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民族地區統戰工作的內在邏輯和遵循路徑
——以甘肅省和青海省部分市州為例

2024-01-05 01:46清華大學統戰工作課題調研組
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民族

清華大學統戰工作課題調研組

本報告分為兩條主線,分別圍繞著教育問題、基層治理展開。本文將通過深入調查,剖析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現狀、基層黨建和扶貧工作的進展,以及與學校幫扶相關的合作,調查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現狀、幫扶情況以及未來的幫扶計劃;研究基層治理的有效經驗,挖掘當地變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未來的發展和幫助需求。希望通過這份報告,能夠為青海和甘肅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建議與思路。

一、前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國家根據各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它規定了國家社會生活中最根本的規則,不僅是我們個人規范自身行為的依據,也是國家和社會健康運作的保障。憲法總綱第四條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生動反映,筆者努力嘗試以甘肅省和青海省為例,探究憲法規則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表現,體會憲法的實踐性魅力。

二、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與民族地區統一戰線工作的內在邏輯聯系

民族平等、民族獨立、民族團結和國際主義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和諧觀的重要內容。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和諧的前提,民族獨立是實現民族和諧的基礎,民族團結是實現民族和諧的集中體現。民族平等是馬克思民族和諧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針對資本主義條件下普遍存在的民族剝削和壓迫現象,馬克思給予了深刻的揭露和嚴厲的批判,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并積極支持各民族為爭取民族平等所進行的斗爭。他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則的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民族歧視,接著馬克思第一次提出民族平等這一思想并付諸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各項民族政策都充分尊重少數民族意愿,嚴禁民族歧視等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中國的生動實踐。民族獨立是馬克思民族和諧思想的重要內容,要實現各民族之間的和諧,沒有民族獨立這一基礎作保障是不可能的,民族獨立是實現民族和諧的基礎?!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闭Z言、文字和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民族特性的體現,是民族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結晶,應當受到憲法的保護,得到全國人民的尊重?!懊褡鍒F結是指不同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聯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協調、聯合?!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一系列頂層設計制度設計,為民族團結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充分挖掘馬克思的民族和諧思想,無論對于促進和諧世界的構建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充分吸收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的核心觀點,結合中國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創建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的繁榮與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有利于充分發揮少數民族的聰明智慧和主動性,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懈奮斗。

三、甘肅與青海民族關系狀況的嬗變

甘肅省與青海省的民族關系狀況經歷了嬗變過程,青藏高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居住著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43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保留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化藝術和風俗習慣。

在古代中國歷史中,青海地區往往是漢族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交界地帶。據史料記載,魏晉南北朝時,鮮卑民族諸部進入今天青海地區和河湟流域等地,并與戎羌合作建立地方政權。吐谷渾人在青海統治了300多年,推動了高寒畜牧業的發展和與其他民族的交流。

隨著時代的演變,特別是蒙古帝國的興起和擴張,蒙古族開始大量遷徙至青海地區,并與當地的藏族、回族等民族形成了交流和交融。這一時期的青海地區形成了以藏族為主體的吐蕃王朝,后來又被元朝和明朝統治。吐蕃王朝的統一使藏族形成,他們創立了藏文和制定了法律,對青海高原進行開拓。元代蒙古族大量遷徙至青海,回族也逐漸增多。

清朝時期,青海地區成為了中國的一個省份,康乾時期青海地區的民族聚居格局開始形成。漢族、回族、藏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在此共同生活和發展。清朝時期對青海地區進行了一定的統治和管理,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此外,在青海湖周邊及西寧,還有不少漢族居住。這些漢族移民吸收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經驗,同時堅守著漢族的文化。他們與當地民族相互影響、融合,在飲食、宗教信仰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這個時期,各民族互通有無,文化交流頻繁,各民族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相互滲透、交融。

甘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演變同樣是一個復雜而多樣的歷史過程。甘肅地區位于中國的西北邊陲,歷史上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多民族交融的重要地域。古代甘肅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漢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多個民族在此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融合。

在古代中國歷史中,甘肅地區是漢族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的交界地帶,也是漢族與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區域。在漢代,甘肅地區屬于西域都護府,與當時的西域諸國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甘肅地區成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漢唐時期,甘肅地區逐漸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格局,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在此地聚居和繁衍,保留并發展了各自的文化傳統。

元朝時期,蒙古族逐漸控制了甘肅地區,并形成了政權。在蒙古族的統治下,甘肅地區的民族關系繼續發展和變化。明清時期,甘肅地區受到了漢族王朝的統治,漢族成為了該地區的主要民族,但同時仍有其他少數民族存在,并與漢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與交融,主要有回族、土族、藏族、苗族等,不同少數民族都有著各自的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豐富了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間長期以來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和交流,相互影響、融合并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同時,由于歷史、地理和文化的差異,各民族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教育和發展差距。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事業發展。各民族在這一階段共同奮斗,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青海省和甘肅省重視保護和傳承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并充分發揮各民族文化在地方經濟、旅游業等方面的作用。政府加大對各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推廣力度,支持各民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與社會穩定,各省加強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政府通過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基層黨建和社會管理,提高了各民族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和交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融合。

新中國成立以后,《憲法》明確規定了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思想,它作為最基本的國策,自確立之初就保持穩定的地位。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審時度勢,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創造性地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為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務,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路徑。

表1 甘肅省常住人口及民族構成情況

四、民族共同繁榮在教育振興和黨政建設中的具象化體現

(一)以民族共建視角走進教育振興

1.臨夏州教育情況調研

甘肅作為我國連通四大板塊的要地,民族組成多元,戰略意義重大,在扎實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維護民族團結進步方面擔負著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考察民族工作時提出,要“發展民族教育,培養民族人才”,甘肅地區的民族教育不僅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國家政治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承擔著特殊而重要的責任。本文基于在臨夏縣中學的調研,對甘肅省民族教育的情況進行成果總結和問題分析。

(1)投資成果

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質量。自2019年始,臨夏州教育投資共計65 億元,投資額逐年增加。2023年教育總投資將近20億元,不斷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圍繞“有學上”總體目標,規劃推動八個教育項目包括臨夏縣職業技術學校建設項目、臨夏縣振興小學建設項目、臨夏市第六中學建設項目等實施落地,不斷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質量顯著提高,2023 年臨夏州高考500 分以上360 人,本科一批及提前批錄取3197 人,較2022 年增加326 人。其中,雙一流大學錄取526 人,比去年增加118 人,本科一批上線率比2018年提高12.3%,本科二批及以上上線率比2018年提高26.33%,均創歷史最高。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教育“軟實力”。臨夏州專任教師合格率小學100%,初中99.78%,高中99.43%,接近國家平均水平。政策導向良好,通過高層次、大規模業務培訓,幫助邊遠山區的一線教師接受國家名校教師指導,有效提升全州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選派招聘高校畢業生到山區學校和薄弱學校任教,選派城鎮教師到山區學校和薄弱學校輪崗支教,解決山區學校師資薄弱、教師派不進、留不住的問題。發放農村教師津貼、評優選先、表彰獎勵、放寬職稱評審條件等措施,不斷提高農村教師工作生活待遇,充分調動廣大農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鼓勵與學校幫扶相關的合作。通過與一些具備資源和經驗的高?;蚪逃龣C構建立合作關系,可以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提供專業支持和幫助。這包括教育專家的指導、教學方法的改進、教材的研發等方面的支持,為學校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表3 2010-2021年高考錄取情況

(2)存在的問題

輟學率高,控輟保學有待提升。臨夏回族自治州中小學教育階段,少數民族學生占在校生的55.36%,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5.4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9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1.24%,職普比2:3,人均受教育年限8.5 年,各項指標均偏低,人均學歷小學或初中水平。經交流得知,輟學原因共有三個主要方面。一是農村群眾觀念落后,重男輕女思想嚴重,不愿供女童上學,特別是少數民族女童,大多小學畢業就已輟學。以2018 年春季為例,和政縣共有輟學學生806 人,少數民族學生757 人,占輟學人數93.9%,少數民族女生417人,占少數民族學生輟學人數55.1%。二是家庭期望低,家庭和學生對求學就業沒有信心,一些地區在農忙時節要求學生停學務工,導致學生趕不上課程進度。三是部分家庭還存在特殊困難,九年義務教育雖然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個別家庭由于遭遇交通事故、重大變故或家人患嚴重疾病等特殊原因,仍需學生輟學顧家。

教育發展的軟硬件環境亟待優化。我們考察了少數民族地區中學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情況,發現由于地理條件限制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很多學校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和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教室設施簡陋、圖書館、實驗室等學習資源的缺乏,都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條件和發展空間。

教師隊伍面臨嚴重的短缺和不平衡問題。一方面,由于學校條件和薪資待遇的限制,優秀的教師普遍不愿意來這些地區任教,導致師資力量匱乏;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也有待提升。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發展。訪談發現,教師平均水平合格,但整體不高,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式落后。部分中小學存在教師學科結構性短缺,體音美、信息技術、心理健康教育等專業教師不足,尤其是小規模學校師資不能充分滿足課程開設需求,農村學生動力不足。此外個別縣市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課程文化建設和日常教學工作的管理、監督和指導能力還需提升,個別校長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對學校文化建設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缺乏引領。

(3)調研小結

扶貧先扶智,治愚先治貧,教育是扶貧助貧和防止返貧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甘肅省的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僅關乎民族特困連片地區的經濟發展,也關乎民族團結和國家穩定?,F在甘肅地區的民族教育相較之前已經得到了極大改善,接下來怎么提質提量,仍需整體政策和教育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2.青海大學情況調研

青海大學將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傳統保留下來,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與研究中,其中,作物育種與藏醫傳承成績斐然。青海大學積極推動作物遺傳育種。無論是繁多的種子還是細密的技術,都體現了青海大學在農業科研上的巨大投入和耐心研究。青海大學致力于研究適應青藏高原環境的地理特色作物,例如青稞、高寒禾本科作物等。他們通過對作物的遺傳資源進行收集、保護和評價,并開展遺傳改良研究,推動地方特色作物的優化和提高。不僅是地理特色作物研究,研究人員還努力開展抗逆性育種研究,針對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致力于培育具有抗旱、抗寒、抗病等逆境適應性強的作物品種。他們通過遺傳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手段,提高作物對環境壓力的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青海大學開展遺傳資源的采集、鑒定、評價和保護工作。他們收集和保存了豐富的作物遺傳資源,包括種質資源和野生近緣種等,為作物遺傳改良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材料。

青海是諸多民族文化交融薈萃的一片土地,諸如藏醫學等傳統文化學科在這里得到了空前的復興,從上世紀的寺廟,直到創立學府,成體系地招收本碩博各階段學生。在青海大學民族醫學博物館,傳統與現代交融,流傳與創新并行。豐富多樣的民族醫學知識和珍貴文物,透過每一件展品看到的是青海多元文化的歷史底蘊。

在館藏之外,青海大學重視對重要的藏醫傳統知識進行保護和記錄,開設了藏醫學專業,并設有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致力于培養藏醫學領域的專業人才。學生和教職員工通過系統化的教育,參與藏醫學的實踐活動和實習,增進對藏醫傳統醫藥的了解和體驗,傳授和傳承藏醫學的理論知識、臨床技能和經驗。青海大學的教師和研究人員積極參與藏醫藥領域的科學研究和創新工作,他們積極收集和整理藏醫經典文獻、藏醫方劑以及藏醫臨床經驗,以確保其傳統知識的傳承和保存,他們開展針對藏藥材資源、藏醫方劑、藏醫診療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推動藏醫學的現代化和科學化。

在自主發展的基礎上,清華大學與青海大學在進一步深化學術交流上達成共識,共同確定了在互訪交流、學術研討、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策略,旨在推動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雙邊合作關系。清華大學對于青海大學的援建工作,不僅為后者帶來了寶貴的資源,也幫助他們改善了基礎設施,協助提高了教學和研究水平。在對口支援高校幫扶下,青海大學增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環境生態工程”“生態學”“儲能科學與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實現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實現一級學科碩士點全覆蓋。

以新能源光伏產業為例,清華大學與青海大學開展學生和教職員工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新能源光伏領域的人才培養與技術交流。如今以青海大學教師的身份工作的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生,在新能源光伏產業研究中心建功立業。清華大學和青海大學合作開展了一些針對新能源光伏產業的研究項目,涉及光伏電池材料與器件的研發、光伏發電系統的優化與集成、光伏電站運維與管理等,以此共同努力推動新能源光伏技術的創新和轉化,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

(二)從民族團結視角走近甘青黨政建設

1.民族獨立與強國復興

從斑斑血淚中重鑄民族的魂魄,自狼煙滾滾中開辟嶄新的中國,回首近代百年,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矢志不渝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奮斗著。為深入調研這一歷史時期黨在甘肅地區進行的民族解放政策,切實體悟革命者在民族團結與民族解放運動中艱苦的奮斗和無私的犧牲。2023 年7月25 日,我們來到坐落于甘肅省臨夏市東郊公園的胡廷珍烈士紀念館,尋訪歷史,吊唁先烈。在此之后,調研組成員又多方查閱資料,研讀歷史文獻,力求最大程度還原歷史真實,深入認識甘肅地區的民族解放進程。

在此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順利解放少數民族雜處、地理與社會環境都相當復雜的甘肅地區,并讓自身的統治扎根當地,深入民心,是結合了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客觀事實,作出了極為英明合理、極富戰略眼光的政策部署的,也是順理成章、眾望所歸的。這中間自有歷史文化上天然的契機,但更仰賴著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以及無數先賢的奮斗和忘我犧牲。下面以不同角度進行論述,來呈現圍繞甘肅地區解放運動的調研成果。

(1)文化淵源

從歷史文化角度來看,甘肅地區雖然相對于中原及沿海地帶的大多數省份而言,具有更復雜的民族狀況和更多元的文化傳承,但一向歸于中原政權的管轄治理,對于華夏的認同是深深刻寫在人民心中的。這也正是在經歷軍閥割據等諸多混亂后,中國共產黨能夠快速獲取甘肅人民支持,進而順利解放的基礎。在為期六天的實踐調研之中,我們走訪了坐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藏傳佛教名寺拉不楞寺、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的布楞溝村,以及少數民族學生占總生員近50%的臨夏縣中學和三甲集、新莊坪、折橋村等極富甘肅特色的少數民族雜居的聚落。其中,無論是宗教佛寺、學校還是普通民居,都在生活細節中充斥著某種難以名狀的親切感,并不曾被民族、信仰、習俗的分異所阻隔。不可否認,多年來黨政建設和民族政策的成果在這其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但同根同脈的源流也確然是一切友善、接納、交融的基石。

(2)斗爭形勢

在20 世紀上半葉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華夏子民都受到共同的敵人的壓迫,擁有著同一個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理想。在對歷史資料的查閱過程中,我們看到為期五年的蘭州空戰中甘肅人民的血淚和剛毅不屈,看到漢、回、藏、東鄉等民族十萬民眾爆發的甘南民變中人民對白色恐怖的抗爭,看到中共甘肅工委、隴右根據地和游擊隊的建立,民眾對解放軍的熱情支援……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下,甘肅人民對于中國共產黨理念追求的擁戴和追隨不難想見。

(3)政策部署

中國共產黨一向重視西北地區的統戰部署,對統一戰線和群眾工作從未輕忽對待?!吨袊伯a黨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于民族革命運動之決議案》《中共中央關于西北工作給劉伯堅的信》《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民族問題的決議案》等等翔實的歷史資料,體現了黨對民族工作的無比重視。陜甘寧邊區卓越的建設成果和至關重要的歷史地位,以及西北紅軍在解放戰爭中作出的巨大貢獻,都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針對西北地區民族工作的政策部署的杰出成果。

(4)革命先驅

對于近代以來甘肅地區的斗爭和解放進程,無數革命先驅的貢獻和犧牲同樣是其中的關鍵一環。以胡廷珍烈士為代表的他們多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在求學途中獲得了先進的知識,同時接受了先進的共產主義理念的洗禮和感召,之后又作為新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回到家鄉參與革命斗爭和建設。他們的追求普遍是高于個人利益的,擁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斗爭意志,為黨扎根少數民族地區、深入當地群眾作出卓越貢獻。胡廷珍烈士紀念館中將之稱為“隴原播火者”,是中肯且當之無愧的。在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獨立的斗爭中,他們的堅毅無私也帶動了身邊的更多人,成為一枚精神符號,感召著民族解放運動的不斷推進。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民族團結始終居于西北黨政建設的核心位置。這樣的施政理念不僅進一步促進了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的發展,同時也反哺了新中國的科技、工業、畜牧業等項目,創造了輝煌的奇跡。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子城紀念館的參觀學習,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皟蓮椧恍恰钡难邪l過程中,居功至偉的不僅是于艱苦環境中奮斗不息的科研人員,同樣少不了無數當地百姓的配合和支持。核試驗基地選址金銀灘草原,意味的是科研工作者的遷徙而來,以及世代生長于此的牧民的離去。老人、孩子、氈房、祖地,太多不愿離開的理由,最終都在黨的號召下,在州長夏茸尕布一家一戶的安撫勸說下,化為了扶老攜幼的蜿蜒隊伍,化為了一步一步遠離故土的腳印。在紀念館中聽到講解員對于這一段歷史的講述,我們能夠無比真切地意識到這份不易和偉大。這是西北人民對于黨和國家的信任,對于強國富民的殷切盼望和慨然犧牲,也是共產黨多年民族政策成果的彰顯。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在那個艱難建設的年代,各族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為著同一個富強的中國而努力。這是深入實地、身臨其境的切實調研帶給所有支隊成員共同的震撼。

2.脫貧攻堅與人民福祉

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征程已是歷史豐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指引下,共同富裕、民生福祉成為時代的關鍵詞。實踐過程中,我支隊來到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布楞溝村,深入探訪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考察過的貧困村,調研當地脫貧攻堅舉措和成果,切實體會脫貧攻堅這一全中國轟轟烈烈開展的偉大事業,是如何深入滲透到祖國的每一個微小的細胞之中的。

十一年前,布楞溝村還是一個道路不通、閉塞落后的,名副其實的貧困村。2012 年人均純收入僅有1624 元的布楞溝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自我脫貧能力低,是東鄉縣最偏僻、居住最分散、經濟發展最落后、生活條件最惡劣的地方。從上世紀80 年代起,布楞溝村的136 戶村民走得走、搬得搬,到2012年,村里只剩下351 人,貧困面高達96%。這樣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于生長于布楞溝的東鄉人而言,無疑是無法跨越的天塹鴻溝。然而,黨和國家對于脫貧攻堅、民族共同發展的重視是超乎想象的。2013 年2 月3 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村里,親切地對鄉親們說,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鄉親們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干實干,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鏗鏘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人民福祉的重視和對脫貧攻堅的決心。通過深入布楞溝村的舊民居,與村中土生土長的人們進行交流詢問,我們了解到,十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東鄉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搶抓各類幫扶機遇,咬定目標任務,堅定信心決心、攻堅克難。同時,在中石化、廈門市湖里區、濟南市歷城區、方大集團等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下,全縣干部群眾牢記囑托、苦干實干、感恩奮進,全力推進布楞溝村扶貧開發工作。2014 年,布楞溝村在全縣偏遠特困村中率先實現了脫貧;2021 年底,布楞溝村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862 元,是2012 年的5.46 倍。遷戶、修路、17 公里自來水管道、各方支援就業,嶄新的幼兒園和小學,黃土上的新綠……短短十年間,布楞溝村從閉塞落后的懸崖聚落,蝶變為蒸蒸日上、蘊含無限活力的新農村,布楞溝的女性從只在后廚不能見客,到穿著特色民繡服飾走上央視T 臺,布楞溝人的日常生活、人生軌跡、思想觀念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共產黨對自身民族政策、扶貧方針堅定的執行意志和卓越的執行能力。

不僅布楞溝村,而且在支隊所造訪的三甲集社區黨群活動中心、新莊坪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折橋村黨群服務中心,我們所調研的結果都匯集在“意志”與“能力”兩個關鍵詞。在三甲集社區,我們從黨建引領、網格管理、產業培育、移風易俗四個方面深入了解了當地的民族統戰工作。其中,網格化管理模式——一種將社區劃分為不同網格,每個網格安排一支網格隊伍來負責管理、治理和服務的方式——意味著要構建一個通暢的交流和合作機制,實現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網格管理解決民眾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醫療、搬遷等問題,通過網格化管理將不穩定因素、矛盾糾紛等問題進行記錄和化解,確保社區穩定和安全。配備穩定高素質的網格隊伍。每個網格都有一位網格長和相應的兼職輔助人員,來配合推進工作,發現問題并解決。通過這些措施和網格化管理的實施,社區治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進。同時,借助信息平臺和民意收集,實現了民意參與和民意反饋,進一步完善了社區治理的格局。

此外,關于構建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社區抓執行、負責落實,通過解決矛盾和基層工作的推進,加強民主團結的建設;通過聯席會議的成員單位合作,提高工作共享和問題解決的效率。充分利用各項制度和共享平臺,通過利用公共平臺和思想文化建設,解決社區服務、治理和文化傳承的問題,實現一級文明和社群建設;關注解決民生和就業問題,充分利用地理和資源優勢,解決民生就業問題;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養共同的時代情懷和民族文化,共同推動民族文化傳承。對于折橋村這樣東鄉、回、漢雜居,東鄉人口占70%以上的聚落,我們更能體會到民族工作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性。無論是增強民眾擺脫貧困、奮斗致富的合力,還是充分發揮民族特色發展商業、旅游業,都是以民族團結為首要基礎的。

中國共產黨對脫貧攻堅不惜代價的投入,以及歷經十數年終于滋養出的累累碩果,是不身臨其境地去看,去感受每個平凡村落的舊貌與新顏,很難對這份艱難與偉大有體感知的。人的力量戰勝漠漠黃沙,戰勝距離的遙遠和現實條件的惡劣,創造出以人民福祉為核心的奇跡。這樣的奇跡在西北荒曠的土地上頻繁地上演。2010 年8 月7 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發生,甘肅省政府當即規劃災后重建一所全封閉寄宿制獨立高中——臨夏縣新區舟曲中學。新區舟曲中學于2012年正式落成開學,當我們造訪時,看到的已是專業教師編制240 人,辦學規模為60 個教學班,3000 名學生在校2300 名學生的獨立高中。其中專業教師超過200 人,有蘭州市金城名師1 人,省級骨干教師4 人;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11 人;省級青年教學能手4 人;市(州)級青年教學能手4人;市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9 人;博士研究生1人,引進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等名校畢業的碩士研究生76 人,教育部直屬6 所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生30 人,高層次人才占到教師人數一半以上。新舟中學在全省高級中學中碩士研究生、重點大學畢業生所占比例最大,師資基礎最雄厚。昔年災后重建時的政策傾斜和社會援助,已成為當地的歷史底蘊和發展的底氣。

3.民族繁榮與多元發展

民族的繁榮與發展不僅體現在民生領域,也在文化藝術方面多有呈現。中國共產黨以其戰略眼光和深謀遠慮,對于民族特色產業進行不懈的扶持、支持和發揚,不僅令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助力,也促進了大量民族特色藝術產業的傳承和發展。在黨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下,東鄉女大學生馬簫簫積極創業,推動東鄉族刺繡的走上T臺、邁向世界,讓東鄉刺繡從單純的民俗傳統變得時尚、豐富、與時俱進,開掘出民族傳統中雄厚的潛力。

東鄉縣刺繡產業工藝由甘肅省臨夏州東鄉族自治縣土本土商貿有限公司運營,車間經營項目有針紡織品、床上用品、服裝鞋帽、家居裝飾,主營項目有創新開發后的傳統工藝手工刺繡品,利用手工刺繡、剁花、編織等獨特工藝手法,傳承經典民族手工藝術產品,并面向海外出口市場,將本地優質的手工藝術產品輸出到全國乃至海外。目前車間合作熟練手藝人數230 人,本聚車間108 人,居家流動就業人數為458 人,覆蓋自然村數為11 個村,提供勞動力1100 余人次,帶動了東鄉縣家庭的收入提高。目前,東鄉縣刺繡產業工藝通過自身發展和高效運營,已經具備帶動58 戶家庭,約近200 多名人口的收入提高,估計提高勞動收入2000 余元。最多的時候有230 多個繡娘,平均收入每人每月能在1500 元左右,高的則有3000-4000 元,基本等于以前一年的收入。通過“產業+就業”相互融合的方式,馬簫簫先后開展了18 期“繡美東鄉”刺繡培訓,培訓繡娘近千人,通過采購、幫銷近9 萬件訂單,實現近600 名東鄉婦女居家就業增收。在促進經濟發展、繡娘增收的同時,刺繡這一非遺項目也發揮了帶動新農村建設步伐的積極作用,繡娘們從足不出戶,到漸漸走出家門,乃至走向世界。東鄉民眾的思想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有了更好的變化。

除此以外,西北地區和很多傳統美食和寶貴的傳統文獻、藥用動植物,都作為民族文化不斷進行著傳承與發揚。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大學于1987 年始建藏醫學院,設有青海大學藏醫藥研究中心,有藏藥分析實驗室、藏藥藥理實驗室、藏藥工藝實驗室三個國家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藏醫藥文化數千年的智慧被后人善加利用,作為醫學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承發揚。

猜你喜歡
民族
我們的民族
黨是民族的脊梁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
民族之歌
直面民族之痛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民族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