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和內地的交融:論元朝對廣西的經略和開發*

2024-01-02 12:44咸成海
西部蒙古論壇 2023年4期
關鍵詞:宋濂土司廣西

咸成海

(遵義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貴州 遵義 563006)

[內容提要] 為穩定邊疆,實現長治久安,元朝根據邊疆地區各民族情況,推行土司制度。廣西,作為我國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專有名稱始于元朝。元朝對廣西少數民族的政策,以“華夷無間”“因俗而治”為價值取向。系統梳理元朝廣西地方秩序的重塑與社會變遷,可以發現,元朝對廣西的管轄和經營,具有以下政治效能和基本特征:第一,把廣西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資源進行整合,逐漸納入國家制度化軌道,有利于穩定邊疆和規范秩序;第二,元朝用土司治理地方,增強國家認同,凝聚力量,使廣西區域得到較好的開發,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深入治理地方又邁出了重要一步;第三,“大一統”格局下,元朝對土司區域的治理,進一步推動了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融。

元朝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均發生巨大變革的朝代。當時的少數民族首領被稱作“土官”,即學界所稱的“土司”。北宋廣西“以渠陽為誠州,命光僭之子供備庫使昌達供備庫副使楊昌等同知州事,而貫保、豐山、若水等砦皆罷戍,擇授土官,俾乂間毀樓櫓,撤官舍,護領居民入砦。崇寧初,改誠州為靖州”①〔元〕脫脫等:《宋史》卷494《蠻夷二》,中華書局,1977年,第14198頁。。據《中國分省區歷史人口考》一書記載,元代廣西各民族人口當不少于420萬。②路遇、滕澤之:《中國分省區歷史人口考》(下),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22頁。那么,元朝是如何治理此“瘴鄉”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36《哈刺哈孫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292頁。之地的呢?本文運用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擬以元朝廣西土司地域統治為視域,動態考察元朝廣西地方土司與中央王朝之間的互動關系,勾勒傳統中國對地域民族社會的良性管理與實際運作模式,探討邊疆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之間從差異認同走向一體認同的歷史進程及其規律。

一、歷史脈絡:元朝廣西政治制度革新推動“華夷無間”

(一)元朝統一廣西

1206年,鐵木真建立“也客?蒙兀?兀魯思”即蒙古汗國,1227年滅西夏,1234年吞并金,下一個目標即是取南宋。1235年,蒙古汗國兵分三路大舉進攻南宋。蒙宋戰爭40年,南宋一直被動挨打,直至滅亡。①邱樹森:《元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3頁。蒙古兵一路進入四川、大理、安南,之后又回師大理。1259年,烏蘭哈達率3000蒙古騎兵進攻右江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縣平馬鎮)。宋橫山寨守將向士璧、劉雄飛等率6萬人拒敵。一番大戰之后,橫山寨被攻克。隨后蒙古軍隊繼續東進,攻下邕州、賓州、象州,兵鋒直指靜江府(今廣西桂林市)。宋知靜江府、廣西經略安撫使兼廣西轉運使李曾伯積極備戰,蒙古軍避開防范嚴密的靜江府,進入湖南境內,與另一支蒙古大軍匯合于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此為蒙古軍隊首次出征廣西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縱橫廣西的蒙古遠征軍僅一萬余人,然而其超強的作戰能力,震懾了左右江地區的壯族首領?!氨?,無不款附”②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點校:《貴州通志 宦跡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頁。,短期內左右江地區州峒林立的渙散局面遂告終結。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阿里海牙率兵數萬進攻廣西。此時,原宋羈縻制下的邕州知州、權廣西經略使馬塈,以“總屯戍諸軍”和“諸峒兵”等堅守靜江府,頑強抵抗,不肯歸附。

據《多桑蒙古史》一書記載,阿里海牙是維吾爾人,在江陵、潭州,其“體皇帝好生之德,毋殺虜”③〔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冊),馮承鈞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第302頁。,因而鄰近各地紛紛歸降,但僅有宋將——廣西大都督馬塈一人還堅守靜江。④〔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冊),馮承鈞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第302頁。阿里海牙一開始對其采取懷柔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條內容:其一,派總管俞全等前去招降,結果被馬塈殺害。其二,宋恭帝降元后,他又派湘山寺僧宗勉持宋恭帝手詔前去勸降,結果宗勉還是被馬塈所殺。其三,阿里海牙又作勸降書,以“天命地利人心”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28《阿里海牙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127頁。開導馬塈,并許其“廣西大都督”之職,然而馬塈面對誘惑,毫不動心。其四,此時,恰好阿里海牙入朝慶?!捌剿巍?。他從元世祖處帶回勸降詔書,抄錄送至馬塈軍營??墒?,馬塈仍“焚之,斬其使”⑥〔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28《阿里海牙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127頁。。

在幾經努力化為泡影后,阿里海牙決定使用強硬的手段。靜江之戰持續了3個月,歷經大小百余戰,軍民死傷無數,最終馬塈等官員戰敗被俘。阿里海牙“以靜江民易叛,非潭比,不重刑之,則廣西諸州不服,悉坑之”⑦〔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28《阿里海牙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127頁。。與此同時,下令斬馬塈于市。⑧〔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28《阿里海牙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127~3128頁。就這樣,阿里海牙的恐嚇政策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廣西境內各州迅速歸附。例如,特磨道農士貴、南丹州莫大秀等奉表求降,他們因而都得以保全自己的貴族身份和統治地位。

(二)元初廣西千百戶制度的建立

鑒于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元朝遂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行中書省,省下設司、路、府,路、府下設州、縣。廣西劃歸湖廣行中書省管轄,先在靜江設廣西道宣撫司,又在邕州設左右江宣慰司都元帥府,后來司、府合并,稱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在邕州設分司。在全、梧、潯、柳、容、象、賓、橫、融、欽等州先置安撫司,不久即改為總管府。昭州改為平樂府,藤州、賀州等仍稱州,州下設縣。桂西思明州、太平寨、鎮安州等地方設路,田州、來安州設軍民總管府,慶遠、南丹合設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阿里海牙以史格為萬戶,守靜江。史格以10人為千戶,分守潯、賓、橫、容、柳、象、廉、欽、高、化等州,并使其獲得軍民總管的職權。

成吉思汗時期(1206—1227年),蒙古汗國即已建立起千戶百戶制度,將各蒙古部落編為10戶(阿兒班)、百戶(札溫)、千戶(敏罕)、萬戶(土綿),不同的編戶提供十名、百名、千名、萬名的士兵,分別由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來統轄,這些戶長的職銜世襲。同時,上下級之間隸屬嚴格,不能隨便脫離,否則要被處死。直至統一南北后,元朝仍繼續采用此種制度。史格在廣西地區任職時,其身份是萬戶,他分派到各州任職的官員則是千戶,他們都擁有軍民總管職權等。不過,由于受到漢文化和統治區域擴大等因素的影響,元混一南北之后,設在流官地區的萬戶長、千戶長不再世襲。

一言以蔽之,千戶百戶制度的特點是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州峒制度迅速轉變為千戶制度,影響巨大。首先,州峒制度也是首領世襲,家丁世代為奴,峒丁從民戶中優選等。故而,左右江地區很容易就轉軌為元朝的統治制度。其次,千戶百戶制度有利于軍事行動,元朝左右江地區的岑氏、黃氏等土司發動較大規模的兼并戰爭,就是得益于這種制度。

可見,廣西的土司制度,實際上是蒙元政府繼續實行前代在此實行的羈縻制度,并融入千戶百戶制的一些內容,以達到控馭民族地區的目的。土司制度創立于元朝。①咸成海:《誰為土司寫史:近年來元代土司史研究述論》,《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第11~15頁。通過嚴密控制,元朝開始對土司轄區籍民戶征租賦。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臨安廣西道宣撫使張立道“籍兩江依士貴、岑從毅、李維屏所部戶二十五萬有奇,以其籍歸有司”②〔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67《張立道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917頁。。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右江安隆寨(今廣西百色市隆林)土司岑世忠與其兄岑世興相攻,因而愿“籍其民三萬二千戶來附”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30《泰定帝紀二》,中華書局,1976年,第685頁。。籍民戶就是建立戶籍,登記戶口、田地數字,以作為征收租賦的依據。元朝廣西的土州土縣,“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雹堋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8《地理志一》,中華書局,1976年,第1346頁??梢?,相比唐宋時期,元朝對廣西民族地區的控制進一步加強了。

(三)元朝對廣西統治的逐步深入

值得留意的是,早在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即頒令,由蒙古人擔任各路的達魯花赤(長官),漢人為總管,回回人任同知,并且“永為定制”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卷6《世祖紀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106頁。。但是,南方氣候潮濕,在時人眼中,中原平土,尚要猶避盛夏,而“交廣炎瘴之地,毒氣害人,甚于兵刃”⑥柯劭忞:《新元史》卷115《劉宣傳》,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881頁。。蒙古人、回回人因此膽怯而不愿赴廣西任職。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月,湖廣行省官員上奏,稱廣西左右江屬“溪洞蠻獠”⑦〔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世祖紀十二》,中華書局,1976年,第315頁。之地,雖設有4個總管府,統轄州、縣、洞160處,然而所調官員由于畏懼“瘴癘”而不愿赴任,于是請求改用漢人擔任達魯花赤,軍官為民職,采取“雜土人用之”⑧〔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世祖紀十二》,中華書局,1976年,第315頁。的官制,該建議因符合實際需要,故得到元廷同意。⑨〔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世祖紀十二》,中華書局,1976年,第315頁。

元初,蒙古軍隊曾征戰緬甸、安南,目的是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軍第二次征安南。元鎮南王脫歡率部渡過富良江,攻占安南國都城。但是他們遭到安南人的頑強抵抗,遂撤回廣西境內。翌年,元政府發江淮、江西、湖廣的蒙、漢等兵70 000人,云南兵6000人,海外四州黎兵15 000人分道再征安南。鎮南王從東道女兒關進攻,17戰皆捷。但安南國集結軍隊30余萬人準備包抄其后路,鎮南王獲悉后,間道退回廣西思明州。因此,元朝第三次征安南無果而終。

至元三十年(1293年),朝廷命令“發湖湘富民萬家,屯田廣西,以圖交趾”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36《哈刺哈孫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292頁。。做好戰斗準備,試圖第4次征安南。同年,因安南王只貢不朝,元廷議討伐,命劉國杰等率軍出征。劉國杰設幕僚11人,讓陳巖、趙修已、云從龍、張文虎、岑雄等從征。岑雄是右江來安路總管,是元朝壯族土司兼并戰爭的最大得益者之一。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正月,安南軍30 000余人進攻鎮安州云峒、祿峒、知峒等,接著又進占歸順州,屯兵不退。四月,安南世子率兵焚掠養利州。在蒙元與安南之間的這場戰爭中,左右江地區的壯族土司首當其沖,元朝為保證境內安寧,維護邊疆穩定,對壯族土司采取或使用或姑息遷就的策略。

就安撫招諭蠻獠而言,元廷對民族地區長期存在的土司之間頻繁的仇殺,往往不予追究。②吳永章:《南方民族史新說》,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79頁。據《元史?謝讓傳》載,此時右江岑雄、左江黃勝許等人屢屢相互仇殺,此事已然成為邊疆社會的禍患,引起湖廣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謝讓的注意。大德四年(1300年),謝讓分析指出,“此曹第可懷柔,不宜力競,寬其法以羈縻之,使不至跳梁可也。若乃舍中國有用之民,爭炎荒不毛之地,非長策也?!雹邸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76《謝讓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4110頁。元廷采納謝讓的建議,對多次叛亂的壯族首領,往往僅由地方官派員前去“招諭”,只有對少數頑固不化者才派兵圍剿??梢娭x讓的謀略,是從中央王朝傳統的羈縻政策出發的。就湖廣行省蒙古、色目長官而言,之所以安撫招諭“蠻獠”,顯然受蒙古汗國懷柔歸附部族政策的影響。④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5頁。

表1 元朝廣西土司叛亂與歸附一覽表

考諸史實,“羈縻”一詞最早出現于漢代,羈縻制度的內涵歷經數代才形成,土司的名稱和土司制度的內涵也是經歷了較長的形成過程。北宋已有“土官”的名稱。元朝,少數民族首領常被稱為“土官”。從軍政合一、籍民戶、征租賦、設置監貳官等內容來看,元朝對廣西地區的控制比羈縻時期更加嚴密,國家權力也開始滲透到廣西基層地區。從文化教育來看,盡管元朝科舉時辦時廢,①咸成海:《論元代科舉取士對云南行省土司社會的歷史影響》,《西部蒙古論壇》2023年第1期,第15~20頁??婆e仍然成為元代多民族習學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場盛宴,②申萬里:《元代科舉新探》,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65頁。廣西土司地區亦實行科舉制度。儒學在元代成為官方學說受到推崇,③咸成海:《元代國家治理下土官楊賽因不花考論》,《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第22~26頁。元一代廣西辦有書院3所,地方官學34所,考上進士者僅10人。④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廣西通志?教育志?(1986-2005)》,廣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31頁。這些“治化”的制度性舉措,是羈縻制度轉變為土司制度的根本內容。由此可見,蒙元統治者為適應治理邊疆“蠻夷”的形勢和要求,采取他們認為有效的治理方式,如此選擇了土司制度。⑤咸成海:《“大一統”國家治理視閾下的元朝土司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第22~28頁。今廣西、貴州和湖南一帶,是土司文化濃厚的地區,占據元代整個湖廣行省近2/3的土地。⑥成臻銘:《土司制度與西南邊疆治理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265頁。

綜而觀之,元朝對于廣西民族聚居地區,因地因時制定不同的政策,以撫綏為主,收到了良好效果。一方面,體現出土司制度在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中的調適作用;另一方面,在客觀上為廣西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廣西地區土司制度出現和發展演變的進程與全國其他地方的土司制度是一致的,大抵上形成于元朝,完善于明清,消亡于民國時期。

二、樣態呈現:元朝重塑廣西的地方秩序

從制度史的視角看,元朝是土司制度初步形成的時期,元朝的土司制度既繼承了羈縻制度的很多成分,但亦具有新制度的一些明顯特征。不過,由于元朝國祚短,各種制度性措施還未能進一步完善。

(一)元朝廣西土司職官的設立

元朝,在民族地區專門設置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諸司,這些機構已具備土司衙門的性質,可視作早期的土司機構。元朝對廣西原羈縻地區的壯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管理,某些方面沿襲兩宋時期的政策。與之不同的是增設了安撫使、軍民總管等職銜的土司,大致歸納為以下四類:

1.宣慰使。宣慰司“掌軍民之務,分道以總郡縣,行省有政令則布于下,郡縣有請則為達于省”⑦〔明〕宋濂等撰:《元史》卷91《百官志七》,中華書局1976年,第2308頁。。宣慰司最早見于金朝,元朝時在全國范圍內普遍設立,是一級地方軍政機構。設宣慰使3人,從二品;同知1人,從三品;副使1人,正四品;經歷1人,從六品;都事1人,從七品;照磨兼架閣管勾1人,正九品。其時全國各地都設有宣慰司,但元朝特別規定,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府,否則僅為元帥府,如廣西兩江道、海北海南道、八番順元等處就設有宣慰使都元帥府。

2.宣撫使。元朝宣撫司最初設置于中統元年(1260年)三月的燕京路宣慰使。秩正三品,設達魯花赤1人,宣撫1人,同知、副使各2人,僉事1人,計議、經歷、知事各1人,提控案牘架閣1人。云南行省麗江路,湖廣行省順元等處、播州、思州、廣南西路,都設有宣撫司。

3.安撫使。宋代始設的地方官署名,元朝秩正三品,設達魯花赤1人,安撫使1人,同知、副使、僉事各1人,經歷、知事各1人。設于四川行省師壁洞(不置達魯花赤)、永順等處、散毛洞,湖廣行省羅番遏蠻軍(程番武盛軍)、金石番太平軍、臥龍番南寧州、小龍番靜蠻軍、大龍番應天府、洪番永盛軍、方番河中府、蘆番靜海軍、新添葛蠻。南丹莫國麟、來安路岑世興、上思州黃勝許皆曾被元朝授予安撫使一職。

4.諸蠻夷長官司長官?!拔髂弦闹T溪洞各置長官司,其秩如下州。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參用其土人為之?!雹佟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1《百官志七》,中華書局1976年,第2318頁。廣西“土人”蒙意、蒙世、莫仲文皆曾任長官司的長官,諸蠻夷長官司的設置,標志著元朝在邊遠民族地區社會組織的建置已趨完善。

這些宣慰使、宣撫使,多數由流官特別是蒙古貴族擔任,但其轄下的民族地區,則是任用當地的土酋為世襲土司。②龔蔭:《中國土司制度簡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3頁。土司制度下的這種設置,明顯使元朝在多民族分布的廣西進一步加強了統治。

(二)元朝廣西土司機構的設置

土司體制,是元朝為鞏固其有效統治而逐漸形成的政治制度。③咸成海:《制度、開發與認同:元朝對貴州土司的治理及其影響》,《西部蒙古論壇》2021年第1期,第14~21頁。元朝廣西政區設置已具一定規模,其中最多的是路、州、縣等機構。由于這些機構的首領,學界常稱之為“土官”或“土司”,因而這些路、州、縣被視為早期的土司機構,表明土司制度在廣西民族地區已具有較大的歷史影響力。

1.路總管府。世祖時期初置。至元二十年(1283年),定10萬戶以上為上路,10萬戶以下為下路。上路秩正三品,達魯花赤1員,總管1員,都為正三品,“兼管勸農事,江北則兼諸軍奧魯”④〔明〕宋濂等撰:《元史》卷91《百官志七》,中華書局1976年,第2316頁。。同知、治中、判官各1員。下路秩從三品,不置治中,而同知如治中之秩。翌年,置推官2員,負責刑名案件的審覆及其他相關刑獄事務。設下路1員,經歷1員,知事l員,照磨兼承發架閣1員,司吏無定制,譯史、通事各1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廣西左右江設4個總管府。元朝,廣西共設5個土總管府,分別是來安的岑氏、田州的黃氏、鎮安的岑氏、太平的黃氏、思明的黃氏。

2.土州。中統五年(1264年),元始設立州縣。至元二十年,規定5萬戶以上為上州,3萬戶以上為中州,不及3萬戶為下州。上州:達魯花赤、州尹秩從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達魯花赤、知州并正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下州:達魯花赤、知州從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參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牘各1員;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1員;下州,吏目1人、2員。據《廣西建置沿革考錄》統計,元朝在廣西先后設有梧、象、廉、橫、融、藤、全、郁林、柳、昭、貴、欽、賀、賓、容、邕16個土州⑤雷堅:《廣西建置沿革考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頁。。

3.土縣。元時廣西設置有55個縣,其中54縣為宋末還存在的舊縣,僅華陽一縣為新置縣。新置縣占元朝縣總數的1.8%。宋末的瑯邪縣在元朝被廢除。元朝設置的55縣中,除郁林、桂嶺2縣后來廢置外,其余53縣至元朝末年繼續存在,其間基本無變化??梢?,較之唐宋,元朝的統治勢力更加深入到廣西民族地區。⑥吳永章:《南方民族史新說》,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79頁。

(三)土司制度背景下的元朝廣西地方社會

如前所論,古代廣西是中國各民族聚居地。土司制度作為元明清三個朝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廣西的主要民族政策,在初步確立時期的元朝,就已表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可以將其大致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

1.廣西土司上層社會的“蒙古化”

值得深究的是,一些土官學習蒙古語,如元代田州、來安兩路總管岑雄第三子岑世元,“善騎射,通蒙古語言?!雹偻醢刂兄骶帲骸稄V西通志輯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177頁。元朝中后期,一些廣西土司仿照蒙古人取名,如來安路的岑怒木罕、岑帖木兒、岑伯顏;思明路的黃忽都;太平路的李郭扶、李郭祐、李賽都;龍州的趙貼堅、趙貼從等。后來的清朝,也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是壯族上層首領就沒有如此取名的歷史現象。語言、名字的“蒙古化”,是廣西土司主動適應元朝大一統政治、心儀蒙古文化的反映。更深一步說,隨著隸屬關系的進一步厘清和王朝控制的進一步加強,邊陲地區壯族民眾的國家認同意識也漸趨強化。②藍武:《從設土到改流:元明時期廣西土司制度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9頁。

元朝是廣西地區一個重要的區域整合期,唐宋時期州縣峒林立的狀況,被土司戰爭整合成比較固定的區域更大的土司領地。這與元統治者重視軍事,組織嚴密,常年征戰,密不可分,這是廣西土司軍事上的“蒙古化”現象。以右江河谷為例,來安路的岑世興,在元中后期一直活躍在桂西一帶,據唐興州,燒田州上林縣那齊村,殺懷德知州溪順武,攻那帶縣,殺兼州知州黃克仁,等等,吞并右江河谷不少州縣。以宋代在這一地區設置的羈縻機構跟明初保留下來的行政機構相比,勘州、歸樂州、啦殿州、功饒州、婪鳳州、侯唐州、路程州、陽縣、龍川縣都已不復存在,僅剩下奉議州、田州、上隆州、泗城州、唐興州、利州、上林縣、上林峒、安隆峒等地方。南宋時,范成大記載此地的田州、歸樂、露(路)城“皆黃姓”,至明初,僅奉議州和上林縣還屬黃姓土司,其余皆淪為岑氏的領地。

2.專門針對“左右兩江土官”的法令

唐宋時期,尚未有考核廣西地方少數民族首領的正式辦法,元時已有明確規定,“諸左右兩江所部土官,輒興兵相讎殺者,坐以叛逆之罪。其有妄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有司受財妄聽者,以枉法論。諸土官有能愛撫軍民,境內寧謐者,三年一次,??鄙?。其有勛勞,及應升賞承襲,文字至帥府,輒非理疏駁,故為難阻者,罷之?!雹邸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03《刑法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第2635~2636頁。有針對性地界定了此地土司之間、土司與行省之間的關系,同時對土司的主要職責也定出了具體要求。

瘴氣是古代廣西地區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生和廣西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特點密切相關。氣候炎熱,多雨潮濕,是致病最主要的原因。瘴氣的癥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頭痛體痛、胸腹痞悶、腹脹痛、寒熱往來、食欲不振,甚則突然昏仆、失語、脫發等。④潘其旭、覃乃昌主編:《壯族百科辭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79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副使烏古孫澤有感于“兩江荒遠瘴癘,與百夷接,不知禮法”⑤〔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63《烏古孫澤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834頁。,是作《司規》三十二章,“以漸為教,其民至今遵守之?!雹蕖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63《烏古孫澤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3834頁。由此可見,《司規》在社會上持續發揮作用的時間較長,影響力亦較大。

3.監貳官的設置

如上所述,泰定二年(1325年)九月,來安路總管岑世興自明不反,請置蒙古、漢人作為監貳官,元廷詔優從之。此為廣西地區于正史中首次提到設置的“監貳官”。秦代推行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分管行政、軍事、監察。此制為后來歷代所沿襲。岑世興任來安路總管,佩虎符,掌全路的行政和軍事,主動要求設置蒙古、漢監察官。從具體職責來看,貳官是正職的輔佐官,唐宋時,一些官職已置有貳官,如會昌二年(842年)十二月,唐武宗敕,“中丞為大夫之貳……今九寺少卿及諸少監、國子司業、京兆少尹,并府寺省監之貳,皆為四品?!雹佟菜巍忱顣P編纂,夏劍欽、勞伯林校點:《太平御覽》(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70頁。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左司諫、知制誥楊億上疏中提到,“今多命省署之職出為知州,又設通判之官以為副貳,此權宜之制耳?!雹凇睬濉愁櫻孜洌骸度罩洝?,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1年,第39頁。至元朝,此官制進一步發展為成熟的“監貳官”制。

監貳官,是元朝政府派駐民族地區協助土司的流官。監貳官的出現,以及左右兩江四總管府“雜土人用之”的政策,開始改變羈縻制度下雖有郡縣之名,實同獨立王國的狀況,這些民族地區開始逐漸形成官分“流土”的新情況,于是土司制度便應運而生了。岑世興上書請置監貳官,以及元政府的接受,標志著廣西地區的土司改弦易轍——開始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也正因如此,廣西土司統轄的區域,逐漸成為元朝多民族大一統格局下西南邊疆行政區的組成部分。

上述歷史事實表明,元政府對廣西地方秩序的重塑,使廣西得到較好的開發,社會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當然,元朝對土司地區的治理,也給民族大融合帶來了新的契機。元朝是各民族共同書寫中華悠久歷史的關鍵階段,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與演進,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

三、央地互動:廣西土司和元帝的君臣關系

元朝在繼承廣西羈縻時期的世襲制、朝貢制、土兵制等特殊制度的同時,又對這些制度加以改造,使之具有了土司制度的新內涵,因而元代廣西土司制度確已形成了一代定制。③吳永章:《南方民族史新說》,民族出版社,2017年,第78頁。元代統治者高度重視西南民族地區的穩定與開發。④咸成海:《元代播州土官治理的政治意涵論略》,《西部蒙古論壇》2020年第2期,第15~20頁。那么,元朝對廣西的管轄是在哪些方面著力呢?

(一)土司的權利

1.土司的承襲

唐宋時期,廣西的羈縻州、縣、峒長官等已是世襲制。元朝進一步明確這種制度,使承襲有序,即須按嫡庶順序承襲,經朝廷冊封賜印,方可有效。

在此政治趨勢下,元時廣西各主要土司家族統治區域已基本確定,但并非各自為政,一盤散沙。這些土司家族主要有:鎮安路、來安路、安隆寨的岑氏,南丹州、忻城州的莫氏,思明路、上思州、思明州、忠州、思同州、田州、左州、陀陵州的黃氏,全茗州、萬承州的許氏,龍州、鎮遠州的趙氏,太平路、太平州、茗盈州、安平州、龍英州的李氏。每個土司家族的統治區域,基本上是連成一片的。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元代始,這些土司家族的世系,基本上都很清楚了。⑤黃家信:《壯族地區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2頁。

毋庸置疑,羈縻時期的首領世襲,還停留在“恩賜”的階段,因而不是制度化的管理。而至元朝則發生了改變,土司的承襲須報朝廷批準,由吏部負責,并開始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中書省提議:“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襲之,無則妻承夫職”,“今或,闕員,宜從本俗,權職以行?!雹蕖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6《仁宗紀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589頁。仁宗批準按此意見施行。這個規定明確了土司繼承人的順序,使土司世襲制進一步完善??梢?,作為創始階段,元朝對土司制度的完備和管理多少還有些隨意和松弛。①徐暢江:《民族關系的國家建構:以云南為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第68頁。然而,元朝的“大一統”政治局面,卻為廣西的土司承襲的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央政權,作為一個蒙古統治的時代,元朝在治理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實用主義傾向。②申萬里:《元代科舉新探》,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24頁。因之元朝對土司的管理,亦體現出寬大的政策特點,對犯罪土司的處理通常較流官為輕,“土官有罪,罰而不廢”。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03《刑法志二》,中華書局,1976年,第2635頁。岑從毅三次歸附,至元十二年(1275年)降云南中書省、十四年(1277年)“來附”、二十九年(1292年)“降”,雖反反復復,但元政府并未廢除他的世襲地位??陀^而言,這些針對土司特別寬大的政策,對于維護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起著積極的作用。

需要補充的是,宋代邕管洞丁爭執,上訴洞主;洞主爭執,上訴諸寨,不能決,再上訴邕管。最高只能上訴廣西經略帥司。元朝則不同,即使土司兄弟相爭,朝廷也管。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鎮安路總管岑修廣被其弟岑修仁攻擊,因而“來告”,元廷遂“命湖廣行省辨治之”④〔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0頁。。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云南安隆寨土司岑世忠與其兄岑世興相攻。岑世忠為討好元廷,提出讓其民入籍,再加上歲貢,條件是設立宣撫司,但是元政府未批準。

古代中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官員選拔和致仕制度,身體狀況是官員退休的一個重要條件。⑤謝貴安:《古代的致仕制度與官員的退休生活》,《人民論壇》2023年第10期,第110~112頁。元初規定土司到年老時退休。先是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鎮安路總管岑從毅“老疾”,元廷讓其子岑斗榮襲職。泰定元年(1324年),上思州黃勝許被授予虛銜后致仕,由其子黃志熟襲職。

綜上,元世祖時期,廣西的土司世襲制開始形成法規,地方土司開始有了致仕記載,且土司家族內部間的訴訟,不再只任由邊臣解決,而是可上訴至元廷再進行決斷。故此,土司承襲制的完善是元朝對土司進一步加強管理的標志。

2.豢養土兵

需要說明的是,在政治上,蒙古人和色目人壟斷著元政權的高級職位,各級機構的長官只能由蒙古人擔任,漢人和南人進入高層的機會受到種種束縛和限制,且兵機控制尤嚴,⑥邵達:《華夏史錄》,九州出版社,2018年,第320頁。至規定“漢人不得與軍政”⑦〔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84《王克敬傳》,中華書局1976年,第4235頁。。不過,元朝對廣西土司卻比較寬松。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三月,南丹州莫國麟入覲,授“安撫使、三珠虎符”⑧〔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6《世紀紀十三》,中華書局,1976年,第346頁。。次年閏六月,鎮安路軍民總管岑斗榮襲職,“佩虎符”⑨〔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7《世紀紀十四》,中華書局,1976年,第364頁。。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準許黃勝許、岑世興“佩虎符”⑩〔明〕宋濂等撰:《元史》卷29《泰定帝紀一》,中華書局,1976年,第652頁。。元朝至少有4個壯族首領獲得“佩虎符”。元朝,有諸路萬戶府。上萬戶府,管軍7千以上,達魯花赤1員,萬戶1員,都為正三品,佩虎符,副萬戶1員,從三品,佩虎符。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以上,達魯花赤1員,萬戶1員,都是從三品,佩虎符,副萬戶1員,正四品。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以上,達魯花赤1員,萬戶1員,都是從三品,佩虎符,副萬戶1員,從四品?!捌涔俳允酪u,有功則升之?!?徐暢江:《民族關系的國家建構:以云南為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第68頁?!叭f戶佩金虎符。符趺為伏虎形,首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別。千戶金符,百戶銀符?!雹佟裁鳌乘五サ茸骸对贰肪?8《兵志一》,中華書局,1976年,第2508頁。

可見,元朝在廣西民族地區,組建了數量龐大的土兵,設立軍民總管府,廣西少數民族首領佩虎符,充任長官,把原來其私人武裝納入國家所有。唐、宋時期,羈縻州縣溪洞只獲“文帖朱記”和“司印”,元朝卻給大土司特頒“虎符”,除承認他們事實上的軍事實力外,還有令其擔負起保境衛邊之責。

廣西土司機構歷史悠久,元時此地設有田州路、來安路、思明路等軍民總管府,以及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這些軍民機構,既是管民官,也是管軍官,因此是一種軍政合一的管理機制。南丹莫國麟的安撫使是民官,佩三珠虎符,管軍七千以上??偣芨?,既有管民官總管,又佩有虎符,按照路萬戶制度,他們每路管軍至少三千。②黃家信:《壯族地區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4頁。

(二)土司的義務

1.朝貢

土官的朝貢在元朝已形成制度。(1)土官朝貢的時間,有一年一次、隔年一次、三年一次等幾種情況,具體視官職大小、距離京師遠近而定。(2)朝貢需事先得到朝廷的批準,大德七年(1303年)二月,仁宗下詔強調,“禁諸人非奉旨毋得以寶貨進獻”③〔明〕宋濂等撰:《元史》卷26《成宗紀四》,中華書局,1976年,第449頁。。(3)朝貢的人數最初未進行限制,但后來由于人數過多,朝廷才不得不在數量上稍加限制。如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湖廣苗族的娘想率360人朝貢,后來只允許46人入覲。貢品一般是當地的土特產品。元朝奉行懷柔遠人的原則,而回賜土司衣物、驛馬、幣帛等物品。

由表2可知,當時廣西的主要土司家族都積極朝貢,并且大土司可率小土司到元大都朝貢。在朝貢時,土司們還可要求恢復或設立土司官職。自元朝始,直至清中葉,廣西土司的承襲、朝貢在正史和歷朝《實錄》里均有大量記載。

表2 元朝廣西土司朝貢一覽表

2.服從征調,保土守疆

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服從征調是土司對元廷要盡的義務?!按笠唤y”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理念,體現了中華各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元時廣西幅員遼闊,僅僅依靠外來的戍兵不足以彈壓,于是訓練并利用地方武裝便成為元朝防控廣西土司叛亂的重要手段。這些地方武裝包括土丁、保丁、寨丁等,其中土丁、保丁是流官州縣的土兵武裝,而寨丁則是毗鄰民族聚居區寨官節制下的土兵武裝,土司地區的土官和民眾是元朝的臣民,廣西地方或其周邊若爆發叛亂,元廷便征調廣西土司率兵平叛,土司必須服從元朝的命令,率兵隨從元朝軍隊作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六月,土司黃勝許聚眾2萬,占據忠州等地,元朝調思明路總管黃堅率土兵萬人從官軍征討平叛。

當然,就自然條件而言,廣西地域具有以下突出特征:(1)山地多,地形復雜,境內山嶺眾多,山高谷深,地跨云貴高原與丘陵兩大地貌帶;(2)與交趾為鄰,遠離京城;(3)天氣炎熱,瘴氣嚴重。瘴癘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心理影響成為長期束縛廣西開發的桎梏。正是由于“瘴癘”等原因,中原之人多不敢前往此地赴任,①談琪:《壯族土司制度》,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頁。重要的是土兵習風土、熟地形,元朝以土兵討伐反叛的土司,能起到“官軍”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觀此,元朝把保土守疆作為廣西各土司的一項義務,要求其鎮守地方,戍守邊防,以強化多民族地區的穩定與整合。

綜上可知,元朝廣西土司和元帝的君臣互動關系,體現了中國古代君主集權的大一統政治。大一統是這個時代的總特征,在大一統格局下,元朝對于廣西地方土司的深入治理,進一步推動了該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四、結語

元朝以廣西少數民族首領為抓手,因地制宜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以達到有效管控民族地區之目的,其主要效果有以下幾種:其一,積極招納廣西邊疆民族首領歸附,構建符合民族地區特點的職官管理體制;其二,對主動內徙的民族首領進行接納和異地安置,形成對邊疆民族首領的鉗制、威懾和吸引;其三,通過賞賜土司錢米、食鹽等手段,籠絡少數民族形成對元朝的忠誠;其四,進一步推動了民族融合,從而增強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元朝中央政府把廣西地方的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逐漸納入國家制度化軌道,土司轄區遂成為多民族統一中央集權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廣西得到較好的開發,用土司治理地方,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深入治理地方邁出了重要一步??梢哉f,“大一統”政治景觀下,廣西地方秩序的重塑是元朝治理邊疆模式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

猜你喜歡
宋濂土司廣西
誠信的宋濂
“土司文化圈”的內涵、特征與意義
Fort Besieged
宋濂冒雪訪師
宋濂誠信求學
廣西廣西
廣西尼的呀
烏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廣西出土的商代銅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