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博物館教育中的實踐與思考

2023-12-28 18:54黃曉君
客家文博 2023年2期
關鍵詞:活態文化遺產博物館

黃曉君

從2007年開始,博物館的工作對象從物質遺產領域延伸至非物質遺產領域,博物館開始成為非遺的重要傳播媒介。2022年8月,博物館對自身的機構內涵進行重新定義,即身為非營利性的常設機構,研究、收藏、保護、闡釋和展示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為社會提供服務。新定義說明,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博物館新增的一個重要職能,做好非遺相關的宣教活動是今后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方向。一直以來,博物館對于利用有形的物質文化進行的教育活動已經做到非常成熟,隨著博物館職能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展與非遺相關的教育活動,活動方式多種多樣,但暫時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本文從非遺的特征入手,對國內博物館非遺相關教育實踐進行歸納分類,總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進一步提出建議。

一、非遺的特征

非遺是人類的一種特殊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非物質性。該特性為非遺最基礎的特性,其原因是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相比,非遺有著截然不同的存在形態,并非有形的實體,而是利用各種實體達成展示的目標,例如各類口頭傳承的文學作品、民俗、節日、體育運動、傳統手工藝等。

其次是活態傳承性。非遺主要通過傳承人對下一代的言傳身教進行傳承,這種傳承具備顯著的動態性,使非遺在歷史發展之中不斷延續,不出現斷絕,且當前仍處于持續傳承的狀態,例如音樂、舞蹈、戲劇、手工藝品制作等,動態化體現非遺的魅力。而物質文化遺產是靜止的,它本身就是歷史文化的承載者。

最后是變異性。非遺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常常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融合,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創新,因此非遺具有變異性,但同時又有穩定性。例如將音樂、舞蹈、戲劇等進行二度創作時雖然有變化和發展,但仍然要保持其基本的一致性,如果完全變異,非遺也會在變異中消失。這也是它有別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特征。

二、非遺在博物館教育中的實踐模式

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的博物館,展示、宣傳、傳承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是其職責所在。結合非遺的特征,我國非遺在博物館教育中的實踐模式主要有:

(一)舉辦非遺展覽

非遺雖然具有非物質性特征,但是很大一部分非遺要借助物質形態來表現。博物館通常通過舉辦展覽,向觀眾普及非遺知識,展示當地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內容,讓觀眾領略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非遺展覽是博物館宣傳非遺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型博物館幾乎都設有展示當地非遺的展覽。

(二)開展非遺講座

博物館通常將非遺作為基礎,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召開非遺講座進行教育延伸。博物館一般會邀請當地知名的非遺傳承者,或是對非遺有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作為非遺講座的主講人。通過聆聽講座,人們可以獲取非遺知識,同時圍繞著非遺提出自身的疑惑,最終獲得想要的答案。因此,開展講座也是博物館非遺教育活動中較常用的模式。

(三)舉辦非遺展演

表演藝術類、技藝類非遺具有非物質性和活態性特征,重在過程。因此一些博物館會設立互動體驗區或工作室,讓某種表演藝術、禮儀、節慶、傳統技藝等原汁原味、動態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觀眾可親自參與互動體驗,近距離、全方位地感受到這些非遺項目的魅力。1這 也是博物館非遺教育活動常用的模式之一。

(四)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非遺具有活態傳承特征,讓非遺活在當下,是博物館的使命。不少博物館都與當地中小學、社區進行合作,簽訂館校合作、館社合作共建協議,通過舉辦校園內部展覽、開辦講座、文藝演出、傳承人現場示范表演、開展冬夏令營、研學、舉辦手工體驗活動、游戲等形式,幫助學校的學生、社區內的居民更多地了解非遺,激發其對于非遺的興趣,從而達到展示、宣傳非遺的目的。

(五)開發非遺文創

由于非遺的活態傳承,而且在活態傳承的過程中具有變異性,非遺會不斷地被發展和創新。因此有條件的博物館會利用非遺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創產品,達到非遺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同時又滿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費需求。

三、非遺在博物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上是當前非遺在我國博物館教育實踐中的主要模式,雖然形式多樣,但縱觀這幾種模式,筆者發現非遺在博物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未深入研究非遺教育的目的

我國博物館大多開展了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的教育活動。但是只注重教育活動的形式和數量,卻未深入研究非遺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校園里向學生們宣傳非遺文化,很多學生是被動式、填鴨式地接受,即使也有參與一些非遺項目的體驗活動,但是學習過程只停留在粗線條、淺層次、碎片式的階段。在活動結束后便乏人問津,即使是大型博物館也難逃此命運。

(二)展陳方式單一

雖然現在全國很多博物館幾乎都設有非遺展覽,但是大多數展陳的方式都比較單一和呆板。大多為非遺項目文字介紹和圖片,輔以部分實物展示,體驗項目較少,參與度低,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強。因此,觀眾對非遺展覽多是走馬觀花式瀏覽,獲取的知識是碎片和片段式的,感官體驗較差。

(三)教育模式趨于雷同

從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博物館教育中的實踐模式來看,大部分博物館利用非遺開展教育活動的教育模式趨于雷同。比如都采用講座、展演等形式,因這種教育手段相對簡單,組織規劃難度偏低。正是因為博物館的非遺教育模式高度相似,缺乏新意,觀眾對此類教育活動也逐漸失去了興趣。

(四)未打造博物館獨有的非遺教育品牌

隨著近年來非遺熱度的提升,我國博物館雖然積極利用非遺開展教育活動,但是并沒有樹立品牌意識,對打造非遺教育品牌未給予高度重視。開展非遺教育活動出現跟風的現象,沒有形成持久性、差異性的品牌活動。

(五)非遺文創特色不明顯

博物館非遺文創產品開發中的特色不明顯,缺乏創意。一些博物館的文創產品開發只是對非遺文化元素的簡單復制套用,比如將非遺圖騰直接印在手袋、書簽等常見的物品上,甚至有些是用機器制作代替手工,難以承載深厚的非遺文化內涵,也體現不出非遺特色,還容易給公眾留下濫用非遺的印象。

四、利用非遺開展博物館教育的實踐策略

針對非遺在博物館教育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深入研究非遺教育的目的

非遺教育目的在于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宣傳、普及以及傳承,最終目標就是傳承。深入研究非遺教育的目的,可以更有效促進非遺教育傳播工作。博物館要利用傳承人的影響力,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責,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進社區。如針對小學生,可開設非遺基礎課程,普及非遺知識,讓學生從小對非遺產生興趣和熱愛;針對中職生,可開設技藝類、表演藝術類等課程,將非遺傳承與職業教育相結合,鼓勵學生投身于非遺傳承事業。甚至還可以將一些優質非遺項目加入到高等學歷教育中,擴大非遺傳承和保護的社會影響力。

(二)活態化展示

讓非遺“活”起來,非遺展品“動”起來,非遺展覽要緊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特征。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通過人、實物和數字化技術相融合的形式,對非遺項目和非遺展品進行活態展示。如各類口頭傳承的文學作品、語言等非遺,可以通過音頻、視頻或講解員演示等形式;表演藝術類的非遺,通常是采用現場展演的形式;傳統手工藝技藝類的非遺,主要是展示其技藝及其過程,可以用數字化技術或者讓觀眾參與互動體驗等方式,互動體驗是活態化展示的重要一環,應盡可能鼓勵觀眾參與其中。

(三)創新非遺教育模式

非遺具有地域性,某個博物館構建的非遺教育模式取得成功,不代表其他地區的博物館也適用該教育模式。因此,博物館在利用非遺開展教育活動時,應當深度挖掘非遺資源,避免同質化,突出地域特色。另外,博物館需要考慮到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當地公眾的需求,對基于非遺的教育模式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如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舉辦的“相約周六”文化惠民活動,定期在分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內的非遺戲臺,開展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等非遺表演,觀眾在參觀非遺展陳后,可以現場觀看非遺表演,參與互動。這項活動自舉辦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如今很多觀眾慕名而來。

(四)打造博物館非遺教育品牌

品牌教育活動的形成必須經過初級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初級階段主要通過宣傳擴大活動的知名度,發展階段主要是進一步提升認知度,成熟階段主要是增強觀眾的關注度。因此,品牌教育活動需具備持久性特點。2例 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青少年社會教育的“品牌”活動——“500娃娃學非遺”。從2016年起,該館就與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每年為該校量身定制一系列非遺研學課程,讓參與活動的師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知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目前,“500娃娃學非遺”已經開展了7屆,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該非遺定制課程還榮獲了中國博物館協會“2015-2019年度博物館研學課程及線路推介活動”優秀課程(自然類,科技類,民族民俗類)等殊榮。

(五)創新文創設計思路

非遺文創產品開發需要結合博物館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的實際需求,重點要結合有價值的藏品,通過科學合理的開發手段展現出藏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創新應兼顧實用性、美觀性、材質選擇,題材內容等多維度。其中實用性方面要體現時代特征,要開發適用于當下生活情境的創新產品。以非遺儺面具為例,過去常用于祭祀儀式,如今祭祀禮儀日漸淡化,此類非遺產品已經不再符合現下的生活情境,失去了使用價值,也沒有市場價值。在材質選擇方面,應積極嘗試新材料的應用,或傳統材料和新材料的結合,為非遺產品的最終呈現帶來更多可能。題材內容方面,大膽嘗試挖掘新時代的故事題材作為主題內容進行作品的創作,是非遺產品創新的另一思路。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博物館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在結合非遺之后,既能發揮出自身的教育職能,又能對非遺進行有效宣傳及傳承。博物館可以選擇運用活態展示的方式,創新教育模式和非遺文創設計思路,進而打造出一個有博物館特色的非遺教育品牌,真正將非遺與博物館教育有機融合,找到更適合博物館教育、非遺發展的新途徑。

注釋:

1.羅玉蓉.博物館非遺項目宣教模式研究[J].神州民俗,2015,(12):5.

2.謝靜輝.關于打造博物館品牌教育活動的思考——以中國客家博物館為例[J]客家文博,2020(03):3-4.

猜你喜歡
活態文化遺產博物館
活態中醫藥傳統知識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意義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博物館
在“活態傳承”中延續歷史文脈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活態文化
露天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文化遺產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