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良毛坪鉛鋅礦水文地質特征及帷幕注漿治水方案

2023-11-15 13:24黃光洪孫幫濤周高明
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帷幕分支漿液

黃光洪,孫幫濤,周高明

(1.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股份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2.彝良馳宏礦業有限公司,云南 曲靖 657600)

0 引 言

毛坪鉛鋅礦是云南省水文地質條件最復雜、日常涌水量最大、水害最突出的大水礦山。以洛澤河為界,劃分為河東、河西兩個片區,目前主要開采河東片區。2016—2018年河東正常排水量 26 677~36 790 m3/d,河西正常排水量 4 897~6 733 m3/d。隨著采深增加,水頭壓力及涌水量明顯增大,水害問題日益凸顯,表現為:1)每年需負擔近 3 000 萬元的排水費用。2)井下作業環境惡化,極高的水頭壓力導致深部探礦孔鉆桿被沖出而無法施工,影響接替資源的探找。3)2012年9月7日和2019年3月2日兩次發生淹井事故,2012年9月7日系因地震停電導致礦井被淹,2019年3月2日是430中段配電硐室揭露導水通道發生突水淹井,最大突水量 5 932 m3/h。

為徹底解決水害問題,礦山先后委托相關地勘、高校和科研單位開展了系統性的礦區及帷幕軸線水文地質勘查工作,在此基礎上編制了帷幕注漿治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施工圖,通過公開招標選擇了施工隊伍。項目于2018年10月開始實施,實施過程中發生的突水事故導致帷幕注漿施工的水動力條件發生巨大變化,增加了施工難度,在治水過程中還要確保610 m以上中段正常生產,施工條件在國內外帷幕注漿治水史上極為罕見。

常規帷幕注漿治水工程[1-3]的注漿孔一般是在地表實施的垂直鉆孔,因為本礦地形陡峻,地表難以找到合適的布孔位置。這是國內首次采用巷道內布置注漿孔方案——利用“直孔+魚刺型分支孔+S形分支孔”控制鉆窩間距,確保鉆窩施工安全穩定,有效解決了受限空間注漿孔施工的難題;發明了漿液高壓固結試驗平臺,找到了適合動水注漿條件下的漿液配比參數及價格低廉、pH值滿足環保要求、性能穩定、擴散能力強、注漿效果好的水泥-黏土混合漿液;采用定性和定量評價方法對帷幕體質量和堵水效果進行了評價,得到各方認可;運用光纖應變感測技術(BOTDR)對帷幕穩定性監測,獲得了可靠數據;在帷幕內外、主要充水含水層布設水文地質信息監測網絡,實現對水位、水溫、水壓、水質、水量等信息的自動化、系統化采集。這些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采用,為治水工程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對國內外帷幕注漿治水工作有示范和借鑒作用。

1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9·07震后水文地質勘查工作進行了43 d的大型放水試驗,2019年3月2日突水淹井事故更加充分暴露了礦區水文地質條件,進一步驗證了地勘工作對水文地質問題的認識;主要導水通道和充水水源更加明晰,為帷幕注漿治水工程的實施和優化調整提供了可靠地質依據。

1.1 地形地貌及地表水系

礦區屬高原巖溶侵蝕山地,地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海拔標高887~2 194 m,地面坡度35~45°。洛澤河自南向北貫穿整個礦區,構成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河床標高887 m。詳見圖1。

圖1 礦區地形地貌及水系

礦區有洛澤河、龍潭河、銹水溝、銅廠溝等河溪,均屬洛澤河水系。洛澤河流經礦區長度 3 985 m,流量12.1~326.0 m3/s。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降雨量481.3~1 076.1 mm,降雨集中在6—9月。

1.2 含隔水層

1.3 構 造

礦區處于區域南北向構造帶與北東向構造帶復合部位,毛坪斷裂(F1)和石門坎倒轉背斜構成主干構造格架。北東向斷層為壓扭性斷層,總體導水性不強。南北向斷層破碎帶尚未被充填膠結,裂隙較發育,導水性較好。北西向斷層為張性斷層,導水性也較好,易成為地下水的主要富集地帶與運移通道。東西向斷層為壓扭性斷層,多為弱導水或不導水斷層[4-6]。

1.4 地下水與地表水關系

洛澤河在棲霞茅口組河段有一定的滲漏補給量,但不存在集中式補給通道。洛澤河在石炭系威寧組、豐寧組河段內僅對基巖淺部有一定影響,河水對石炭系含水層充水程度有限。宰格組河段地下水與地表水間水位脫節,河水對淺部地下水有一定的滲漏補給,對深部的含水層影響較小。洛澤河滲漏對地下水的補給有限,并不構成主要充水水源。

1.5 水文地質特征

開采礦體賦存于石門坎背斜傾伏端西翼石炭系、泥盆系層間裂隙帶中,已探明礦體均位于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洛澤河之下;礦床直接充水含水層為石炭系和泥盆系巖溶裂隙含水層,富水性弱-中等,具較高水壓;構造破碎帶發育,破壞了梁山組和萬壽山組隔水層的完整性,使棲霞茅口組強含水層與礦床直接充水含水層溝通;地下水與洛澤河有一定的水力聯系,但洛澤河水不是礦坑主要充水水源;主要充水水源為棲霞茅口組強含水層,主要導水通道為南北向、北西向斷層,其次為北東向斷層。詳見礦區水文地質簡圖(圖2)、9-9號水文地質剖面圖(圖3)。

圖2 礦區水文地質簡圖

圖3 9-9號水文地質剖面

2 開拓系統及注漿帷幕總體方案

2.1 開拓系統

河東片區采用盲豎井和盲斜井開拓,760 m以上中段礦體已經采空,最低開拓水平310 m,采礦方法為保護頂板的下向水平分層膠結充填采礦法,無充水老采空區,詳見圖4。

圖4 開拓系統縱投影

2.2 帷幕注漿總體方案

2016年編制的《毛坪鉛鋅礦礦區防治水總體方案》針對充水水源及導水通道,在帷幕軸線上進行鉆孔注漿工作,構建接底式防滲帷幕,截斷礦區外部水源對礦坑的補給。項目于2017年12月立項,在南、北試驗段工程的基礎上分為二期施工。一期為北西、北東、南西及南東4個主要導水通道,二期為一期工程剩余段。2018年10月正式鉆探施工,計劃2022年12月31日前全面竣工。北部帷幕用于阻隔棲霞茅口組含水層的地下水進入礦坑,南部帷幕用于阻隔泥盆系含水層的地下水進入礦坑,工程完工后,要求堵水率達到65%以上,詳見圖5。

圖5 帷幕注漿工程示意

3 帷幕注漿施工工藝

3.1 南北部帷幕設計參數

通過南北部帷幕注漿試驗段工程,確定設計參數為:南部帷幕體上限+850 m標高,北部帷幕體上限+901 m標高;南部帷幕下限為進入阻水帶20 m,北部帷幕下限為進入玄武巖或相對弱透水層30 m,且單位透水率<1 Lu;南北帷幕體設計厚度均為10 m,透水率<1 Lu。

3.2 南北部帷幕幕肩及幕底確定

南部帷幕段地層巖性為泥盆系白云巖,透水性弱、注漿量小,弱富水性含水層作為西南和東南幕肩。北部帷幕西北段F1斷層深部透水性弱,作為西北部帷幕深部幕肩,淺部幕肩向南延伸,在不同深度上與南側梁山組隔水層搭接。北部帷幕北東段深部地層透水性弱,作為北東部幕肩。

南部帷幕軸線深部弱富水區透水率介于0.12~0.39 Lu,可作為幕底,標高為162.83~621.85 m。北部帷幕軸線勘查孔揭露深部玄武巖長度為 1 097 m,西北部導水通道帷幕幕底以F1斷層為界,斷層上盤帷幕下限進入玄武巖隔水層30 m,且透水率<1 Lu;斷層下盤帷幕下限為穿過F1斷層進入標高311.3 m以下的弱透水層,且孔深最后30 m透水率<1 Lu;東北部導水通道帷幕幕底為進入玄武巖隔水層30 m,且透水率<1 Lu。未揭露玄武巖段,幕底為進入為標高291.19 m弱透水層以下30 m,且孔深最后30 m透水率<1 Lu。

3.3 注漿鉆孔施工工藝

3.3.1 注漿鉆孔布置形式

南、北部帷幕注漿工程鉆孔的位置均分為兩個區段:沿河段和巷道段,沿河段具備地表布置鉆孔的地形條件,注漿孔分別為12個和10個。采用垂直孔形式布置,南部沿河段鉆孔間距12 m,北部鉆孔間距10 m。巷道段采用垂直孔+“魚刺”型分支孔+“S”型分支孔組合形式布置。南部巷道段垂直孔間距36 m,“魚刺”型分支孔間距30 m,“S”型分支孔間距12 m??咨?50 m以上為垂直孔+“魚刺”型分支孔的組合形式;孔深350 m以下為垂直孔+ “S”型分支孔組合?!棒~刺”型分支孔的分支上限為30 m,分支下限為240 m,分支方向為沿帷幕線展開方向布置。北部巷道段垂直孔間距30 m,“魚刺”型分支孔間距30 m,“S”型分支孔間距10 m??咨?25 m以上為垂直孔+“魚刺”型分支孔+“S”型分支孔雙側分支的組合形式;孔深225 m以下為垂直孔+ “S”型分支孔組合?!棒~刺”型分支孔的分支上限為30 m,分支下限為150 m,孔深為30~35 m,分支方向為沿帷幕線展開方向布置,頂角為30±10°。垂直孔為主孔,各種形式的分支孔均在主孔中進行施工。詳見圖6、7。

圖6 南部帷幕巷道段鉆孔形式布置

圖7 北部帷幕巷道段鉆孔形式布置

3.3.2 注漿鉆孔參數及施工工藝

南部帷幕沿河段開孔孔徑≥φ130 mm,終孔孔徑≥φ95 mm;巷道段開孔孔徑≥φ150 mm,終孔孔徑≥φ110 mm;北部帷幕開孔孔徑≥φ150 mm,直孔和S型分支孔的終孔孔徑≥φ130 mm,魚刺型分支孔的終孔孔徑≥φ110 mm。垂直孔和“S”型分支孔偏斜率≤0.8 %;“魚刺”型分支孔頂角偏差≤±10°,方位角偏差≤±10°;均采用清水無芯鉆進,遇破碎帶采用低固相稀泥漿;施工順序見圖8、9。

圖8 南部帷幕巷道段鉆孔施工順序

圖9 北部帷幕巷道段鉆孔施工順序

3.4 注漿工藝及參數

3.4.1 注漿工藝

注漿按Ⅰ、Ⅱ、Ⅲ序孔順序進行,全程采用電子設備計量,由數據采集系統采集整理,實時觀測注漿過程流量、壓力等參數,對注漿的結束標準進行精準的控制,壓力和流量參數定期進行校正,以防發生偏差,影響注漿質量,見圖10。

圖10 注漿工藝流程

3.4.2 注漿材料及漿液配比

南部帷幕漿液以改性黏土水泥漿為主,單液水泥漿為輔。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黏土為紅黏土,改性黏土水泥漿漿液配比見表1。

表1 南部帷幕改性黏土水泥漿漿液配比

北部帷幕漿液以黏土水泥漿、單液水泥漿、水泥水玻璃雙液漿和惰性材料相結合的漿液類型進行灌注。改性黏土水泥漿漿液配比見表2,單液水泥漿、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配比分別見表3、表4。

表2 北部帷幕改性黏土水泥漿漿液配比

表3 北部帷幕單液水泥漿漿液配比

表4 北部帷幕水泥水玻璃漿液配比

發現導水大裂隙和溶洞,以上漿液灌注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時,投入惰性材料將管流變為滲流的方式進行通道及溶洞的充填。惰性材料主要為砂子、石屑、石子、谷殼、稻草等。

3.4.3 注漿段高及壓力

南、北部帷幕直孔及“S”型分支孔鉆進中均以沖洗液全部漏失點為基礎,該點在10 m以內,注漿段高為10 m;該點在10~20 m,段高為20 m;該點在20~30 m,段高為30 m;該點在30~40 m,段高為40 m;沖洗液漏失不完全,段高不超過50 m。平均30~50 m為一個注漿段。單個“魚刺”型分支孔作為一個注漿段。注漿壓力為2.5~3.0倍的靜水壓力。

3.4.4 漿液類型變換

注漿起始漿液濃度及漿液變化遵循以下原則:

1)當透水率>10 Lu時,可采用濃一級漿液作為起始漿液。其他情況漿液起始濃度選用a或1配方漿液。2)注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率持續減少時,或注入率不變而壓力持續升高時,不得改變漿液濃度。3)某級濃度漿液注漿時間>6 h(>100 m3),而注漿壓力和注入率均無改變或改變不顯著時,增大一級濃度。4)注漿壓力達到設計壓力60%以上時,注漿過程不間歇注漿,直到達到結束注漿標準。

3.4.5 間歇注漿

1)單次注漿量達到400 m3,采用間歇注漿,間歇時間為3~5 h。間歇前向孔內注水2.0~3.0 m3進行沖孔,防止孔內漿液凝結影響再次注漿效果。

2)間歇注漿的起始配比均為b或2配方,可根據實際情況再次增加。

3)如間歇注漿5次(累計注漿量達到 2 000 m3)后仍未達到終止標準,可將混合漿液的水泥添加比例提高至300 kg/m3進行2次灌注。還未結束,可根據不同條件在漿液中增加速凝劑和早強劑的使用比例。

3.4.6 注漿結束標準

注漿終壓達到注漿段設計值、每米注入率≤1 L/min(段高<30 m的注漿段結束注入率按30 L/min計算);達到以上2個條件后穩定時間不得<20 min。

4 注漿工程量、帷幕體質量及堵水效果

4.1 注漿工程量

實際施工帷幕線長 2 442 m(北部帷幕線長 1 367 m,南部帷幕線長 1 075 m),共施工各類鉆孔423個(北部帷幕274個,南部帷幕149個)??傆嬐瓿摄@孔進尺 135 949.62 m,總注漿量 392 585.02 m3,投資3.66億元。

4.2 帷幕體質量評價

4.2.1 漿液注入性

北部帷幕劃分為西北上部、西北中下部、北部、東北中下部、東北底部5個強帶,透水率5.34~1.46 Lu,注漿量19.73~7.57 m3/m;西北、北部、東北3個弱帶,透水率1.21~0.97 Lu,注漿量0.79~0.49 m3/m。南部帷幕劃分為西南沿河段上部、西南沿河段中下部、巷道段下部、東南幕肩底部4個強帶,透水率4.45~1.19 Lu,注漿量11.35~4.19 m3/m;西南沿河段、巷道(含東南幕肩)段2個弱帶,透水率1.21~1.07 Lu,注漿量0.99~0.66 m3/m。裂隙發育、透水率大的地段注入漿液量較大,反之較小,對帷幕體質量起到較好控制作用。

4.2.2 疊加效應分析

疊加效應是指前序孔的注漿影響到了后序孔的注漿量,注漿量呈現后序孔小于前序孔的趨勢,疊加效應越明顯,工程注漿效果越理想。南北部帷幕透水性強帶Ⅰ序孔單位注漿量10.95~6.45 m3/m,平均單位透水率為4.19~1.96 Lu。Ⅱ序孔單位注漿量3.40~2.89 m3/m,平均單位透水率為1.56~1.37 Lu。Ⅲ序孔單位注漿量2.61~2.26 m3/m,平均單位透水率為1.08~1.06 Lu,疊加效應非常明顯,說明注漿效果較好。

4.2.3 帷幕體繞滲評價

4.2.4 帷幕體連續性評價

北部帷幕自西北幕肩到東北幕肩,注漿鉆孔連續布設。南部帷幕自西南幕肩到東南幕肩之間,大部分地段鉆孔連續布設,局部地段因地層透水性較差,無需連續布設。經檢查孔檢驗,壓水段透水率均<1 Lu,巖芯編錄多處發現漿液結石體,結石體致密堅硬。在北部帷幕構造破碎帶、潛在薄弱地帶布置了15個加密孔,補強加固注漿后加密孔各段壓水試驗透水率均<1 Lu。利用孔間高密度電阻率成像法進行了幕體連續性的檢測,顯示電阻率整體呈較高電阻率特征,反演電阻率值> 1 500 Ω·m,證實帷幕體的連續性良好。

4.2.5 帷幕體厚度評價

通過布設于北部帷幕軸線外5.0 m的檢查孔17段壓水試驗,透水率均<1 Lu。巖芯編錄發現漿液結石19處,呈溶洞狀和裂隙狀充填,最大結石體厚度達0.52 m,帷幕地層裂隙絕大部分被漿液封堵,帷幕厚度>10 m。采用斯列薩列夫公式反算,帷幕體可承受極限水壓差為18.75 MPa。

4.3 注漿帷幕治水效果驗證

4.3.1 帷幕實施前后礦坑排水量變化

帷幕注漿工程實施完成前,2016—2018年河東礦坑正常排水量 26 677~36 790 m3/d,雨季平均排水量 33 973.16 m3/d;帷幕注漿工程實施完成后,雨季平均排水量大幅減少為 10 128.96 m3/d,治理效果非常直觀明顯。

4.3.2 帷幕實施前后幕內外地下水動態變化

隨著帷幕注漿工程的逐漸推進至完工,帷幕外觀測孔水位普遍上漲,帷幕內觀測孔水位大幅下降,詳見表5,圖5。說明帷幕工程已經起效,降低了外圍棲霞茅口灰巖水對地下水的補給。

表5 帷幕內外觀測孔水位變化對比

4.3.3 帷幕施工前后帷幕內涌水鉆孔水壓及涌水量變化

治水工程施工前,帷幕內涌水孔水量及水壓較大,帷幕施工后大部分涌水鉆孔孔口壓力大幅降低、涌水量減少或消失,如ZK001觀測孔帷幕施工前涌水量280 m3/h,孔口壓力2.19 MPa,CK03觀測孔涌水量130 m3/h,孔口壓力1.2 MPa,帷幕完成后ZK001觀測孔涌水量僅剩22 m3/h,孔口壓力降至0.52 MPa,CK03觀測孔涌水量消失,孔口壓力降低至0.05 MPa,帷幕起到了很好的阻水效果。

4.3.4 帷幕施工前后巷道淋水現象

治水工程施工前,河東區多個中段存在巷道淋水現象,雨季更為嚴重。如670中段92線巷道淋水嚴重,帷幕施工后出水裂隙干涸,淋水消失;帷幕施工前礦山巷道開拓穿越斷層時普遍會涌水,帷幕實施后巷道穿越斷層時無涌水或涌水量大幅減小。

4.3.5 帷幕施工前后河東區找探礦鉆孔施工難度評價

帷幕注漿治水工程施工前河東區92—118線多個探礦孔因涌水量大、水壓高頂鉆導致施工不下去而提前終孔,鉆孔完成率約為68.31%。帷幕施工后,未發現因涌大水而提前終孔的找探礦鉆孔,因涌水量和水壓極小,施工難度大幅降低,設計孔深也大量增加,如SBDZK670-84-3設計孔深940 m、SBDZK670-86-3設計孔深880 m、SBDZK670-88-5設計孔深 1 010 m、SK16鉆孔施工至約-540 m標高未發生涌水。帷幕對改善找探礦作業環境有積極作用,對310 m標高以下也有較好的治水效果。

4.3.6 堵水率計算及評價

堵水率評價方法為“帷幕注漿工程完成后,按照2015年相同工況開展43 d的放水試驗,以趨于穩定的河東采區帷幕內礦坑實測涌水量作為評價總涌水量Q3;放水試驗結束,采用與9.07震后水文地質研究報告相同方法預測310 m中段礦坑平水年總涌水量作為評價預測礦坑總水量Q4”。評價基數為:“《毛坪鉛鋅礦9·07地震后水文地質研究》報告中河東放水試驗穩定涌水量Q1和數值法預測310 m中段礦坑平水年總涌水量Q2”。采用以下兩種方法評價堵水效果:

第一種評價方法:堵水率K=(Q1-Q3)/Q1=70.19%,Q3=10 128.96 m3/d,Q1=33 973.16 m3/d

第二種評價方法:堵水率K=(Q2-Q4)/Q2=79.36%,Q4=10 021 m3/d,Q2=48 545 m3/d

2種方法評價結果誤差在10 %以內,取2種方法的平均值為最終堵水率:誤差值>10 %,選擇第一種方法結果作為最終堵水率。2種方法堵水率誤差值>10 %,故選擇第一種方法計算成果70.19 %作為最終堵水率。

5 新工藝及新方法

5.1 “魚刺”型分支孔及其組合鉆孔技術

采用巷道內布置注漿孔方案,但巷道內鉆孔間距10~12 m,鉆窩底寬8.5 m、高18 m,施工傳統垂直孔,會導致鉆窩間僅有1 m厚的巖體隔墻,很容易因鉆窩貫通無法完成鉆窩施工。研發了采用以柔性鉆桿為關鍵工具的井下組合器具及相關施工工藝,施工的“魚刺”型分支孔曲率半徑小(僅5.7 m)、造斜強度大(達到了10°/m)、精度高(頂角、方位角偏差≯±10°)。將該“魚刺”型分支孔與垂直孔、“S”型分支孔進行多種組合,能夠形成由垂直方向的主孔和沿帷幕軸線方向兩邊的分支孔共同構成的“魚刺”型組合鉆孔。該組合鉆孔的優點:1)提高了鉆孔與周圍地層高角度裂隙的聯通率,增大了注漿有效影響半徑,提高注漿堵水效果;2)比傳統垂直孔帷幕,鉆窩數量減少2/3,大幅降低工程投資;3)鉆窩間距由10~12 m增加至30~36 m,開挖時的安全性和形成后的穩定性大幅增加,工程安全得到保障;4)成功解決了受限空間開展大型堵水垂直帷幕施工的行業難題;5)組合鉆孔工藝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5.2 帷幕注漿高壓固結裝置及漿液試驗研究

現行業內沒有高壓環境漿液性能的有效研究方法和系統性研究成果。本項目發明了漿液高壓固結試驗平臺,包含制漿系統、注漿系統、漿液高壓固結室及輔助系統,能夠模擬漿液在復雜地質環境下的固結過程,能夠在不同壓力情況、排水條件、水動力環境及裂隙條件下測定漿液隨時間的固結發展過程、漿液結石強度、固結機理。平臺固結室構造便于漿液結石體采取,保證漿液結石滿足相關物理力學及化學測試的要求;還能與外部測試、監控系統的銜接,具有相應的功能延展空間,便于二次開發。

該平臺開展了“漿液試驗平臺標定試驗”,在此基礎上又開展了“高圍壓條件下黏土水泥混合漿液性能研究”,找到了技術可行、價格低廉的注漿材料及動水注漿條件下的漿液配比參數;研發的水泥-黏土混合漿液性能穩定,擴散能力強,能夠增加微小裂隙的注入率,具有更低的滲透性,能夠提高帷幕體抗滲性,比常用的水泥類漿液具有更好的抗震性。

5.3 低pH值改性黏土水泥漿液配方

本項目研發了一種降低注漿材料對地下水體pH值影響的改性黏土水泥漿液配方和外加劑,解決了注漿材料pH值過高的環保問題,使漿液凝結過程及后期幕體發揮作用后礦山排水pH值達到了6~9的國家排放標準。

5.4 帷幕體變形監測關鍵技術

本項目采用基于布里淵散射原理分布式光纖應變感測技術(BOTDR),通過獲取應變力及沉降量數據來實現對帷幕穩定性監測。該技術是一種以光為載體,光纖為媒介,感知和傳輸外界被測量信號的新型傳感技術,相較于傳統監測技術,具有長距離、抗干擾、穩定性好、靈敏度高、耐久性高等優點。該變形監測系統已經對帷幕體沉降量、應變值進行了監測,證實帷幕整體呈現壓縮沉降狀態,帷幕垂向正在擠壓,帷幕風險低。

5.5 帷幕注漿特殊鉆孔定向控斜關鍵技術

“魚刺”型組合鉆孔中的“魚刺”型分支孔和“S”型分支孔的定向和控斜技術是該組合鉆孔能夠實施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本項目發明了一整套以光纖陀螺測斜儀為定向工具,螺桿鉆具+導向鉆具為造斜工具,短半徑多點測斜儀為測斜工具,特定鉆探施工參數和泥漿配方為控斜技術,包括鉆具組合、定向方法、角差測量、反扭角計算為一體的特殊鉆孔定向控斜技術。定向控斜關鍵技術豐富完善了定向鉆孔施工工藝,可為不同類型和條件下的定向鉆孔控斜提供指導和借鑒。

5.6 水文地質信息實時自動化監測技術

傳統水文地質信息人工觀測、記錄、整理成本高、效率低、系統性差,采用在帷幕內外、主要充水含水層布設水文地質信息監測網絡,能夠實現對水位、水溫、水壓、水質、水量等信息的全天候動態采集;結合多因素突水預警模型,可實現對采掘過程中的突涌水前兆信息的精準識別和實時預警。

6 結 語

1)項目屬大型帷幕注漿工程,取得顯著的治水效果——堵水率達70.19%,每年節省排水費用 2 000 萬元以上,從根本上改善了礦山日常采掘及深部找探礦作業環境,為礦山本質安全生產提供了保障。

2)采用了眾多新技術和新方法,在一些關鍵技術上有重大創新和突破,極大地豐富了傳統帷幕注漿治水工藝的內涵,對國內外,特別是西南地區的礦山防治水工作較有示范作用和借鑒意義。

3)隨著項目實施完成,礦山日常排水以消耗靜儲量為主,帷幕內外水位差將逐漸增大,帷幕體承受的水頭壓力也將逐漸增大,出于安全考慮需加強帷幕體的破壞性監測和預警,深入分析帷幕體與礦山開采開拓系統、巖移界限及爆破震動的關系,確保帷幕體全生命周期穩定可靠。

4)帷幕注漿工程針對河東礦區構建接底式防滲帷幕,可以基本解決河東礦區中深部水害問題。目前河東、河西在上部670 m中段已經貫通,后續610 m和20 m中段將貫通,建議在兩礦段貫通巷道分界處設置防水閘門?,F河東、河西正在進行深部水文地質專項勘查工作,建議加強河東、河西分界洛澤河(F1斷層)導水性及河西礦坑充水水源及通道的研究,為河西礦段防排水工作積累寶貴資料。

猜你喜歡
帷幕分支漿液
胰腺實性漿液性囊腺瘤1例
脫硫系統用漿液循環泵汽蝕分析
巧分支與枝
誤診為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的孤立性脈絡膜血管瘤1例
一類擬齊次多項式中心的極限環分支
劉雯 每次躲在帷幕后向前看
帷幕 情意濃濃超愜意
第85屆中國電子展圓滿落下帷幕
旋噴樁止水帷幕施工監理
生成分支q-矩陣的零流出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