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中華》防疫動員的內容、策略與啟示

2023-12-04 00:25陳佳麗謝天翔
傳媒論壇 2023年20期
關鍵詞:紅色中華衛生防疫社論

陳佳麗 謝天翔

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建立了以江西瑞金為中心,連接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以下稱為中央政府)。受長期戰爭、環境封閉等因素的影響,中央蘇區“生病害瘡”“流行疫病”問題凸顯。為此,中央政府面向全體群眾展開衛生防疫動員。作為防疫動員的關鍵渠道,《紅色中華》通過傳遞衛生政策,宣傳健康知識,有力地改善工農群眾落后的衛生觀念和生活習慣。

一、《紅色中華》防疫動員的內容

(一)報道疫病信息、監測受災情況

展現社會動態是《紅色中華》新聞報道的特征。在防疫動員中,《紅色中華》通過及時反映疫病動態信息,動態監測疫病受災情況,建立群眾對疫病的基礎認知,從而提高衛生意識。首先,及時跟進報道重大傳染病事件。1932年1月13日《紅色中華》刊登《富田一帶可怕的傳染病發生》,報道將疫病的“可怕”與生命相關聯,描述“該傳染病非常厲害,甚至一天死六十人左右”“不到一二天,厲害的不到幾個鐘點,就可以把生命送掉”[1]。通過對疫病動態反映,讓蘇區群眾了解傳染病的危害,為全域防疫動員工作奠定基礎。其次,監測統計全省疫病受災情況。1934年6月12日,《緊急動員預防赤痢》載道:“在中央蘇區,各地方的痢疾(赤痢及他種痢疾)非常流行,去年瑞京城市區之黃崗鄉,于兩個月內,因赤痢死亡四十人,壬田區之一鄉,在三個月內因赤痢死亡五十人……據報告,各省各縣都有赤痢散在流行,在紅軍中赤痢更多,據中革軍委總衛生部統計,在去年十月份,病員死亡數中,赤痢竟占全病人數百分之六十五?!保?]這篇報道詳細地描述1933年10月蘇區各地區發生赤痢的范圍、死傷人數等信息,反映疫病造成的嚴重后果。除上述疫病外,數據統計還關注其他傳染病的疫情,如肺炎、鼠疫、痘瘡、腦膜炎、瘧疾等。

(二)解釋防疫政策、社論引導群眾

在及時報道疫情信息的基礎上,《紅色中華》通過解釋中央衛生防疫政策,發表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社論引導輿論,發揮其“喉舌”的職責。首先,針對中心工作發表社論,動員群眾參與衛生運動。為保障工農群眾的健康和預防瘟疫的發生,臨時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在1932年1月12日發布“決定舉行全蘇區防疫衛生運動”的衛生政策?!都t色中華》響應政策號召,次日在頭版發表社論《大家起來做防疫的衛生運動》,指出衛生防疫運動是“為消滅殘酷的兇暴的國民黨軍閥更要強健自己的身體努力做防疫的衛生運動”,是“鞏固革命力量去爭取更大發展和勝利”“保障工農群眾和紅軍健康”的根本基礎[3]。該社論針對防疫運動的關鍵問題,從瘟疫產生的原因、易發生的區域、防疫衛生的具體辦法詮釋中央的衛生防疫政策,提升了群眾對防疫運動重要性的認知,增強了防疫動員的影響力。

其次,聚焦工作方法發表社論,指導群眾的思想行動。為推動防疫運動深入群眾,1933年初,中央再次發布“開展防疫運動”的衛生政策?!都t色中華》刊登社論《加緊防疫衛生運動》,指明“必須將這一次運動,做成極為廣泛的群眾運動,不管小孩子、老年人都吸收進來參加”。其中,社論強調防疫工作的開展需全民動員,并介紹了具體工作方法,如“要告訴他們必須要的衛生常識”“解釋各種傳柔[染]病的預防方法”“必須動員廣大群眾,去進行刷除的運動,檢查沒有深埋的尸體”“能夠注意到個人衛生和公共衛生的,給予鼓勵,相反的,則應給予社會的批評和督促他們糾正”等。[4]該社論對防疫運動推進工作展開了具體分析,將動員群眾的工作方法具體化細致化,為各縣級基層政府開展防疫動員提供專業性指導,也為蘇區群眾衛生意識的養成提供指導。

(三)傳播防疫知識,構建衛生觀念

受地形封閉、信息阻塞的環境影響,封建思想和糟粕文化是中央蘇區開展衛生防疫運動的一大難題。作為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通過頂層推動的方式辟除謠言,改善個人陋習,以達到破除蘇區群眾封建糟粕文化、構建科學生活方式的目的。

首先,《紅色中華》通過清掃封建迷信,建立正確的衛生觀念。1934年春,瑞金地方常流傳著“觀音菩薩顯靈”“包治百病”等流言。為宣傳科學衛生的生活方式,《紅色中華》發表《瑞金的防疫運動》,報道開門見山地指出瑞金地區封建迷信活動的本質,即“防范反革命分子利用落后群眾的迷信觀念,大造謠言,說什么‘天災人禍’的流行,只有‘誠心拜佛’才得免卻瘟疫或求得豐收”。在此基礎上,提出開展衛生運動是破除封建迷信的有效方式,“廣泛的深入衛生運動與打破迷信的宣傳,把衛生運動變成群眾運動之一,并建立最低限度的經常衛生工作”[5]。此外,《紅色中華》的機關報性質亦為反封建反迷信宣傳增添了權威性,如“這毫無疑問的是欺騙群眾的規劃,是反革命的陰謀,我們必須對這種造謠惑眾的反革命分子,予以無情的鎮壓,直至逮捕送到法庭去裁判”[6]?!都t色中華》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充分發揮其輿論引導和思想動員作用,引導工農群眾樹立科學的生活方式,祛除封建陋習與糟粕文化的影響,為革命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其次,《紅色中華》通過宣傳防疫知識,增強個人衛生意識。蘇區群眾常年存在著“隨意丟垃圾、隨地大小便、不講衛生”等根深蒂固的陋習。針對這些不良生活習慣,《紅色中華》在響應中央衛生政策的前提下,通過報道倡導改善個人衛生狀況,其主要聚焦在禁忌與日常習慣兩方面。在禁忌方面,《紅色中華》以強勢姿態和權威性語氣訴諸群眾不可做之事,如在應對死尸這一大傳染病來源時,要求“不準丟棄河中”;在飲食方面,明確提出“一切腐爛的東西不要吃”“禁食鼠肉、不吃塘水”[7]“不吃蒼蠅接觸過的食物”“不與病人共用具”等;在日常生活習慣方面,《紅色中華》則側重在個人參與衛生勞動、生活細節習慣上,例如倡導群眾“舉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大掃除”,要“掃除房屋、清洗溝渠、與燒垃圾、潔凈身體”“飯前洗手”[8]“蔬菜食物,選擇新鮮潔凈的”[9]“用石灰水撒在污穢的地方”[10]等?!都t色中華》通過倡導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讓每一位工農群眾都隨時隨地注意到衛生和清潔,有效地改善了當時蘇區“不愛講衛生”的社會風氣。

二、《紅色中華》防疫動員的策略

(一)立足預防視角的知識動員

《紅色中華》著力科普疫病預防知識,提高蘇區軍民的個人習慣和衛生意識。首先,普及通俗易懂的小常識?!都t色中華》通過簡明扼要、短小精悍的“小常識”版塊,促進疫病知識的傳播。1933年12月26日,“小常識”欄目發表文章《天花預防法》,指出感染天花(痘瘡)的癥狀,提出三點天花預防法。[11]一周時間內,《紅色中華》陸續刊登《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要列出隔絕病人、石灰粉消毒、高溫消毒和捂住口鼻等幾點預防方法。[12]簡潔明了的“小常識”,適應當時蘇區軍民較低的文化狀況,使群眾對衛生觀念有初步的認識。

其次,刊發解釋性的科普文章?!都t色中華》通過科學闡釋疫病產生原因及預防措施,促進群眾將衛生意識轉化為衛生習慣?!都t色中華》抓住指導工農群眾預防傳染病的中心工作。在1932年2月10日,《我們要怎樣預防瘟疫》提出預防是治療痢疾、天花、霍亂等疫病的關鍵,“惟預防辦法,最為上策”,報道介紹七種預防傳染病的辦法:“一是用種牛痘苗方法預防痘瘡;二是注意公眾衛生;三是注意飲食衛生;四是注意日常起居衛生;五是規范菜市場;六是勤洗衣物并高溫消毒;七是深埋死尸?!保?3]同時,《紅色中華》集中發表《緊急動員預防赤痢》《向瘧疾作無情斗爭》《肺結核(肺癆)預防法》等防疫科普文章,介紹傳染病的產生原因、類型特征、感染癥狀和預防方法,內容專業性強且通俗易懂,有利于群眾衛生生活習慣的養成。

(二)貼近群眾視角的情感動員

語式,即文字語言傳達的形式。為適應紅軍戰士和工農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狀況,《紅色中華》在開展衛生防疫動員時常采用貼近群眾的策略,通過實現情感共鳴來強化動員效果。

首先,常用祈使句來凸顯防疫動員的中心任務?!都t色中華》社論常見以祈使句作為標題,直白有力地開展防疫動員。祈使句常用作表示命令、禁止或請求。社論作為集中反映當前重大事件和迫切問題的立場、觀點、主張的重要體裁,常被放置在《紅色中華》的頭版頭條位置,相關社論標題如《大家起來做防疫的衛生運動》《加緊防疫衛生運動》等,既高度概況防疫工作的中心任務,又便于呼吁號召群眾參與,取得了有效的動員效果。

其次,常用短句、感嘆句來強調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都t色中華》報道中常見以感嘆句發出呼吁,通過情感渲染增加動員效果。如《加緊衛生防疫運動》中將講究衛生強調為革命的力量,“我們必須認識:加緊注意衛生,防止疾病的傳染,保護蘇區內沒一個工農勞苦群眾的健康,在目前與敵人作生死決斗的緊要關頭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增加和堅強革命的力量!”[14]《大家起來做防疫的衛生運動》亦用感嘆句指出不講究衛生習慣的危害,“他的傳染性是非常之快而且很危險的,輕者損害人的健康,重則犧牲無數人的生命,這是何等危險事呵!”[15]通過使用短句和增強情感渲染的感嘆句,生動直白地闡述了“參與防疫衛生運動”的中心思想,用簡短易懂的敘事形式讓群眾理解和接納,通過情感渲染引起群眾的廣泛共鳴,推動防疫動員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激勵與批評結合的正向動員

正向動員是《紅色中華》進行輿論引導的重要手段,是動員群眾的重要策略?!都t色中華》在展開防疫動員時,將鼓勵與批評相結合,既正面肯定工作成績,又犀利批評工作錯誤。首先,對取得動員成效的單位與個人給予認可和贊揚,以樹立工作榜樣、激勵鼓動群眾。1934年3月22日,《瑞金的防疫運動》提及瑞金九堡區的防疫工作,對其“召開會議、組織衛生委員會、村設衛生小組、衛生宣傳隊、消毒隊、掩埋隊”的防疫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并采用大量夸贊性的話語,如“大大提高積極性”“非常得力的幫助與指導”“積極的領導作用”等關鍵字詞,積極宣傳防疫衛生事業。[16]如《奉獻給第二次全蘇大會——紅色醫生的禮物》報道第五后方醫院醫務科長杜志賢的模范事跡,先后發明“用中藥制造瘧疾的小布丸”“茶嶺膏”,還將“熱心研究、繼續發明,減輕休養員精神上的痛苦,增加醫院的出院數量”“這對爭取戰爭勝利是又莫大的幫助,是值得我們頌揚的呵!”[17]可見,《紅色中華》對防疫事業中做出卓越貢獻的個人或單位,使用激勵性的正面文字進行報道,產生積極的動員作用。

其次,對防疫工作中出現的錯誤進行監督與批評,并要求及時改正?!度鸾鸬姆酪哌\動》一文嚴厲地批評總供給部糧秣廠因其“衛生工作差”,工作人員“毫無警覺”,導致鼠疫及其他疾病的發生,同時還指出中央農業學?!皩πl生工作尚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這一重大工作失誤,最后強調“這是忽視衛生工作所產生不良效果的例子”,必須立刻糾正。[18]《紅色中華》積極發揮輿論監督功能,對衛生防疫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腐敗現象進行揭露與批評,使各層級、各階段的衛生防疫運動及時修正偏差、步入正軌。

三、《紅色中華》防疫動員的啟示

總體而言,《紅色中華》作為蘇維埃臨時政府的“耳目喉舌”,在中央蘇區衛生防疫動員工作中呈現的傳播策略,對當下農村地區健康傳播仍具有一定的啟示。

(一)凸顯媒介“教育”功能,提升國民健康素養

《紅色中華》在防疫動員中承擔教育者角色,以傳播衛生知識為途徑,改善群眾迷信落后的觀念,幫助群眾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育功能作為大眾媒介主要社會功能之一,通過持續不斷的信息傳播來推廣和積聚知識。當前,針對健康素養普遍較低的農村地區,大眾媒介可以通過發布科學嚴謹的健康信息,加強大眾健康普及教育,進而實現其教育功能。如發行健康宣傳手冊、宣傳折頁和健康教育海報等,利用其圖文并茂、海量印刷、分發便捷等特點在農村地區廣泛傳播,科普疾病種類、應急措施、預防方法、自救步驟等健康知識;電視作為農村普及率較高的媒介,在健康知識傳播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養生堂》《健康之路》等健康類科普類節目,潛移默化地向大眾傳授知識,助力推動“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

(二)創新媒介傳播形式,提升群眾參與度

采用特殊句式、善用情感敘事等途徑是包括《紅色中華》在內的蘇區報刊開展防疫動員的主要方式,并且取得了行之有效的動員效果??梢?,傳播形式是影響知識傳播的重要因素。當下,我國農村地區健康傳播效果不甚理想,形式較單一、內容針對性不強。因此,創新傳播形式,提升群眾廣泛參與度是新時代農村地區健康傳播的題中之義。多媒體、短視頻、大數據、H5等新興技術與網絡平臺不斷涌現,主流媒體、政務媒體應著力創新健康科普文章、健康類短視頻等優質內容的呈現形式,運用多種途徑實現健康傳播在地化。例如利用短視頻、H5等媒介形式向群眾科普健康知識;利用手機短信周期性向農村用戶傳遞疾病預防知識、應急措施、健康小常識等。

(三)嚴格把關不良信息,正向引導社會輿論

《紅色中華》從頂層推動思想解放,以權威影響力辟除流言,并且通過社論正向引導群眾,動員群眾參與防疫運動,牢牢掌握輿論導向的主動權。當下,同質化、虛假信息等大肆在農村地區中傳播,并多以訴諸恐懼形式出現,這不僅容易引起農村群眾恐慌與動蕩,還嚴重沖擊著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對此,主流媒體應積極發揮自身權威性,主動發聲,加強對健康內容的監管,嚴格把關。如疫情期間政府借助縣級融媒體平臺及時澄清謠言,傳播真實、可信、有效的健康信息,使基層群眾了解最新疫情動態,安撫農村公眾情緒恐慌,防止情緒極化,有效發揮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猜你喜歡
紅色中華衛生防疫社論
新民周刊首屆青少年社論大賽獲獎名單
奶牛場衛生防疫工作要點
毛澤東在《紅色中華》報的新聞實踐與探索
關于社論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綜述
《紅色中華》與中央蘇區經濟動員
回顧“東方之星”沉船救援中衛生防疫的特點及做法
“8?12”天津港特大爆炸救援部隊衛生防疫實施
一種新型衛生防疫車結構設計
人民廣播事業的雛形——紅色中華新聞臺
紅中社全稱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