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骨質疏松癥并脊柱轉移瘤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的因素研究*

2023-11-09 07:59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23年21期
關鍵詞:內臟醫囑椎體

張 顯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省開封市 475000

脊柱是惡性腫瘤轉移的好發部位,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腸道腫瘤等惡性腫瘤均容易發生脊柱轉移,據統計,30%~70%的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脊柱轉移[1]。脊柱轉移瘤臨床表現為進行性加劇的腰背痛,脊柱不穩,隨著病情進展可伴隨椎體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壓導致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脊柱轉移瘤患者常出現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活動異常,尤以破骨細胞活動加快為主,導致骨質吸收增多,致骨量丟失而出現骨質疏松[2]。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可以改善患者椎體的病變情況,緩解疼痛,射頻消融術(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將射頻電極針插入椎體腫瘤內部,能夠通過高溫將椎體內的癌細胞滅活[3]。2種手術方法聯合使用,能夠改善患者脊椎病變,緩解疼痛,被廣泛應用于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的治療中,然而文獻報道中存在術后復發的情況[4]。因此,研究RFA聯合PVP治療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對于提高其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特對210例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RFA聯合PVP術后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統計分析影響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進而提出預防建議,以降低復發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2016年9月—2019年9月在醫院采用RFA聯合PVP術治療的210例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的資料。納入標準:原發腫瘤明確,病理活檢顯示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影像學檢查顯示轉移病灶位于胸椎、腰椎、骶椎;術前、術后及隨訪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多發性骨髓瘤、淋巴轉移瘤患者;預期壽命<6個月患者;原發病灶不明確患者;伴有神經癥狀甚至截癱、嚴重畸形、脊柱失穩患者。210例患者中男121例,女89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58.37±9.51)歲;骨質疏松病程2~15年,平均骨質疏松病程(8.24±1.30)年;原發腫瘤類型:乳腺癌82例,肺癌61例,結直腸癌40例,其他27例;原發腫瘤手術134例,原發腫瘤未手術76例;原發腫瘤分化程度:低分化49例,中分化64例,高分化97例;受累椎體位置:胸椎97例,腰椎54例,骶椎50例,胸腰椎9例;受累椎體個數:單個134例,多個76例。所有患者均為RFA聯合PVP術后患者,根據X線、MRI檢查結果顯示的腫瘤位置,在可視條件下,將骨穿刺針經脊椎弓根穿刺到腫瘤部位后,抽出穿刺針針芯,固定骨穿刺外管作為操作通道,將射頻消融儀器的電極沿著通道植入患者腫瘤位置(RFA參數:發生器功率為150W,工作溫度為70℃,持續工作時間為15min)。

1.2 方法 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復發判斷方法:復發判斷方法[5]:經MRI和CT掃描,病灶繼續侵犯相鄰椎體;原發椎體內出現轉移性脊髓損傷;侵犯硬膜囊前方或側前方;侵犯相鄰臟器或血管。將術后復發的記為復發組,否則記為未復發組。危險因素分析方法:歸納可能影響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骨質疏松病程、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原發腫瘤類型(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其他)、原發腫瘤手術、原發腫瘤分化程度(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受累椎體位置(胸椎、腰椎、胸腰椎、骶椎、頸椎、尾椎)、受累椎體個數(單個、多個)、椎體內病灶、瘤體位置靠近椎體后壁、內臟轉移、脊柱外骨轉移、術中出血、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術后運動功能障礙,將其作為自變量(X),對其進行賦值,結果見表1;將術后復發作為因變量(Y),復發為1,未復發為0,分析影響因素。

表1 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的自變量賦值結果

1.3 觀察指標 (1)術后復發率;(2)對比復發組和未復發組自變量構成比;(3)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及比值比(OR)。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6.0軟件分析所得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χ2檢驗兩樣本差異,以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率統計 隨訪6個月,分別于術后1~2個月復發6例,術后3~4個月復發13例,術后5~6個月復發4例,本組病例中共有23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0.95%(23/210)。

2.2 復發組和未復發組自變量構成比對比 復發組未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原發腫瘤低分化、多個受累椎體、內臟轉移、脊柱外骨轉移、術后并發癥構成比均高于未復發組(P<0.05),見表2。

表2 復發組和未復發組自變量構成比對比[n(%)]

2.3 Logistic回歸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原發腫瘤低分化、內臟轉移、多個受累椎體、未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脊柱外骨轉移、術后并發癥均是影響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3.1 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復發情況、危害及危險因素分析的意義 本研究表明,隨訪6個月,本組病例中共有23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0.95%。陳水木[6]研究報道,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率為11.11%,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表明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術后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多屬惡性腫瘤晚期,隨著病情進展可伴隨椎體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壓導致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加劇患者腰背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7]。因此,了解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從術前、術中以及術后進行嚴格控制,提高手術質量以及做好術后防護措施,可以降低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術后復發率,對減少患者痛苦以及醫療費用支出具有重要意義。

3.2 原發腫瘤低分化、多個受累椎體、未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的影響及防控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復發組原發腫瘤低分化、多個受累椎體、未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為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原發腫瘤低分化表明腫瘤呈現的惡性程度高,生長速度快,身體中殘留的癌細胞可能沒有完全殺滅,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癌細胞即可侵襲正常組織器官,導致患者復發。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多個受累椎體累及范圍廣泛,呈跳躍性椎體和附件同時受累,椎體壓縮呈楔形,腫瘤位置較為隱匿,可能會導致射頻電極不能近距離接觸腫瘤,影響癌細胞滅活效果,引起術后復發。骨質疏松癥病程漫長,治療過程用藥復雜、次數頻繁,缺乏快速療效,導致部分患者依從性差,不能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進而導致骨代謝異常,病變發展至脊髓,容易導致腫瘤侵襲,引起復發。因此,針對原發腫瘤低分化、多個受累椎體、未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等因素,務必對患者腫瘤病情進行綜合評估,依據患者病情制定治療方案,術前給予營養支持,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仔細檢查腫瘤分布位置,充分滅活椎體內殘留癌細胞,并要求患者嚴格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從而有效預防腫瘤復發。

3.3 內臟轉移、脊柱外骨轉移的影響及防控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復發組內臟轉移、脊柱外骨轉移為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術后重要器官轉移可能會導致轉移病灶無法控制,癌細胞進入內臟實質,增殖成繼發腫瘤,導致患者復發。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機體腫瘤細胞經血行轉移至骨組織引起骨損害,破壞骨組織,釋放出骨組織中貯存的多種生長因子,使腫瘤細胞不斷增生,從而導致患者復發。因此,針對內臟轉移、脊柱外骨轉移患者應采取綜合性治療,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相關藥物治療,并對原發腫瘤進行分子靶向治療,同時腫瘤內科、脊柱外科以及介入外科等科室應當進行聯合會診治療,預防內臟轉移和脊柱外骨轉移,從而防止復發。

3.4 術后并發癥的影響及防控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復發組術后并發癥為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可能會出現傷口滲血、脊髓損傷、脊柱疼痛加重等并發癥,而脊柱血運非常豐富,腫瘤清除困難,腫瘤可能會侵及血管周圍和正常臟器等組織器官,可能會引起術后復發。因此,根據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病情預期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方案,術后定期復查,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防止腫瘤復發。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并脊柱轉移瘤患者RFA聯合PVP術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原發腫瘤低分化、多個受累椎體、未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內臟轉移、脊柱外骨轉移、術后并發癥均是影響RFA聯合PVP術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建議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病情,選擇合適治療方案,術后給予藥物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務必遵醫囑接受抗骨質疏松治療,定期檢查,增強預防意識。

猜你喜歡
內臟醫囑椎體
經皮椎體成形術中快速取出殘留骨水泥柱2例報道
空心豬
多發內臟動脈瘤合并右側髂總動脈瘤樣擴張1例
好吃的內臟
醫院H IS 系統下電子醫囑的規范管理
遵循醫囑
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CT引導下椎體成形術骨水泥滲漏的控制策略探討
醫囑
超聲檢查胎兒半椎體1例
椎體內裂隙樣變對椎體成形術治療椎體壓縮骨折療效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