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比較 “ 有 ” 字句分析

2023-12-26 00:41鄧芳菲
今古文創 2023年47期
關鍵詞:語義

【摘要】本文主要從句法格式、語義以及“有”的詞性三個方面對表比較的“有”字句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將表比較的“有”字句格式記為“A+有+B+(C)+D”,分別對這五個成分進行了語義、詞性、主客體、能否省略等方面的分析。闡明表比較“有”字句與比字句在比較概念上的區別,弄清了句式中C處“這樣、那樣、這么、那么、這般、那般、一般”等詞的省略問題,并對表比較“有”字句中“有”的詞性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比較義;“有”字句;句法格式;語義;詞性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47-01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39

一、表比較“有”字句的定義

“有”字句最早在馬建忠的《馬氏文通》中提到,之后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正式提出有關“有”字句的概念。在我國語法學界,對“有”字句的定義有兩種,即狹義的“有”字句與廣義的“有”字句。在對“有”字句的研究中,大多學者研究的都是狹義的“有”字句,以呂叔湘、易正中、張豫峰等人為代表。狹義的“有”字句,指以動詞“有”或“沒有”作謂語或謂語中心語的“有”字句。如:通過互聯網收聽國際臺直播節目的有4000多人次;到北京已經一段日子了,自己要辦的事,仍然一點眉目都沒有。廣義“有”字句(即包含“有”字的“有”字句),既包含“有”或“沒有”作謂語或謂語中心語的“有”字句,也包含“有”不作謂語中心語的“有”字句。如:美麗的珊瑚,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樹枝。

表比較的“有”字句是指帶有表比較義的“有”字句,它沒有典型比較句中“比”這個標志,但它在實際運用時會隱含有比較義。比如:“兒子沒有爸爸高”“柚子沒有橘子甜”“嫩姜沒有老姜辣”“他的臉有城墻厚”等。表比較的“有”字句中“有”的詞性一直存在著“動詞說”與“介詞說”兩種說法,取“動詞說”的說法,在此將表比較的“有”字句中的“有”看作動詞(具體依據在本文后文中闡述),相應地該句式也應屬狹義的“有”字句。

二、表比較“有”字句的句法格式與語義分析

(一)基本句法格式

將表比較的“有”字句格式記為“A+有+B+(C)+D”,在這個格式中共有五個成分。

A為比較主體,是話語要陳述說明的對象。一般由名詞充當,也可以由動詞充當;B是比較客體,是作為參照物的。A與B之間需要在顏色、量度、重量、長度等具有程度義的方面具有可比性、可參照性。如“這顆鉆石有雞蛋那么大”,“鉆石”與“雞蛋”,一個是石頭類,一個是食物類,它們之間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在體積、大小這個比較項上它們可以進行比較,用“雞蛋”這個人們熟知的事物的大小來說明這顆鉆石的大小,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另一方面,A與B之間的詞性應該是對應的,不能A是名詞類詞語,B是動詞類詞語,如*小明有創業好了。根據語料分析,A、B位置的詞性情況可分為以下兩種:

1.A、B二者都由名詞充當

如:女兒有書桌高了。

他的腰有水桶粗。

他的肚子有西瓜大了。

康康沒有哥哥成熟。

A、B二者都由名詞充當時句式一般為陳述句,包括肯定和否定兩種?!芭畠骸薄八难薄八亩亲印薄翱悼怠笔潜容^主體,是話語要陳述的對象,“書桌”“水桶”“西瓜”“哥哥”是比較客體,是參照物,它們分別在高度、粗細、大小、成熟度幾個方面與比較主體存在可以比較的項。

2.A、B二者都由動詞充當

如:吃飯(哪)有做飯累?

打工(哪)有創業好?

下山有上山累?

難道學習有干活苦?

跑步沒有坐車快。

A、B二者都由動詞充當時,句子多為疑問句、反問句、否定句?!俺燥垺薄按蚬ぁ薄跋律健薄皩W習”“跑步”是比較的主體,話語陳述的對象,“做飯”“創業”“上山”“干活”“坐車”是比較客體,它們分別在勞累度、價值量、勞累度、痛苦度以及速度這幾個方面與比較主體存在可以比較的項。

C位置一般由“這樣、那樣、這么、那么、這般、那般、一般”等詞充當,表示程度或復指,在某些情況下可省也可不省,在某些情況下不可以省略。

(1)當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移到句尾時,句中的“那么、那樣”等詞不可以省略,能夠移到句尾的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多為由名詞充當的成分。

他們沒有祖輩那么大的雄心壯志。

妹妹有繡娘那樣靈巧的手。

“他們沒有祖輩那么大的雄心壯志”按照格式還原應為“他們的雄心壯志沒有祖輩(的雄心壯志)那么大”,是拿“他們的雄心壯志”與“祖輩的雄心壯志”作比較。當比較主客體移到句尾時不能省略“那么、那樣”等詞,*他們沒有祖輩大的雄心壯志。

“妹妹有繡娘那樣靈巧的手”按照格式還原應為“妹妹的手有繡娘(的手)那樣靈巧”,當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移到句尾時不能省略“那么、那樣”等詞,*妹妹有繡娘靈巧的手。

(2)當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分別處于相應的A、B位置時,這里的“這樣、那樣、這么、那么、這般、那般、一般”等詞可省可不省。

如:這葡萄有糖(這么/那么/這樣/那樣)甜。

他的肚子有西瓜(這么/那么/這樣/那樣)大了。

這里的“這樣、那樣、這么、那么、這般、那般、一般”等詞有“復指代詞”與“程度副詞”的爭議,如果為復指代詞的話應該起著強調突出的作用,劃分句子層次時應該與B劃分在一起;如果為程度副詞的話,那就起著修飾后面的形容詞,表達“量”或“度”的多少,劃分句子層次時應該與后面的形容詞D一起。本文認為,該句式要表達的重心在于比較主體,說明比較主體的情況,而復指強調比較客體是沒有必要的,所以這里的“這樣、那樣、這么、那么、這般、那般、一般”等詞與后面的形容詞的關系更為緊密,看作程度副詞更恰當。

D是比較項,也就是A、B之間比較的方面,一般由形容詞充當,少數由動詞性詞語充當。

如:下山有上山累?

這葡萄有糖那樣甜。

他有老師那樣寫得好。

爸爸有媽媽那樣愿意做家務嗎?

(二)語義分析

1.“有”字之語義

“有”是一個動詞,具有“存在”“領有”“領屬”等義。單看“有”并不具有比較義,只有在表比較的“有”字句句式中才具有比較義。所以對這類“有”字句的語義分析不能僅從“有”字出發,而應從整個句式出發?!跋律接猩仙嚼??”“這葡萄有糖那樣甜”,這里的“有”在句中蘊含有比較義,還有其自身的“存現”義,表達“這葡萄有糖那樣甜”這樣一個事實。

2.D位置上詞語之語義

D是比較項,也就是A、B之間比較的方面,一般由形容詞充當,少數由動詞性詞語充當。當由形容詞充當的時候,可以分為“高大類”與“矮小類”兩種形容詞?!案叽箢悺毙稳菰~比如:高、大、多、亮、快、粗等等;“矮小類”形容詞比如:矮、小、少、暗、慢、細等等。在使用的時候,“高大類”形容詞出現的頻率更高,更符合人們的心理意愿,比如“小明有爸爸高了”“妹妹吃飯有姐姐多了”。但是“高大類”形容詞與人的心理意愿并不總是完全對應的,有時,“高大類”形容詞也會不符合人的期待,比如“他的肚子有西瓜大了”,而“矮小類”的形容詞也會符合人們的期待,比如“他切的土豆絲有廚師切的細”。

3.整個句式的概念

在表比較的“有”字句中,并不是哪一個單獨的成分表達著“比較”義,而是整個句子帶有比較義。A、B分別為主客體,“有”本身為“存在”“領有”“領屬”等義,D位置由形容詞或動詞性詞語充當,其本身也不單獨具備比較義。只有在這個句子當中,當其各成分構成一個整體時,A、B才分別表示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D才表示比較項、比較方面,而“有”表達著A趨近于B,因A趨近于B那么也自然蘊含著比較之義了。表比較的“有”字句中的“比較”與典型的比字句中的“比較”概念有所不同,比字句中的“比較”是就比較主客體之間的某一性狀的比較,得到的結果可能是A(比較主體)“勝出”,也可能是B(比較客體)“勝出”,比如“橘子比李子大”,這種屬于比較中的差比。而表比較“有”字句的“比較”是一種平比,是一種趨近,一種企及義。

如:女兒有書桌高了。

他的腰有水桶粗。

他的肚子有西瓜大了。

跑步沒有坐車快。

這里的比較主體是要陳述的對象,是未知信息,而比較客體是已知信息,是作為參照物的,整個句子表達A在某方面趨近(或沒有趨近)于B,不管是肯定句“女兒有書桌高了”還是否定句“跑步沒有坐車快”,都傳達出趨近于達到但沒有超過之義?!芭畠河袝栏吡恕?,蘊含有女兒身高趨近于書桌高度或女兒身高跟書桌一樣高兩種情況,這是與比字句“女兒比書桌高”在語義傳達上的區別。

三、表比較“有”字句中“有”的詞性分析

表比較的“有”字句中,“有”的詞性存在著動詞與介詞之爭。林泰安在其《這個“有”可以看作介詞》一文的開篇提到,“現代漢語中的‘有’字,不但具有動詞性,而且具有介詞性”。林認為,例如“那塊鉆石有核桃那么大”“這孩子已經有他爸爸這么高了”“誰有他認得的人那么多”類似表比較的“有”字句中,“有”應為介詞,原因在于首先動詞可帶助動詞“著、了、過”,能單獨使用,而介詞不能帶助動詞,顯然這里的“有”不能帶助動詞,也不能單獨使用。

把“有”看作介詞的劃分:

小張有小王高。 我沒有你清楚。

層次一 主(小張)

謂(有小王高) 主(我)

謂(沒有你清楚)

層次二 狀(有小王)

(高) 狀(沒有你)

中(清楚)

層次三 介(有)賓(小王) 介(沒有)賓(你)

林引用邢福義《詞類辨難》(2003):“介賓短語連著主語說出來站不住,介賓短語不能充當謂語”,說明這里的謂語中心語是“高”“清楚”,“小王”與“你”是介詞“有/沒有”引出的比較對象。

本文認為,林泰安將“有”作為介詞是有待商榷的?;谝陨嫌^點,本文對于表比較“有”字句中“有”的詞性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中提道:“量度和比較是相通的,在句法上有共同的特點?!币员砹慷鹊摹靶∶饔幸幻赘摺睘槔?,若為介詞,那么就不能說成“小明有一米”,因為介賓短語不作謂語。然而,實際運用中,這樣的例子是成立的,如“豬肉有五斤(重)”“水有一尺(深)”。所以,從這一點上,說“有”為介詞是不成立的,這里的“有一米”“有五斤”不是介賓短語,而是述賓短語。從類比的角度推理,既然量度與比較是相通的,那么這里說表比較的“有”字句中的“有”是介詞也是不成立的。

第二,在“有”后被比較的對象是否可以省略的問題上,林泰安認為“有”為介詞,那么其后的賓語是一定不能省略的。但“有”后表比較的對象其實是可以省略的,如“小張有小王那么高”在一定語境中說話人可手指著小王,然后說“小張有那么高”。這樣“有”為介詞就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介賓短語中的賓語是不可以省略的。

第三,“有”/“沒有”是否可單獨使用,若能則為動詞,否則為介詞。林泰安明確提出表比較的“有”字句中的“有”不可以單獨使用,事實上,這樣的用法也是存在的。如“姐姐有媽媽高嗎?”回答“(姐姐)有”或“(姐姐)沒有”。不僅如此,“有”與“沒有”可以用肯定否定形式并列的述語形式構成正反問句,如“姐姐有沒有媽媽高”。另外,還可以與“比”字句相對比。如:“姐姐比媽媽高嗎?”回答:“(姐姐)比”或“(姐姐)不比”。然而,這種用法是不成立的。因為“比”是介詞,是不能單獨回答問題的。只有問“姐姐比不比媽媽高”時句子才符合規范,而此時的“比”卻為動詞了。從這一點上看,本文更傾向于認為表比較的“有”字句中的“有”為動詞。

第四,一部分觀點認為“有”虛化為介詞,在這里并沒有具體的動作含義。但是“有”是同動詞,在文句中用法與動詞相同,但不表示動作或情狀。所以不能僅憑“有”的意義實在性去判斷它是否虛化。這里的“有”既有詞匯意義也有語法意義,仍舊是動詞,是二價動詞,關涉兩個元?!芭畠河袝栏吡恕?,這里的“有”關涉“女兒”和“高”。

另一方面,朱德熙在其《語法講義》里面將這類表量度、比較的“有”字句看作由動詞“有”組成的連謂結構。

基于以上幾點,本文認為表比較的“有”字句中“有”仍為動詞。而劉振平也在《表比較的“有”字句研究述評》(2010)中提道:“將‘有’看作動詞,并不會帶來研究和教學上的不便,所以依從大多數人的意見,將‘有’看作動詞,不失是一種可行的處理?!?/p>

四、總結

將表比較的“有”字句格式可以記為“A+有+B+(C)+D”,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首先,在此句式中,A與B分別為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這二者之間需要在顏色、大小、重量、長度、高度等帶有程度義的方面具有可比性與可參照性。其次,處于C位置的“這樣、那樣、這么、那么、這般、那般、一般”等詞看作程度副詞更為合適,起著修飾后面的形容詞表達“量”或“度”多少的作用,其能否省略與表比較的主客體所處的位置有關:當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移到句尾時,句中的“那么、那樣”等詞不可以省略;當比較主體與比較客體分別處于相應的A、B位置時,這里的“這樣、那樣、這么、那么、這般、那般、一般”等詞可省可不省。再次,關于表比較“有”字句中“有”的詞性分析,本文從“有”后被比較的對象是否可以省略、“有”/“沒有”是否可單獨使用以及“有”為同動詞等方面闡釋了此處“有”為動詞的依據。最后,從三個小的方面對該句式的語義進行了簡要的分析。表比較義的“有”字句與單純的比字句不同,比字句是一種差比,而表比較義的“有”字句是一種平比,帶有趨近、企及義,傳達出趨近于達到但沒有超過之義,這是與比字句在語義傳達上的區別。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2.

[4]丁聲樹.現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61.

[5]張豫峰.現代漢語句子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6.

[6]張豫峰.“有”字句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1998, (03):28-31.

[7]張豫峰.“有”字句的語用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9(3):19-23.

[8]朱文雄.這個“有”還應看作動詞[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2).

[9]劉振平.表比較的“有”字句研究述評[J].信陽師范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0(4):86-90.

[10]劉蘇喬.表比較的“有”字句淺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02).

[11]陳維娟.漢語量度“有”字句之辨析[J].海外華文教育,2018,(06).

[12]熊仲儒.漢語量度有字句的句法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6,(04).

[13]劉穎.現代漢語中幾種表示相同比較的句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0,28(3).

作者簡介:

鄧芳菲,江蘇海洋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猜你喜歡
語義
語言與語義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建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基于產品語義的調味瓶設計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V+X+算+X”構式的語義功能及語義網絡——兼及與“V+X+是+X”構式的轉換
“熊孩子”語義新探
語義交換對象在交換模型中的使用
“深+N季”組配的認知語義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