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究

2023-12-13 07:58□覃
人才資源開發 2023年21期
關鍵詞:現代化人才農業

□覃 杰 朱 騰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城鄉統籌發展以及鄉村振興建設中取得重大進展,但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鄉村呈現人才難引進、來了留不住的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 年12 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明確提出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先手棋,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鄉村振興呼喚更多的人才奔赴鄉村,為農村的現代化做出貢獻。地方高校作為教育高地、科研重地、人才集散地,對推動鄉村振興尤其是人才振興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在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時著力點應放在培養鄉土情懷、提升鄉土素養、激勵返鄉創業激情上;地方高校應探索高校和企業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協同提高人才綜合質量,造就與時俱進的創新人才,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搭建做出貢獻,并能通過人才的輸送有效賦能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面臨的人才困境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2021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提出不僅要將有技術、有知識、懂經營的作為人才,還將會治理、服務能力強的也作為人才。隨著鄉村人才內涵的擴展、人才隊伍的擴充,鄉村振興呈現出良好態勢。接受過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熟悉國家和民族歷史、愛黨愛國家的人才是文化振興的核心,他們能將文化傳播到鄉村各個角落,讓人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升;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技能培育、具備數字智能化操作能力的人才是產業振興的關鍵,他們能將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產業發展轉型,實現綠色農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接受過高等教育,對綠色低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會讓生態振興進行得更加順暢;接受過高質量教育,具備良好溝通能力、基礎辦公軟件操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人才能成為組織的黏合劑,提升組織的執行效率。

人才對鄉村振興如此重要,但實際上人才卻仍舊匱乏,尤其是發展能力欠缺的鄉村受限于生活和生產環境、薪資待遇、發展上限等,培養的人往往流了出去,外面的人不愿意來鄉村,使得人才入不敷出,總體呈現人才總量欠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夠、結構不優的現狀。

(一)從業人數下降,隊伍建設缺口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編纂的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01年總人口12762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8064萬人,占比37.66%,鄉村人口79563 萬人,占比62.34%??側丝谥鹉暝黾?,其中城鎮人口和占比都逐年增加,而鄉村人口和占比逐年減少,到2020 年總人口已達到141212 萬人,城鎮人口90220 萬人,占比63.89%,鄉村人口50992 萬人,占比36.11%。經過20 年的發展城鎮增加了42156 萬人,增長87.71%,鄉村人口減少了28571 萬人,降低35.91%。鄉村人口的萎縮必然導致就業人員的減少,鄉村從業人員從2001 年的49876 萬人降為28793 萬人,減少21083萬人,降低42.27%。就業人口降幅高于鄉村總人口降幅,說明第一次人口紅利帶來的勞動力增加、勞動效率提升所產生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因政策和環境選擇繼續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并不多,大多數從事非農業行業或者流轉到城鎮,剩下的多為兒童、老人、婦女,鄉村振興隊伍急需新鮮血液。

(二)受教育程度不高,創新動力不足

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產業現代化、治理現代化,在農村開設新型經營主體的創業者中初中、高中及??普急茸罡?,是農村建設的主力,這與中國國情有一定的關系?,F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農村教育資源和公共醫療資源稀缺,出生在農村的新時代青年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擁有自主的擇業權,越容易選擇條件更好、收入更高的大城市并在城市定居;反而是接受了基礎教育、對世界有正確認知和擁有了基礎學習能力的人員,他們進入社會早,不僅積累了農村經歷,還開闊了眼界、積攢了一定資金,更愿意選擇返鄉創業開拓農村市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業者根據生活工作經驗,能承擔好當前經營任務,但是想擴大經營、提升技術時就需要引進管理和技術人才,讓產業更加成熟和現代化。在政府的管理隊伍中,雖然加入了很多大學生村官,但是大多數基層干部仍然來自于鄉村,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對產業融合的概念模糊,對數字化等技能認識不足,對新生的技術與方法欠缺了解,故在科學創新動力上主動性不足、需求上能力不足。

(三)人才配置不優,現代化建設難度大

現階段鄉村人才不僅數量上不足、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配置不夠優化。一是農業生產經營人才普遍年齡偏大,家庭農場的創業者、農民合作社的帶頭人缺乏現代化種植理念和想法,同時長期從事傳統種植的農民欠缺現代化工具操作技能,無法發揮現代化種植的優勢;二是農村產業融合以政府為主導,吸引大型企業注入資金為動力,缺乏本地人才的牽頭,給鄉村帶來的附加值不高;三是公共服務人員流出嚴重,優秀鄉村教師和醫生是稀缺資源,因鄉村的平臺受限,很多會流向城鎮去更大平臺發揮作用,使得鄉村無法享受優質資源;四是鄉村治理隊伍忙于日常事務,部分為駐村干部,缺乏管理和政策實施持續性;五是缺乏科研場所、基礎設施,高科技科研團隊難以扎根鄉村。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需求

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為了建設好美好鄉村、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輸入大量的高質量農村實用型人才、科技創新型人才、公共服務型人才,培養能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等新科技、適應科學管理服務、適應農村環境、熱愛農村農業農民的“三適應三熱愛”人才。

(一)“三適應”是對人才的素質需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大幅提高,不再停留在進行春耕秋收的傳統農業及田間地頭的瑣事管理,而是朝著適應現代化管理要求、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技術、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即“三適應”轉變?!叭m應”是提高人才綜合素質的關鍵,適應現代化管理要求才能使得鄉村治理執行有效,才能將中央的精神、省里的政策執行到位,才能將保護農民利益作為管理出發點;適應高科技技術能提高辦事效率,農業的精細化和機械化離不開智能化操作、數字化平臺、專用軟件,農業產業的現代化離不開智能化測量、精細化品控、成熟的物流輸送、鏈條式加工方式等;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培養善于操作市場、懂得各種營銷方式的產業融合人才,市場決定了資源的調度,質量決定了產品的信賴度,品牌賦予了更多的附加值,從供給端進行改革才能讓農村生產的產品為消費者所喜愛。

(二)“三熱愛”是對人才的內涵需求

熱愛農村熱愛農民熱愛農業是對人才精神內涵的要求,熱愛能讓工作更有激情、傳播正能量、推進團結友愛。熱愛農村才會愿意留在農村、發展農村、振興農村,農村占地面積廣、人數多,從農村走出的人才也很多,現在鄉村振興對人才的渴望,讓熱愛家鄉、熱愛農村的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熱愛農民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根植于農村的農民是農村發展最基礎的力量,人才作用的發揮離不開走近農民,融入農民的生活。知道農民的疾苦,才能對癥下藥,通過自身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帶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熱愛農業才能為農業現代化尋找合適的出路,在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中農業始終是根本,沒有農業就沒有農業加工業,沒有“農文旅”,農業的現代化程度與工業服務業現代化差距大,正是熱愛農業的人才施展拳腳的大好時機。

三、地方高?!?2345”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高校與部屬院校在招生生源地和畢業后就業地選擇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往往錄取時本省份學生居多,畢業后愿意留在省城或者回到家鄉的居多,這就為鄉村振興輸送本地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提供了情感基礎。地方高校作為地方教育最高學府,在鄉村管理隊伍建設、技術人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輸送上承擔起人才振興橋頭堡的作用,為鄉村振興不停地注入新鮮血液。但目前很多地方高校與鄉村欠缺有效的連接,尚未構建高校與政府和市場的交流平臺,為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本文構建“1 平臺2 基地3生源4 課程5 能力”的12345 培養模式。

(一)1 平臺——集信息、人才、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在政府的帶領下,整合各類主體,建立“高校+孵化器+政府+企業”的創新載體集聚態勢和支撐體系,依托這個平臺,學校根據市場和政府所需要的人才要求,進行匹配的培訓和教導,持續地為鄉村振興輸送人才。通過平臺分享成果,吸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化服務業落戶鄉村,讓投身科研技術的人享受技術成果帶來的效益,同時讓經過培訓的技術能手和企業家在謀取自身發展的同時,愿意共享福利、共同富裕。

(二)2 基地——依托地方高校與鄉村兩基地

在校內設置實驗基地,在農村建立實踐基地,既能在校內進行專業技術科學研究,也能在農村深入田間地頭,為當地發展提供技術指導。首先,大力強化校內實驗課程,建立多方共享實驗基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人才隊伍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通過在農村建立實踐基地,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走入鄉村農戶,在理論中實踐,在實踐中強化理論、鞏固知識、掌握技能,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3 生源——地方高校為鄉村振興提供高層次人才、為當地農村的治理隊伍提供匹配的培訓、為返鄉創業的人才提供創業培訓

首先,地方高校每年都會有大量畢業生,通過“三支一扶”、選調生、返鄉創業等方式投身到鄉村建設中,不斷為農村發展和建設輸入新鮮血液,促進農村產業鏈橫向和縱向擴展。其次,鄉村原有的人才隊伍,雖然在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是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對人才隊伍素質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提升現有鄉村振興人才水平勢在必行。地方高校在培養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同時,通過繼續擴大教育范圍,創建成人教育、第二學士學位等,不斷滿足鄉村振興隊伍提升的需求。最后,針對返鄉創業人才提供創業培訓,愿意返鄉創業的人才是活躍農村市場的主力軍,他們自身也愿意參加社會類培訓,提升自己的管理和經營水平,并獲取政府創業相關支持。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師資源、教學場所便利、實驗室等科研基礎設施,為3 類鄉村振興的人才來源提供幫助。

(四)4 課程——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專業技能型課程、創業培訓技能課程、校內校外雙基地實踐課程

圍繞綜合性人才、復合型人才、實踐性人才的培養,打造出綜合素質過硬的技術人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既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包括教師在課程中融入的愛國愛黨愛鄉村的大愛情懷,這些課能增強學習者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愿意回到農村,服務鄉村,投入“三農”,將先進的知識、十足的干勁、開闊的視野帶入鄉村振興的事業中。專業技能型課程是高校按專業所設置的課程,如新材料科學技術專業、生物工程技術專業、經濟與管理類專業,這些課程的學習能讓培養的人才具備某方面的技能特長,能進行基礎的研究,為農村農業的發展建言獻策。創業培訓技能課程的開設則能通過授課教師對政策文件、調研數據等的解讀,了解本地民風民俗民情、鄉村振興堵點難點等,讓技術落地到當地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中,為管理者提供治理依據,為研究者提供歷史及現狀資料,為市場參與者提供一個了解鄉村發展的渠道。通過公文處理、辦公軟件培訓,提高基礎工作能力;通過創業等基礎技能的培訓,讓經過培訓的人掌握各種基礎技能且能啟發創業者的創業契機。校內校外雙基地實踐課程能讓學生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更早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在接受高校培養后接觸工作就能迅速進入角色,完成從知識到實踐、從學習到服務、從聽從到管理的轉變。

(五)5 能力——治理、技術、組織、管理、科技能力

加強對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所需能力的提升,高校應重點培養這5 類人才的專業基礎和實踐技能,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將理論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提升理論,增長才干,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猜你喜歡
現代化人才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人才云
邊疆治理現代化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