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以礦震和水庫地震為例的非天然地震公共服務需求

2023-12-23 05:37王萬寧孔祥雪
防災減災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礦震災害預警

王萬寧,孔祥雪

(遼寧省地震局,遼寧 沈陽 110034)

0 引言

非天然地震往往發生在人類的礦山開采、水庫蓄水、鉆井等活動過程中,這些活動可能會改變地下地質結構,增加地震發生的可能性[1]。我國針對非天然地震,分震前預防、震時聯動和震后科普宣傳三步走。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省也面臨著非天然地震頻發的問題。文章總結了日本、美國等眾多災害頻發的發達國家在應對威脅時采取的措施,希望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預警體系、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網絡平臺以及心理輔導等手段有效提高面對各種非天然地震的應對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從而提升我省面對地震災害風險的防范處置能力。

1 我國非天然地震應急處置方法

礦震和水庫地震等非天然地震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地震,也稱為“人類活動伴隨地震”。因為這些人類活動會改變地下地質結構,導致該地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增加,所以非天然地震的發生率相對較高。

1.1 礦震應急處置方法

礦震的發生主要是由于礦山開采過程中釋放巖體應力,改變巖體內部構造,導致礦山周圍地區的地質構造發生變化,進而引發的地震。據統計,遼寧省境內現有礦區1388 個,我省境內也曾多次發生礦震,據遼寧省地震臺網測定,2017年至今,省內共發生礦震12次,最近一次礦震為2022 年12 月13 日遼寧康平M2.1 地震(圖1)。雖然礦震危害范圍較小,通常僅限于礦山周圍數十公里范圍,但其對礦山安全生產的威脅巨大,嚴重危害到工人生命安全,因此其在地震災害防治工作中備受關注。我國目前對礦震的應急處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圖1 遼寧康平M2.1級地震區域地震構造圖Fig.1 Seismotectonics map of Liaoning Kangping M2.1 earthquake

(1)建立礦山地震監測網絡。通過建立地震監測網絡,可以及時掌握礦山周邊地區地震活動的情況,為減輕礦震的危害提供預警。建立監測站點,采集物理量和地質數據,利用高新技術分析數據,掌握非天然地震預警的規律和關鍵點,能夠及時預警和避免災害發生。

(2)實施礦山安全生產措施。對礦山開采過程中的爆炸、挖掘等活動要求嚴格按照安全規定進行,減少礦震的可能性??梢曰诘卣鸨O測數據,來提醒礦山職工和周邊居民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也可以引入地震預警系統,在震后且未發生嚴重災害前發出警告并采取積極措施,預警系統還需要具備及時準確的信息傳輸功能,以便及時響應。避免礦震對人員和設施造成的破壞和危害。

(3)加強礦山安全監管和執法。完善礦山安全管理制度,可以降低礦山地震災害的發生率。此外,還需要加強礦山設施設備的維護和更新,確保設施設備的完好性和穩定性。

1.2 水庫地震

水庫地震是指由于水庫蓄水和排水等人類活動,導致水庫周邊地區發生的地震。水庫地震的原因是蓄水或排水造成了水庫周圍的巖土體應力變化,進而導致地質構造發生變化,引發地震[2]。由于水庫通常位于丘陵山區,地震的影響范圍比礦震大,可能會對周邊村莊和城市產生影響[3]。我國目前對于水庫地震的應急處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建立水庫地震監測網絡。通過建立水庫周圍地震監測網絡,及時掌握周圍地區地震活動的情況,為減輕水庫地震危害提供預警。建立水庫地震監測網絡,將地震監測器安裝在水庫周圍的地區,監測地面振動和地下水壓力的變化。同時,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和數字地形模型,掌握水庫周邊地區地質構造和構造應力狀態的變化情況。

(2)加強水庫安全監控。在水庫蓄水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水庫建設、維護和管理人員要加強監控,確保水庫的安全。嚴格落實水庫管理責任人,定期進行水庫安全檢查和巡視,確保水庫設施設備安全穩定。

(3)完善水庫應急預案。加強危險區域的管控,構建具體的疏散方案。水庫應急預案需要根據不同情況確定應急措施,包括水閘開閘、水庫泄洪、疏散周邊居民等。

(4)宣傳教育。利用各種媒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等)通過向公眾宣傳非天然地震的知識來提高公眾面對非天然地震的預防、應對和逃生等能力,使大眾能夠了解水庫地震的成因,提高水庫周邊村莊和城市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識。此外,需要建立水庫周邊地區的地震避險區和應急轉移路線,以便在地震發生時,居民能夠迅速地逃生。

(5)加強跨部門協作。水庫地震災害需要各部門聯合應對,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警察、消防、醫療、救援等部門之間的協作,在災害發生后按照預案分工合作,確保各項處置措施無縫銜接、高效運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可以充分發揮各部門的作用,確保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協作共贏,共同應對非天然地震災害。加強跨部門協作是非天然地震災害應急處置的關鍵,加強信息溝通協調,提高工作效率和協作效果。

2 國外非天然地震應對措施

國外對非天然地震的應對措施也各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建立地震預警。地震預警系統不僅針對天然地震,在非天然地震來臨時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以日本為例,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出地震預警系統的國家,起初日本利用鐵路系統在其沿線安裝地震傳感器,當地震烈度超過設定閾值后將自動關閉列車上的電源。在經歷UrEDAS(緊急地震探測和預警系統)、簡化版UrEDAS、FREQL(快速儀器反應防止地震荷載)幾代系統后,日本現運行的地震預警系統采用日本氣象局基于網絡化的地震儀報警概念方法。其系統能夠在地震發生前數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4]。

二是建立應急響應系統。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和歐洲應急協調響應中心(ERCC)是世界上應急響應能力較強的機構。以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為例,內設有減災理事會(FEMA's Mitigation Directorate)和應急響應系統。減災理事會負責評估例如地震、崩塌等災害的風險系數并且制定減災計劃和準備[5]。而應急響應系統則是由各個領域訓練有素的專業救援小隊組成,在災害來臨時負責救助和物質資源支持。

三是重視科學技術創新。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開發了快速震源機制測定算法,能夠為地震實時預估洗劫面積和峰值烈度等參數。而加拿大和歐洲的科學家們研究了地震事件與巖石斷裂和巖漿起伏的關系,探索了預測非天然地震的新思路。以美國地質調查局為例,建設了最大規模的全球地震臺網(GSN),其發布的全球地震信息已成為諸多國家和國際組織應對地震以及衍生的海嘯、地質災害等的重要信息來源[6]。而科學技術創新正是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履行地震減災國家任務、發展公共服務能力的核心支撐力量。利用自身科技優勢,解決國家關注的災害、信息等重大需求問題,并且不斷尋找新的服務需求,進一步探索其研究的發展和應用[7]。

四是提高公眾安全意識。各國政府和社區為提高公眾的地震安全意識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如美國國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通過官方網站向公眾提供即時的地震信息和震情分析,建立公眾參與網站,使公眾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識以及應對地震的措施[8-9]。

3 非天然地震的公共服務需求

3.1 災害預警體系

針對非天然地震的特殊性質。調查研究應圍繞著哪些人和地區會受到礦震、水庫地震等非天然地震的影響,并建立相對應的預警系統,提高預警信息傳遞時效性。例如,可以利用地震監測網絡,通過傳感器和數據分析技術,建立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以便及時傳達礦震、水庫地震等災害預警信息。

3.2 網絡平臺建設

建立一個針對非天然地震的網絡平臺,包括信息發布、救援協作、公眾知曉等多方面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可以更好地傳遞預警信息、提高公眾的安全意識、以及便于救援組織的協調與配合。通過信息發布,可以幫助公眾了解非天然地震的基本知識、防護措施以及應急處理方法等方面內容,提高公眾自救自護的能力和水平。網絡平臺還可以提供救援協作功能,讓各級救援部門通過網絡渠道協同配合,實現信息共享、快速響應、有效救援。通過網絡平臺的救援協作功能,可以有效提高救援效率,加強救援組織之間的協作。通過各種網絡媒介,如微博、微信、手機APP 等向公眾定期發布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相關信息、影響范圍、應急處理方式等,幫助公眾及時了解非天然地震的情況。將通過監測站點采集到的數據分析,研究非天然地震的發生規律、變化趨勢,模擬非天然地震的演化過程,從而為準確預測和及時處置非天然地震提供科學依據。網絡平臺的建設需要在技術支持、系統開發、信息管理等方面進行規劃和實施,同時需要加強各級機構和相關部門的協作,實現各方面資源的共享。通過建立網絡平臺,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公眾、提高應急處置的效率和水平,減輕或避免非天然地震帶來的負面影響。

3.3 受災人群心理輔導

調查研究可以探討如何在非天然地震災害中為受災人群提供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災難、恢復正常生活。

4 非天然地震應急處置對策建議

針對非天然地震應急處置,以下是一些基礎建議,可以在具體情況下進行適當調整。

4.1 加強監測預警

建立完善的非天然地震監測體系,并根據監測數據分析,對可能引發地震的區域及時發出預警,有效指導和引導地方政府和公眾采取應急措施。非天然地震的發生往往是由于人類活動或工程建設導致的,通過建立監測站點,采集物理量和地質數據,利用高新技術分析數據,掌握非天然地震預警的規律和關鍵點,以便及時預警和避免災害發生。

4.2 建立應急響應機制

預案需要規定應急響應的各項內容,例如明確救援組織、人員儲備、應急物資、通信等方面的應對措施,以應對非天然地震可能引發的災害。在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和制定預案時,需要考慮各種情況下的應急處理和響應,以確保能夠迅速有效地對災害進行救援和處置[10]。應急響應機制是指在突發事件或緊急情況下,為了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政府或其他相關機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程序。建立應急響應機制可以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和處置能力,保障公眾安全和利益。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的關鍵是要確定響應等級的標準和相應的預警發布流程。同時,要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和儲備足夠的應急物資。在建立應急響應機制時,還需要建立緊急通訊和指揮調度系統,以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及時指揮調度應急救援人員和物資[11]。此外,也需要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的應急意識和能力,讓公眾更好地了解應急響應機制并能積極參與應急救援工作。建立應急響應機制是應對突發事件和保障公眾安全的重要舉措,需要政府、相關機構和公眾的共同參與和努力[12]。

4.3 加強救援能力

提高救援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提高應急能力和裝備水平,開展各種救援演練和培訓。建立完善的應急隊伍,包括處置人員、醫學救護人員、志愿者和物資調配人員等,提高應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減少救援工作中的浪費和冗余。同時,也要開展地震應急演練,提高各類應急隊伍的處理能力,確保在地震發生后能夠有力地應對各種緊急情況。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應急指揮體系和信息化平臺,實時監測地震情況和災害影響,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和指導應急工作。加強礦震和水庫地震等非天然地震的公共服務,除了要提高救援能力,還需要從監測預警、科普宣傳、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對這類地震的應對能力和防范水平。

4.4 完善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需要包括救援、疏散、安置、醫療、供水、通訊等方面,以便在出現突發事件時能夠及時有效地進行反應。預案需要經常更新,并加強演練和驗證,以確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制定應急預案時,需要考慮不同的災害情況,并明確具體措施和責任分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

4.5 強化科普宣傳

加強公眾的科普宣傳,提高人們對非天然地震的認知,提高公眾非天然地震的認識和預防意識。加強非天然地震常識、防范知識等方面的宣傳,通過媒體、網絡、廣播電視、社區、學校等渠道向全體市民轉達基本的防震減災知識和常識,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化解可能出現的社會恐慌情緒。開展規范、系統、針對性的防震減災教育,提高公眾的自救互救和應急避險意識,增強公眾自我防范能力和應對能力,避免因恐慌或無知而采取錯誤的行動。

4.6 聯防聯動

建立聯防聯動機制。包括多個部門之間的緊密配合、信息共享和工作協調機制。對各部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匯總、篩選、整合,提高信息開放度和時效性。負責統籌協調應急響應工作,在災害發生后及時做出應急決策,并調動相關資源妥善處理應急情況,為特定應急場景下的處置制定相應應急方案。聯防聯動需要更多的協作和配合,主要體現在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分工、信息交流和資源調配等方面[7]。各部門要完善聯合執法機制,切實加強聯合執法力度,有效整合各方應急資源。

5 結語

非天然地震的發生給社會和公眾帶來了很大的安全壓力與威脅,本文僅對非天然地震國內外應對現狀進行比對,并對可以改進的地方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可以通過從完善災害預警體系、應急救援體系、網絡平臺建設和受災人群心理輔導等四個方面,降低人工干預所造成的災害風險和損失。

猜你喜歡
礦震災害預警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我省汛期常見氣象災害及防御
東灘煤礦六采區大能量礦震發生規律分析
推動災害防治工作實現新跨越
法國發布高溫預警 嚴陣以待備戰“史上最熱周”
山東省礦震特點、災害機理、監測工作現狀及對策分析
園林有害生物預警與可持續控制
機載預警雷達對IFF 的干擾分析
東北地區2014年第四季度ML≥3.0級地震目錄
預警個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