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涉震輿情處置建議
——以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開展涉震輿情處置為例

2023-12-26 09:35胥津津張紅英張新玲
四川地震 2023年4期
關鍵詞:防震謠言減災

羅 松,胥津津,張紅英,張新玲,彭 濤

(四川省地震局,四川 成都 610041)

截至2023 年6 月,我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達到10.79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這表明了我們已處于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相互交叉,以微博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出現和運用讓每一位網民都具有成為信息傳播者的可能。同時,新媒體正日益成為社會治理的新工具,已經被各級政府作為增強輿論導控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國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地震部門都已開展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涉震輿情產生原因、發展演變、處置引導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新媒體時代涉震輿情的處置方法。閆遠芳等(2018)把涉震輿情研究分為針對某次地震震后輿情研究、輿情傳播方式研究和輿情監控手段研究。鄒汶君等(2019)研究發現涉震輿情傳播具有即時性、內容復雜性、突發性等特征。根據專家總結,常見災害謠言大致有預測預報謠言、救援救助謠言、災害損失謠言和其他涉災謠言(徐占品等,2021)。在涉震輿情處置方面,有研究指出地震謠言具有難以滅絕的特征,并已成為一種嚴重“次生災害”,所以特別是中強地震發生后,地震部門在開展應急科普工作時要嚴密監控和打擊地震謠言(羅松等,2021)。

四川省地震局的官方微博@四川省地震局自2013 年4 月開通以來已成功處置多起涉震輿情,先后獲評“四川省突發應對與輿論引導優秀政務新媒體”,并被中央網信辦評為2022 年度“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百個成績突出賬號”,在涉震輿情處置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選取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在涉震輿情處置中的4 個典型案例,總結輿情引導處置經驗,嘗試為地震部門今后開展涉震輿情處置工作提供借鑒案例,營造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輿論環境。

1 四川省地震局微博處置涉震輿情的典型做法

四川省地震局按照《中國地震局輿情監測與處置聯動方案》相關要求,先后制定了《四川省地震局輿情監測與處置聯動方案》《四川省地震局地震預警輿情應對規程》,并在涉震輿情處置過程中不斷修訂完善。通過四川省地震局微博平臺積極組織開展輿論引導和宣傳等相關工作,成功處置多起涉震輿情,有效減輕了網絡輿情對社會穩定造成的影響。

1.1 突出權威,助力平息謠言

在每次較大地震發生后,震區的通訊網絡設施常常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出現“信息孤島”現象,導致辨別震區相關信息真偽的難度增大。此外,一些自媒體賬號缺少“把關人”,提供了謠言滋生的空間。涉震謠言迅猛傳播,給權威信息、正面宣傳帶來負面效應,輿情引導工作因此變得很被動。官方應及時辟謠,并依法對謠言制造和傳播者進行處理。2019 年6 月17 日長寧MS6.0 地震發生后,一些未經核實的信息、虛假圖片、合成音視頻等內容在震區部分社交媒體(微信群、“朋友圈”)大量轉發傳播,給社會秩序的穩定造成了不良影響,甚至在局部地區引發群眾恐慌情緒。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針對網上傳播較多的謠言——“今日20 時55 分,宜賓長文縣發生5.8 級地震,震源深度12 千米,預計6 月18 日3 時12 分將會有更大地震發生,預計地震級別為7.6 級(成都網警巡查執法,2019;圖1)”,積極回應,主動出擊,及時發布地震專家的權威解讀,杜絕了恐慌情緒發酵,維護了健康的網絡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秩序。在整個應急期間,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實時更新震情、災情信息,網友能及時從權威渠道獲取最新抗震救災相關消息,有效壓縮謠言傳播和擴大的空間,成功減少了謠言傳播擴散的可能性。

圖1 成都警方處理一起涉震謠言(成都網警巡查執法,2019)

1.2 緊跟熱點,消除輿論雜音

2019 年6 月23 日,大量網友反映在長寧縣城上空持續出現燕群聚集,并質疑是否為地震前兆,引發了網絡輿情。四川省地震局獲悉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組織專家前往現場調查核實。通過與當地大量群眾交流,梳理出所謂的“燕子群飛”在當地夏季遇到悶熱天氣時會時常發生。本地人早已司空見慣,反而是“圍觀”的熱心網友們在線制造出“動物宏觀異常與地震的關系”這個熱搜話題。從時間上看,該事件又正好處于主震后余震多發、小震不斷的時期,在當地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在與當地群眾充分溝通的同時,四川省地震局通過官方微博第一時間公布專家調查意見,告知各位焦急等待的網友們,所謂的動物宏觀異常與地震的發生并沒有一一對應的關聯性。該條推文瀏覽量超過100 萬次,網絡上#四川地震局回應長寧燕群聚集#話題總瀏覽量高達1.4 億次,“燕子群飛”輿情逐漸消解(四川省地震局,2019;圖2)。當地干部反映,四川省地震局的及時發聲,幫助地方政府回答了難以回答的問題,有效穩定了民心。

圖2 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發布“燕子群飛”調查結果(四川省地震局,2019)

1.3 強調時效,回應社會關切

2020 年10 月13 日,新聞話題#四川一口老井突然升溫至70 度#熱度驟然升高。這一奇特現象不僅成為當地居民茶余飯后的議論點,更是引發了全網猜測。話題閱讀量破2.8 億、討論近1.2 萬條。四川省地震局高度重視網友關切,主動參與、回應反?,F象,為公眾解答疑惑。一方面,迅速指派相關防震減災部門前去調查,安排專家現場踏勘核實,并通過微博發布工作進展,得到過萬網友點贊。另一方面,后續澄清背后的奧秘是水泵用電短路,其所致的解密視頻累計播放量超292 萬次,并被多家政務官微、媒體進行轉載(四川省地震局,2020;圖3)。

圖3 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關注并處置“老井升溫”事件(四川省地震局,2020)

此外,“@四川省地震局”也在此事件中展示出親民的互動性。面對網友們邀請《走進科學》欄目組前去調查的“?!?,“@四川省地震局”調侃道“走進科學——溫泉夢碎”,并聯動節目主持人,收獲了處理及時的肯定。不僅如此,“@四川省地震局”及時回復前排網友評論,俏皮的互動反映出官微專注于安全問題、防患于未然的診斷意識,網友們紛紛稱贊。

1.4 主動出擊,正向引導輿論

2018 年6、7 月,“古天文學者王笑冬”通過微信公眾號向社會散播其編造的虛假地震災情預報意見,獲得點擊瀏覽量12.9 萬余次。相關地震災情謠言迅速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網絡平臺大量傳播、轉發、評論,對社會穩定造成較大影響。輿情發生后,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微信收到大量網友私信詢問地震情況,微博和微信平臺根據具體情況,逐一回復網友并進行科普。

四川省地震局結合震情總體趨勢,在動態跟蹤和大數據分析后,選擇在7 月12 日10時——輿情峰值時期,由官方微博進行回應,明確指出“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切勿信謠傳謠”。截至16 日17 時,該微博的閱讀量達21 萬次,轉發50 余次。網信四川、四川網警巡查執法以及地方主流媒體紛紛轉載該微博內容,網友評論表示恐慌情緒得到消除(四川省地震局,2018;圖4)。

圖4 四川省地震局微博發布地震預報辟謠科普知識(四川省地震局,2018)

同時,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轉發@四川網警巡查執法關于地震預報發布意見法律依據以及相關處罰規定的微博,進一步向網民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此外,四川省地震局組織專家接受新華社四川分社記者內參專訪,就關注的熱點問題予以答復。至14 日,關于“天文地震空間背景”的輿情熱度已明顯降低,輿情總體得到控制。此后,四川省地震局及時向省公安機關移交了相關證據,積極配合公安部門開展案情調查工作,并持續跟進案情調查和處置15 個月。2020 年10 月,閬中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編造、 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 依法判處王某有期徒刑1 年3 個月,緩刑2 年(閬中在線,2020)。

2 新媒體時代涉震輿情處置建議

2.1 把“化危為機”作為輿情應對的“戰略考量”

網絡輿情一經發酵,堪比洪水猛獸,短時間內的關注度呈幾何級暴增,特別是一些微博大V 或者活躍分子的加入,這將成為輿情爆發的催化劑。地震部門應積極應對,避免輿情發展失控,跳出“點對點”應對方式,危中尋機,充分把握公眾關注的契機,及時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科普和相關法律法規普及,把輿情應對作為防震減災宣傳的平臺,既最大限度地減輕和平復公眾的不安情緒,又讓防震減災工作在社會上更具“存在感”。同時,還可利用“后輿情期”公眾關注度高特點,持續加強防震減災知識和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弘揚地震系統行業精神。

2.2 把團隊培養作為輿情處置的“儲備考量”

輿情引導處置工作關鍵看“人”。一是從人員選拔層面,要求工作人員的專業背景具有多樣性和交叉性,需要新聞、傳播、心理、社會等全面型人才,同時培育自有的宣傳大V,使其具有個人化和社會化雙重屬性,掌握網絡喉舌。二是從團隊協作層面,采取“1+X”方式,即:局層面牽頭為“1”,辦公室及具體業務單位為“X”,建立輿情處置團隊,最大限度發揮各自優勢,協同作戰,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整體的輿情引導處置能力。三是從合作機制層面,建立與社會既有資源的合作機制,借力網絡意見領袖,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微博大V構建暢通的輿情引導協作機制,借助其影響力開展輿論引導工作,增強網民對地震謠言的辨別能力。建立與省級相關部門合作機制,打造更加多樣化、品牌化的宣傳產品,為輿情應對和適時宣傳做好準備。四是從人才培養層面,要加強應對策略培訓,切實增強輿情意識、互聯網思維,充分認識互聯網時代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的深刻變化,把握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傳播特點,摒棄通稿思維、公文思維、完整思維,采用碎片化、動態化、層次化、網絡化發布信息,不斷提高輿情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

2.3 把實時監控作為輿情操作的“決策考量”

根據“黃金4小時”規律,建立和優化涉震輿情的監控與應急處置系統。涉震輿情往往通過2 種渠道進行擴散,即互聯網平臺和人際傳播。在互聯網平臺上擴散的涉震輿情,可以利用網絡輿情監測技術及時捕獲。通過人際傳播進行擴散的涉震輿情,在初期具有隱蔽性,需要通過建立有效的輿情聯動機制來協同監控。當前,可以通過豐富完善的輿情監控系統,使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手段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對可能產生輿情的風險問題進行演算和分析預判,測算輿情發展走勢,制定回應對策建議,建立涉震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在基層一線層面,防震減災網絡宣傳員應充分調動各自的人際關系,采集人際傳播渠道、社交媒介等私密屬性較強渠道里傳播的涉震謠言信息。同時還要加強對公開平臺信息的監測,及時監測謠言是否向網絡空間擴散,確保第一時間掌握情況,為謠言應對贏得時機。

2.4 把科普宣傳作為輿情優化的“手段考量”

結合近年來破壞性地震應急處置工作實踐,當較大地震發生后,常常會出現一個信息獲取的黑箱期。此時群眾急切需要相關部門實時發布最新地震資訊、余震情況,宣傳地震避險方法、自救互救技能、心理情緒疏導等應急科普宣傳服務。一方面,要充分做好地震應急科普的技術儲備,建立完備的地震科普“知識庫”,并針對常見涉震問題開發多種形態的科普產品,充實“產品庫”。另一方面,要高頻次開展地震應急期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投放,通過監測分析、研判網絡涉震輿情,實現精準推送科普知識。此外還要不斷健全地震應急科普的合作機制,加強與應急、宣傳、公安、科技以及媒體、網絡平臺等各方的交流合作,共享科普資源,構建統一權威科普發布平臺。

2.5 把“戰時思維”作為輿情引導的“意識考量”

突發敏感信息會成為引爆嚴重輿情的“炸點”。什么時候該熱、什么時候該冷,需要科學研判戰局,尊重輿情生成傳播規律,把握時機,才能化被動為主動。一是強化“熱戰思維”,主動出擊。建立涉震輿情的敏感度,及時捕捉網絡熱點,增強對有關熱點的預見性,掌握話語權,防止和克服反應遲緩、應對被動等問題,扎實抓好輿論引導,堅決阻止輿情大于震情,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實事求是、公開透明回應群眾關切,群眾疑問是什么、就及時回應什么,積極搶占新媒體陣地,加強正面輿論的引導,防止惡意炒作。二是樹立“冷戰思維”,靜觀其變。由熱轉冷是戰場上的常用戰術,輿情發生后,需要根據事件的性質以及當時的輿情環境,快速作出判斷,采取“先轉移、再引導”的原則,合理地進行輿情冷處理。巧用輿情處置中的“冷卻術”,借助“淬火效應”,減弱輿情長尾效應,能夠避免負面輿情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同時,持續監測輿情,跟進負面輿情進展,掌握輿情發展走勢,進行輿情研判,避免負面輿情進一步發酵,把負面輿情的風險和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是轉換“冷熱思維”,因“戰”制宜。根據事件發生特點和定位,分級響應,分類處置,全網全時監測涉震輿情,制定重大突發事件輿情引導方案,針對不同類型的涉震危機事件,制定詳盡判斷標準和預警方案,建立和不斷完善風險評估機制,準確分析研判可能引發輿情危機的敏感領域,對應采用“局部+ 全面、冷熱交替戰”的方式,最大可能將苗頭在初期“扼殺”,在中期“終結”,在尾期“轉化”。

3 結束語

進入新時代,全社會對防震減災的期望和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經??吹?,地震還沒有發生,就有傳聞甚至謠言,影響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謠言和恐慌情緒是震后最重要的次生災害。開展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涉震輿情處置研究有助于地震部門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省級地震部門應積極探索、及時修正,堅持以“案”提能和科學復盤,在一次次的具體實踐中提升輿情處置的能力和水平。在新媒體時代涉震輿情處置工作中還需要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特別是從傳播效果入手,努力提高內容質量,改善傳播效果,探索適合新媒體時代傳播的防震減災科普模式。針對個體負面輿情事件,及時發現,及早處置,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將負面輿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同時要加強防震減災新聞宣傳工作,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充分準備危機應對,積極做好輿論引導,努力營造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猜你喜歡
防震謠言減災
防震演練
中國使館駁斥荒謬謠言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單導線防震錘復位裝置方案設計
家庭防震
當謠言不攻自破之時
首爾七成房子不防震
謠言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農業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