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促枝和刻芽對不同定干高度甜櫻桃發枝效果研究

2023-12-29 09:02侯森付全娟魏國芹高瑞郭永軍孫玉剛
落葉果樹 2023年6期
關鍵詞:芽體膏劑分枝

侯森,付全娟,魏國芹,高瑞,郭永軍,孫玉剛*

(1.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泰安 271000;2.泰安市岱岳區天平街道辦事處,山東泰安 271033)

目前,甜櫻桃矮砧密植栽培多以超細軸形(Super Slender Axe, SSA)、高紡錘軸形(Tall Spindle Axe, TSA)和自由紡錘形等有中心干樹形建園。樹的中心干健壯直立,其上直接著生結果枝和臨時性主枝,通風透光好,修剪技術簡易,早實豐產。栽植單干苗木,因頂芽的優勢對側芽的萌生有抑制作用,則側芽成枝力較低,樹形培養難度較大[1,2]。為促進幼樹分枝整形,生產中多進行定干加刻芽等方法。但通過定干僅能刺激剪口下4~6個芽發枝,且促發后的旺長枝易與中心干延長枝形成營養競爭,加劇中心干下部光禿[3],致使整形失控。利用刻芽措施雖可促發分枝,但刻芽過多過重會使樹體受傷嚴重,且多數刻芽后不進行殺菌消毒處理,造成流膠和腐爛等多種病害,導致樹體早衰。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研究者施用6-芐氨基嘌呤(benziladenine,6-BA)與赤霉素(gibberelin,GA)等藥劑噴施或涂抹蘋果和櫻桃幼樹枝的側芽可增加發枝量,擴大發枝角度,利于樹形建造[4-6]。筆者研究了甜櫻桃1年生裸根苗在不同定干高度情況下,利用涂噴化學藥劑和刻芽方法對甜櫻桃促發分枝的效果,為培育矮砧甜櫻桃分枝大苗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9年在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天平湖試驗基地進行。品種為1年生布魯克斯/吉塞拉6號。苗木粗度1.5~1.8 cm、高度200~230 cm,健壯無病蟲害。將苗木栽植于高45 cm,直徑40 cm的無紡布袋中,營養土配比為有機肥料∶草炭∶壤土=1∶2∶3(容重1.05 g/cm3)。

促分枝藥劑:①蘋果抽枝1號膏劑,含6-BA 200~300 mg/kg,氯吡脲(KT-30)15~25 mg/kg, GA4+7500~800 mg/kg[7],河北農業大學研制。②抽枝寶膏劑(含6-BA 900 mg/kg,GA 350 mg/kg, NAA 5 mg/kg)[8],河南洛陽林業科學研究所研制。③普洛馬林配制參考LUDEK(2019)等的方法[9],將3.6%普洛馬林(美國華侖生物科學公司生產)配制成2 500 mg/L的水溶液備用。

1.2 試驗設計

定干高度分別為地面以上60 cm(H1)、100 cm(H2)和不定干(H3);8種促分枝處理,如表1。每處理4株樹為1小區,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共72個小區,288株樹。

表1 不同促發枝方法試驗設計

1.3 試驗方法

3月20日,將苗木植入無紡布袋中,保證嫁接口高于營養土平面之上5 cm。后將無紡布袋按株行距1.5 m×2 m植入地下,南北行向,常規管理。4月3日,芽體露綠[10]時(氣溫17~20 ℃)進行發枝處理。定干高度60 cm和100 cm的苗木保留剪口下2個芽,確保有1個芽形成中心干延長枝,若兩芽的萌枝長勢均等,則疏除其中一枝。剪口2芽之下10 cm內的芽全部抹除;不定干苗木保留頂芽及其下1個芽,下部芽處理方法同上。

三種定干高度的整形帶分別為地面以上15~50 cm、15~90 cm、15~190 cm空間。在整形帶內從上到下螺旋形每隔3~5個芽進行促發枝處理。用毛刷均勻涂抹蘋果抽枝1號膏劑、抽枝寶膏劑,涂抹面積略大于芽體,因膏劑附著力強,故僅在4月3日涂抹1次。用微型噴壺噴施普洛馬林溶液,噴至芽體周圍充分濕潤,因噴劑附著力有限,故分別在4月3日芽體露綠時、4月11日芽體褪去鱗片時各噴施1次[4]??萄?用小鋼鋸在芽體上方5 mm處橫刻一刀,深達木質部[6,9]。

1.4 指標測定與分析

4月15日統計各處理整形帶內萌芽率(枝條上萌發的芽占總芽數的百分率)。停長后統計萌發分枝的數量,用量角器測量分枝角度,用卷尺測量枝條長度。

采用Excel 2019和SPSS 16.0軟件進行試驗數據分析和繪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甜櫻桃幼樹中心干萌芽率的影響

如表2,定干高度為60 cm的植株,T2~T8處理間萌芽率無顯著差異。萌芽率由高到低依次為T3(78.2%)、T2(77.3%)、T5(75.8%),顯著高于T1(CK);T4、T6、T7、T8處理萌芽率分別為71.5%、65.3%、66.4%、64.5%,與T1(49.0%)差異不顯著。

表2 不同處理條件下布魯克斯甜櫻桃的萌芽率

定干高度為100 cm的植株,T2~T7處理間萌芽率無顯著差異。萌芽率由高到低依次為T3(80.8%)、T5(78.0%)、T4(76.7%)、T2(75.5%),與T1(CK)相比差異顯著;T6和T7處理分別為72.3%和73.1%,與T1(57.5%)相比差異不顯著。除T1(CK)外,T8萌芽率最低,且與T1(CK)差異不顯著。以上結果可看出,定干條件下,僅采取刻芽措施無法顯著提高萌芽率,但噴涂促發枝藥劑可顯著提高萌芽率。

不定干植株,T2~T7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萌芽率由高到低依次為T3(75.9%)、T5(73.9%)、T2(71.4%)、T4(70.2%)、T7(69.3%)和T6(67.2%),顯著高于T8(60.7%)和T1(40.6%)。T8萌芽率雖較低,仍顯著高于T1(CK)。表明不定干情況下,單用刻芽方式和噴涂促發枝藥劑均可顯著提高萌芽率,但二者結合效果更佳。

2.2 不同促發枝處理對中心干側生新梢數量的影響

如圖1a,定干高度為6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帶內,T2~T8間分枝數量無顯著差異,其中T5處理分枝數量平均為3條,顯著高于T1(CK)處理的1.3條,其余處理分枝數量由高到低依次為T7(2.6條)、T3(2.5條)、T6(2.4條)、T4(2.3條)、T2(2.0條)和T8(1.8條),與T1(CK)處理相比差異不顯著;30~50 cm整形帶內,T2~T8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其中T5分枝數量平均為4.3條,顯著高于T1(CK)的2.3條,其余處理分枝數量由高到低依次為T7(3.9條)、T3(3.8條)、T6(3.5條)、T2(3.4條)、T4(3.3條)、T8(3.0條),與T1(CK)差異不顯著。

圖1 不同促發枝處理整形帶內分枝數量注:a定干高度為60 cm,b定干高度為100 cm,c不定干,下同。

如圖1b,定干高度為10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帶內,T2~T8處理間分枝數量無顯著差異,各處理分枝數量由高到低依次為T3(2.7條)、T5(2.5條)、T2(2.4條)、T4(2.2條)和T6(2.0條),均顯著高于T1(CK)的分枝數量(1.3條);T8處理分枝數量為1.7條,與T1(CK)無顯著差異;30~50 cm整形帶內,T2~T7處理間無顯著差異。T3和T5處理分枝數量分別為3.1條、3.0條,顯著高于T8和T1(CK);T7、T4、T2、T6分別為2.8條、2.7條、2.4條、2.3條,均顯著高于T1(CK)處理;50~70 cm整形帶內,T2~T7處理間無顯著差異,均顯著高于T8和T1(CK)處理;70~90 cm整形帶內,T2~T7之間雖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T8處理和T1(CK)處理,其中T3分枝數量最多,達4.0條。T8處理分枝數量為2.7條,也顯著高于T1(CK)的2.0條。

由上述結果可看出,定干條件下,無論采取何種促分枝措施,仍以中上部發生分枝為主。

如圖1c,不定干的植株,在中心干110 cm高度以上各整形帶內平均發枝量為2.5條,高于110 cm以下平均1.9條,中心干發枝量整體呈現由下至上逐漸增加的趨勢。T2~T7所有整形帶分枝數量均顯著高于T1(CK)處理;T8僅在170~190 cm整形帶內與T1(CK)處理相比差異顯著,其余整形帶內差異不顯著。

以上結果表明,無論是否定干,僅采用刻芽措施無法顯著提高整形帶內分枝數量,但結合噴涂促發枝藥劑后可顯著提高發枝數量。

2.3 不同促發枝處理對中心干側生新梢分枝角度的影響

如圖2a 所示,定干高度為6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帶內,除T8外,T2~T7的分枝角度均顯著大于T1(CK)的45.3°。分枝角度由大到小依次為T3(59.9°)、T4(59.0°)、T5(57.5°)、T6(55.3°)、T7(55.1°)、T2(54.4°)和T8(51.5°),但T2~T7間無顯著差異,T8與T1(CK)無顯著差異;在30~50 cm整形帶內,T2~T8分枝角度顯著大于T1(CK)的32.8°,T2~T7間分枝角度無顯著差異,分枝角度由大到小依次為T2(47.8°)、T5(46.7°)、T7(45.8°)、T3(45.4°)、T4(43.0°)、T6(42.9°)和T8(39.2°),另外,T2、T3、T5、T7分枝角度還顯著大于T8(39.2°)。

圖2 不同促發枝處理整形帶內分枝角度

如圖2b 所示, 定干高度為10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帶內,T2~T8處理間分枝角度均顯著大于T1(CK)的37.3°,但T2~T7間無顯著差異,T8的分枝角度顯著小于T2~T7;在30~50 cm整形帶內,T2~T8的分之角度均顯著大于T1(CK)的33.5°,但T2~T7間無顯著差異,其中T3分枝角度為66.0°,顯著大于T8的57.5°;在50~70 cm整形帶內,T2~T7的分枝角度均顯著大于T1(CK)的43.1°,T2~T7間無顯著差異,其中T5和T7分枝角度分別為63.8°和62.3°,還顯著大于T8的51.5°,但T8和T1(CK)間無顯著差異;70~90 cm整形帶內,T2~T7的分枝角度均顯著大于T1(CK)的21.5°,但T2~T7間無顯著差異,T6和T7分枝角度顯著大于T8的29.6°,T8與T1(CK)間無顯著差異。

如圖2c 所示,不定干植株,中心干15~50 cm、50~110 cm和110~190 cm整形帶內分枝角度平均分別為65.3°、54.7°和60.8°,角度由下至上呈現大、小、大的規律。所有整形帶T2~T7間枝條角度未見顯著差異,且均大于T1(CK),而T8與T1(CK)在各整形帶內均表現差異顯著。

由以上結果,定干情況下噴涂促發枝藥劑較刻芽措施更能顯著提高分枝角度。不定干時,2種措施相結合為佳。

2.4 不同促發枝處理對中心干側生新梢分枝長度的影響

如圖3a所示,定干高度為60 cm的植株,在15~30 cm整形帶內,除T6與T1(CK)差異不顯著外,T2(61.8 cm)、T3(74.7 cm)、T4(53.0 cm)、T5(49.4 cm)和T7(53.3 cm)均顯著長于T1(CK)的31.8 cm。T2、T3、T4、T7均顯著長于T8的37.1 cm,而T8與T1(CK)差異不顯著;在30~50 cm整形帶內,T2~T7分枝長度均顯著大于T1(CK)的32.5 cm,T2~T7間無顯著差異。T2、T3、T5、T6和T7處理分枝長度顯著長于T8的38.6 cm,但T8和T1(CK)間差異不顯著。

圖3 不同促發枝處理整形帶內分枝長度

如圖3b所示,定干高度為100 cm的植株,各整形帶內T2~T7間分枝長度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長于T1(CK)處理。T2~T7處理分枝長度均長于T8處理,T8與T1(CK)間差異不顯著。

如圖3c所示,不定干的植株,50~110 cm整形帶內枝條最長,平均為43.5cm,其次為110~190 cm整形帶,平均為28.2 cm,15~30 cm整形帶內最短,僅為25.3 cm。各整形帶內T2~T7間分枝長度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長于T1(CK),T8平均分枝長度小于T2~T7,T8與T1(CK)差異不顯著。

由以上結果表明,噴涂促發枝藥劑較刻芽措施更能顯著增加分枝長度。

3 小結與討論

甜櫻桃苗干所發側枝的生長受多種內源激素協同作用,在根尖合成的細胞分裂素(CTK),自下而上運輸,可緩解梢尖頂端優勢對側芽的抑制作用,促進側枝生長。本研究中1年生單干苗木移栽過程中經受斷根,根系供給地上部激素和營養物質功能尚未完全恢復,若不進行外源激素刺激,僅利用定干或刻芽等方法難以使中心干中下部抽生新梢。在試驗過程中即使同時利用定干、刻芽和外源植物生長調節劑促發分枝,中心干中上部發枝量依然高于中下部15.8%~54.5%,這可能與幼樹移栽后根系生長狀況和功能恢復有關,前人研究也表明裸根苗木移栽后,苗木生長1年根系功能恢復再進行促分枝效果較好[10],目前生產中利用限根容器育苗后帶土球移栽建園,可有效降低根系功能受到重大傷害,利于促發分枝。

藥劑配比、濃度、施藥方式、時間和溫度對葉芽外源激素的吸收起到關鍵作用,促發枝藥劑有效成分多為6-BA和GA,混合使用效果多優于單獨使用[9]。在施藥方式上,多為涂抹膏劑和噴施溶劑2種,涂抹膏劑粘附在芽體上,故在芽體露綠時涂抹1次即可達到效果。噴劑附著性較低,即使加入助劑依然需要多次噴施才能達到效果[11,12]。本研究中T6和T7均采用噴施普洛馬林措施,雖然發枝量低于涂抹膏劑處理,但均顯著高于僅刻芽處理T8。試驗中,未發現噴施高濃度普洛馬林對樹體生長造成損害,且效果與涂抹膏劑接近,認為若合理控制噴施藥劑濃度和次數,也可有效促發分枝,可為規?;种Υ竺缟a提供借鑒。

定干對促分枝有一定作用[1,9,13],但僅利用定干促發分枝,常表現出枝條數量少、枝條角度小、發枝高度和方位不理想的結果[10,11]??萄靠纱碳げ糠盅砍樯律?但操作復雜,勞動力成本高,對樹體造傷過多?;瘜W促分枝效果顯著優于刻芽措施。綜上認為,對于1年生甜櫻桃裸根單干苗木,采用化學促枝與刻芽相結合是定植后促發分枝較為理想的技術措施。

猜你喜歡
芽體膏劑分枝
板栗嫁接接穗五不用
板栗嫁接接穗五不用
板栗秋季修剪促花增產關鍵技術
一株吊蘭
豨桐凝膠膏劑基質處方的優化及其體外釋放度
帶移民和拯救的二次加權分枝過程的有關性質
受控兩性分枝過程
上臨界受控分枝過程后代均值的條件最小二乘估計
中藥油膏劑治療糖尿病足潰瘍臨床研究
糖尿病足潰瘍中藥油膏劑研制理論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