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傳統文化浸潤幼兒心田

2023-11-26 00:55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范仲淹實驗幼兒園魏敏瑩
新教育 2023年29期
關鍵詞:傳統幼兒活動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范仲淹實驗幼兒園 魏敏瑩

幼兒的好奇心重、但認知能力不足、辨別能力較弱,面對廣泛使用的電子設備毫無抵抗力,容易出現盲目崇拜和模仿,從而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教師在幼兒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開展文化教育活動,熏陶幼兒的愛國情懷,欣賞中華傳統美德,利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教會幼兒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三觀”,為今后學生的學習生涯打下夯實的基礎。

一、發掘園本課程,開發傳統文化資源

教師整合園本課程內容,結合幼兒的實際學情,吸納網絡文化素材,并統籌安排教學方案,篩選傳統文化教學內容,使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有機結合,讓幼兒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品質,逐步提升幼兒的思想品德。

1.整合校本課程內容

教師創新整合園本課程內容,以季節變化、傳統節日、文化藝術、體育活動等為主題開發、調整教學內容,以培養幼兒的愛國精神、英雄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國家認同感為目標,努力營造良好的弘揚傳統文化教育的環境。豐富的園本課程內容可以讓幼兒積極參與,讓他們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從中學習、收獲良好品德。

教師以四季為主題開發的課程內容順應季節的變化。如:陽光明媚的春天,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春游,傳授幼兒與春相關的歌曲、詩歌,引導幼兒對應周圍風光體會童謠、詩歌的意境;夏天時,教師組織幼兒參觀瓜果蔬菜園,教會幼兒識別各類蔬菜、水果的同時,吟誦一些節約糧食的詩句,讓幼兒通過對詩句的理解,能夠做到節約資源、珍惜糧食;秋天到了,教師帶領幼兒搜集落葉、觀賞菊花,要求幼兒對樹葉的顏色、菊花的形態進行觀察,并選擇部分有關秋的詩詞歌賦陶冶幼兒情操;在冬天時,教師展示梅枝或傳統繪畫作品《白鶴梅花圖》,描繪寒冷冬日里這少見的花朵,引用詩詞詠梅,讓幼兒在欣賞國畫的同時,了解梅的可貴,而提升審美能力。教師巧妙利用描寫四季特點的兒歌,同時也可引用二十四節氣歌,讓幼兒了解四季的交替更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特點。

2.吸納網絡文化素材

網絡傳統文化教育素材眾多,教師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搜集、篩選網絡中通俗易懂、富含趣味性的傳統文化小故事,擅加利用,適當融入日常教學中,讓幼兒在豐富的文化內容中陶冶情操。幼兒對于直觀的事物接受度更高,教師吸納素材、案例組織實踐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實踐活動中具象化,使得幼兒能觸摸、感受得到,更利于幼兒的吸收消化,提升幼兒對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借鑒網絡中傳統文化素材,搜集趣味故事、小游戲、童謠等,充分運用多媒體,讓幼兒更直觀的觀看、欣賞、實踐,便于幼兒理解傳統文化知識。如教師搜集弘揚傳統文化的小故事,組織幼兒分角色扮演,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和旁白,創造表演活動情境,幫助幼兒投入故事角色,深入體會故事所表達的道理。教師可以搜集《三字經》《弟子規》的動畫版的網絡視頻資料,能夠快速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夠主動模仿、跟讀,教師適時加入講解、糾正讀音,幫助幼兒理解每句話的含義。教師對網絡素材的適當吸納,能夠為教學提供豐富的創意,推陳出新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快地提高幼兒學習品質。

二、豐富常規活動,強化傳統文化體驗

教師在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區域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內容,依據幼兒年齡段的特點設計生動有趣、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主題系列活動,渲染濃烈的文化氣氛,引導幼兒在活動實踐中感知傳統文化蘊含的教育價值。

1.教學活動滲透文化

針對幼兒的身心特點,教師豐富常規活動形式,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設計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內容,為幼兒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文化氛圍,有效引導幼兒正確認知、傳承優秀文化。在教學活動建設時,教師適當融入通俗易懂的、貼近生活的傳統游戲,并給予幼兒充足的自由空間,在一定規則內,讓其自由選擇玩法、玩伴,讓幼兒在玩耍、體驗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成長綜合素養。

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先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讓學生觀看、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經歷的各種挫折,以及母子相認時的喜悅,明白親情的可貴。隨后,教師引入孟郊的《游子吟》,并詳細解釋每一句的含義。由于幼兒先行觀看了小蝌蚪找媽媽的畫面,對這首詩更容易理解,能夠代入感受到游子對于母親的感恩之心,并明白父母疼愛子女的感情,懂得要感恩父母。通過情境演繹,還原故事內容,讓幼兒深度體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并理解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教師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引導幼兒認識更多的英雄人物、事跡,以及學習典型人物的優秀品質,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幼兒端正自己的行為,建立熱愛家國的情懷。

2.游戲活動融合文化

游戲活動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幼兒團隊協作能力、社交能力、動手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體質的有效教學手段。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適當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素材,能夠培養幼兒吃苦耐勞精神、分享精神、愛國情懷、尊老愛幼的良好品德。教師積極整合游戲活動資源,不斷開發新的品德主題,開展適合幼兒的游戲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游戲,調動幼兒學習、玩耍、鍛煉的熱情。

教師依據幼兒喜歡玩游戲的心理特征,組織多樣化的游戲活動,融合傳統文化內容,適當創新、改編民間游戲,使其便于實施。比如,教師引入中國傳統游戲“投壺”,由于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較弱,教師把壺改為較寬大的垃圾桶,把箭改成沙包,降低安全風險的同時,提高幼兒命中的概率。教師以視頻的形式展示投壺的規則,以及注意事項等,幼兒能夠踴躍參與,急于一試身手。在幼兒依次投壺完成后,教師統計成績,如此三輪競賽后,評選出前三名,并獎勵小紅花貼紙。有了競賽性質的加持,幼兒更加賣力地完成游戲任務。競賽結束后,教師趁幼兒休息的時間,適時普及投壺游戲的由來,以及兩千年來的演變史,幼兒剛剛沉浸式體驗過投壺游戲,更容易理解老師的講解,深刻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底蘊,提升民族自豪感。

三、創新校園建設,弘揚傳統文化教育

教師創新幼兒園內建設,利用情境化教學方式,創設傳統文化學習環境,營造傳統文化學習教育氛圍,開展文化藝術活動、推出節日教育活動等,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積累,提升其文化涵養,從而順利弘揚傳統文化教育。

1.開展文化藝術活動

教師選擇實踐性強、專業性較低的文化藝術活動進行開展,方便幼兒順利實踐操作的同時,滿足幼兒動手、動腦的需求,有效促進幼兒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文化藝術活動中,教師巧妙地將傳統文化滲透進活動內容,讓幼兒在實踐操作的同時,全方位了解、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和優秀文化的底蘊,有效拓展幼兒的文化視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為其今后的藝術成長奠定基礎。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包括琴棋書畫、戲曲、皮影戲、剪紙、雜技、風箏、木偶、泥塑、編織、舞龍舞獅等,這些民間藝術形式,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教師選取可行性較高的編織、剪紙、繪畫、書法、圍棋等進行課程設計,組織文化藝術活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播放剪紙動畫片《過年》,這部動畫片中含有大量的中國元素,以及優秀的剪紙藝術。幼兒在觀賞后能夠了解剪紙的表現形式,并學習了春節的相關傳說和由來,感受剪紙藝術特有的美好、吉祥的特征。教師隨即展示剪紙作品,并現場示范、傳授幼兒剪紙的手法,鼓勵幼兒畫出心中所想,無主題自由創作。幼兒能夠順利操作剪刀,初步剪出不規則的形狀。教師對幼兒的作品給予正面評價,鼓勵幼兒練習手、眼、腦協調能力,激發幼兒藝術創作的熱情。

2.推出節日教育活動

中國的傳統節日蘊含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具有傳承的文化價值。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涵蓋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間習俗等諸多知識,是中華歷史長河優秀文化的積累。教師充分利用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適當推出節日教育活動,利用多種傳統節日、紀念日,向幼兒普及這些節日的由來、習俗、意義,并穿插相關的歷史小故事,能夠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

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樣,每個節日都具有其獨特的魅力。教師圍繞節日特點推出教育活動。比如端午節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偉大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悲憤投汨羅江殉國,百姓感念屈原的精神于是包粽子投入江中,以防魚蝦蠶食他身體的故事。通過普及端午節的由來,引導幼兒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教師組織幼兒根據興趣選擇包粽子,或簡易版的賽龍舟,鼓勵幼兒在參與過程中互相幫助、交流。雖然幼兒大部分不能完成完整粽子的制作,“賽龍舟”也會有輸的一方,但通過積極忙碌的活動氣氛,切身感受到端午節的熱鬧。再比如重陽節到來時,教師組織幼兒手工制作心意禮物送給家里的長輩,讓幼兒在輕松的節日氛圍中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有效提高幼兒的傳統文化認知水平。

四、延伸德育管理,促進傳統文化浸潤

教師延伸傳統文化教育,對接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家長達成合作共識,將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并適當組織親子活動,讓幼兒時刻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端正言行,促進傳統文化的浸潤。

1.日常生活滲透傳統

幼兒在園內的一日生活時間充足,教師不妨對幼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文化滲透。教師整合傳統文化資源,借助幼兒園內軟、硬件設施,豐富德育內容,把傳統文化內容與實踐相結合,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教師借助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園內資源延伸德育管理,使得幼兒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學習中華傳統美德。日常生活中傳統文化的適當滲透,能夠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提升幼兒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

中國古代有許多教育意義深遠的故事,如孔融讓梨、程門立雪、臥冰求鯉等,是家喻戶曉的傳統文化故事,也是幼兒教育的生動素材。教師可以將這些有意義的小故事轉換成通俗易懂的卡通畫,描繪在校園的公告宣傳欄,或是過道墻面等地方,讓幼兒日常經過都能看得見。幼兒經常觀看這些直觀的畫面,能夠逐漸代入、理解故事內容,以及故事所講述的尊敬師長、樂于分享、尊重生命、感恩父母等道理,潛移默化中養成誠實守信、善良禮讓的優良品德。另外,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進行飯前洗手環節時,教師經常結合現實情況的引經據典,能夠加深幼兒的代入感,并熟記圣人訓,向圣人學禮、習禮,做一個謙恭有禮的人,為幼兒的思想品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2.親子教育對接傳統

教師進行親子活動的組織,邀請家長入園,實時了解幼兒的德育進展,關注幼兒的品德進步,并給予正面肯定。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交流,提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倡導家長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適量的親子教育活動,可以讓教師與家長達到合作共識,關注幼兒的思想品德狀況,以及明確家長需要配合的事項。家庭是幼兒教育的延伸,家長的積極配合,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師注重對接生活訓練,從幼兒的日常生活出發,促使親子教育對接傳統文化,以對幼兒最深的家庭環境入手,實現家園聯動。教師與家長及時溝通,根據家庭實際條件制定具有針對性、可行性的德育方案,以及完成任務、目標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參與哪些事項和獎勵政策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主動與親朋好友打招呼,家長要及時發現,并給予正面評價,鼓勵幼兒繼續保持這種禮貌的行為,引導幼兒學會彬彬有禮的品德。教師還可以篩選富含傳統文化德育意義的影片推薦給家長,做為親子教育的媒介。家長陪同幼兒觀看,并為幼兒解讀相關文化知識,盡可能多地讓幼兒接觸傳統文化的洗禮,挖掘英雄人物事跡,樹立榜樣的力量。親子教育做為幼兒教育的補充,家長的積極配合是關鍵,多元化的生活訓練能夠潛移默化的糾正幼兒的行為習慣,幫助幼兒學會分享、禮貌、理解、關愛他人等良好品質,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促進意義。

幼兒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建立幼兒基礎道德意識,遵守一定的行為準則,促進幼兒全方面綜合素質發展,而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值得借鑒的文化精髓。教師調整教學方案,創新教學設計,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幼兒教育中,推出一系列教學舉措,讓幼兒了解、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從中學習到優秀品質,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猜你喜歡
傳統幼兒活動
從“要遵守”到“我來管”——大班幼兒的自我管理初探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信心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