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眾視角下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戰略目標與推進路徑

2023-12-15 00:17
出版科學 2023年5期
關鍵詞:出版業中國式權益

叢 挺

(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200093)

1 背 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心任務,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從主要特征、本質要求、總體目標和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等方面全面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作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出版業在滿足廣大讀者閱讀學習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發展上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更好地貢獻出版力量,推進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是應有之義。作為探索人類文化傳播與文明傳承的重要驅動力,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既具有各國出版業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國自身國情和制度的中國特色。系統回答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時代命題,揭示其發展動力與目標,是中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服務文化自信自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出版強國的使命所在。

當前關于出版業現代化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展開,包括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與發展歷程[1][2][3]、出版在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4]、出版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5][6]、出版業和出版企業高質量發展與現代化進程[7][8]等。然而現有研究大多是探討出版在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支撐作用,從多元視角觀照出版業現代化發展的研究有所欠缺,尤其是結合受眾視角,對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發展趨勢研究較為缺乏。

作為傳播學領域的基礎概念,受眾在廣義上指信息傳播的接收者,應用到不同領域可轉化為用戶、讀者等。受眾理論雖起始于西方傳播學對傳播效果的探索,但經過近一個世紀來國內外學者的持續研究,已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受眾觀,包括作為大眾的受眾,作為社會群體的受眾,作為“市場”的受眾,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作為人民的受眾等,為理解和闡釋出版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立足受眾視角,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出發,研究出版業現代化發展的科學內涵、戰略目標與推進路徑,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價值。

2 基于受眾多元向度的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論述中,其核心是圍繞人的現代化展開,從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等多種角度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研究提出的受眾視角,本質上是遵循“人的現代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以下主要從受眾的主體向度、需求向度和權益向度,系統闡釋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2.1 基于受眾主體向度的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

主體性是自主性、獨立性、自由性和創造性的統一體,是現代性的基本價值原則。中國式現代化高度重視人民的主體性,牢牢把握人民的主體性地位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全面發展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受眾主體性是人的主體性在信息傳播活動中的延伸,指的是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根據主體自我與勞動實踐的需要, 有意識地、批判地、自覺地進行信息選擇與吸收的一種素質[9]。相關學者從知識受眾角度提出受眾本位觀,強調受眾作為主體的價值[10]?;谑鼙娭黧w向度的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是將人作為價值主體,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本質價值追求,不斷推動出版業由傳統向現代轉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推動人的活動的全面發展,受眾通過自主性的閱讀學習活動來發展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內的各種合理需要。二是推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在知識的獲取和分享過程中,人們形成價值認知,獲得價值認同,實現個人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三是推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通過閱讀和交流,使受眾個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提升,形成獨立的價值觀,并且增加社會群體的豐富性。四是推動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通過出版發行活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全民素質提升,《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就將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作為精品出版的核心目標。五是推動人類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業始終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將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作為重要發展目標。

2.2 基于受眾需求向度的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

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10 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11]。社會需求是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而社會需求往往以社會矛盾的形式表現出來。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在出版領域,這一主要矛盾則表現為受眾日益增長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出版生產之間的矛盾。

作為消費需求在出版傳播領域的體現,受眾需求反映的是信息或知識接受者對購買出版商品的意愿和能力?;谑鼙娦枨笙蚨鹊闹袊匠霭鏄I現代化是在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理念的前提下,將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重要目標,持續推進出版業現代化進程。受眾需求對出版業現代化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國作為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其背后所蘊含的大規模且持續增長的知識文化需求是出版業現代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其次,伴隨著全球科技浪潮和社會經濟發展,受眾需求趨向個性化,不同群體之間的需求呈現高度異質性特征,驅動出版業多元化供給,推動出版原創能力提升與精品生產機制建設,引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最后,在數字化背景下,受眾注意力正快速由單一媒體轉向多元融合媒體,并呈現出與傳統出版環境下不同的消費行為模式,由此帶來巨大的創新機遇和挑戰,驅動出版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深度融合發展。

2.3 基于受眾權益向度的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

權益是公民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通過法治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

受眾權益作為公民權益在傳播領域的延伸,雖然不是嚴格的法律概念,但側重于將受眾作為權利主體加以考察,指的是享受各種傳播服務及相應的物質、社會保障的公眾權利和利益[12]。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新聞傳播受眾權益包含通過傳播視聽閱讀接受教育的權益,通過傳播視聽閱讀進行文化娛樂欣賞的權益,通過傳播視聽閱讀獲知自己需要、法律允許公開傳播的新聞性、實用性信息的權益,通過傳播媒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表達的權益、參與傳播的權益,傳播消費、傳播服務社會保障的權益等[13]。王子舟教授通過對知識受眾的分析,將其所擁有的權益分為平等獲取知識權,自由選擇知識權,知識信息知情權,知識服務保障權,批評、建議和監督權[14]。借鑒相關學者研究,結合出版受眾行為的特點,可將出版領域的受眾權益理解為讀者權益,指的是讀者利用出版物等相關資源和服務,獲取知識和信息,提高自身科學文化水平,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文化權益,一般分為科學知識公平獲得權益、精神文化成果享有權益、精神文化產品再創造權益。當然,任何權益都是與責任相對應的,受眾在合法享有一切正當權益的同時也必須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受眾權益對出版業現代化的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提升出版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為文化權益的重要組成,受眾權益,特別是涉及義務教育階段的讀者權益,對引導完善出版領域的法規制度體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進出版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二是有利于出版從業者理解、把握出版事業宗旨的精神實質,強化受眾權益意識,有助于提高出版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質,把為人民服務的出版方針落到實際工作中,切實維護受眾權益,優化出版服務效能。三是有助于指導公民樹立正確的受眾權益意識,通過加強相關法律宣傳和引導,指導公民合法行使相關權利,認真履行相關義務,保障自身權益,促進社會整體現代化水平提升。

3 受眾視角下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戰略目標

通過對受眾多元向度下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揭示,本研究進一步提煉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受眾主體導向的讀者價值體系現代化、受眾需求導向的出版市場體系現代化、受眾權益導向的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

3.1 受眾主體導向的讀者價值體系現代化

受眾主體導向的讀者價值體系現代化是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讀者作為出版物的閱讀者和消費者,是出版業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直接體現,是一切出版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于讀者價值,相關學者從市場營銷學的顧客價值、消費者價值等相關概念出發,分別從感知識別觀、理性對比觀、情感觀和體驗觀等維度總結讀者價值概念[15]。相比于基于供給方立場的出版價值,讀者價值側重于從接受方角度揭示其價值內涵,即讀者感知到出版發行活動傳遞的利益、價值。

所謂讀者價值體系,是不同層次和維度讀者價值的統一體。研究讀者價值體系的目的在于解構不同讀者價值要素之間的結構關系,建構功能完備的讀者價值體系。參考現有研究成果,站在文化商品接受者維度,可將讀者價值體系分為功能價值、情感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所謂功能價值是指讀者從出版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而獲取的直接效用,如一本書承載的知識具有實用性,能滿足讀者的實際需求。情感價值是指讀者從出版產品或服務中所獲得情感層面的效用,有些讀者在購買某位作者的作品時出于與該作者的情感連接,這會使其在消費體驗過程中增加從該產品上獲得的情感價值。文化價值則是指讀者通過消費出版產品或服務而獲得文化品位提升的效用,如讀者在消費某些出版產品過程中對其文化內涵的充分認同,實現文化品位提升,從而收獲其文化價值。精神價值是讀者價值體系中的最高層次,是讀者對出版產品或服務品牌價值觀的高度認同,從而產生的心理共鳴乃至于精神互動。除了上述價值要素,跳出單純的消費者維度,讀者價值體系還包含作為參與方的讀者價值。正如本雅明所言,“接受者(讀者、觀眾、聽眾等)不僅是從前意義上的消費者,而成了藝術生產積極的參與者”[16],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讀者成為知識生產和傳播活動的價值共創主體[17],深度參與作品的價值生成過程。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讀者作為接受方深度參與作品的意義建構,通過對作品的反思性認識,形成作品完整的知識價值呈現;二是讀者作為參與方,通過文字表達和情感分享等方式,實現高階價值共鳴,放大情感價值、精神價值。

關于不同層次讀者價值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不同層次的讀者價值之間存在客觀差異,反映了人對價值認識的程度不同。功能價值一般對應的是價值認知,即讀者對產品或服務形成的概念、知覺和判斷;情感價值對應的是價值認可,即讀者對產品倡導的理念產生了信任,但尚未達到一致的程度;文化價值對應的是價值認同,即讀者對產品或服務品牌所倡導價值觀具有主動趨向性;精神價值對應的是價值共鳴,即讀者對相關出版品牌形成高度認同甚至信仰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不同層次的讀者價值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和轉化的可能,如功能價值在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會轉化形成相應的情感價值和文化價值,而精神文化價值則建立在高水平的功能和情感價值基礎上。

讀者價值體系現代化是在依循讀者價值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出版活動,實現不同層次讀者價值的全方位提升和新的讀者價值持續生成。功能價值層面,通過高質量出版內容生產和制作,擺脫低水平重復生產,打造出版精品,提升讀者實際閱讀收益。情感價值層面,通過為讀者提供獨特的出版產品和服務體驗,超越單純的圖書消費,與讀者之間建立起穩定的情感聯系。文化價值層面,通過賦予出版品牌以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文化身份概念的承載者,提升讀者的文化審美品位。精神價值層面,通過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整合出版企業價值觀、社會主流價值觀,從人類價值取向和人性需求層面,實現出版品牌與讀者的精神聯結,影響和塑造讀者價值觀。當然,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讀者價值體系現代化還體現獨特的中國特色。出版業在滿足讀者精神文化需求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在精神層面有效引導讀者,通過將滿足需求和價值引導相結合,賦予廣大讀者以強大的精神力量。

3.2 受眾需求導向的出版市場體系現代化

受眾需求導向的出版市場體系現代化是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體現。出版市場體系作為文化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指的是各類出版產品和服務市場、出版生產要素市場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出版市場有機整體。建立現代出版市場體系對建設文化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起到重要基礎作用。出版市場體系由各類出版子市場構成,具體包括出版產品和服務市場、出版要素市場、出版經營組織及中介市場等。其中出版產品和服務市場是提供與受眾各類精神文化需求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市場;出版要素市場指的是生產出版產品和服務所必需的有形或無形的要素和資源所構成的市場,一般由資本市場、人才市場、信息技術市場、產權市場等多個市場構成;出版組織機構即參與出版經營交易活動的市場主體和文化中介組織,前者以出版企業為代表,后者包括各類出版行業協會、信息服務機構等。

受眾需求導向下的出版市場體系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求下,針對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的總體目標,圍繞出版受眾需求方向,持續健全完善出版市場體系的過程,包括市場主體現代化、資源配置現代化和體制機制現代化。具體而言,在微觀經營機制方面,推動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充分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建立健全現代出版企業制度,激發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在資源要素配置方面,優化提升各類出版要素資源質量,特別是數據等新型資源要素,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增強資源要素保障能力;在市場制度建設方面,完善出版領域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出版資質管理和從業人員信用管理。

3.3 受眾權益導向的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

受眾權益導向的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是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保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公共服務體系是指與出版產業相對應、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以社會效益為首要目標的各種具有公益性質的出版機構和服務的總和。加快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既是推動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任務,也是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

參考《國家“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對公共服務的分類標準,出版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包含兩類,即出版基本公共服務和出版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其中出版基本公共服務是保障全體人民基本文化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出版公共服務,如面向老年人、盲人等特殊人群的閱讀服務等,這些服務主要由政府承擔,出版機構和公益性社會機構作為重要支持方保障供給。出版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更高層次文化需求、保障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場自發供給不足的服務領域,政府通過支持公益性社會機構與出版機構,加大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推動重點領域非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發展,如農家書屋數字化服務升級等。

受眾權益導向下出版公共服務現代化是以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為目標,推動出版公共服務體系向更廣空間和更深層次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出版公共服務的發展過程,包括公共服務模式創新、供給效率和質量提升,社會文化氛圍打造等方面。具體而言,在出版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導向,強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重點解決社會弱勢群體、邊緣群體的閱讀資源供給,推進盲人讀物出版和盲人閱讀推廣等工作。在出版非基本普惠性公共服務方面,以滿足并提升社會文化需求為導向,在政府引導支持下,出版機構聯合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全民閱讀推廣,推動農家書屋數字化升級改造,增加優質內容供給,優化服務品質和效能,提升全民閱讀參與度和影響力。

4 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面臨的現實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一系列積極成就,黨對出版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出版治理效能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可度顯著提升;出版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在提供豐富優質精神食糧的基礎上,不斷有出版精品力作問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農家書屋、線下實體書店建設有效推進,面向特殊群體的出版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日益完善。

然而,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出版強國進程中,出版業發展仍面臨一系列現實挑戰。讀者價值體系現代化建設方面,出版機構和從業者對讀者價值的重視程度亟須提高,對不同層次的讀者價值,尤其是精神價值的挖掘有待加強。在出版市場體系現代化建設方面,市場主體創新活力不足,出版發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包括數據、產權在內的出版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制度環境仍需完善。在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現代化建設方面,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出版公共服務,特別是閱讀推廣,但在出版融合發展背景下,公共閱讀服務建設面臨諸多挑戰,突出表現在重硬件輕服務,重過程輕效果,重管理輕保護等,如何有效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將閱讀推廣工作和面向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保障落到實處,是出版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

5 受眾視角下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路徑

根據對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和發展目標的分析,結合當前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將從受眾視角探索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路徑。

5.1 回歸受眾本位,推進不同層次讀者價值聯動

站在人的主體性立場,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要回歸真正的受眾本位?!艾F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3.0:從價值到價值觀營銷》中提到,“價值驅動營銷的興起,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好,市場已經成為具有獨立思想、心靈和精神的完整個體”,與傳統出版營銷活動中從工具理性層面強調的以讀者為中心不同,基于受眾本位的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是從價值理性層面出發,將讀者視為具有多維度、受價值驅動的獨立完整的個體,通過富有成效的出版活動,實現與讀者的價值共鳴。而受眾本位并不意味著出版機構單純對讀者的供給滿足,而是在供給滿足與價值引導之間尋求平衡,在尊重讀者主體性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價值引導,從而實現人文價值的傳遞。

出版業在回歸受眾本位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多層次的讀者價值傳遞,既不是單純提供功能價值,也并非孤立地訴諸精神、情感鏈接等高階價值,而是實現不同層次讀者價值的有效聯動,特別是通過價值共創機制,提供超越出版物本身的價值輸出,持續提高讀者的感知收益。譬如,當下關于主題出版,時常聽到一種說法:主題出版物“有意義”且意義抽象宏大的比比皆是,但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卻鳳毛麟角[18]。主題出版機構突破內容同質化、表達方式老化、宣傳方式陳舊等問題的關鍵在于將讀者價值理念貫穿出版全流程,從內容題材與讀者的接近性、創作過程與讀者的互動性、營銷推廣與讀者關聯性等方面加以提升,實現主題出版物在價值認可的同時更有價值共鳴,“叫好”的同時更“叫座”。

5.2 需求牽引出版市場存量激活與增量開拓

推進需求導向的出版市場體系現代化發展,一方面需要充分滿足現有市場受眾需求,挖掘資源潛力,激活出版存量市場;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產品、組織、產業層面的創新,創造新的受眾需求,拓展出版增量市場,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圍繞激活出版存量市場,出版業現代化應強化內容資源整合,暢通產品流通渠道,優化市場體制機制,進一步破除阻礙出版資源流通的壁壘。具體而言,可從發行渠道、資源要素配置和市場制度環境等方面展開。發行是出版市場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直接關系到出版物能否順利到達目標讀者[19]?!冻霭鏄I“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中專門針對出版發行業發布《出版物發行業“十四五”時期發展專項規劃》,體現出對出版發行業現代化發展的高度重視。根據開卷統計數據,當前以實體書店、網上書店為代表的傳統發行渠道銷售面臨不同程度的下滑,短視頻電商作為新興渠道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聚集越來越多的用戶注意力[20],其背后是讀者消費需求和消費模式的變化。出版發行企業應適應市場環境變化,以新興渠道建設為抓手,帶動傳統渠道轉型升級,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最大限度釋放優質出版產品的市場價值。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方面,出版平臺企業應以服務出版流程管理智能化為導向,著力提升行業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加強出版資源和運營環節的數據整合,更精準地滿足現有市場需求,實現科技對傳統出版業的高效賦能。完善出版市場制度環境方面,包括出版管理部門、出版智庫、行業協會在內的多元治理主體應以建設出版高標準市場體系為目標,完善出版領域的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規范黨和國家重要文獻、教材、教輔、辭書、地圖等重點門類的出版資質要求,同時在不涉及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安全等出版領域,通過試點改革方式探索優化制度環境,并完善相應的準入、退出、監管和考評機制,以提升出版市場活力。

在出版增量市場開拓方面,出版現代化以知識服務為主要方向,在強化出版業資源優勢基礎上,從傳統狹義的出版市場拓寬至更廣泛的知識市場,從而為出版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產品和服務創新層面,當前我國知識市場日益活躍,全社會對于高質量知識產品和知識服務的需求旺盛,而在知識服務供給端,呈現出多元供給格局[21]。出版知識服務在突破傳統出版產品局限的同時,不應單純模仿既有的知識付費產品形態,而是從真實需求或第一性原理出發,回歸到不同出版產品所面對的用戶真實場景,如人民法院出版社推出的法信系列產品就先后經過法信數據庫的1.0 階段、法信知識服務的2.0 階段、知識服務和司法業務流程融合的3.0階段等階段的產品升級[22],以更好滿足專業用戶的“場景化需求”。企業創新層面,在新興的文化消費理念和消費需求牽引下,出版企業進一步轉型成為知識服務者、文化產品產權孵化平臺,進而對出版企業提出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的現實要求,如知識產權出版社的“來出書”平臺引入自助出版理念,從原有圖書出版封閉、靜態、單向的出版流程轉變為開放、動態、作者讀者編輯三者互動的新型出版流程,并且啟動優質IP 多版權運營戰略,形成作品內容的一次生產和多次銷售[23]。產業創新層面,新興知識服務形態給社會知識供給、知識需求、知識中介以及由此組成的知識市場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24],出版融合發展成為近幾年出版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在受眾需求驅動下,充分調動各類創新要素的整合集聚,探索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銜接的出版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開拓增量市場。

5.3 嵌入社會治理的出版公共服務優化路徑

隨著知識社會化和媒介社會化進程加快,出版業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功能已不局限于知識傳播,而是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并逐漸成為社會治理參與的重要角色[25]。出版業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將出版的公共服務功能與社會治理目標相結合,發揮出版業自身優勢,深度參與社會秩序的規范和社會權益的保障中。

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出版公共服務的重要使命是在利益分化、價值多元的社會格局下推動建立新的社會共識,達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論述的“多樣性的統一”[26]。而在建立新的社會共識過程中,支撐主流觀念的傳播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的出版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如《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所強調,“推進國家版本館等國家重大出版文化設施建設,持續優化館藏內容和社會服務,充分發揮優秀出版文化資源在傳承中華文明、賡續中華文脈中的重要作用”。上述規劃內容為出版業發揮傳播觀念、傳承文化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未來出版業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需要將上述功能進一步落實落細,特別是強調出版公共服務與社會整合目標之間的柔性結合。以出版融入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為例,出版業通過將自身發展置于整個城市發展的宏大系統中,深入挖掘出版與城市的內在關系,將典籍中、文物中、建筑中的城市文化融入本地生活,喚起新時代的“城市記憶”,凝聚全社會更廣泛的共識和力量,形成“人人都是軟實力”的生動局面,實現城市軟實力的柔性輸出[27]。

作為社會治理的另一面,獲得感是評價社會治理成效和民眾生活質量的一把重要標尺[28],而以保障公民社會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出版公共服務建設,是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保障。出版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需要發揮自身在“內容+服務”領域的優勢,以社會治理共同體的身份參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領域。當前圍繞全民閱讀,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全民閱讀推廣,未來出版公共服務需要進一步解決閱讀推廣中供需錯配的問題,在加強城市書房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圍繞本地居民實際需求建立場景化落地設計,包括“出版+教育服務”“出版+養老服務”等,通過多元主體參與的方式推動具有包容性的社會知識服務。另一方面,以老年人、留守兒童、殘障群體為代表的特殊群體閱讀權益保障方面,需要進一步解決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針對特殊群體的現實需求打通服務堵點,通過在社區層面的深入調研,建立重點人群的文化需求清單,整合出版服務資源,謀劃閱讀服務項目,有效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切實保障其文化權益。

除此之外,在推動出版業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政府和行業協會在面向行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29],市場不規范行為限制[30]、出版倫理規范[31]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服務出版行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未來出版業現代化發展應在現有制度框架的基礎上,加強對相關公共服務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反饋,同時在行業治理具體實踐中摒棄單向度管理方式,積極引導出版科技向善和閱讀向善的社會觀念,注重對公民基本權益的保障,實現行政管理目標、健康社會觀念、文化權利保護三者之間的有效平衡。

猜你喜歡
出版業中國式權益
意外傷害與權益保護
中國式民主
以按需出版為抓手,推動出版業數字化轉型
漫話權益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AR與VR技術在兒童出版業中的應用
廣場舞“健身權益”與“休息權益”保障研究
你的權益被什么保證?
中國式失敗
對出版業供給側改革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