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活動教學對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優化

2023-12-15 13:28王美,莫安民,黃萬紅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23年11期
關鍵詞:高中生情感政治

認同作為一種心理情感,需要經歷知、情、信、行等環節?!坝行У恼握J同教育涵蓋了對政治的認知、情感、信念以及行動的培養?!盵1]調查顯示,當前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水平已有普遍提升,但尚不穩定且程度不夠,需要不斷優化其培育過程。實踐探索發現,主題活動教學是有效的優化路徑。主題活動教學是一種以課標與教材內容為依據,以某一主題為線索,設計問題情境與活動過程,師生圍繞“活動”和“問題情境”進行教與學,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的主題活動教學實質上是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和“活動設計內容化”[2]的過程,即政治認同素養的內容靠活動主題來體現,教學任務靠活動設計來承載,教學目標在活動體驗中實現,并且保障活動內容契合課程目標、活動過程體現課程價值?;诮虒W實踐發現,理性辨析型、感性領悟型、體驗真信型與實踐賦能型主題活動教學對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優化最為有效。具體優化思路如圖1。

圖1 主題活動教學對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的優化思路

一、開展理性辨析型主題活動教學,突出辨析過程,活化知識學習,深化政治認知

高中政治認同素養的基礎與前提是政治認知,它是指“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政治認同所涉及的政治理論、道路、制度等知識”[3]。調查顯示,目前高中生政治認知的概念化與片面化問題突出。大多數高中生的政治知識較豐富,但對知識的認識停留在符號層面,政治認知呈現概念化。部分高中生在訪談中表示,較易輕信一些負面新聞,且普遍缺乏對中西方政治體系的理性比較與對具體政治事件的辯證分析能力,政治認知呈現片面化。這與政治認同素養培育中偏重知識灌輸、有意回避爭議性話題、忽視辯證分析過程有關。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普遍將政治認同培育視作純知識教育,用知識教育取代信仰培育而采用邏輯主義的方法,強調對教材概念本身的分析、對知識演變的論述與知識體系的構建,并采取傳統的知識測評方法衡量信仰。另外,教師在面對爭議性話題時,存在有意回避隱瞞或粗略處理的問題。比如“為官必貪”是部分高中生的政治認知,但有些教師避而不談,或不引導他們理性看待,加深了學生誤解。

理性辨析型主題活動教學強調通過開展主題活動使學生在充分體驗思辨的過程中靈活把握政治概念、習得辨析力與滋養理性精神。其突出優勢是讓政治知識學習張弛有度,既能強化學生辯證思維,又能讓認知過程生動活潑。首先,突出“辨析過程”,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理性辨析型主題活動教學強調創造辨析性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辯證思考的過程,從而真實提升辯證思維能力。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從如下幾個方面系統設計:一是主題要有可辯性。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好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好?”“路遇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等。二是內容要有思辨性與爭議性。既可以選擇本身具有思辨性的學科知識,例如“哲學與文化”模塊與“邏輯與思維”模塊的知識;也可以基于確定的學科知識,選擇富有爭議性的話題或主題作為教學情景。三是活動形式與組織要“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盵4]要堅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即有效掌控思辨主題與內容的導向性,合理引導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堅持積極的價值取向。更要充分尊重與調動學生經驗,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探究、分組辯論及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確保學生親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鼓勵學生大膽做出價值判斷與選擇。四是活動結束后要有高質量的總結與反思。這要求切實把握過程與結論的關系,既關注活動過程,又不忽視活動結論,任何總結環節均遵循意義優先原則。例如,當以“到底要不要過圣誕節?”為辯題的辯論結束后,既要對辯論過程進行點評,又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是“支持過圣誕”還是“反對過圣誕”均有其局限性,順利得出“應該用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辯證看待”的結論。其次,設計“序列化主題活動”,使政治知識學習“生動有趣”。主題活動教學能充分利用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設計“好玩”的活動,有效“粘住”學生,或以序列化的問題引發主動探究,或以切身的體驗引發思想共鳴等,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具象知識、內化知識,實現抽象概念的生動化。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脫離情景,直接提問容易給學生帶來學習壓迫感,在緊張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創造性與學習獲得感往往受挫,長此以往影響其學習興趣,從而失去學習動力。通過序列化主題活動將學習目標分解為層次遞進的幾個問題,讓思考呈現過程性,降低思考難度,緩解直接的、靜態的思考帶來的緊張感與突兀感。例如,在教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時,以“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爭”為活動主題。課前引導學生圍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獨立思考:一是你知道圣誕節或春節的來歷嗎?你是怎么過圣誕節或春節的?你為什么會過圣誕節或春節?二是圣誕節和春節相比,你更喜歡哪個?為什么?三是到底要不要過圣誕節?應該怎么過?四是應該怎樣對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課中以“到底要不要過圣誕節?”為辯題開展辯論活動?;顒舆^程中,教師要扮演好主持人角色,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論證觀點;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辯論節奏,調控辯論方向,實現預設目標。最后進行辯證的活動評價與升華。評價堅持過程性和結果性相結合原則,升華抵達價值層次。辯論結束后,一方面評選出最佳辯手與團隊;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是“支持過圣誕”還是“反對過圣誕”均具有局限性,應該用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來看待??傊?政治學科視域下理性思辨性主題活動教學讓學生在“有爭議”的主題下、在“有意思”的活動中主動進行“有意義”的思考。

二、開展感性領悟型主題活動教學,養成關注習慣,提升情感領悟力,增強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認知過程中形成的“對各種政治客體的好惡感、愛憎感以及親疏感等心理反應的統稱?!盵4]對學生進行政治情感教育,就是促使他們在一定政治認知的基礎上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等產生一種深厚的、積極的情感?!盵1]調查顯示,部分高中生的政治關注不夠,情感體驗不足,感悟力較弱,政治情感淡漠。較多的高中生表示自己不太關心或者不關心國家政治和社會發展現狀。這與教學中弱化時政教育與學生缺乏情感感悟力有關。感性領悟型主題活動教學指向學生在現實情感體驗中感悟政治情感。

首先,培養學生主動關注政治生活的習慣。情感升華的前提是學生的主動關注。按照這個原則,活動的“主題設計”“材料選擇”與“形式的選擇與組織”要緊扣時代脈搏。實踐發現,時政演講活動較為有效?;顒拥膬热菔亲寣W生結合所學學科知識評論時政熱點。時事熱點或社會問題不僅大人關心,許多高中生也感興趣。時政演講活動能夠激發高中生主動關心時事政治,增強其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改善政治冷漠。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并整理時事新聞材料,在此基礎上,運用學科知識對材料進行分析并形成文字述評材料。二是實施階段。利用政治課前五分鐘開展活動,每次一位學生,確保全員參與。三是總結階段。教師進行簡評,對演講者所講的中心內容進行簡短歸納;對其運用的原理與觀點進行正誤判斷;指出其分析過程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其次,提升學生的情感領悟力。關注時政是建立情感的第一步,還需要學生自身情感的深刻體悟。雖然理性認知越深入,越有助于更深刻地體悟情感。但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不可等同,后者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感性體驗與情感感悟能力。實踐發現,開展感性領悟型主題活動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感悟力。該教學類型鼓勵學生養成主動觀察、思考與體驗多維生活的意識與習慣,推崇以分享的形式感悟政治生活中的深刻情感。第一,選取感性主題與內容,創設沉浸式的政治情景。相較于其他類型來說,此類模式的主題與內容選擇更加感性,尤其適合側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課堂。例如“哲學與文化”模塊中的文化部分。具體來說,為了加強學生情感體悟的深刻性:一方面要注意引領方向,緊跟時代,貼近時政,融入國家最新方針理論,用豐富多樣的感性材料支撐感性情景;另一方面要注意貼近學生,符合實際,融入生活事例。以上兩個方面的完美結合能打造出沉浸式的政治氛圍。例如,在教授“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時,導入環節可精心設計沉浸式政治情景,依次播放“亞投行”籌建、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及峰會碩果等多個視頻片段,充分展現中國主導在促進世界合作與發展上取得的矚目成就,學生沉浸其中自豪感油然而生。第二,依托賞析分享,感悟政治情感。影視賞析集視覺、聽覺、情感體驗與人生思考于一體,是非常感性適切的教育資源。它既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動性的優勢,又有隱形傳達社會主流意識的特點。再則,情緒具有傳染性,賞析分享的過程是同齡人之間的情感共鳴。當然,賞析分享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審視與內在梳理的過程,在反思與自我澄清中提煉觀點,明確態度,從而生成價值,形成政治情感。因而,采用賞析與分享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表達真情實感,不僅影響他人,更能反思自己。例如,組織學生觀看《將改革進行到底》《輝煌中國》《厲害了我的國》等優秀影視作品,通過分享觀后感、撰寫小論文、繪制小海報等形式,凝練學生感悟。

三、開展體驗真信型主題活動教學,模擬政治生活,體驗價值選擇,強化政治信念

政治認同不僅涉及外在的認知和情感問題,還包括內心的意志和信念問題。政治信念是指“人們對政治道路、政治理論、政治制度的信服和尊敬,并以此為行動的準則,在實踐中不斷堅守、鞏固和發展,是實現政治認同的內在動力?!盵1]知是信的前提,但信并不是知的必然結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政治理論知識不斷地探究、質疑和辨析,通過價值判斷和理性選擇,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盵1]調查顯示,大多數高中生一定程度上認同主導政治價值,但理想信念不夠堅定,易受價值多元化現象沖擊,這與政治認同教學中價值引領不足有關。教師重視知識傳授,忽視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導致部分高中生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體驗真信型主題活動教學也可以稱作模擬體驗型主題活動教學。在學生深刻認知的基礎上,創設仿真情景,模擬真實過程,設計行為活動,讓學生在仿真的政治情境中體驗政治生活,從而堅定價值選擇,生成認同,獲得真信念。這類課堂強調“環境熏陶”和“主動接受”,強調價值的自然生成、信念的自然扎根、活動過程的演繹自然推動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體會。教學設計與實施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活動主題與內容要融合學科知識與現實經驗?;顒釉O計既要與課程內容的邏輯相吻合,也不能與真實的實踐相沖突,更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與能力水平。其次是扎實完成學科知識的預習。師生需要提前充分學習與積累學科知識,提前了解如何在體驗活動中使用學科知識,從而讓角色意識更強烈,讓活動感受更真實。再次是活動實施中要充分相信學生。學生的行為活動是這類課堂的絕對主角貫穿整堂課,因此,有些教師擔心課堂出現秩序的混亂與價值導向的偏離等問題。這的確是需要教師發揮作用的地方,但不能因此顛倒主次,不敢給學生“授權”。只有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才能讓學生切身體驗到價值選擇的全過程。只要教師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制定好程序性規則,就要相信自己能讓活動完整又可控。

實踐探索發現,此類教學尤其適合圍繞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而展開。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能力在仿真情景活動中得到發展,學生切身感受國家制度運行,理解國家的制度設計,增強制度自信?;诮滩暮蛯W情,著重探索出模擬聯合國、模擬人大、模擬公司與模擬財政部部長等系列體驗主題活動教學。例如,在教授“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時,開展模擬人大主題活動。學生在體會人大的運行機制的活動中自主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知識,體驗社會主義民主,驗證和反思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提升了民主意識和能力。具體來說,教師課前提供圖片、文字與視頻,讓學生了解“人大”會議的流程和要求。然后布置教學任務,即全班共同審議與討論班級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學生在前述基礎上自愿分組,積極準備。實施流程如下:播放會議入場曲→引導班委前臺入座→宣布會議開始→奏國歌→班委依次作上半學期工作報告→班長作下半學期工作計劃→各小組代表提出議案→班委就近期工作接受全體同學質詢→各小組組內討論上半學期工作報告(草案)、下半學期工作計劃(草案)及各小組議案(草案)等→全體同學舉手表決上半學期工作報告(草案)、下半學期工作計劃(草案)及各小組議案(草案)等→宣布會議結束。又如,在教授“聯合國”時,可開展模擬聯合國主題活動,以聯合國會議的形式開展,學生扮演各國外交官,通過闡述觀點、政策辯論、投票表決、作出決議等親身經歷,熟悉聯合國運作方式,了解世界大事對自己未來的影響,做出價值選擇。

四、開展實踐賦能型主題活動教學,增加參與機會,鍛煉實踐能力,磨礪政治行為

政治認同形成于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以及政治參與?!爸挥兄黧w內隱的政治認知、政治信念真正轉化為外在的政治行為,才意味著政治認同素養的真正成熟?!盵1]因此,基于知行合一的培養要求,“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習練政治行為,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是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最終目的?!盵1]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學生參與政治生活實踐的主動性不強,超過20%的高中生表示自己從未參與政治實踐,他們普遍參與政治實踐的次數為兩次,且均不是自愿參與,而是被動完成學校布置的寒暑假社會實踐作業。這與政治認同素養培育中輕參與技能培養有關。政治認同素養培育中真實存在重思想立場和政治觀點培養、輕政治參與技能培養的現象,這使得部分高中生在政治參與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此外,高中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很少,校內主要通過團委和學生會參與政治活動,校外參與機會極少且缺乏指導。

實踐賦能型主題活動教學指向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育。讓學生在真實的實踐活動中收獲學以致用的感受,適合學生觸手可及、操作性強的政治實踐。參與社會實踐型活動是培養高中生公共參與的有效途徑。他們可以了解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積累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高中生承擔公共責任、維護公共利益、踐行公共精神的意愿與能力。開展活動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活動主題與內容的選擇要具體,知識的實操性要強;其次是活動形式要豐富多樣;再次是實施過程具有針對性。為了多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切實解決學生在政治生活中的真實困惑。我們要努力創造條件,鼓勵高中生進行政治參與,轉化為政治行為,鍛煉參與能力,進一步增強其政治認同。探索發現,主題調研、校園實踐與社區服務較有效。首先,主題調研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調研活動,解決學生的真實困惑,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其作為政治參與個體對于決策的影響力,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政治參與熱情和政治認同。例如:在教授“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時,為了加強學生對我國分配制度優越性的感悟,教師設計了三大主題調研。要求各小組自選調研主題,利用周末時間合作調研,并在全班展示調研成果。其次,校園實踐活動。學校不僅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更是社會生活的微縮版。作為教學活動資源最為集中的地方,學校是培養學生公共參與能力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陣地。讓高中生參與學生會、學生社團和班級日常事務的管理與監督,豐富校園民主管理形式,滿足高中生的參政愿望。例如,學習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后,在班級內舉行“班干部民主評議會”,全班學生聽取班干部述職報告,評定班干部工作等級,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再次,社區服務活動。高中生社區志愿服務是以社區為依托,以社區服務為主要領域,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圍繞居民個人、家庭的生產生活及社區公益事業開展的志愿服務。高中生積極投入社區服務,能開闊高中生的眼界,更好地將理論聯系實踐,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例如,有的學生參與所在社區的“翡翠城——喜樂元宵節”“打掃文化廣場”與“核心價值觀我來唱”等文化類志愿服務活動,宣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的學生參與“關愛留守老人”“社區圖書室小小志愿者”與“社區公益課堂志愿者”等活動,增強主人翁意識。

調查發現,主題活動教學的開展使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有了進一步提升。第一是對政治理論知識與實操性知識的掌握更加透徹與靈活;第二是對爭議性的政治議題的認識更加理性、客觀和公正;第三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提高;第四是政治參與的次數增加,參與意識增強且體驗良好。此外,教師的政治認同素養培育觀念有所轉變,教學形式更加多樣。一方面,教師學會平衡應試壓力和素質教育的關系,深刻認識到培養高中生政治認同素養具有促進政治合法性、維護社會穩定、堅定理想信念、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培育合格公民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形式更加多樣,教師充分挖掘操作性較強的主題活動,增加思政課學習的樂趣和智趣,為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提供有效途徑。

猜你喜歡
高中生情感政治
《發明與創新》(高中生)征稿啦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高中生應如何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
高中生是否應該熬夜學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