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發展的內在機制和基本趨勢及其啟示

2023-12-29 00:01
關鍵詞:客觀條件動機歷史

陳 新 夏

(首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8)

人的發展既是人的主觀要求和行為,又要以客觀條件為基礎,二者的互動構成人的發展內在機制。人的發展主客體互動的機制決定了對人的發展既應當從客體方面去理解,也應當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更應當從主觀動機和行為與客觀條件的相互關系中去理解。正確把握人的發展機制,有助于明確人的發展的主體性和現實性,深刻把握人的發展趨勢,在推進人的發展過程中更加自覺地按客觀規律辦事,更加自覺地發揮主體能動性。

一、人的發展中的主客體互動

人的發展是在社會進步中實現的,因而與社會發展一樣,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動機及活動與客觀物質條件相互作用是人的發展的內在機制,其中起主動和驅動作用的是人的主觀動機及活動,起基礎和制約作用的是客觀條件,二者相互作用推進人的發展。因此,人的發展既體現著人的歷史主動性,又具有客觀性,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既應當從客觀的方面去理解,也應當從主觀的方面去理解。

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應當從客觀方面去理解,因為人的發展動機的形成及其實現要以一定的客觀物質條件為基礎。充分肯定客觀物質條件對人的動機和活動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肯定人的發展物質條件變化的客觀規律性,肯定人的發展的實現及其程度要以客觀條件為基礎并受到其制約,這一道理在唯物史觀理論中已有詳盡的論述并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應當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就是肯定人的發展要求和行為在主觀上源于人追求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有意義生活的本性及愿望。從主觀方面去理解要面對并加以說明的問題是,其如何與肯定人的發展規律客觀性相契合。我們認為,承認主觀動機與承認客觀規律是可以自洽的,可以在歷史辯證法的視域中作出合理解釋。

首先,人的發展動機不是個人或少部分人的動機,而是涉及社會發展事件的廣大群眾的動機,是某一時期中人們社會心理的總趨向,并不等同于黑格爾所批評的“心理學的”看法[1]31。黑格爾所謂歷史解釋中的“心理學的”看法,是主張歷史進程由個別杰出人物的“心理”變化決定的,而我們強調的是群體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心理”對歷史進程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個人或少部分人的動機”和“廣大群眾的動機”之間的差別: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而且也不是短暫的爆發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歷史變遷的行動[2]255-256。恩格斯強調的是廣大群眾的動機的作用,因為他認為,廣大群眾的動機不同于個別杰出人物的動機,它往往體現著人們普遍的想法和愿望,代表著歷史發展(當然也包括人的發展)的潮流和方向。

當然,恩格斯并未停留于動機,而是通過廣大群眾的動機進一步追究其背后的原因即動因,揭示導致人們動機的客觀物質條件。但有待深究的是,決定人們動機的因素僅僅是客觀條件嗎?我們認為,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客觀條件是決定人們活動動機的外部因素,是形成動機的現實基礎,但問題在于,這些客觀條件只是形成動機的必要條件而并非其充分條件,它們與動機之間并非直接決定、一一對應的關系。從根本的意義來說,人的動機和行為是客觀條件的反映并受制于它,但這種反映或制約并不是直接的、單向度的,也就是說,動機和行為不是動因的被動反映,而往往具有主動性從而具有超越現實性,正因為如此,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不同的人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動機,他們作出的選擇和行為往往大相徑庭甚至截然不同。

恩格斯的“合力論”為我們透徹解讀了人的動機及其行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他指出,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2]254。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為任何一個人的愿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律的?!欢鴱倪@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里面的[2]605-606。這一論述辯證地說明了人的動機和行為與歷史發展機制及趨勢之間的關系,回答了什么是歷史發展的機制和趨勢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問題。按照恩格斯的理解,推動歷史發展的“合力”實質上就是由許多個人(或群體)活動構成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個人(以及各個群體)為了追求他自己的目的,其行為都是在動機支配下進行的,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但這些個體或群體之間的動機和行為往往不同甚至相互沖突、相互抵消,從而形成合力而導致一個總的結果,即“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罢l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的出現表明:一方面,總的結果即歷史進程不以個人(以及某個群體)的意志、動機為轉移,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規律性;另一方面,總的結果即歷史進程并非與個人的動機和行為無關,它只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不等同于自然過程,其中有人的動機和行為的作用,“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也就是說,“合力”所導致的社會發展總的結果歸根到底是人的動機以及行為的結果,這種結果不以個人或一部分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又具有主觀性,這種主觀邏輯在現實中體現為社會發展的客觀軌跡,即其規律和趨勢。

其次,人的動機不是單獨起作用,而是與客觀條件相互作用,要以一定的客觀條件為基礎并受到其制約。正因為如此,人的發展既是人動機和行為的體現,又要與客觀條件相適應,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應當從人的動機及其活動與客觀物質條件的互動中來理解,從物質條件和關系的客觀制約性與人的動機的主觀能動性的對立統一來理解。

社會運動截然不同于自然界的運動,在自然界中全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動力在發生作用,相反,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2]253。社會歷史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發現社會發展機制和規律具有特殊的困難,而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是正確說明社會條件對人的制約以及與人的主觀動機及其活動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歷史辯證法闡明了這一關系。他們既肯定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史的過程,揭示了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機制、規律和趨勢,又肯定了人的動機和行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是人的活動史。這兩點結合起來,即認為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是人的動機與物質條件和物質關系相互作用的結果。對此,他們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3]669。這種觀點表明:歷史并不是作為“源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而告終的,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3]172。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現成的東西: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像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3]172-173。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人的活動與客觀條件是相互作用的。從人的方面看,其動機及活動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而不能隨心所欲,不具備一定的條件,就不會形成相應的人的發展動機。條件不成熟,即使形成了一定的動機,也只能是空想而不能轉變為現實。同時,人又會為了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去改變客觀條件。從客觀條件的方面看,它是人滿足需要的基礎,又是人形成新的需要、從事新的實踐活動的條件,還是人改造的對象。人改變自己生存發展條件的活動所依賴的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社會關系對他們具有“先在性”,是他們活動既定的前提和基礎,但又并非與人無關,而是前人活動、創造的結果,例如自然界沒有造出任何機器,沒有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自動走錠精紡機等。它們是人的產業勞動的產物,是轉化為人的意志駕馭自然界的器官或者說在自然界實現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質[4]。此外,這些條件還將是當下及未來的人們改變和超越的對象。這表明,物質條件對于人的“先在性”只是相對于該時代的人而言的,它們從根本上說是前人活動的結果,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髞淼拿恳淮硕嫉玫角耙淮艘呀浫〉玫纳a力并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由于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形成人們的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這個歷史隨著人們的生產力以及人們的社會關系的愈益發展而愈益成為人類的歷史[2]409。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知識經濟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社會發展將會更加體現出“人為”的特征。

基于以上論述,人的動機與物質條件和物質關系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人的生存發展及其活動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和基礎,要受到它的制約,這些前提對于他們來說是既定的,不能回避也不能選擇。其次,作為人的動機和行為前提及基礎的條件是由前人創造的,因而肯定物質條件對某一時代的人的動機及行為的先在性以及制約性并不意味著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再次,人的活動在創造新的條件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需要并發展了人自身,新的需要的產生和滿足又將進一步提升人的能力,即如肖恩·塞耶斯所言,需求和欲望的增長是一般人性發展的一個方面?!碌男枨?隨著我們的力量和能力的發展,不斷出現,并且新的需求的發展增長又刺激新力量的發展[5]。正因為如此,當下的人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必然會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現有的條件,這些改變后的條件又會成為后代人生存發展及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這種“條件制約人”和“人超越條件”的循環往復是沒有止境的。換一種說法就是,從歷史發展的任何一個橫斷面或特定階段上看,人只有先被規定,成為結果,面對一定的生產力及相應的物質環境和條件,才能去改變這些環境和條件。從人的發展的總過程上看,環境的改造和人的改造在邏輯上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是一個統一的過程,二者之間不分因果或先后。

以上三點概括起來說就是,人的動機和行為與物質條件相互作用推動人的發展,決定著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規律和趨勢。馬爾庫塞在解讀馬克思關于歷史發展與人的活動關系的觀點時,曾使用“決定性選擇”一詞加以說明,認為這個術語僅僅是“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不過是在一定條件下創造自己的歷史”這一命題的濃縮[6]。他說的“選擇”在經典作家的原文中就是“創造”?!皼Q定性選擇”或“決定性創造”是對經典作家關于人與物質條件關系亦即關于社會和人的發展機制的集中概括。

二、人的發展趨勢

人的發展趨勢是基于人的發展機制和規律的人的發展狀態的基本走向,是人的活動在歷史過程中的總體結果,這一趨勢是:人們通過自己的活動與物質條件的相互作用,生存狀態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進步,發展得更加自由、更加全面,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更有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堅信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趨勢,是因為這一趨勢是由人的動機和行為與物質條件的相互作用推動的,由于動機和行為的主體是人,所以人的發展趨勢本質上是人們動機和行為實現的趨勢,其根據不在人之外,就在人之中,在人向善、向好的愿望并將其變為現實的努力之中。

關于人的發展趨勢,馬克思曾有涉及,他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了人的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和建立自由個性。這一論述明確地揭示了人的發展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趨勢。

首先是人的依賴關系,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極不發達的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形態中,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人身依附關系。其次是物的依賴性,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以金錢為紐帶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以及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由自然和歷史造成的狹隘共同體的界限,發展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一方面,人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獲得了人身自由和獨立性,另一方面,人又陷入到金錢和資本的束縛之中。與人的依賴關系相比較,物的依賴性是一種歷史性進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使人獲得了人身自由和行為上的自主性。更加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由于自然變化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經創造出了新的經濟制度的要素,它同時給社會勞動生產力和一切生產者個人的全面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實際上已經以一種集體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只能轉變為社會所有制[7]。與物的依賴性相關聯的資本主義生產不僅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也創造出了新的經濟制度的要素,為未來理想社會中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再次是個人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這是共產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那時,人的活動將擺脫舊式分工和作為謀生手段的必要勞動的限制,真正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人可以在所有感興趣、有能力的領域中展示和發展自己的才能,其個性和創造性將得到充分展示、提升和發展,其社會關系將得到全面、充分的豐富和展開。

這三個階段是相互連接、依次遞進、總體向前和逐步向上的,反映了人的發展的總體趨勢。雖然在歷史的具體過程中,人的生存發展狀況往往會有局部的曲折甚至反復,但這種前進、上升的總趨勢不會根本逆轉。

問題是,決定人的發展向前向上趨勢的依據是什么?我們認為,是人主體方面的因素,是其向善、向好的主觀動機和行為,正如培根所言,向善的傾向是在人性中印得很深的[8]。這種向善、向好的主觀動機和愿望從宏觀的意義上說就是“人心所向”。通常認為,“人心所向”是指人們的心愿、想法反映或代表著歷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是客觀現實條件及其發展趨勢的體現。事實上“人心所向”的依據既有客觀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觀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客觀方面的因素即一定的社會條件,條件不具備,就不會形成正確的動機,或者形成動機并訴諸行為也不能實現。另一方面,“人心所向”又要有主體依據,是人在現實條件中形成的主觀動機,而決定動機的因素既包括人的需要和利益,也包括他們“向善”的價值取向。因此,應當充分肯定“善”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有一種觀點認為,惡比善在歷史發展中起著更大的作用??档抡J為,人性中惡的本質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因為人有一種自私的本性,它使人永不滿足從而推動其創造活動和社會的進步。他指出,人的惡的本性雖然造成人們之間的不平等,但這種不平等則具有二重性,它是那么多的壞事的,但同時卻又是一切好事的豐富的泉源[9]。一方面,它在道義上是不足取的,另一方面,它卻可以推動社會發展。因此,惡的本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并且充當了砥礪道德的磨石。黑格爾繼承了這一觀點,主張在評價杰出人物時歷史尺度優于道德尺度。他認為,一些杰出人物由于具有非凡的特質和歷史貢獻,故不能以常人的道德標準對他們進行褒獎或譴責,而應當對他們作出歷史的、合規律性的評價,因為,一個“世界歷史個人”不會那樣有節制地去愿望這樣那樣的事情,他不會有許多顧慮。他毫無顧慮地專心致力于“一個目的”[1]32-33。因而他們的行為“當然要招來道德上的非難”[1]33。恩格斯贊同這一觀點,充分肯定惡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他指出:在黑格爾那里,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這里有雙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種新的進步都必然表現為對某一神圣事物的褻瀆,表現為對陳舊的、日漸衰亡的、但為習慣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從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杠桿[2]244,恩格斯還曾批評費爾巴哈在道德問題上宣揚抽象的善,認為費爾巴哈在此方面的觀點同黑格爾比起來是膚淺的[2]243。

應當指出的是,肯定惡在歷史發展中作用的看法是深刻的,但卻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善”在歷史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吧啤迸c“惡”一樣,也是人的活動進而社會進步的動機之源,這是因為,求善是人的本性,人的一切行為根本上都是基于“求善”的動機,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有意義。古今中外對于人性之善惡一直存在著爭論,在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是以“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10],“人之初,性本善”為代表的“性善論”。在西方,也有各種形式的“性善論”,如伊壁鳩魯的幸福論、愛爾維修的“自愛”說、康德的“絕對命令”等,這些觀點雖然其歷史觀基礎是錯誤的,但在價值取向上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誠然,人都具有趨利避害、追求利益的本性而會與他人產生利益博弈和沖突,并且中外歷史上都不乏惡人及其惡行,惡往往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但從總趨勢上說,人類具有趨善的本性,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要追求自身的幸福、完美和社會的完善,正是這一本性與“惡”的本性一起推動著文明的進步,也就是說,“求善是人的本性”是就大多數人而言的??v觀歷史,從“天下為公”“大同世界”到“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在西方,從“理想國”到近代人道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以至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想,持之以恒地體現著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些美好的愿望一直驅動著人們改變自然和社會環境的實踐,引領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向善、向好的愿望決定著社會及人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

因此可以認為,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是既由人的需要和利益驅動的,又是由價值取向引領的,其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趨勢歸根結底源于人的活動具有追求幸福生活以及追求自身發展的趨善、向好的本性,是人追求更好生活的動機和行為的對象化。這種趨善、向好的本性持續地體現在世世代代的人們的動機和行為中,這就決定了社會進步以及人的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低級走向高級,即使在這一過程中會經歷曲折甚至反復,也改變不了基本的走向。當然,這里的“善”不僅僅是倫理層面的“善”,更是歷史觀意義上的“善”,是人對自己和他人生存得更加幸福、更有意義的期望和追求。由此可見,只有肯定“善”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從根基上透徹說明人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逐漸上升的基本趨勢。

三、明確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的啟示

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體現了歷史決定與人的創造相統一的歷史辯證法。認識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對于實現人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的分析啟示我們,人的發展既具有現實性也具有主體性,實現人的發展應當處理好現實性與理想性的關系,做到基于客觀條件和按規律辦事與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的統一。人的發展具有現實性,是一種來源于人們生活和實踐的現實追求,是人們現實需要和利益的理論表達。誠然,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的能力及活動意義上的發展,人的個性的確立,以及社會關系的合理化、全面化,這種人的發展目標是未來式的,是對未來理想社會中人的生存狀態的一種總體特征上的期望和描述,是一種指向未來的高遠的理想目標和狀態,但從其立論基礎看,卻又針對的是人的發展理想與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剝削、受壓迫的無產階級解放要求的真切反映,是著眼于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在勞動和生活中異化的狀態,使勞動轉變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具有鮮明的現實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指向未來的目標還具有極強的當代性,是當代人生存發展的現實追求?,F實性決定了人的發展要以客觀條件為基礎,其實現狀況和程度要受到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文化和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而不能隨心所欲。離開客觀條件談論人的發展,就會欲速則不達或陷入空想。

人的發展具有主體性,實現人的發展要充分發揮人的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人的發展是人現實生存狀況的反映,又是人作為主體的自覺意識,以人對自身生存意義的理解和價值預設為前提,是人的需要和利益的理論表達。利益有具體和抽象之分,有些利益是暫時的、表面的,有些利益則是長久的、根本的。人的發展價值取向就是人們長久、根本利益的反映,是人們追求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有意義生活的崇高理想,代表著人類整體、長遠、根本的利益,是作為人一切活動根本出發點的核心價值取向,它是一種理想,也是一個總的方向。因此,人的發展動機就建立在自己的愿望和追求上,建立在對社會發展的信念上,建立在自己的能力和奮斗上,不需要以外在于人的因素(如“上帝”“天意”“大自然的隱蔽計劃”“絕對精神”等)作為依據。因此,推進人的發展不能被動地適應環境和條件,而應當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據人的需要、利益和價值取向主動作為。

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的分析啟示我們,人的發展是一個現實的過程,基于不同的條件和面對不同的問題,會呈現出特殊性,具有不同的要求、含義和目標,例如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發展面臨的問題已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在當代,由于科學技術革命拓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以及由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社會內部的矛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特別是在具體形式上)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其原有的一些制約人生存發展的問題,如勞動異化問題雖然未能根本改變,但卻發生了部分的變化,因此,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人的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工業革命初期或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有所不同。一方面,原有的一些問題如工人的勞動環境、勞動強度、勞動時間等都有了比較顯著的改善;另一方面,又出現了一些制約人的發展的新問題,或者一些原有的問題進一步凸顯,如貧富分化擴大,社會撕裂嚴重,種族沖突凸顯,槍支、毒品泛濫成災,暴力犯罪加劇。在這一新的背景下,人的解放和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與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既有本質的相同(例如同樣要克服和消除資本邏輯的影響),又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要解決各種新出現的社會問題)。又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代中國人的發展面臨的問題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預測的未來理想社會。在當代中國,一方面,前所未有地初步具備了人的發展的現實條件,另一方面,人的發展又面臨著一些特有的制約因素,包括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環境建設不到位,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這些因素使我們既面臨著一些前現代問題又面臨著一些現代性問題,既面臨著人的依賴關系又面臨著物的依賴性。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上述兩方面問題及其給人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持續存在。至于在未來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以及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的具體要求和目標顯然又會有一些不同于當代社會的新特點,這就決定了在當代中國實現人的發展應當從我們的國情以及時代特征和人生存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出發,明確我國現階段人的發展的含義、目標和途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推進人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將推進人的發展確立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任務,通過解決制約人生存發展的問題逐步推進人的發展。

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的分析啟示我們,實現人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具有階段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確立的理想目標,其真正、全面實現有賴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社會制度的合理化,因而只有在未來的理想社會中才能成為現實,是“將來時”的,但是,人的發展又是“現在進行時”的現實的活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的“自由”和“全面”都不是絕對的、靜止的概念,而是相對的概念,包括比較“自由”和比較“全面”,更加“自由”和更加“全面”,非?!白杂伞焙头浅!叭妗钡炔煌某潭?從總體上看是一個由“比較”自由全面到“更加”自由全面的不斷演進的過程。因此,人的發展既是未來的理想,又是現實的活動,是對制約人生存發展各種現實問題的克服和解決。對每一個制約人生存發展現實問題的解決,都意味著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有意義,意味著人的發展取得了新的進展。就此而言,在當代中國,人的發展并非未來才能實現的、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通過努力可以逐步實現的現實目標。

從總趨勢上看,人們的生存狀態會隨著社會進步不斷地趨向于更加幸福、更加全面并更有意義,但這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具有階段性。為此,對人的發展目標、內容、要求和途徑的設定和選擇應當與社會發展的階段相適應,既要積極有為、持之以恒,又要循序漸進、分步驟推進。毋庸諱言,馬克思、恩格斯確立的人的發展要求和目標與我國當代人的發展現實條件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尤其體現在社會發展階段上的不對稱。他們提出的人的發展要求是以未來生產力高度發達、消滅了私有制和剝削的理想社會為背景的,而當代中國人的發展的時代背景則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種差異決定了人的發展要求和目標不能簡單地從經典作家那里照搬,而是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對應,將人的發展普遍要求和總體目標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相結合,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中人的發展所處的環境以及面臨的問題,由此確定人的發展的現實要求和目標,明確人的發展在現階段的含義。因此,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設定人的發展要求和目標時,既應當明確人的發展的階段性,不能超越階段、脫離實際、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對人的發展提出過高的要求和目標,把只有在未來才能夠做的事情提前到現在來做,而要腳踏實地、聚焦現實;又不能割裂人的發展不同階段之間的關聯,而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為指導,堅持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和總的方向,志向高遠、指向未來。概言之,就是要將現在正在做的事與未來將要做的事貫通起來,將現階段人的發展要求和任務與人的發展普遍要求和總體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以前者支撐后者,以后者引領前者。對人的發展機制和趨勢的認識啟示我們,求善是人的本性,從而是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為此,應當充分肯定“善”的動機和行為在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隙ā扒笊啤痹谌说陌l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有助于凸顯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合目的性,將歷史評價中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更好統一起來,在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時,既注重客觀條件的制約,避免對歷史發展動力停留于人主觀動機的“‘心理學的’看法”,又充分考慮人向善、向好的愿望對其行為從而對歷史趨勢的影響??隙ā扒笊啤痹谌说陌l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有助于在設定社會發展目標、謀劃社會活動時更加自覺地追求價值合理性,更加自覺地遵從和運用以公平正義、善良仁義等為訴求的價值和道德的尺度,避免“不平衡的發展”問題凸顯??隙ā扒笊啤痹谌说陌l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刻理解人的發展的意義,明確人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中的始因和動力作用,肯定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有意義的愿望和行為作為動力持續驅動著人改變世界,明確人的發展不僅是社會進步的目的,也是推進社會進步的手段,因而人的發展應當貫穿于社會進步的始終。

猜你喜歡
客觀條件動機歷史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語動機自我系統對動機調控策略及動機行為的影響研究
正當防衛之不法侵害的司法認定:客觀條件的主觀標準
多向發力提升文化自信
淺談微課對于小學數學教育的意義
微機繼電保護設備運行分析及狀態檢修的探討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動機不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