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璜溪古村”主題單元教學實踐研究

2023-11-30 08:35廖向陽
中國中小學美術 2023年9期
關鍵詞:單元教學

廖向陽

摘要 本研究以璜溪古村為例,將本土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開展主題大單元教學,制定單元學習目標,設計藝術實踐活動,展開立體式的美育熏陶,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多樣化的學習,培養學生不斷創新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修養和綜合實踐能力,讓學生實現跨學科深度學習。

關鍵詞 璜溪古村 單元教學 跨學科融合

一、研究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蔽覀儼谚糯遄鳛橹黝}單元課程的主要內容和研究項目,正是在此大背景下確立的。(圖1)

二、“璜溪古村”主題單元實踐課程設置

依據“新課標”中的大觀念“美存在于生活中”“中國傳統美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凝聚力”,思考研究“璜溪古村”主題內容,最終提煉、確立主題單元大觀念:“璜溪古村”凝聚著歷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對美的追求。以大觀念統領“璜溪古村”主題單元(圖2),將整個實踐課程分成3個小主題,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在同一個班進行教學,以“欣賞·評述”藝術實踐活動為起點,完成“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藝術實踐活動。按照學生“知道—理解—做到”目標達成預期成效,逆向設計主題單元學習架構,強化課程分層指向育人導向,優化課程內容結構,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單元主題:“璜溪古村”。

大觀念:“璜溪古村”凝聚著歷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對美的追求。

基本問題:“璜溪古村”的哪些地方體現了歷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對美的追求?

“璜溪古村”作為大美育課程主題單元教學設計,以多種美術學科藝術實踐活動為抓手,關聯語文、信息技術、地理等學科,做到多學科融合,內容豐富,知識結構層層遞進,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課程設計以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為目的,既能體現一定的學科性,又形成相互融合和聯結的整體。具體課程設置安排見表1。

三、“璜溪古村”主題單元實踐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和方法

(一)課前研學,實地走訪

以問題為導向,根據課前要求,安排學生實地走訪璜溪村,用相機記錄發現眼中的璜溪之美。教師在課前集中布置具體的任務,學生根據學習任務單,分小組按照具體的任務要求在網上查找璜溪古村相關資料,現場實地走訪,用相機拍照記錄、寫生、查看標志性建筑、拜訪鄉鄰、體驗美食,探尋璜溪古村之美。

(二)問題情境,驅動學習

主題單元學習任務是單元目標落地的保障,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本位的主題單元教學,需要準確提煉美術學科大觀念:“璜溪古村”凝聚著歷代村民敬畏生命和對美的追求,始終成為統領主題單元的坐標和紅線。學生在此基礎上,依據基本問題,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圍繞分主題的小問題,自主發現和探究。學生們行走在璜溪古村現場的真實生活情境中,激起了主動學習和持續學習的內驅力,這為培養他們深度學習的能力奠定了基礎。[1]三節課中,以創設真實情境導入新課,以一位馬來西亞籍華人千里迢迢回到佛山南海尋找他的家鄉璜溪村的故事引入新課。華僑尋親的真實故事和學生們了解璜溪、感受描述璜溪、共繪璜溪、設計璜溪海報一起構成了完整過程,整個主題單元做到了步步推進。

(三)學科融合,實踐創新

以美術學科的游學藝術實踐活動為出發點,將古村研學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將語文、信息技術、版畫、科學、地理等學科實踐活動統籌考慮,讓學生帶著目的和問題參加研學,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傳承和推廣優秀的璜溪古村文化。學生通過自己發現、尋找、拍攝、研究、繪畫(速寫、手繪)、語言表達等活動進行跨學科融合與思維遷移,同時注重藝術與自然及生活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理念。學科融合體現在三個方面。

1.融語文,描述美

按照“新課標”內容和教學建議的要求,主題單元教學第一課時以“欣賞·評述”藝術實踐活動為起點,主要分享了璜溪古村之美。在課程開始時,學生運用課前研學所拍的照片和學習單,與大家分享自己眼中的璜溪,接著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研究璜溪古村具體有哪些美的地方、古村的巷子排列有什么特點、有哪些標志性的建筑、這些建筑有哪些特征等等,再引導學生用文字描述璜溪古村之美,最后讓學生品讀感受璜溪古村之美。(圖3)

2.融地理,找方位

在第二課時中,從美術學科“造型·表現”藝術實踐活動出發,關聯地理、語文學科知識,教師帶領同學們重新熟悉璜溪村的規劃,掌握找地標的方法,并引導同學們繪制璜溪古村的標志性建筑,最后以各小組合作的方式共繪立體式的璜溪古村地圖。(圖4、圖5)

3.融信息,提效率

三節課中都使用了平板電腦開展教學活動,提高了課堂效率。比如在第一課時里,學生們分享了自己在課前到璜溪村研學時所拍攝的照片,學生們各自介紹了眼中的璜溪之美。有些同學為了展現璜溪村的美,不只是用照片簡單記錄,而是追求構圖、光線和色彩,體現了一定的審美素養。在第三課時中,為了了解學生對海報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提前設計問題,利用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在短時間內,教師對學生有關海報知識的掌握程度了如指掌,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了解學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四)作業設計,突出素養

作業設計既要體現難易度、科學性和選擇性,更要體現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中的落實程度,幫助學生在體悟璜溪古村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美、感知美,豐富審美情趣。在內容設置上,學習任務以欣賞、繪畫、設計為主,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活,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引發積極情緒,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比如第一課時作業要求用文字描述璜溪之美,第二課時作業要求用繪畫描繪璜溪之美,第三節課時作業要求以設計璜溪宣傳海報為內容傳遞璜溪之美(圖6),讓學生在藝術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習慣,從看、說、畫到設計應用,將知識與技能嵌入其中,真正實現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轉化與遷移,發展核心素養。

1.巧妙分小組,體現以人為本

“新課標”中的第二學段學業質量要求:“能主動學習和探究,在交流、合作時,能尊重、理解他人的看法?!痹谡n前,老師首先介紹本次活動內容,告訴同學們在本次活動中的合作形式和內容安排。老師先讓學生自行組合,再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在活動中,涉及語言表達、繪畫、剪貼等各種藝術實踐學習任務,學生根據要求和本人情況進行合理分工,每個小組安排一個組長,這樣既具有目的性又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藝術實踐活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以任務群形式開展實踐活動,各小組帶著問題一起合作研究,促進了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使學生在實踐中能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巧用工具包,提高課堂效率

主題單元教學中,第二課時和第三課時都運用了工具包,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工具包的設計體現了合理性、針對性、目的性和時效性。課前,授課老師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對材料的性能進行反復試驗,設計出適合學生操作的材料包。

3.巧用學習單,突出核心素養

在第一課時“欣賞·評述”藝術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分享璜溪古村之美和研究璜溪古村之美兩個環節,經過賞析視頻和對圖片的視覺感知體悟,運用學習單形式,展開了對璜溪古村美的探究,完成了問題解析。這樣促進學生形成了審美感知,有利于提升他們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活動引領,注重體驗

在美育行動中,最好的策略是讓學生進行體驗。教師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創造形式多樣的活動,以主題單元大觀念統領整個課程推進的全過程,采用活動式、主題式、項目式、體驗式等方式的藝術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融合各學科知識與能力、進行自主學習和較深入的研究,從而完成活動目標,并在活動中育人。

1.直觀示范,難點突破

在三節課中,三位老師都運用了直接示范和板書的方法對知識點進行直接講解和示范。在第二課時的授課中,執教老師一邊板書一邊講解房屋的結構特征。到了第三課時,執教老師一邊講解一邊示范海報設計的排版方法,這樣既能讓學生一目了然,又能體現教師的專業素養。這種直觀示范講解的方法,對于重點、難點的突破更有成效。

2.成果展示,互動提高

學生們在課程中完成的所有作品,將通過精心布置的成果展覽展示,并以項目主題形式布展。展覽的各個主題分章節、篇章進行展示,展示的作品涉及參觀篇、作品篇、成果篇、文創篇等。孩子們在互動展示中進一步鞏固研究中的點滴,每一個內容、每一件作品都訴說著課程研學中孩子們探訪璜溪古村的過程,他們在創變藝術過程中傳承著璜溪古村的故事(圖7)。展覽分為課中和課后,課中主要展示本節教學成果,課后主要展示課程研究的過程和成果。

四、“璜溪古村”主題單元實踐課程反思

(一)鄉土項目研究體現了國家課標理念

本項目研究基于“新課標”和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以主題單元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感受和理解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二)跨區域聯合教研體現團隊實力

“璜溪古村”主題單元古村落課題研究,首次嘗試跨區域合作,集合了南海區、順德區三位老師共上主題單元課,以工作室組織、團隊共同研究、教育行政部門主辦為特點,以課題為項目的跨區域教研新常態,凝聚了團隊的共同智慧。

(三)跨學科融合體現綜合育人

本次主題單元教學以美術學科為切入點,融合了語文、地理、信息技術等學科,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教學通過描述璜溪古村之美、誦讀璜溪古村之美、共繪璜溪古村之美、宣傳璜溪古村之美等信息化的手段,盡顯跨學科融合的豐富性,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四)研究中凝練保護古建筑建議

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主題單元教學研究,讓學生領會文化發展的貢獻和價值,闡釋藝術與文化的關聯,形成對文物保護的意見和建議。教師指導學生給市政府寫信,對璜溪村長期有效的保護和發展提供有利的建議,讓保護古村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常態、責任與任務,讓學生形成對國家文化的認同、理解與支持,在藝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五、結語

本課題主要通過探索璜溪村歷史文化資源,采用主題單元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設計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沉浸式的美育熏陶,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鄉土主題單元課程體系,能實現跨學科深度學習,發揮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對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宗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文系廣東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2023年度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基于項目式學習的鄉土文化美育課程開發研究”(項目編號為:2023YQJK221)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彭吉象,項陽.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四個特點[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2:7.

猜你喜歡
單元教學
淺析初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關系
小學科學課“單元教學”有效策略初探
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化學平衡的移動”單元教學創新設計
運用分析、比較策略設計單元語言實踐活動
初中語文單元教學現狀與對策初探
“半成品”式的輔助學習要得嗎
“學講方式”在語文單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數學整體感知策略在單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略讀課文教學策略
單元教學模式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