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調水資源供給促進農業發展

2023-11-08 01:36李墨染
吉林蔬菜 2023年4期
關鍵詞:保苗阜新墑情

李墨染

氣候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氣候變化的弊端導致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下降,主要作物產量和品質將進一步下降,病蟲害加重,肥料和水分的有效性降低,農業使用的化肥和灌溉水量將增加,生產成本將會提高。研究探索阜新縣當地的氣候變化,尤其是降水的變化有利于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以適應氣候變化帶給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保障糧食穩定。

1 水資源對阜新縣農業的影響

氣象專家王幫中的《東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中提到,東北地區變暖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961~2017年平均氣溫顯著上升,降水日數減少強度增加,日照、風速減少,積雪期縮短,凍土深度減小。結合阜新縣實際情況,證明這一點。1960年統計,阜新縣年降雨500毫米,年平均溫度7℃,無霜期156天,零度以上有效積溫3298℃,日照時數2638小時,每秒8米風200天。2020年統計近10年情況,降雨量300毫米,年平均溫度8℃,無霜期166天,有效積溫3010℃,日照時數2450小時,每秒8米風150天。降水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阜新縣1990~2000年玉米總產20億千克,2000~2020年玉米總產平均只有8億千克。這些變化的主要杠桿就是水,支撐阜新縣農產品的水需要10億立方米,連續10年出現伏旱,這是導致減產的主要因子。阜新縣今后氣候將是如何走向?去年降雨量截止8月20日達426毫米,低洼地塊出現積水?,F地球升高1~2℃,蒸發量增加,降雨量加大。地形對降雨量有影響,鄭州出現600毫米的降雨是代表。也導致局部干旱,陜北出現干旱是代表。是否說明今后阜新縣降雨量會加大呢?不能;干旱仍然是今后的趨勢。

2 降雨量減少的原因

①水的循環系統遭到破壞。首先說雨的形成,太陽光照引起水的蒸發從而形成云霧,冷空氣與云霧相遇就形成雨。蒸發有兩個途徑,一種是海水蒸發,這種雨主要降在近海;另一種是河流的蒸發,眾多的河流在奔向海洋的過程中蒸發,這就是內陸地區雨的來源。人類的活動例如對植被的破壞改變了水的運動規律,水循環系統遭到破壞。②城市化進程與水的協調。1980年我國25萬人口的城市只有220個,到現在達到700個,城市化水平從18%達到60%。這個速度,美國用了50年,法國用了100年,英國用了120年,我們用了20多年。城市建設需要礦產資源,需要木材,需要水。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酸雨,導致地球溫室效應。甚至有的城市還在截流造湖,下游生態受到威脅。③地面硬化。減少雨水滲透。房蓋硬化,廣場硬化,公路硬化,雨水滲透的面積越來越小。

3 應對措施

水資源不穩定變化改變了周圍環境,農作物、土壤發生變化。這也促使我們在農作物耕作、田間管理等過程中改變傳統觀念,尋找應對措施,對農作物生產的共性問題提出具體調整措施。

3.1 改變耕作制度。利用土壤毛管懸著水。在耕層以下,有一個蓄水層,大約100厘米厚,含水10%,每畝含水190噸,相當于200多毫米降雨量,這個水就叫土壤毛管懸著水,樹木吸收是這個水。犁底層就如一層隔水層一樣,阻截雨水下滲,地下水得不到補充?,F降雨量超過40毫米發生徑流,導致田間水土流失。

阜新縣地區自包產到戶以來,40年幾乎沒經過大規模深翻,農家肥幾乎無人使用,土壤有機質1%,耕層只有14厘米,很難吸收土壤毛管懸著水。必須改變這種局面,打破犁底層,利用土壤毛管懸著水,輔以秸稈還田。實現這一目標還需配套制度與機械,現行的翻地標準20厘米,要改革,達到30~50厘米;同時機械設備要50馬力以上翻轉犁。要結合秸稈還田,用圓盤耙把秸稈切碎,然后深翻30~50厘米,把秸稈埋入土中。通過這些措施,土壤毛管懸著水就會增加,遇到大雨,土壤徑流就會減少,三年后土壤有機質會正增長,農作物產量會提高。

3.2 結構調整也要與時俱進。無霜期延長,可以選擇一些生育期較長作物;降雨天數少了,雨量加大了可以考慮排水措施;洼地要退玉米上高粱;積極引進香瓜、尖椒、茄子、西紅柿、黃瓜新品種。采用秸稈反應堆技術、嫁接育苗、工廠化育苗、沼氣技術、水肥一體化、平衡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為當地農民搞好示范。根據以往經驗,還要注意蔬菜大棚小區,排水跟上,新建小區棚體結構要注意跨度不能超過6米,否則遇到大雪,抗壓能力不夠。

3.3 植樹造林,修復生態。據研究,一棵大樹可儲存3噸水,一畝地吸收二氧化碳一噸半。地球現有1萬億棵樹,還需要3萬億棵樹才能吸收多余的熱量,遏制溫度上升,控制在2度以內。為實現這個目標,阜新縣人必須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可以借助退耕還林政策,可以參與碳交易市場活動,還可以借助高標準良田建設。

3.4 巧用翻漿水。阜新縣素有見苗三分收的說法,也就是保苗很困難。如何保苗呢?種子發芽有三個條件:溫度、氧氣、水分。阜新縣春天溫度和氧氣都可以不計,十年九旱說的就是水分。清明以后到4月20日這段時間,阜新縣土壤5~10厘米墑情可達10%左右,這就是翻漿水,這就夠了,完全可以保證出苗。過了4月20日,土壤化通這水就開始下降。阜新縣最佳播期就是清明到谷雨。

3.5 科學浸種。種子埋入土壤中吸足水才能發芽,阜新縣地區一般情況下7天能發芽生根。阜新縣春天蒸發與降水1∶10的關系,就是蒸發量較大,破土后7天5~10厘米墑情就下降到5%以下,種子出芽遇到干土,種芽就會干旱而死,這種現象就是芽干。如何保證種子出芽而不死,理論就是讓種子快速出芽,土壤5~10厘米墑情不適應的時候,種芽已經生根,長度超過10厘米。辦法就是浸種,播種前一天,用30~40℃水浸種12小時,撈出后,室溫晾曬5小時即可。例如玉米,浸種后的玉米種子,到土壤中以后,三天就發芽生根,7天后根長可達10厘米。此時土壤5~10厘米墑情變化已經對它沒有威脅了,真正做到了一次播種保全苗。

3.6 變無效水為有效水。阜新縣地區清明到立夏之間降雨量只有20毫米,且多為分散的無效降雨,如何把無效水變成有效水,對種子出苗將有極大幫助。

經過實踐,科技人員找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地膜覆蓋。精細整地,施足農肥和復合肥,做成底寬80厘米,上寬60厘米,高10厘米的梯形垅,用10微米以上厚度塑料薄膜,用2bfd-2型播種機播種,每畝保苗4000株。播后,苗床上出現兩條寬10厘米深2厘米u形槽,一旦遇到小雨,雨水就會匯聚到一起,從苗孔流入。無效水變成了有效水。保證種子發芽。

猜你喜歡
保苗阜新墑情
淺談遼寧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動產確權登記
阜新元代大玄真宮祖碑碑文新錄
農業農村部部署冬小麥抗旱保苗工作
墑情會商,助力備耕春播
扇貝保苗池水質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上)
土壤墑情監測的意義與技術規范
凌海市創建玉米高產示范區技術措施
阜新皮革產業開發區再獲殊榮
阜新劉家區煤層氣井調剖堵水研究與實踐
開封市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建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