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改進YOLO v5s的甘蔗切種莖節特征識別定位技術

2023-11-23 04:37李尚平鄭創銳文春明李凱華甘偉光
農業機械學報 2023年10期
關鍵詞:甘蔗精度特征

李尚平 鄭創銳 文春明 李凱華 甘偉光 李 洋

(1.廣西民族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南寧 530006; 2.廣西高校智慧無人系統與智能裝備重點實驗室, 南寧 530006)

0 引言

甘蔗是我國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作用[1]。甘蔗種業是糖料甘蔗生產的基礎,是促進甘蔗高產高糖的前提。甘蔗制種的工廠化、標準化以及智能化是促進糖業發展必由之路。

針對甘蔗制種的工廠化、標準化以及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不足,課題組研發了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2],它具有切種合格率高、傷芽率低等優點,為甘蔗的工廠化制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以提高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的效率及精度為目標,對其甘蔗莖節識別部分進行優化改進以及部署于邊緣設備上,進一步提高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的實用性與可靠性。

目前甘蔗莖節識別與定位方法相關的研究可以分為傳統機器視覺方法、傳感器識別分析方法和深度學習方法。在傳統機器視覺方法方面,CHEN等[3]在甘蔗的感興趣區域二值化圖像內使用垂直投影函數,并對垂直投影函數連續求導后,根據可疑像素值確定莖節,單個莖節點識別準確率為100%。ZHOU等[4]提出了一種基于Sobel邊緣檢測的甘蔗莖節點識別方法,識別準確率為 93%,平均時間為0.539 s。張圓圓等[5]利用甘蔗莖節處具有拐點和灰度值不連續的特性,在邊緣擬合法和灰度值擬合法的基礎上使用中值決策法對甘蔗莖節進行識別,識別率達到94.7%。在傳感器識別分析方法方面,CHEN等[6]利用加速度傳感器和薄膜壓電傳感器共同采集位置信息,基于小波分析對甘蔗莖節進行識別,識別精度為99.63%,單個莖節識別時間為0.25 s。MENG等[7]利用激光傳感器獲取甘蔗表面輪廓信號,并提出了一種基于多閾值多尺度小波變換的甘蔗莖節識別分析方法,識別率為100%,識別時間為0.25 s。在深度學習方法方面,陳延祥[8]在改進后的YOLO v3的基礎上使用邊緣提取算法和莖節定位算法,識別調和平均值為97.3%。趙文博等[9]在YOLO v5s的基礎上引入bifpn、EIoU損失函數和Focal loss損失函數提高識別平均精度,然后在頸部引入Ghost模塊使模型輕量化,平均識別精度為97.8%,模型內存占用量為11.4 MB。而在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上使用的識別模型已有兩代。第1代識別模型為:廖義奎等[10]利用垂直投影方法確定甘蔗所在位置,然后利用卷積神經網絡AlexNet搭建甘蔗蔗芽特征識別模型,模型實時動態檢測精度為88%,平均檢測時間為341.09 ms;第2代識別模型為:李尚平等[11]通過改進YOLO v3算法實現了甘蔗莖節實時動態識別,識別平均精度為90.38%,識別平均時間為28.7 ms,模型內存占用量為118 MB。

傳統機器視覺和傳感器分析方法對于甘蔗莖節識別的研究大多數為靜態或縱向識別,對場景和目標特征選擇的依賴性較強,面對顏色分布差異較大或者外觀形狀不規律的甘蔗種時,識別能力較差,魯棒性較低,效率低下,并不能滿足工廠化生產的需求。而其它基于深度學習方法的甘蔗莖節識別模型雖然展現出較高的應用前景,但均未部署在嵌入式設備上,缺少實際切種任務的檢驗,真實效果有待檢驗,缺乏可靠性和真實性。

因此,本文針對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應用需求,提出一種基于改進YOLO v5s的甘蔗莖節特征識別定位方法以及邊緣端部署,優化甘蔗莖節實時檢測流程,使其在復雜的光照條件和實時檢測的動態環境下,克服特征模糊的影響,提高視覺系統的檢測精度及可靠性,并將視覺系統部署于邊緣設備上,使其具有更好的實用性與可擴展性,通過在切種工作站上進行實際切種試驗,驗證本文方法的優越性。

1 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構建

1.1 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組成與工作原理

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由二級耙結構、圖像采集黑箱、切種平臺、液壓站、甘蔗分揀電機、甘蔗傳送電機、攝像頭、調節燈、光電傳感器、圖像識別及控制系統等零部件組成,如圖1所示。切種過程中,隨著二級耙的轉動,整根蔗種被橫向有序地送入黑箱中,黑箱頂部的攝像頭實時采集甘蔗圖像序列,接著由圖像識別系統同時檢測各莖節位置和計算各切口坐標信息,并將其發送給控制器,由控制器調控多把切刀,同時完成一根甘蔗的雙芽段切種工作。

圖1 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Fig.1 Intelligent transverse sugarcane cutting workstation1.二級耙結構 2.圖像采集黑箱 3.切種平臺 4.液壓站 5.甘蔗分揀電機 6.甘蔗傳送電機 7.攝像頭 8.調節燈 9.光電傳感器 10.圖像識別及控制系統

1.2 圖像采集黑箱結構

圖像的采集工作主要在黑箱中完成,黑箱中包括頂部攝像頭和側邊的矩陣燈帶,如圖2所示。其中,攝像頭與傳送帶平面垂直距離為1.2 m,該距離的設置可以保證攝像頭能夠拍攝到傳送帶上的完整物體,避免甘蔗莖節信息缺失等問題。

圖2 甘蔗智能橫向切種工作站黑箱內部結構圖Fig.2 Internal structure of black box of intelligent transverse sugarcane cutting workstation1.攝像頭 2.調節式矩陣燈帶 3.整根甘蔗 4.傳送鏈

為了得到最佳的圖像莖節特征,需要調節LED矩陣燈帶的光照分布。經過多次試驗,目前平均光照強度為430.7 lx時效果最佳,可充分展示甘蔗莖節的特征。

在選用攝像頭時,考慮到實際應用需求和成本限制,使用了RMONCAM的G200型高清攝像頭。該工業相機采集速度為30 f/s,分辨率為1 920像素× 1 080像素,曝光方式為卷簾曝光,曝光時間約為33 ms,圖像處理方式為自動曝光。這些參數的設置可以保證圖像的清晰度和穩定性,同時滿足目標檢測的實時性要求。

1.3 相機標定

為了消除圖像識別定位的畸變誤差影響,需對工業相機進行精準的標定,實現相機坐標和實際坐標之間的轉換。在計算機上生成7×9的棋盤方格,每個方格的尺寸為2.5 cm×2.5 cm,如圖3a所示。利用打印機進行1∶1打印,再從不同角度對棋盤方格進行拍照,采集50幅不同角度的圖像,如圖3b、3c所示。

圖3 工業相機標定流程Fig.3 Industrial camera calibration process

采用圖像處理算法對相機進行標定處理,通過張正友相機標定算法進行計算[12],可以得到相機內部參數R1和畸變參數R2表達式為

(1)

(2)

2 甘蔗莖節圖像數據集采集與預處理

2.1 甘蔗莖節的數據采集

本研究以廣西甘蔗為研究對象,在崇左市扶綏縣的廣西大學廣西亞熱帶農科新城進行甘蔗的采集[13-14]。為了保證數據的多樣性和魯棒性,從2022年10月到2023年3月,通過人工砍收的方式分3次收集404根甘蔗,甘蔗品種包括中蔗9號、桂糖42號和桂輻98-296。平均長度約為1.8 m,平均直徑達到30 mm,其中保留20根作為實際切種的試驗樣本,其余甘蔗置于切種工作站的傳送鏈上,傳送速度分別從0.1 m/s逐漸升高至0.15 m/s,并使用攝像頭對整桿甘蔗的莖節特征進行視頻采集。通過視頻幀分割方式,最終采集到共計2 336幅整根甘蔗圖像,格式為JPG。采集到的圖像包含不同擺放密度、不同光照、多品種的蔗種圖像,以保證目標檢測的準確性與魯棒性。如圖4所示。

圖4 整桿甘蔗的莖節圖像Fig.4 Image of stem nodes of whole sugarcane

2.2 數據篩選以及數據標注

為提高實時動態環境下的甘蔗莖節識別的精度和速度,因此在篩選過程中,首先從傳送速度和曝光度等因素出發,刪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圖像。其次,為了提高模型魯棒性,著重選擇一些模糊但仍具有莖節特征的圖像數據。最終保留449幅不同疏密、不同光照的甘蔗莖節圖像,便于YOLO目標檢測算法更好地去學習標注好的甘蔗莖節目標細節特征,提高整體模型識別精度。

在數據標注方面,本文使用LabelImg軟件對這些圖像進行了標注,并將標注信息轉換為YOLO需要的txt格式。在標注過程中,得到包含莖節目標的中心坐標(x′,y′)、寬、高信息的xml文件。由于YOLO需要的標注文件類型為txt文件,因此使用Python編程將xml文件轉化為txt格式的標注文件,得到了可以在YOLO模型中運行的數據集[15-18]。YOLO數據格式如圖5所示。

圖5 YOLO數據格式Fig.5 YOLO data format

xywh

(3)

(4)

式中W——圖像寬度H——圖像高度

w——歸一化后目標寬度

h——歸一化后目標高度

x——歸一化后目標中心x坐標

y——歸一化后目標中心y坐標

w′——目標寬度h′——目標高度

圖6為甘蔗莖節邊界框標注示意圖。圖中的字符與式(3)、(4)對應。圖像坐標系的原點位于圖像的左上角,x軸方向沿著圖像水平向右,y軸方向沿著圖像豎直向下。

圖6 甘蔗莖節數據標注示意圖Fig.6 Schematic of sugarcane stem node data labeling

通過對標注的甘蔗莖節邊界框數據進行統計,449幅圖像經過標注后得到8 102個甘蔗莖節實例,因為1幅圖像可能存在多根甘蔗、多個莖節,所以得到的實例數量較多。接著對圖中邊界框坐標中心(x,y)和邊界框的寬、高進行了歸一化處理。統計結果如圖7所示,圖中顏色較深的區域表示數據高度重疊。

圖7 甘蔗莖節邊界框統計結果Fig.7 Statistical results of box of sugarcane stem node boundary

從圖7a可知,甘蔗莖節的邊界框的中心(x,y)主要分布在y軸0.3~0.7之間以及x軸0.2~0.8之間,這是因為在安裝攝像頭時,在其外部增加了一個黑色外殼,用于減弱光線的干擾,所以在識別畫面出現四周黑邊的情況,從而影響了甘蔗莖節邊界框的分布。

此外,根據圖7b可知,每個甘蔗莖節實例的邊界框面積都不超過整幅圖像區域的0.12%,總體呈現小目標的特點,這也是在后續算法改進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點問題。

2.3 數據增強

采用Imgaug圖像增強庫擴大甘蔗莖節圖像數量,記錄數據增強前后的訓練、測試效果對比。本實驗選擇 YOLO v5s模型作為基準模型,并將原始數據隨機抽樣出約10%數據作為測試集,共50幅圖像。訓練集、驗證集和測試集的劃分比例為 8∶1∶1,接著分別對訓練集和驗證集采用仿射變換、翻轉變換、高斯模糊、高斯噪聲等方式擴增數據集7倍,測試集采用原始數據集分割得到的測試集,數據劃分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數據集劃分Tab.1 Division of data set

分析數據增強前后數據集在每一輪訓練后在驗證集上的效果,如圖8所示(圖中平均精度均值1指mAP@0.5,平均精度均值2指mAP@0.5∶0.95,YOLO v5s_aug指在訓練YOLO v5s模型時使用數據增強后的數據集,YOLO v5s_noaug指在訓練YOLO v5s模型時使用原始數據集)。從結果上可以看出,數據增強后的模型在精確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并且震蕩幅度更小,這是由于數據增強豐富了數據集的多樣性,使得模型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數據分布和場景,從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魯棒性,降低了過擬合風險。

圖8 數據增強前后數據集訓練過程驗證集性能評估結果Fig.8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of validation set before and after data enhancement for dataset training process

圖9為500輪訓練過程中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下的box損失值以及object損失值,box損失值描述預測框與錨框之間的匹配程度,object損失值描述預測物體類別與真實類別的差異程度。從圖中可以看出,使用數據增強后的box損失值越小,object損失值也相對較低,說明經過數據增強后模型收斂更快。

圖9 數據增強前后數據集訓練過程損失值變化曲線Fig.9 Curves of loss value during training process of dataset before and after data augmentation

從圖9中還可以看出,在前100輪的訓練以及驗證過程中,目標損失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原因是在訓練初期過程中,模型只能學習到一些基本的特征,導致目標損失函數的值較高。隨著訓練迭代次數的增加,模型會學習到更多的特征,從而降低目標損失函數的值。

數據增強前后的模型在測試集上的檢測性能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在原始數據集基礎上進行數據增強使精確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1、平均精度均值2分別提高3.8、5.2、5.4、8.5個百分點,其中平均精度均值2提升最明顯。這是因為數據增強擴展了原始數據集,增加了樣本數量和多樣性,使得模型能夠學習到更多豐富的甘蔗莖節特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型的檢測精度、穩定性和魯棒性。

表2 數據增強前后數據集訓練所得模型在測試集上性能參數Tab.2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rained model on test set before and after data augmentation of dataset %

YOLO v5s_aug模型性能參數和損失值如圖10所示。從圖中可以發現,采用數據增強策略能顯著且穩定提高模型檢測精度和穩定性,加快收斂速度。

圖10 YOLO v5s_aug模型性能參數和損失值變化曲線Fig.10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loss curves variations of YOLO v5s_aug model

3 基于改進YOLO v5s的甘蔗莖節識別模型

3.1 YOLO v5s算法結構優化

YOLO v5s是YOLO v5中模型復雜度較低,且兼具較高檢測精度和速度的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工業生產活動。將它作為網絡優化的基礎,可以保證網絡結構的可靠性和高效性,避免過多的參數冗余對實際應用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本研究將以YOLO v5s 算法為基礎,對骨干網絡和Head網絡進行優化改進,使其對甘蔗莖節小目標的檢測性能提高,模型復雜度降低。

3.1.1骨干網絡優化

骨干網絡是YOLO v5s模型的基礎,負責提取輸入圖像的特征,它的模塊主要包括Conv模塊、C3模塊以及SPPF模塊。Conv模塊實現了對輸入特征的提取和轉化;C3模塊利用殘差網絡進行殘差學習,提高了模型的深度;SPPF模塊是在SPP的基礎上減少網絡層數,并對不同感受野的信息特征進行融合,提高特征圖的表達能力和特征融合的速度。但是,原始網絡對小目標特征的提取能力有限,提取的特征圖中也包含了許多冗余特征信息,增加了計算量和內存占用量。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YOLO v5s的特征提取能力以及降低模型復雜度,本文將對它的骨干網絡進行優化改進。圖11為YOLO v5s模型的原始骨干網絡以及改進后的骨干網絡結構示意圖。從圖11b中可以看出,原始骨干網絡的SPPF層前面引入CA模塊,并將Conv模塊和C3模塊換成輕量級GhostConv模塊和C3Ghost模塊,最后將輸出結果同 P3、P4 和 P5 特征共同輸入至下一級 Neck 網絡。

圖11 改進前后的骨干網絡對比Fig.11 Comparison of backbone networks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CA注意力模塊的結構圖如圖12所示,從圖中可以發現,CA注意力模塊是通過對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分別進行平均池化,再使用轉換器對空間信息進行編碼,最后把空間信息通過加權的方式融合進通道中,這將有利于CA注意力機制全面考慮空間信息和通道信息,增強特征提取能力[19-20]。

圖12 CA注意力模塊Fig.12 CA attention module

Ghost結構[21]由Ghost 卷積模塊和Ghost 瓶頸模塊組成。Ghost卷積模塊包括常規卷積和線性變換兩部分(圖13a),首先通過有限的常規卷積得到一部分特征圖,之后利用廉價的線性變換生成更多Ghost特征圖,生成的Ghost特征圖能夠極大的表現常規卷積中包含的冗余特征信息,最后通過恒等映射將兩組特征圖進行組合。Ghost瓶頸模塊(圖13b)是由兩個Ghost卷積模塊構成的,其中一個Ghost 卷積作為擴展層,用于增加特征維度,擴張通道數;另一個Ghost 卷積用于減少通道數使其與直連的特征相匹配,最后經過shortcut連接后輸出特征。

圖13 Ghost結構圖Fig.13 Ghost structure diagram

相比于原始骨干網絡,在SPPF層前加入CA注意力模塊,不僅可以加強特征的表現力,使網絡更加關注重要的特征,而且可以在多尺度提取不受影響的情況下,保證特征圖精細程度,使得模型更加穩定和準確。這一點可以幫助骨干網絡有意識地提取出屬于甘蔗莖節的特征點,從而實現更好的檢測效果以及更高的檢測精度。

同時,引入Ghost網絡結構的骨干網絡可以在不影響模型特征提取能力的情況下,降低模型計算量和參數量,減少模型的特征冗余。

3.1.2Head網絡的優化

Head網絡通常接在Neck網絡之后,主要負責預測目標檢測任務中的類別、位置、置信度等信息。它的輸入特征分別選取下采樣為32、16和8的卷積輸出結果,即分別對應圖中的P5、P4和P3,在輸入圖像尺寸為640×640的情況下,分別用于檢測大小在32×32以上的大目標、16×16以上的中目標以及8×8以上的小目標。然而在甘蔗莖節數據集的目標面積占比均小于0.12%的任務中,Head網絡的大目標檢測分支不適用于此目標檢測任務。因此本文針對Head輸出網絡進行了如下優化:將輸出的大目標檢測分支剔除,只保留小目標和中目標檢測,這將有利于小目標物體的位置信息檢測,降低模型后處理階段的容錯率,使模型更加專注于訓練有用的特征,減少了網絡計算量和參數量,加快模型的推理速度,提高模型精度。其優化結果如圖14。

圖14 Head網絡優化示意圖Fig.14 Illustration of Head network optimization

3.2 算法優化實驗對比

訓練數據集均統一采用數據增強后的數據,測試集采用原始數據10%的數據,表3為不同模型及其對應說明。

表3 模型名稱及其說明Tab.3 Model names and their descriptions

3.2.1算法優化改進對比

不同YOLO v5改進算法在500輪訓練過程中的性能指標如圖15所示。

圖15 不同YOLO改進算法在訓練過程中的性能結果Fig.15 Performance results of different YOLO improvement algorithms in training process

從圖15可得,單獨使用CA注意力機制或者單獨剔除大目標檢測頭都能顯著提升模型性能,其中后者的優化策略效果更佳。而同時使用CA注意力機制與剔除大目標檢測頭的優化策略,可獲得最佳性能表現。具體來說,單獨或者結合使用這兩種優化策略對模型的精確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1和平均精度均值2都有提升,在精度、召回率和平均精度均值1上差距較小,但在平均精度均值2上提升效果最為明顯。

在YOLO v5s-CA-p34的基礎上,對其骨干網絡、Neck網絡引入Ghost結構,發現在骨干網絡或Neck網絡中單獨引入Ghost結構的模型在平均精度均值等性能指標上都略微高于同時引入Ghost結構的模型,特別是在平均精度均值2上的差異最大。而相比YOLO v5s-CA-p34模型,3種輕量化模型檢測精度都有細微下降,滿足在兼顧檢測精度的情況下實現模型輕量化需求。

通過訓練得到7個模型的優化參數后,使其在統一的測試集上進行測試,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算法優化實驗測試集性能評估結果Tab.4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of algorithm optimization experiment test set

從表4可得,相比于 YOLO v5 原始模型,單獨采用 CA注意力模塊、單獨采用剔除大目標檢測頭優化策略的模型在測試集上的平均精度均值1分別提升5.2、5.3個百分點,在平均精度均值2上分別提高了13.6、19個百分點,當兩種優化方法結合時,其平均精度均值1和平均精度均值2分別提高5.6個百分點和19.4個百分點。

通過引入Ghost消融實驗,發現在Backbone網絡引入Ghost結構的模型相比YOLO v5s-CA-p34模型在平均精度均值1僅降0.4個百分點,但是浮點數計算量和模型內存占用量分別減少36%和35%。同時,與另外兩種引入Ghost結構的模型相比,本模型在平均精度均值等性能上的優勢十分有限,但是在浮點數計算量和模型內存占用量的消減效果上優化幅度較大,更符合實際部署應用的需求。

從表4還可以發現,無論是進行骨干網絡還是Head網絡優化改進方法,其精確率差距小于0.5個百分點,召回率的差距小于0.6個百分點。該結果與在訓練過程中驗證集的性能結果相近,說明模型并沒有過擬合。 最后通過對骨干網絡和 Head 網絡共同優化改進,得到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模型,其性能參數和損失值如圖16所示。

圖16 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模型性能參數與損失值變化曲線Fig.16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loss curves variations of 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

3.2.2與其他主流算法對比

為驗證本文提出的改進算法相較于其他檢測速度較快的主流目標檢測算法的優越性,本文將改進算法與DETR[22]、CenterNet[23]、YOLO v3-tiny、YOLO v4-Mish[24-25]、YOLO v5s、YOLO v5-lite-g、YOLOX-s[26]、YOLO v7-tiny[27]等算法在相同條件下進行比較實驗,實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主流算法性能對比實驗Tab.5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mainstream algorithms

通過表5可得,相較于其他主流的目標檢測算法,本文提出的改進算法具有更高的檢測精度和更小的體積,優勢非常明顯。

3.3 算法優化后甘蔗莖節檢測實例

使用上述優化算法,針對甘蔗莖節圖像實例在相同參數條件下進行了測試,如圖17所示(紫色圈表示漏檢,綠色圈表示誤檢)。在甘蔗莖節實例檢測中,檢測效果可以較為直觀通過誤檢情況、漏檢情況與正例的置信度區間3個指標評價。

圖17 算法優化后甘蔗莖節檢測實例對比Fig.17 Example comparison of sugarcane stem node detection after algorithm optimization

本文選擇了不同光照強度、不同莖節疏密程度的3個畫面進行甘蔗莖節實例檢測的對比分析。從圖17可以看出,頂部圖像為正常光照場景下,YOLO v5s模型存在漏檢甘蔗莖節的情況,而其余改進后的模型均能夠識別出全部甘蔗莖節;中間圖像為莖節密集且燈光分布不均勻的場景下,大部分模型都出現了漏檢和誤檢情況,漏檢位置主要出現在光線較暗的一端;底部圖像為光線較暗的場景下,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識別出了所有莖節,而其他兩種輕量化模型都出現了誤檢情況。

綜上所述,本文進行算法優化得到的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模型在復雜光照場景下取得較好的檢測效果,也具有較小的體積,更符合作為邊緣端部署的模型。

4 模型邊緣端部署

將訓練好的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模型部署到邊緣設備上,這將有利于提高數據傳輸過程中的響應速度和數據安全性,同時為了提高模型檢測速度,利用TensorRT進行加速,進一步驗證了模型的可靠性,并且提高了檢測效率[28]。TensorRT加速前后速度對比如圖18所示。

圖18 TensorRT加速前后對比Fig.18 TensorRT acceleration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

從圖18中可知,將模型部署在邊緣設備上,并通過TensorRT加速,模型檢測速度比原來提高1.1倍,檢測速度僅需10.5 ms,具有更高的實用性與便捷性,為實際工廠化切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最后,利用VNC(Virtual neckwork computing)軟件進行桌面共享和遠程操作,實現檢測畫面的實時顯示。

本模型的開發環境如下:開發和調試是在PyCharm專業版上進行,模型的訓練和測試是在Windows 10系統上,GPU為英偉達的3060顯卡。模型部署采用的嵌入式設備是英偉達的Jetson Orin NX 16GB版,它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豐富的輸入輸出接口,適合進行邊緣計算任務,部署環境是在Ubuntu 20.04.5系統上,深度學習框架采用Pytorch 2.0版本,采用TensorRT 8.5.2.2。

5 實際切種試驗與結果分析

5.1 切種質量評價準則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甘蔗良繁基地的用種情況以及農藝的需求,提出以下切種質量評價準則(如圖19所示):切口與莖節距離必須大于5 mm,否則屬于傷芽情況;蔗種必須包含2個或3個莖節,否則屬于單芽段蔗種。這兩種類型的種子都不利于甘蔗種植。因為切口離莖節太近會破壞莖節的結構,影響種子吸收營養和水分,而種植單芽段的蔗種無法保證高出芽率,影響甘蔗產量。所以在進行切種作業時,既要保證切割位置的準確性,還要保證足夠的莖節數量。

圖19 甘蔗種子切割質量分類Fig.19 Classification of sugarcane seed cutting quality

5.2 實際切種試驗

為測試本文優化改進模型的效果,在本課題組開發的橫向智能切種工作站試驗樣機上進行雙芽蔗切種驗證試驗。

(1)樣本準備:本文將保留的20根長度約為1.8 m的甘蔗進行標號,并測量記錄每根甘蔗的莖段長度和莖節數量,如圖20a、20b所示。

圖20 實際切種試驗流程Fig.20 Actual seed cutting test flow

(2)莖節特征檢測識別與定位:在傳送速度為0.15 m/s的情況下,蔗種被有序地送入檢測區域(圖20c),對整根甘蔗的莖節特征進行實時檢測識別與定位,并將數據保存。接著,系統會根據畸變矯正后的莖節坐標的x軸從小到大排序,將相鄰的兩個莖節的中心坐標計算出來,并將偶數下標的中心坐標作為切割位置發送給控制器。

(3)切種作業:當甘蔗經過切刀平臺前的光電傳感器時,6把切刀將根據切割位置進行自動調刀與切種,如圖20d、20e、20f所示。

(4)結果統計分析:通過比較人工測量莖段長度與系統計算莖段長度,評測莖節識別方面的定位誤差,如圖21所示。最后,對切種結果進行人工統計,統計結果見表6。

表6 切種結果統計Tab.6 Statistics of seed cutting results

圖21 甘蔗莖段的檢測誤差分析圖Fig.21 Histogram of detection error of sugarcane stem segments

經統計,20根甘蔗的莖段定位精度平均誤差約為2.4 mm,在均值加減2個標準差(±2σ)的范圍內覆蓋大約97%的數據。甘蔗莖節檢測有1個漏檢,切種合格率為100%。由于漏檢的莖節位置位于甘蔗末端,所以并未對切種任務造成影響。因此,本試驗足以驗證本模型的優越性、可靠性以及實用性。

6 結論

(1)經實驗測試,數據增強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精度和泛化能力,降低過擬合的風險。其中精度、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1以及平均精度均值2分別提高3.8、5.2、5.4、8.5個百分點。

(2)在YOLO v5s的基礎上,在骨干網絡中添加CA注意力機制以及引入Ghost結構,可以穩定提升模型對甘蔗莖節的特征提取能力,幫助模型更好的檢測莖節這類小目標,并且可以在確保高精度的情況下降低模型復雜度,為部署在嵌入式設備上奠定基礎;在Head網絡剔除大目標檢測頭,有利于莖節小目標的位置信息檢測,降低模型后處理階段的容錯率,使模型更加專注于訓練有用的特征,減少網絡浮點數計算量和參數量,加快模型推理速度,提高模型精度。試驗表明,同時使用CA注意力模塊以及剔除大目標檢測策略對模型提升效果最好,并且僅在骨干網絡引入Ghost結構可以兼顧模型精度和大小,更符合邊緣端部署的應用需求。經實驗測試,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較原模型平均精度均值1提升5.2個百分點,平均精度均值2提升16.5個百分點,浮點數計算量和模型內存占用量分別降低42%和51%,相比其他主流的目標檢測方法,其具有更高的檢測精度和更小的體積。

(3)將YOLO v5s-CA-BackboneGhost-p34模型部署在Jetson Orin NX16GB邊緣設備上,并通過TensorRT加速后,每幅圖的檢測時間僅需10.5 ms,檢測速度提高1倍多。

(4)經實際切種試驗驗證,在傳送速度為0.15 m/s的情況下,切割20根長度約為1.8 m的甘蔗,計算與測量的莖段長度平均誤差為2.4 mm,切種合格率為100%。

(5)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甘蔗智能橫向預切種工作站的切種精度和效率,適于現場生產環境下對甘蔗莖節進行精準、高速的檢測,滿足工廠化實時切種的需求,為甘蔗橫向切種工作站的工廠化、智能化以及標準化應用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猜你喜歡
甘蔗精度特征
花式賣甘蔗
清明甘蔗“毒過蛇”
如何表達“特征”
甘蔗的問題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基于DSPIC33F微處理器的采集精度的提高
愛咬甘蔗的百歲爺爺
抓住特征巧觀察
GPS/GLONASS/BDS組合PPP精度分析
改進的Goldschmidt雙精度浮點除法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