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土區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探究-以海倫市為例

2023-12-13 09:49雷琬瑩滕培基李娜
土壤與作物 2023年4期
關鍵詞:海倫市黑土種養

雷琬瑩 ,滕培基 ,李娜

(1.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2.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100049)

0 引言

我國東北黑土區是世界四大片黑土集中分布區之一,該區域發育的黑土是最肥沃、最適宜耕作的土壤類型之一,素有“一兩土、二兩油”的美稱。在黑土上發展起來的農業,雖時間較短,但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一年一熟制農業生產模式。長期以來,農業生產過程中種植和養殖要素的分離,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會污染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鄉村生態環境的平衡,影響地區發展。2020 年6 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和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明確畜禽糞污還田利用要求強化養殖污染監管的通知》(農辦牧[2020]23 號)[1],強調要全面推進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同時要加大環境監管力度,加快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2021 年4 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于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的通知》(農辦農[2021]10 號)[2],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發展,以推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為重點。黑龍江省海倫市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和畜牧生產大市,已成功入選我國畜牧大縣和畜禽糞污資源大縣名單。在該地區大力發展種植和養殖一體化的循環型農業生產模式,是改變傳統的種植和養殖環節分離,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實現鄉村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農業系統內物質與能量的閉環循環和高效利用,更是實現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必然之路。

循環農業是指運用循環經濟理論,注重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以科技進步與管理優化為支撐的一種低消耗、低碳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3]。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將農業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循環融為一體,以自身創新機制的運行和環境成本的內部化為方式,化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不平衡的矛盾,實現經濟與生態相協調的“雙贏”[4]。在我國,已有很多成功的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案例,最著名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塘”[5]、太湖地區的“糧-草-牧-魚”[6]等在濕地農業上發展起來的成功案例。在東北平原區,受氣候和區域環境的影響,循環農業發展較為緩慢;受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需要,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區域特色的循環型農業模式[7]。如遼寧省的“稻-蟹”綜合種養模式[8]、內蒙古自治區的“畜禽-沼(肥)-糧(果菜)-畜禽”[9]和“生態種植-肉牛和奶牛-糞肥-種植”區域生態循環模式[10]、吉林省西部的“葦-魚-蟹-菌”鹽堿濕地種養結合模式[11]和海倫市的“稻-草-魚-牧”復合農業模式[7]等。這些種養循環型農業生產模式的提出和成功實踐,都為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實用模式范例。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已發表的文獻多是針對某一具體區域開展的種養循環模式的應用實踐介紹,很少有文獻綜述性的介紹整個東北地區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的發展和應用實踐,關于不同循環農業生產模式下的生態和經濟效益的比較分析更是少之又少,這極大的限制了我們對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的認識,甚至會對區域內開展種養循環農業模式的實踐具有消極認識,影響種養循環農業模式技術的推廣應用。

本文通過查閱相關已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和信息,充分總結東北黑土區內的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特點,對比分析了不同模式下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再以位于松嫩平原北部厚層黑土區的黑龍江省海倫市為例,結合海倫市作為我國糧食和畜牧生產大市,大力開展的以草食家畜家禽(肉牛、肉鵝)為代表的持續高效節糧型種養循環農業模式的實際,重點闡述了海倫市開展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的發展歷程,進一步對比分析了海倫市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與循環農業模式的經濟效益;最終給出未來海倫市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的發展建議,以期為持續提高黑土系統生產力,保障黑土資源發展和永續利用提供參考依據,為東北黑土區甚至我國的循環農業發展提供借鑒。

1 東北黑土區種養循環農業模式特點及效益分析

受珠江三角洲地區“?;~塘”循環農業模式和太湖地區“糧-草-牧-魚”模式啟發,在東北黑土區,經過幾十年不斷的探索和嘗試,也研發出一系列具有區域特點和農業特色的種養結合型農業生產模式(表1)。根據已公開發表的文獻和資料總結,東北三省一區(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耕地類型以旱田和水田為主,東北旱田區域已成功實踐的種養循環模式包括:“畜禽糞便-肥料-種植”[12]、“玉米-鵝”[13-14]、“糧草輪作與奶牛一體化”[15-16]、“牛/羊-青貯玉米(苜蓿草)”[17]和“生態種植-肉牛和奶牛-糞肥-種植”[10]。

表1 東北黑土區現有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Table 1 The current cycled planting-livestock farming modes in Northeast China

“玉-鵝”種養循環模式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廣泛開展應用,已被證實是一種可以滿足玉米與鵝同步生長的健康生態型農業模式。與傳統玉米種植模式相比,“玉-鵝”模式下土壤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堿解氮等養分含量可分別提升39.3%、369.0%、92.2%和66.0%[13]。此外,鵝糞直接還田可降低堿性土壤的pH 值,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進土壤養分循環,實現土壤培肥和作物增產[14]?!凹Z草輪作與反芻動物一體化農田高效循環生產模式”是黑龍江省慧豐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生態環境院士工作站的專家們多年來與養殖大戶合作所取得的成果。通過優化配置農業生態系統中糧食作物和飼草飼料作物的種植比例,開展優質飼草種植-秸稈青貯-反芻動物飼養-有機肥堆腐還田-無公害作物生產等農牧結合高效循環生產研究。與常規耕作相比,采用高效循環生產模式后,可使大豆產量增加11.4% ~ 23.2%,玉米產量增加13.5% ~22.3%[15-16]。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畜禽-沼(肥)-糧(果菜)-畜禽”和“生態種植-肉牛和奶牛-糞肥-種植”區域種養一體化循環模式開展較多。實踐證明,集農副資源綜合開發與標準化清潔生產于一體的多元化種養循環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改善了周邊農業生態環境,減少了秸稈焚燒導致的空氣污染,使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效率從65%提升至71% ~ 75%,生態效益顯著[9-10]。

東北地區水田的種養循環模式主要有:“稻-草-魚-鵝-?!盵7]、“葦-魚-蟹-菌”[11]、“鴨-菌-稻”[18]、“稻-鴨”[19]及“稻-蟹”[20-23]循環模式?!傍?菌-稻”種養循環模式是黑龍江省五常市二河鄉基于5 年的生產實踐,建成的符合寒地黑土農業發展的以田養鴨、以鴨促稻、以稻育菌、以菌肥田的立體循環種養模式,該模式使有機稻米的品質和產量得到大幅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了0.05%[18]?!傍?菌-稻”共育立體循環種養模式在黑龍江省其它地區進行推廣示范均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18]?!叭?魚-蟹-菌”循環模式是在吉林省松嫩平原西部大安市大崗子鎮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的一種濕地保護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的鹽堿濕地種養結合模式,是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能夠自我維持的生態工程模式[11]。在牛心套保蘆葦鹽堿沼澤中養殖的魚和蟹的排泄物可以為蘆葦在生長期間持續供給補充養分,收割后蘆葦可用于種養食用菌,食用菌的栽培廢棄物菌糠又可經過處理制成肥料和餌料,重新投入葦塘,實現“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種養循環與資源化利用。該模式實施后,生態綜合恢復效果顯著,蘆葦的光合速率提高了5 倍,光合固碳能力增強;水質凈化作用明顯改善,蘆葦沼澤對上游來水中的總氮和總磷去除率可達70%以上;同時鹽堿沼澤中高等植物、鳥類與魚類等物種多樣性水平也明顯提高。該模式年收獲蘆葦產量超7 000 t,平均每噸干蘆葦生產0.7 t 以上的鮮食食用菌,此外,每公頃蘆葦鹽堿沼澤還可產成蟹40 kg,牛心套保蘆葦鹽堿沼澤年總產值可達1 千萬,經濟收入十分可觀[11]?!暗?鴨”共作模式是在吉林省梅河口市通過10 余年生產實踐總結出的具有經濟和生態雙重效益的種養循環模式,現已在該地區大范圍示范推廣。種植稻花香大米每畝可收入6 976 元,養殖鴨子每畝地產值為7 136 元,去除水稻種植、養鴨、肥料成本和人工及機械的投入費用,每畝收益可達4 102 元[19]?!暗?蟹”和“稻-魚”綜合種養模式是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地區實施最普遍的種養循環模式[20-24],不同地區的生產實踐均證實了在稻田中發展漁業是實現經濟收入增長與生態和諧雙贏的重要途徑。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推廣后,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可分別減少超過15%和10%,在保證產量不減的同時減肥減藥,還提高了稻田土壤肥力,生態效益顯著[20]。在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稻-蟹”綜合種養模式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稻蟹共育后水稻品質大幅提高,每千克稻谷價格提高0.5 元左右,每畝產蟹15 ~ 20 kg,平均每畝增收約1 200 元[8,22]。

總體而言,以上模式中,旱田的種養循環模式通過優化種植養殖用地,屬地化種植養殖鏈條的各要素,變廢為寶,延長農業產業循環鏈條,將畜禽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畜禽糞污轉換成為農業種植中的寶貴養料,減少了化肥的施用量,高效降低了養殖廢棄物污染,達到了一廢多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目的。水田的種養循環模式通過在稻田發展漁業和建立水稻、禽類和菌類共育的立體農牧循環種養體系,解決了糧食品質與生態不平衡的矛盾,也實現了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經濟增收。東北三省一區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在實現農業系統物質和能量內循環的同時,也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系統產能,減少了病蟲害發生,恢復了土壤健康指標,提高了單位面積內的經濟產出。因此,在東北地區實施和創新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生產模式是不斷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實現黑土保護與利用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和手段。

2 海倫市開展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的發展歷程

海倫市位于松嫩平原北部的厚層黑土區腹地,擁有珍貴而富饒的黑土地資源,作為農業大縣,種植業和養殖業一直是海倫市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多年來,海倫市的農業發展策略在種植業和養殖業連接環節上集中發力,依托“寒地黑土”和“黑土硒都”的地域品牌,工作重點完成了由抓總量向提高農畜產品品質和質量目標的快速轉變,農業模式也實現了從種養分離的傳統農業向種養循環一體化的現代農業方式轉型發展,在種養結合和循環農業方面展現了獨特的區域特色和廣闊的發展潛力。

關于海倫市的種養循環模式,早在1986 年就開始了初步探索嘗試。韓曉增等[7]在充分借鑒南方濕地生態系統的成功經驗后,率先在海倫市百發村進行實踐,提出了“稻-草-魚-牧”復合濕地農業模式,循環鏈條為水稻的副產品喂養牛鵝,牛鵝的糞便入塘養魚,魚的排泄物和底泥歸田,供給作物生長所需養分,往復循環。為期三年的探索實驗發現,由于在該系統內,外部輸入的養分在內部多次循環利用,氮磷養分元素在系統內達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該生態系統能量流動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三年時間系統內凈生物產能增長了22.7%,并在系統內結構完善以后產能量趨于穩定,還可抵抗自然界旱澇的影響。此外,優化后的“稻-草-魚-牧”復合農業模式既提高了系統中能量轉化效率和物質循環的速度,經濟效益又得到了明顯提升,畝產值為469.39 元,每畝純收入為355.1 元[7]。此成功案例為海倫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非常有效且實用的模式借鑒。

隨著國家和政府對畜禽養殖業的鼓勵和扶持力度的加大,海倫市養殖業迅猛發展,大量養殖場迅速落地建成,并呈現投資大、規模大、標準高的特點。養殖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畜禽糞便的合理化處置與糞污污染鄉村生態環境等問題也隨之而來。為此,海倫市積極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探索綠色種養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并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一直都在尋求合適的能促進資源利用最優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循環農業模式的構建和優化發展。結合自身面臨的問題和區域特色,重點圍繞黑土地保護和利用的核心問題,綜合考慮農業系統內的多要素、全鏈條、高附加值和環境友好屬性后,在已成功實踐的“稻-草-魚-牧”復合濕地農業模式的基礎上,2005 年韓曉增等[16]再次積極探索具有區域適應性的旱地農業生產模式,提出多鏈條多要素的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糧草輪作與奶牛一體化產業技術模式”,率先實現了“牧草肥田、以草代糧、以牛增效、以糞肥田”。該研究以慧豐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為示范基地,以東北黑土區典型農業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集成組裝適于海倫市氣候特點的優質青貯玉米品種篩選和種植配套,青貯玉米及甜菜渣青貯高效利用,牛飼養過程中高效養殖技術,反芻動物飼料添加劑技術以及奶牛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等多項技術,開展農牧結合型農業高效循環生產關鍵技術試驗研究和推廣示范,累積示范應用81 萬畝,增加純收入約640 萬元,增加產值約1 200 萬元[16]。該案例的成功實踐也推進了海倫市的生產規模由初期的自我消納模式逐漸向規模集約種養循環一體化轉化,即實現由早期的對擁有種植土地的散戶和家庭農場型養殖場,實行種養循環一體化,利用養殖場戶自有或流轉的土地消納養殖場糞污的模式向大型規?;笄蒺B殖場、加工廠、大型農業合作社聯合的種養循環一體化轉變。

近些年來,海倫市政府為積極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生態和諧、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先后制定了《海倫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方案》[25]、《海倫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26]和《海倫市種養結合發展規劃》[27]等行動方案。海倫市踐行以綠色生態發展為理念,保障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安全、促進畜禽養殖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為主線,以規?;笄蒺B殖場、畜禽養殖專業戶和散養密集區為重點單元,以種養結合資源化利用為根本途徑,深入落實《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28],著力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資源化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自海倫市政府對實施種養循環一體化模式的重視程度與推廣力度加大以來,該地區的畜禽糞污利用率逐年穩步提高,2017 年畜禽糞污利用率為65.6%,2018 年為69.5%,2019 年達到73.4%[29]。除了考慮到種植和養殖單元的有機整合,海倫市還充分考慮畜禽糞污的特殊性,發揮畜禽養殖在農業生態循環中的關鍵作用,把資源化利用作為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優先選擇;依托種植業,通過有機肥加工、沼氣工程等途徑,加速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發展,突破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瓶頸。結合實施黑土地保護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經驗,集成推廣了畜禽糞便堆漚還田、沼渣沼液無害化處理還田等有機肥還田技術模式,增強了技術的支撐。2020 年上半年畜禽糞污產量59.2 萬t,還田利用量45.2 萬t,還田利用率達76.4%[29]。

為繼續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促進種養循環,實現糞肥還田和化肥減量增效的目的,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2021 年開始,海倫市在長發鎮、永富鎮、前進鎮和東林鎮4 個鄉鎮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共建立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面積10 萬畝。此外,為了提高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技術水平,構建畜禽養殖污染處理設施及資源化綜合利用長效運行機制,還遴選了3 家運行模式佳、處理設備全、技術力量強的企業和合作社作為糞肥收集處理還田的主體,搭建了糞肥還田平臺,以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目前,該項目的實施已卓有成效,成功集成推廣了畜禽糞便堆漚還田、沼渣沼液無害化處理還田等有機肥還田技術模式。海倫市每年能夠生產13.2 萬t 有機肥料,可替代約4.4 萬t 無機肥料使用,按化肥平均每噸價格為3 600 元計算,可節約資源、能源成本達1.584 億元。同時,有機肥拋撒還田后,每畝農田平均可減少化肥用量達30%,化肥節本每畝45 元,每畝增產30 公斤左右,畝增收60 元左右,畝綜合增收105 元左右[30]。

3 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的未來發展建議

2022 年8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31]正式實施,這標志著我國對黑土地的保護和重視程度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強黑土資源的保護,就是要實現黑土資源在被利用的過程中完成保護,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將是未來黑土區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為此,對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集成種養一體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黑土退化阻控和提質增產等多要素兼容、多物質流通、多過程循環、多方面協調的產業發展鏈條,優化區域資源配置,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通過借鑒不同地區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并充分結合海倫市種植業和養殖業實際情況,優化提出一套比較系統全面的旱地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的框架(圖1)。該框架模式在現有的玉米種植-玉米青貯飼料-養殖肉牛-糞肥還田4 個種植養殖單元的基礎上引入草食禽畜高效飼養生產單元,通過種植優質經濟作物-采用青貯技術最大限度保存作物養分-經草食家畜過腹增值生產高級畜產品-畜禽糞便腐熟堆漚有機肥-有機肥還田培肥地力等環節,開展鮮食玉米品質提升、秸稈高效青貯加工、草食家畜高效飼養、畜禽糞便快速發酵、黑土耕層肥力快速提升等研究,突出“土壤(及土壤微生物)-作物-禽畜”生態系統食物鏈關鍵技術接口的高效耦合集成,達到“玉米青貯、以草代糧、以禽畜增效、以糞肥田、秸稈換肉”的目的,實現種養一體化、經濟效益最大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黑土保護與綜合利用最優化,為黑土區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提供理論參考。

圖1 旱地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的框架模式圖Fig. 1 The cycled planting-livestock farming mode of "maize-goose-cattle-organic fertilizer" in dryland

在該框架模式中,最好選擇集中連片的田塊種植青貯玉米,在玉米長至1 m 左右時將雛鴨、鵝放入田間,鴨、鵝通過啃食玉米老葉及雜草減少除草劑用量和養家禽的飼養成本;鴨、鵝的排泄物作為有機肥還田供應玉米生長,可替代部分化肥的施用。青貯玉米收獲后通過青貯加工成為肉牛養殖的飼料,肉牛糞便通過微生物菌劑快速發酵腐熟堆制成有機肥料,直接歸還于種植青貯玉米的耕地;鮮食玉米和養殖的禽畜產品可直接出售或加工,實現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玉米-家禽-肉牛-有機肥的養分內循環。同時,玉米秸稈、田間雜草等作為養殖飼料,其來源健康綠色,有機肥還田最大限度保證了食品安全,維護人類健康,也消除了化肥肥效緩慢的弱點。這一框架模式是一種生態、環保、高效型的提高農田耕地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可以實現一田多用,一地多收的合理循環利用。鴨、鵝在生長期間啃食玉米根部的老葉和雜草,可有效改善玉米田間通風透光狀況;鴨、鵝在田間活動時還會啄食裸露于地表的玉米須根系,促進玉米根系的深扎,提高玉米植株抗倒伏能力和玉米產量[13,32]。此外,玉米行間養家禽既可以豐富家禽所吃食物的種類和物種的多樣性,還可抑制田間雜草和控制蟲害,減少農藥(除草劑和殺蟲劑)的噴施,在節本增效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家禽糞便直接還田可取代部分或全部的化肥投入,即可減少化肥的施用量,節約投入成本,也可有效提升土壤的肥力狀況,沃土肥田[18]。玉米收獲后通過青貯可最大限度的保存秸稈中的養分,可直接加工成肉牛飼料,經過牛的咀食和體內消化分解排出體外,減少養分的浪費。牛糞做成有機肥歸還農田使其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有效阻控或減緩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雷琬瑩等[33]利用海倫站長期定位實驗數據,分析發現有機糞肥還田可以顯著增加黑土有機碳含量,并且還田年限越長土壤有機碳含量增長越高,超過連續8 年的有機糞肥還田,農田黑土增碳率可達16.6%。

據不完全估計,此框架模式在確保循環鏈條完整、生態系統內部可以自給自足的條件下,每畝農田可節約種植和養殖成本,同時額外增加家禽肉產品和蛋制品收益可達1 500 元以上,農業廢棄資源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節本增效明顯。同時,建議考慮開發和挖掘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生態農畜產品品牌,因地制宜的選擇不同的畜禽動物和地方優勢經濟作物品種,如玉米種植-玉米青貯飼料-養殖肉牛(肉鵝)-糞肥還田、玉米種植-玉米秸稈栽培菌類培養基-菌糠還田等種養結合模式,兼顧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黑土地保護利用,以期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樣板和技術支撐。

4 展 望

黑土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用養黑土地是關鍵,全面實施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模式是構建農業系統內循環模式、資源和效益最大化、最終實現黑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中涉及多個環節,包括經濟作物-草食家畜-土壤等諸多生物及環境因素,同時也包括經濟作物品種篩選、種植技術、青貯技術、家禽高效飼養技術、有機肥快速熟化技術、有機肥施用技術等諸多方面。通過以上關鍵技術的優化、集成和組裝,可以提高農田系統養分循環效率、提升土壤肥力、增加經濟效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意義重大。

在今后的發展中,黑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生態環境友好型技術模式的研發與構建、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和科學宣傳推廣、公眾的參與度和配合度都至關重要。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和實施主體都要嚴格遵循最新頒布的《黑土地保護法》的要求,建立針對性、系統性的黑土地保護制度,堅持用養結合,促進形成綠色可持續的黑土區農業發展模式。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不同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改變種養循環鏈條的要素,構建因地制宜的種養結合型農業循環模式。如延長循環鏈條,增加食用菌栽培與廢棄菌糠還田環節;玉米秸稈收獲后可作為食用菌的培養基,生產食用菌;廢棄的菌糠再次還田,培肥土壤。

(2)種養循環模式的研發與建立還有諸多重要環節與技術需要攻關突破,在推廣應用方面,與當地農民、合作社和政府間的協調合作的重要性仍需關注。需加強公眾參與度,讓廣大農民自愿加入到種養循環型農業生產模式中,以保障黑土區循環農業模式的規模性和可持續性發展。

(3)建立黑土資源保護和生態補償制度。未來的政策需要制訂促進農業系統內部(種植業與養殖業)自我調節和執行的可持續性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以確保黑土資源最優化配置,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猜你喜歡
海倫市黑土種養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基于Sentinel-2遙感影像的黑土區土壤有效磷反演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循環種養 帶富鄉鄰
鄱陽縣富大種養專業合作社
海倫市大豆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黑龍江省海倫市永和鄉中心小學簡介
海倫市古箏社會教育現狀
促進海倫市玉米生產的對策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