地公園,劃定濕地保護小區87 個,已有12 塊濕地達到了國際重要濕地水禽數量標準。2021 年“消劣爭優”攻堅水域岸線綜合整治及河湖水系連通工程等,建成4 個國家級、7 個省級水利風景區。2000 年以后東太湖等優勢斑塊逐漸恢復,湖泊斑塊間的連通性趨于良好,湖泊群逐漸恢復,景觀異質性逐漸增強,生態系統也緩慢恢復其穩定性(Gong et al., 2021; Zhu et al., 2019)。

2.1.3 城市環境整治與濕地生態修復 2017 年蘇州完成4 372 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18 年編制生態美麗湖泊群建設規劃,制定水源地湖泊、古鎮古村湖泊、城市湖泊、鄉村湖泊生態美麗湖泊建設標準,編制重點湖泊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實現河湖系統治理,全力深度推進蘇州城鄉治水一體化。2019 年蘇州各地全面推進河湖“兩違”“三亂”專項整治,建起生態公園、文化公園。2019 年《蘇州市生態美麗河道(湖泊)建設技術指南》正是深入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建設人水和諧美好生活的舉措。蘇州黑臭水體的治理注重水岸同治,重現水清岸綠的景觀,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2 蘇州城市與濕地共存憂患

2.2.1 蘇州城市快速擴展與濕地面積減少 從區域整體來看,蘇州濕地面積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特別在建國初期至2000 年,農用地大量占用濕地,起初圍湖造田以耕地占用為主,隨之水產養殖的興起逐步侵吞濕地(Yang et al., 2023)。東太湖邊緣為濕地變化的主要區域,其次是陽澄湖。2000 年后建設用地占用比例有所增加,沿江地區新區開發成為濕地減少的熱點區(孫小祥等, 2014)。

2.2.2 城市原生濕地空間逐漸封閉、親水性下降 從城市建成區內部來看,城市用地類型斑駁混雜,河流流動空間被擠占,影響了河流水系與城市空間景觀效果。城市地塊功能單一,濱水地塊高強度開發,削弱水系空間帶給人心理上的親近感。各個功能地塊的劃分與水網分布之間混亂,河道水系被人為地割裂,造成非公共化,將人與水之間的聯系隔斷(羅瑋, 2018)。蘇州新城道路骨架已脫離了原來“街—巷—弄”道路格局,新城建設雖然保留著傳統水網布局規劃原則,但由于道路取代河網成為城市骨架,傳統水鄉古城的“水陸相生”棋盤式水陸關系發生改變(吳雷等, 2018)。

2.2.3 城市濕地水環境質量下降 隨著人口與產業增長快速,蘇州水污染問題加劇,出現水質型缺水。蘇州城市發展與農業開發氨氮和總磷排放量較大,太湖、陽澄湖和金雞湖等長期處于輕度富營養化狀態。由于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總用水量不斷增加,較難治理的工業和生活用水都呈上升趨勢(Xu et al., 2019)。由于區域內地形平坦,河道坡降較小,水流長年處于緩流甚至滯流狀態,水體復氧能力較差,自凈能力較弱(Yang et al., 2021)。

3 蘇州城市與濕地共融共榮提升策略

3.1 建設城市濕地保護利用一體化管理機制

3.1.1 強化政府一體化創新體制機制建設的主導地位 政府成立“濕地管理辦公室”,立法保護確保永久性生態用地,實施濕地邊界界樁和圍蔽工程,給予濕地系統修復、生態治理等專項資金支持,基于網格化、大數據對水體污染排放和濕地擠占實現源頭快速監測(張遠慧, 2022; 溫志亭, 2022)。

3.1.2 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合作 建立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科研機構和公眾共同參與城市濕地協同保護、利用與管理的模式。政府管理機構起到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作用,主要依靠專門成立的城市濕地管理辦公室,推動多元主體發揮各自的市場激勵機制和合作工作機制??蒲懈咝挝婚_展科研項目,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撐,解決復雜性保護利用與管理難題。引導社會參與,加強宣傳報道,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湖、保護河湖的良好氛圍。

3.1.3 創新一體化體制機制 在目前成立的河長聯盟、水土保持全鏈條監管、生態美麗幸福河湖全域建設計劃的基礎上,強化聯防聯治的關鍵階段,加強跨界河湖治理的關鍵區域,建立健全跨縣級市(區)、跨鎮(街道)、跨村(社區)的河湖聯防聯控機制,把濕地生態修復和環境質量提升與城市治理、鄉村振興和長江禁捕等重點任務緊密結合起來。

3.2 統籌區域濕地環境質量提升和生態修復

3.2.1 堅持區域生態保護優先和筑牢城市濕地生態安全基底 落實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國土空間規劃,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加強長江、太湖、陽澄湖等重點區域的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推進濕地名錄管理,實行濕地面積總量控制:1)按照“江湖共濟、十河引排、百湖齊蓄、萬河成網”總體布局原則,系統布局“通江達湖、河湖暢通”水系網絡格局理念,落實以“三橫兩縱”區域骨干水系和“一環三橫四直”古城水系為基礎構架。2)強化底線思維,規劃蘇州現代水網建設,推進上述基礎構架重點整治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試點,促進農田生態環境改善。探索開展人工濕地實踐,在工業尾水提標、城鎮河道治理等領域推廣應用,提升水環境質量。3)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開展生態修復。加強棲息地修復,利用復層圍堰、生態浮島和多塘復合等技術,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

3.2.2 強化河湖“水生態”品牌建設、生態修復與環境整治樣板打造 建設陽澄湖、澄湖、昆承湖、淀山湖元蕩、同里湖、北麻漾六大生態美麗湖泊群,打造省級、市級、縣級生態美麗示范河湖和有全國影響力的生態美麗河湖樣板。推進吳淞江、望虞河、太浦河等骨干河流的生態綠廊建設,打造藍綠交織、通江達湖的生態綠色水網體系。圍繞污染防控,抓好控源、截污、治違3 個重點,推進美麗生態牧場、高標準池塘等建設,開展普遍性的沿水造綠和水土保持工程。圍繞重點湖泊河流濕地以及長三角一體化、滬蘇同城化發展契機,推進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綜合治理、“滬湖藍帶計劃”以及省際交界“9 河9 湖”暢通治理等工作。

3.3 重點規劃城區人居濕地共美共享景觀體系

人居濕地規劃體系應充分認識生態系統下各要素的屬性特征,從生態系統全域角度進行戰略統籌、整體設計(黃慧明等, 2020; 楊黎黎等, 2022)。首先,明確統籌城鎮空間與生態空間的重點景觀體系。在統籌區域生態、農業、城鎮空間方面,蘇州城鎮空間格局從“一城四核”變為“一核雙軸”,城鎮空間格局與新“四環四楔”區域生態格局相互銜接,形成四環(環古城綠環,板塊縫合綠環、城市中心綠環、郊野公園綠環)、四楔(西北角的虎丘濕地公園綠楔、東北角陽澄湖綠楔,東南角獨墅湖—澄湖綠楔,西南角石湖—東太湖綠楔)。為蘇州市民提供了運動健身、娛樂休閑、踏青賞景的重要空間,保存蘇州江南水鄉基底和歷史人文聚落,在保護古城的同時避免了“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其次,基于城市濕地多功能性景觀系統評估與優化,提出差異化人居濕地景觀建設路徑?;谏a生活生態一體化發展,實施科學分區管理,明確城市濕地核心功能區,建立生態化管理制度。合理利用濕地旅游、漁業、休閑、科普等社會經濟功能,打造濕地博覽會、科普教育、市民健身休閑功能區域,打造更多濕地生態品牌,并利用蘇州科研團隊和環境教育基礎優勢,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3.4 打造城濕共融濕地生態價值實現模式

推進蘇州濕地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價值轉換的品牌建設:1)把美麗濕地自然學校品牌作為突破口。推動“陣地+隊伍+課程”的創新模式,打造太湖防洪大堤、運河、特色歷史水街、水文化公園、太湖水文化館,形成濕地自然學校品牌,發揮濕地自然科普教育融合發展功能(譚蕾等, 2022)。2)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核心區。圍繞太湖生態島、陽澄湖等水上農業旅游資源,結合長江、運河水鄉文化,發展濕地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鏈條。3)形成節能環保產業增長點。加大蘇州濕地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領域專業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攻關,將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進行市場孵化、對外輸出,打造節能環保產業新增長點,助力打響“蘇州制造”品牌。

4 結論

濕地是蘇州最重要的自然生態資源,蘇州城市與濕地共生共興共融發展提升策略要以補短補軟為突破口、以完善機制為著力點、以城市與濕地共融共榮發展為核心:1)建立城市濕地保護、利用與管理的一體化創新體制機制。發揮政府主導和多元主體協同作用,把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國土空間規劃,推進全市濕地保護規劃修編和一體化管理機制創新。2)堅持保護優先原則與筑牢城市生態基底。統籌區域濕地的水環境質量提升和河湖生態修復格局,強調分類分區分級差異性指導,引進先進濕地保護理念和濕地修復技術,重點規劃城區人居濕地共美共享景觀體系,推進城市濕地多功能性景觀系統建設。3)基于人民共享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城市河湖濕地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重點打造濕地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價值轉換的品牌模式和更多濕地生態亮點,發揮不同類型濕地的生態經濟社會綜合功能,打造節能環保產業新的增長點。

猜你喜歡
蘇州生態建設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蘇州一光
蘇州十二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