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批評視野下白族作家趙敏的散文創作

2023-12-26 00:41龔詩瑤
今古文創 2023年47期
關鍵詞:趙敏生態批評白族

【摘要】少數民族作家對于生態的書寫多源于其與自然家園環境水乳交融中產生的生態意識,而生態意識多根植于他們的思想之中,從而顯露于他們的筆端。在生態批評的視野下,白族作家趙敏在其創作中,表達了他對自然原鄉的懷念,在多重文化沖突中的選擇,以及對理想的生態和諧家園的建構與思考,他關注人與自然,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為人們構筑一個美好圓滿的詩意棲居家園。

【關鍵詞】白族;作家文學;趙敏;生態批評;生態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7-006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19

趙敏,當代白族作家,20世紀60年代出生于滇西叢山腹地一個叫菁干坪的小山村,其創作多以散文為主,著有《流年》作品集。趙敏成長于一個自然淳樸的山村,那里自然和諧的山水草木、鳥獸蟲魚都讓生態意識深深扎根于他的思想之中。他創作的筆觸在故鄉與他鄉之間徘徊,在面臨現代文化的沖擊之時回望鄉土,在自己的筆下構建起了一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

一、趙敏創作中的自然故土

趙敏從較為偏僻的叢山腹地轉到交通便利的城市生活,在背井離鄉的生存狀態之下,面對現代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沖突差異,故土的山水自然和濃濃的鄉愁之情就成了他這位在外“游子”的精神支柱?!昂5赂駹栐f過:‘一切詩人都是還鄉的?!谖膶W世界中,還鄉作為一種人生境界的意象,包含著的是對某種文化價值的懷念與追尋,具有超越時代與歷史的共同性。古往今來,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都以各種方式來表達他們離開家園的痛苦及還鄉的渴望?!?①趙敏將他的筆觸放在他鄉與故鄉之間徘徊,在都市的大背景下敘寫少年時期的故土生活,在筆下構寫烏托邦式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家園,通過對原鄉自然故土的書寫來回歸詩意的精神家園。

在作家趙敏的散文中,在故土中生長的自然都充滿著蓬勃的生命力,自然的生命活力是其散文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白族是一個具有三千多年農耕文明歷史的民族,農耕文明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在農業生產這一領域,對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規律的遵循就更為重要。在早期農業生產力落后的時代,人們崇拜自然,為了獲取自然的某種特質去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所以人們會不定時舉辦各種活動來祭祀或者祭拜自然,以祈禱來年的豐收與平安。并且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白族幾千年都居于洱海周圍,因此又稱自己為“喝洱海水成長起來的民族”。在農業生產還未成熟之前,漁業經濟作為一種更原始的生產形態,是白族當時最重要的經濟支撐。白族人民在長期特殊的地理條件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下,更加懂得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在傳統文化中的“敬畏自然”思想觀念和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現實基礎上形成了白族獨特的生態文化。不僅故鄉的和諧自然鄉土成了作家趙敏的創作源泉,這樣獨特的生態文化思想也已經有意無意地滲入了作家趙敏的創作之中,在他的筆下山野叢林里自然是具有其獨特的生機與活力的,因此相比較之下他更能感受到現代工業文明對自然、對人際關系以及對人自身的異化。

趙敏在其散文《狗·童年·山》中,提及自己童年與動物相處的和諧感受,以此來展現在當下現代工業化的發展背景中,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離,人類驅逐動物來擴張自己領地的糟糕現狀?!叭找鏀U張卻愈顯逼仄的城市生活,常讓我想念童年時代故鄉那蔥綠的群山” ②,他在現代都市生活的擠壓下,常?;叵氲酵陼r期無拘無束生活在綠色群山之中那與自然交融的生存狀態,對童年的鄉村生活更加依戀,對和諧的故土更為懷念。

在《家有青竹林》中,書寫了“敬畏自然”“萬物有靈”的生態倫理觀,趙敏的母親將青竹林作為他們家的守護神,將竹子作為祖先的化身,使他們一家天生對以青竹林為代表的大自然有著無比的親近感。青竹林是祖先化身成為守護神說法展現了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的融合,自然被賦予神性,具有神性的品格,自然與人類的精神靈魂統一在一起。

在《燕子》里,他也提到了人與燕子的和諧共處,以燕子暗示自己所處的情形,通過燕子來將自己的鄉愁引出。他認為現代都市中的層層高樓將自然拒之門外,唯有回到與自然共處的院落之中,才能療愈自己在都市中的受傷心靈,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叭f物有靈”“自然崇拜”的生態倫理觀是民族長期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在這種生態倫理觀下成長起來的作家與自然山水之間天然有著緊密的情感與聯系。作家趙敏即使生活在城市之中,也依舊會回望鄉土,筆下也會帶著那特定的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烙印,無論是書寫美好的自然山水還是和諧的鄉土人情,都是作家在和諧自然之中生活過的痕跡。獨特的成長與生活經歷,使作家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庇佑著他們的生命、陪伴著他們成長,但在現代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下,自然故土的失落與堅守,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張,現代工業文明弊病在此顯露無遺。

趙敏出生于滇西大理云龍地區,從小就生活在和諧美麗的自然風光中,在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中成長,白族的美麗自然故土與民風民俗都對其創作有著或隱或顯的影響。在《護秋》中提及了白族的“護秋”活動,這是白族由來已久的習俗,到了秋意傳遍山鄉之時,青壯年們就要開始準備農忙,天天待在田間地頭,與莊稼待在一起,宛如是莊稼的守護神。在《山韻》中書寫了白族的人生儀禮,展現了白族獨特的喪葬儀式,人們都憑借著哀悼故去親人的機會,聚在一起暢快哭訴自己的心中積郁,男人們在靈柩邊喝著苞谷酒席地而坐,為故去的親人通宵唱誦挽歌,女人們就在一旁長歌當哭,最后大家一同收拾整理好墓穴后,有說有笑地回歸日常的生活之中。這都表達了泰然的人際和諧,生死自然的思想。

趙敏成長在于青山綠水之間,對自然有著熟悉的親近感。但生活在城市之后,城市中人與自然關系的日益惡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淡漠,都市文明病總是層出不窮,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生活越久,趙敏越加懷念在自然故土的生活。正如在《故鄉與他鄉》中,“在離開故鄉越來越遠的時候,故鄉反而跟自己靠得更近了。故鄉是每個人生命開始的地方,又是每個人最后的精神歸宿,從離別故鄉到回到故鄉中間那段歷程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生……那里有母親生我們時留下的血跡,那是一方將母親子宮里深沉的溫暖和恐怖和我們看到大人世間最初的那一線生機和煩囂混合在一起,讓我們每個人第一次驚疑的神秘之地……我的俗世之肉身總在追隨著都市的繁華與喧囂,已經徹底地變成了都市生活的奴隸。在夢里,我卻常?;氐焦枢l,流連于故鄉那蔥郁的山林和明澈爽神的溪泉之間” ③,他認真剖析了故鄉之于他的意義,他將自己的身體留在都市,自己的心卻依舊屬于故鄉,屬于那田園牧歌式的心靈棲居之地。他將故鄉視作寄放自己靈魂的鄉土自然的神龕,以和諧的自然故土給予了自己與他人回歸自然、尋求本質的理想探求途徑,從自然家園中汲取生活的詩意與力量,在對自然故土的創作中實現了精神上的還鄉之旅。

二、多層沖突下的選擇

隨著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工業文明進程不斷加快,人類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逐漸膨脹,各種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也日漸顯露。趙敏見證了工業化社會的洶涌而至,直面了工業化的生產方式給自然、社會與人自身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故鄉與他鄉的徘徊中,作家疲倦于都市文明對人的異化,將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烏托邦式的故鄉之中,在故鄉的記憶里尋找自然、尋找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態。作家趙敏在自己的散文創作中,表達了對人的行為的質疑,對工業文明和技術文明的批判,以及對城市文明對人性的壓抑與異化的反思。

首先,在《最后的蘭花草》中,作家趙敏寫到由于蘭花的利益價值被人們發現,人們開始瘋狂摘取蘭花草,直至就連他家鄉的蘭谷都再無半株蘭花草。但人們又不認真對待蘭花草,只是將它作為家中擺設,直至以它的枯死作為結局。在《洗蘭》中也是,他提及人們直接將植物與金錢掛鉤,“洗蘭”成為“洗錢”的代名詞,自然不再是生態圈的一部分,而是人們獲取利益的一個工具與手段。不止一次在創作中提及人類為了獲取利益而毀滅自然的行為,因為人類的欲望,原有的生態環境被破壞,許許多多的植物都不見蹤影?!霸S多珍稀物種都是有著像蘭花一樣的命運啊。我相信人類終有明白與大自然和睦共處的一天,可我還是擔心人們全都明白過來時就已經太晚了” ④,許多人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絲毫不顧生態環境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精神也因此發生了異化,趙敏在創作中始終有著一份對人的行為的質疑。

其次,作家趙敏在《山野有靈》中就提到,兒時在山野中聽見了許多有關山林的讖言,因此他們那地那時的人大多都對大山和自然有一種敬畏之情,但當他將時間線推到現今時發現,如今山鄉的后代都已不再相信那份傳說,對山林肆意砍伐。他在其中表達了前輩們樸素的自然觀,“他們是用山野禁忌和神秘讖語傳達了一種自古而然的人與自然相依相偎的觀念” ⑤。他通過前后人觀念與行為的對比,批判現代許多人類在技術的大幅提升后,大肆破壞生態的行為,傳達了“萬物有靈”“敬畏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念。他不再將自然置于他者的地位,而是放在與人類同等的生命地位上,展現了他對工業文明與技術文明的批判。

再次,在他的創作中,就連都市中的向日葵都是孤獨與失落的,“在寧靜的山地里,向日葵的群體怒放是一種放縱和憂傷,但在城市中孤獨地綻放的向日葵,更是一種無言的絕望和失落” ⑥,只有在故鄉、在山野中的向日葵的色彩是生命飄動的色彩(《山地向日葵》)。

在《永遠的美食 懷鄉的胃》中,他采用倒敘的手法,將時間倒敘在了童年時期,以童年的快樂美食體驗來反襯現今現代都市的人情冷漠。在現代都市的反差中,他注意到了現代都市對于人精神上的消磨,所以回眸向自己的記憶中的自然故鄉望去,在傳統自然的農業鄉村生活中重新找回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是他對現代城市文明的批判,他認為都市文明不僅對自然,而且對人都有著冷漠之感,連自然促發人向上的蓬勃生命力的功能都受到抑制,人與自然一同感到壓抑。

記憶中的故土在他的筆下,是一片未被現代都市文明所肆擾的和諧理想世界,引領著人們感受自然的和諧生活。他以自然和諧之地作為自己的理想支撐之所,展示了他對自然的皈依,表達了他希望人與自然詩意和諧交融的愿景。如在《秀水青山里的城市》里,趙敏就將熱鬧奢華充滿現代性意味的大都市,諸如北京廣州這些城市,與水秀山明的大理進行對比,在他的筆下,大理就是一個可以寄托自己精神,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上蒼格外地偏愛大理,將構成世間至美景物的要素都毫不吝惜地給予了大理” ⑦。他在反思都市的背景下創作出一篇篇贊頌自然生態的故土家園,他以對理想和諧生態家園的書寫來找尋人最初應有的生存本相,為理想家園歌詠一首首贊歌的同時,表達了他所飽含的社會生態理想。

三、創作中建構的生態和諧家園

面對現代化都市的發展,作家趙敏看見了現代社會文明所帶來的危機,這個危機不僅涉及自然環境問題,而且還更深層次地涉及文化與人性的危機。自然生態不斷因人類追求經濟與利益價值而被破壞,人類的天真一面也漸漸被現代工業化文明所消磨,趙敏只有通過創作來為自己創造一塊可供詩意棲居的家園,他借助自己記憶中和諧自然的故土來表達自己對生態和諧的追求、以及對生命本意的找尋。趙敏以記憶中的家園為底色,通過構建一個生態和諧的理想家園來抒發自己對人與自然和諧的企望。他筆下的故土家園不只是局限于記憶中叢山腹地的村莊的美麗自然與人性文化的描寫,而是將著力點放置在書寫所有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詩意和諧的理想家園,在審視現代化工業文明的基礎上,表達了其對詩意家園的憧憬與渴望以及對美好淳樸人性的贊揚與歌頌,希望人都能自由而詩意地生活在自然之間。

“‘邊地’意味著遠離城市與現代工業文明,是萬千物種保持勃勃生機的原生態沃土,是展示樸野之美和生態和諧的詩意空間?!?⑧在《山韻》中描繪的山地里的白家山寨,“山外是山,林外是林,林中點綴著一座座小山寨。一件件垛木樓隱現在蔥綠的樹林里” ⑨,就是趙敏所建構的詩意地棲居家園的典型所在,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山林中,人類因被具有勃勃生機的自然所包圍而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活力。在《仙鶴飛臨之地》中,作者描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北部山區的一個叫鶴慶的壩子。鶴慶在白族語里就叫“仙鶴飛臨之地”,傳聞那里曾經是白鶴棲息的一塊寶地,作者將它的生活氛圍形容為陶淵明的世外桃源。趙敏在其創作中通過對原有的自然和諧社會進行回憶,以此來表達其生態和諧的理念。

作家趙敏的創作重點不在于批判都市文明,而是放在了展現自然和諧的生態家園之上,對于工業化都市的描寫是為了增強與自然生活的對比,使得人們在文本中能夠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自然和諧的珍貴美好以及來之不易?!耙浴槕匀?、保護自然’為目的的生態文明取代‘征服自然’旗幟下的工業文明是歷史的必然。生態文明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關系。謳歌和諧是生態寫作者的夢想,揭露和批判不是目的,展現悲天憫人的情懷和富有善良、寬容、博愛的人性之美,才是作家創作的終極目的?!?⑩

在《鄰家青藤爬過來》中,隔壁家的絲瓜藤爬到了他家,兩家因此展開交往與聯系,由這個青藤從互不相識到親如一家。自然搭建了人們溝通的橋梁,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趙敏作為一名云南少數民族作家,長期生活在山川自然的懷抱之中,對自然有著敬畏與愛護之心,在去往都市前一直與自然和諧相處著,因此,他對于周遭的生態環境與人性情感變化的感知也非常敏銳。趙敏的生態意識是在與其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共同成長中形成的,已經深深根植于他的思想體系之中,因此趙敏會自覺不自覺地對和諧自然、美好人性進行描繪,在創作中不斷表達他對自然故土的原鄉懷念,在多重文化沖突中選擇回望故鄉,建構與思考理想的生態和諧家園的景象,他關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和諧關系,歌頌美好淳樸的人情人性,希冀能夠從中找尋到被現代都市掩蓋的自然本真,為人們提供一個美好圓滿的詩意棲居家園。

注釋:

①陳麗貞:《鄉土自然,可詩意地棲居之所——論沈從文湘西作品的家園意識》,《周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第1期,第46-49頁。

②③④⑤⑥⑦⑨趙敏:《流年》,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第17頁,第60頁,第47頁,第4頁,第69頁,第21頁。

⑧王光東、丁琪:《新世紀以來中國生態小說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第133-152+207頁。

⑩王靜:《人與自然: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生態文學創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頁。

參考文獻:

[1]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0.

[2]劉棟.中國當代生態散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 2020.

[3]趙淑琴.大理白族作家趙敏散文的審美境界[J].電影文學,2008,(22):121-122.

作者簡介:

龔詩瑤,昆明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趙敏生態批評白族
Fully relativistic many-body perturbation energies,transition properties,and lifetimes of lithium-like iron Fe XXIV
鹽系犬男趙敏皓
趙敏教授簡介
白族火把節:一天星斗下人間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Oral Interaction
讀者的不同思維
科馬克?麥卡錫西部小說的生態批評解讀
從生態批評視角解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態觀
白族敬酒歌
56個民族56枝花 白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