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馬碧引水隧洞近場區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淺析

2024-01-08 06:54黃靜肖先煊許模李兆峰
四川地質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水點鹽巖支洞

黃靜,肖先煊,許模,李兆峰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59)

河流與地下水為全球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解晨驥等,2012)。地下水是地球上分布廣泛、數量豐富的淡水資源,尤其是巖溶地下水,為1/4 的世界人口提供了水源,僅中國就有1 億多人口(Ghasemizadeh et al.,2012),但隨著人類科技和國民經濟的不斷提升,對地下的探索不斷加深,我國現已有90%地下水資源受到了輕重不同的污染(張文平,2018)。

地下水水化學研究對研究水體水化學的演化過程及影響因素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水文地質學與水文地球化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王曉曦等,2014)。自然水體在循環過程中,會與周遭巖石、大氣、生物等進行極其復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所以水化學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自然水體的歷史演變過程(劉再華,1992;章光新等,2006;Lucaset et al.,2010)。此外,人類的工業活動、農業活動及排放的城市生活廢水都會對水化學組分的形成演化產生影響(張軍以等,2014)。

如今,已有許多學者對地下水化學特征及離子組分來源進行了研究。張春潮等(2021)利用三姑泉域巖溶地下水水化學測試數據對主要離子組分特征及水化學類型進行分析研究;王忠亮等(2021)通過分析淶源北盆地地下水的氫氧穩定同位素及氘盈余值特征,揭露了其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及徑流途徑;唐金平等(2019)對巴中北部巖溶山區地下水化學特征及演化進行分析,發現其演化過程均受水-巖作用和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的控制;劉江濤等(2018)對沁河沖洪積扇淺層地下水的演化進行分析后發現巖石風化溶解作用及蒸發作用對地下水離子組分產生了重要影響;Ji Liu 等(2020)通過分析平頂山煤田巖溶地下水水化學特征及演化過程發現其離子組分主要來自碳酸鹽巖、硅酸鹽礦物和石膏的溶解,陽離子交換及人類農業、礦業等活動也對離子組分來源產生了影響;Wenping Mu 等(2021)對紅堿淖湖盆地地下水化學特征的研究認為該流域下Ca2+、Mg2+和SO42-主要來自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碳酸鹽巖的溶解,K++Na+主要來源于長石的溶解和陽離子交換作用;袁建飛等(2016)對畢節市北部巖溶地下水化學特征及成因的研究表明主要離子來源除了水-巖作用,人類活動的影響同樣重要,主要表現為人類采煤活動、農業施肥及生活污水排放等。且現有的研究體系也較為成熟,方法主要有統計分析、piper 三線圖(張睿東等,2021)、Gibbs 模型圖(林聰業等,2021;鄭哲文等,2021)、PHREEQC(張敏等,2022)、氯堿指數(彭紅霞等,2021)、離子比例系數(王瑞和李瀟瀚,2021)、離子相關性分析及因子分析(楊芬等,2021)等,為研究地下水化學特征及成因機制提供思路。

車馬碧水庫引水隧洞于2017 年底開始施工,施工疏排水導致近場區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改變了區內地下水流場,導致周邊井、泉、龍潭干涸、河流斷流(周人杰等,2016),持續地下水枯竭會引發馬龍區用水困難、水質惡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還會觸發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質災害問題。因此,開展研究區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及地下水成因機制的分析極為重要。本論文基于現場巖溶水文地質調查、取樣和室內測試,對離子組分及水化學形成過程進行深入分析,為該區地下水環境及飲用水安全提供借鑒。

1 研究區地質概況

馬龍區位于牛頭山古隆起的北側,烏蒙山脈南部,屬云貴高原的滇東北丘陵區,整體地勢東南高峻,中間山谷、丘陵,四周環山,河流縱橫,具有山多谷不深的特點。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型氣候,冬春干旱,夏秋濕潤,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 以上,雨季為每年的6~8 月,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超過1985小時,城區年均氣溫為13.4℃,蒸發強烈,相關研究表示,曲靖市為干旱頻發地區(龔艷冰等,2015)。研究區內出露的地層有第四系、泥盆系、志留系和寒武系,巖溶水為研究區最主要的地下水類型(圖1)。碳酸鹽巖型巖溶水主要賦存于寒武系下統龍王廟組(∈1l);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互層型巖溶水賦存于志留系上統廟高組(S3m)和關底組(S3g1、S3g2)、寒武系中統雙龍潭組(∈2s)和陡坡寺組(∈2d);裂隙水賦存于泥盆系下統西囤組(D1xt)和西山村組(D1x)、志留系上統玉龍寺組(S3y)、寒武系下統滄浪鋪組(∈1cw、∈1ch);孔隙水賦存于第四系堆積物。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共9 條斷裂,其中北東向斷裂有四旗田-法戛大斷層、小白坡斷層、大瓦倉斷層、下營斷層、竹園斷層,北西向斷層有黃土坡斷層、土官寨斷層、高枧槽斷層、大龍潭斷層。區內地層分布破碎,多有小型巖溶泉出露。

圖1 研究區水文地質簡圖及采樣點分布圖

研究區內裸露型巖溶區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的直接補給,在覆蓋和埋藏區同時接受上覆第四系孔隙水就地補給,其余地區接受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地下水總體從四周向中部徑流,繼而匯聚進入馬龍河水系排泄,同時也以泉的形式進行集中排泄。研究區內地下水水位埋深較淺,引水隧洞基本處在地下水位以下,隧洞施工對地下水存在較大影響(圖2)。

圖2 研究區水文地質剖面圖(A-A’剖面)

2 水化學及同位素特征研究

本次研究涉及泉點、井點和支洞施工排水等地下水點及地表水點,共采集39 組水樣,選取其中33組進行水化學測試,其中包括17 個泉水、4 個井水、4 個河溝水、1 個水庫水以及7 個引水隧洞支洞排水。同時,從水化學的33 組樣品中抽取22 組進行氫氧同位素測定。泉水樣品中,除了SA103、SA107、SA110 和SB108 為裂隙水以外,其余均為巖溶水。采樣時間為2021 年9 月,樣品的采集和儲存遵循《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水樣的采集與保存》(GB/T5750.2-2006)。采樣點位置如圖1。

2.1 水化學特征

將33 組水樣劃分為地下水、地表水及支洞施工排水三類,各類水樣測試結果見表1。由表可知,pH平均值為7.69,基本呈弱堿性,地下水樣與地表水樣的pH 值均值相差不大,支洞水樣的pH 值最大為10.1,均值為8.2,這與開挖支洞活動有關??側芙夤腆w(TDS)均值為398.71 mg/L,支洞水樣的含量最高,地表水次之,說明支洞抽水及地表水更容易受污染及蒸發濃縮作用。此外,所有水樣TDS 均值明顯高于世界均值100 mg/L,反映出研究區內劇烈的水-巖作用,且總硬度最大值為561 mg/L,均為淡水。

表1 研究區水點水化學成分測試結果表

絕大部分水樣陽離子濃度關系為Ca2+>Mg2+>K++Na+,陰離子濃度關系為HCO3->SO42->Cl-。地表水的Cl-、K++Na+含量均值偏高,地下水中S01、S10、SA103、SA106 的Cl-、K++Na+含量明顯高于均值,可能是受人類耕植活動所使用的鉀肥、復合肥等通過入滲作用下滲到地下水的影響。

由表1 可知,在相似補徑排條件下,支洞水樣的SO42-含量與區內地下水相比明顯偏高,但其余離子含量相差不大,這是由于研究區內引水隧洞工程施工抽排地下水時,在隧洞軸線地區形成了新的排泄基準面,地下水順層徑流并在此處排泄,導致周圍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尤其是隧洞軸線以南地區,在此過程中,地下水受到污染,支洞水樣各離子濃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引水隧洞運營后,支洞停止抽排地下水,周邊地區地下水水位回升并逐漸消除隧洞施工時所產生的影響,支洞抽水點的地下水SO42-含量與區內其他水點的差異也逐漸恢復正常。

變異系數(Cv)可用來反映地下水化學組成影響因素的復雜程度,Cv≤0.1 為弱變異性,0.1<Cv≤1為中變異性,Cv>1 為強變異性。從表1 可以看出,地下水點和地表水點各參數中Cl-、SO42-為強變異性,反映了影響這兩個陰離子組成的因素較為復雜,可能受人類污染的影響較大,支洞水點各參數中pH 值為弱變異性,其余為中變異性。

2.1.1 主要離子相關性分析

利用SPSS 軟件對研究區內水點中的主要離子進行pearson 相關性分析,可判別其離子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計算結果見表2。由表可知,研究區內TDS與Ca2+、Mg2+、SO42-呈高等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928、0.841 和0.842,其次為Na++K+和Cl-,相關系數分別為0.567 和0.527,說明Ca2+、Mg2+、SO42-是TDS 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其次受Na++K+和Cl-的影響。Ca2+和Mg2+、Mg2+和HCO3-呈顯著的正相關性,相關系數為0.766 和0.443,且Ca2+和HCO3-的相關系數為0.203,說明它們來源相似,可能來源于研究區內碳酸鹽巖的溶解作用。Ca2+和SO42-的相關系數為0.885,表明這兩種離子可能均來源于石膏的溶解作用。此外,Na++K+和Cl-的相關系數0.959,具有極高的相關性,說明這兩者有可能具有相同的離子來源,可能受蒸發鹽巖的溶解作用控制。

表2 研究區內水點主要離子相關性分析結果表

2.1.2 水化學類型

Piper 三線圖是用于判別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及水化學成分演化的基本手段。利用軟件Aqua Chem 3.70 并根據所有水樣中主要離子的含量繪制Piper 三線圖,結果如圖3。陽離子圖中,大部分水點靠近Ca2+和Mg2+端元,這些離子是水溶解白云巖和灰巖的結果。陰離子圖中,大部分地下水點靠近HCO3-端元,地表水點和支洞水點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落點較為分散。

圖3 研究區內所采水樣Piper 三線圖

如表3 所示,研究區地下水點的主要化學類型為HCO3-Ca·Mg 型,占比為55%,主要出露在以白云巖、灰巖為主的寒武系中統雙龍潭組(∈2s)、寒武系下統龍王廟組(∈1l);其次為HCO3-Ca 型,占比為25%,主要出露在以灰巖為主的志留系上統廟高組(S3m)、關底組第一段(S3g1);HCO3-Ca·Na型、SO4·HCO3-Ca·Mg 型、HCO3·SO4-Ca·Mg 型、HCO3·SO4·Cl-Ca·Na·Mg 型各占5%。由此可知,地下水點的化學類型受下伏地層的巖性的影響較大。

表3 研究區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統計表

表4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荷載矩陣

地表水點的主要化學類型為HCO3-Ca 型,占比為40%;HCO3-Ca·Mg 型、SO4·Cl-Na·Ca 型、HCO3·Cl·SO4-Ca·Na·Mg 型各占20%。支洞水點的主要化學類型為SO4-Ca·Mg 型,占比為33.3%;HCO3-Ca·Mg 型、SO4·Cl-Ca 型、HCO3·SO4-Ca·Mg 型、SO4·HCO3-Ca·Mg 型各占16.7%,水化學類型受支洞施工的影響較大。

2.2 氫氧同位素結果分析

氫氧同位素是分析水體補給來源的有效手段。研究區內地下水δD 值在-87.33‰~-66.39‰,δ18O值在-11.93‰~-8.67‰,平均值分別為-76.25‰和-10.4‰。氘盈余值(d-excess)用于反映大氣降水在蒸發-冷凝過程中的同位素分餾程度,計算公式為:d=δD-8δ18O。經計算,區內d 值在8.08‰~7.6‰,均值為6.96,均小于大氣降水的d 值,說明區內地下水徑流途徑較長,速度較慢,在含水層中的滯留時間長,水-巖的氧同位素交換程度較高。依據研究區內各水點的同位素測試結果,做δD-δ18O 關系圖(圖4)。

圖4 地下水樣δD-δ18O 關系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研究區內地下水點在當地大氣降水線(LMWL)附近,表明大氣降水是主要補給來源,但降水線的斜率和截距明顯小于當地大氣降水線,說明并不全是大氣降水直接補給,還有由儲存在巖溶裂隙、孔隙內受水-巖-氣作用時間較長的大氣降水進行補給,且受蒸發濃縮作用的影響程度不同。區內水點大部分落在當地降水線的左下方,個別水點落在當地降水線的右上方,δD 和δ18O 富集,出現明顯的氧漂移現象,并離大氣降水線較遠,說明其蒸發濃縮作用強烈。

3 形成機制分析

3.1 水-巖作用

Gibbs 模型圖能夠清楚地反映水體受蒸發、大氣降水和水巖作用控制的趨向性,這對分析水化學成因有著重要作用。根據研究區內所有水點的Gibbs 圖(圖5)可知,所有水點TDS 范圍為111~867mg/L,且Na+/(Na++Ca2+)和Cl-/(Cl-+HCO3-)的比值絕大多數小于0.5,說明水巖作用主導了水化學組分的形成,少部分地表水向蒸發結晶控制區延伸,受到了一定的蒸發控制作用。所有水點有向右部偏移至圖形外的趨勢,且TDS 與Cl-/(Cl-+HCO3-)的關系圖顯示支洞水點SB102 和地表水點SB109 落在控制區域外,說明該地區水體受到人類活動一定程度的影響。

圖5 研究區水樣Gibbs 圖

研究區水體Mg2+/Na+與Ca2+/Na+、HCO3-/Na+與Ca2+/Na+毫克當量濃度比值關系可用來反映各巖體對水體內溶質的影響。由圖6 可知,絕大部分水點落在碳酸鹽巖與硅酸鹽巖風化端元之間,但更偏向碳酸鹽巖端元,說明碳酸鹽巖溶解的控制作用大于硅酸鹽巖風化的控制。支洞水點SB102 和地表水點SB109 內水體受硅酸鹽巖風化作用更明顯,在HCO3-/Na+與Ca2+/Na+毫克當量濃度比值關系圖中,由于SB102 水體內HCO3-離子含量極少,與SB109 的落點存在差距。

圖6 研究區水體Mg2+/Na+與Ca2+/Na+、HCO3-/Na+與Ca2+/Na+毫克當量濃度比值圖

3.2 溶濾作用

通過PHREEQC 軟件計算出的礦物飽和指數(SI)可以反映出礦物的溶解和沉淀現象,計算結果見圖7。SI>0 為溶解飽和狀態,SI<0 為溶解未飽和狀態。由圖7 可知:①石膏、硬石膏、鹽巖的SI 值均小于0,說明這些礦物處于溶解未飽和狀態,會產生溶解現象;②地表水樣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的SI 值均大于0;③地下水樣中有25%水點的方解石SI 值小于0、有30%水點的白云石SI 值小于0,其余水點的方解石和白云石SI 值均大于0,處于溶解飽和狀態。

圖7 研究區水體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硬石膏、鹽巖與TDS 相關關系

巖溶含水層中方解石、白云石、石膏溶解時發生的反應如下:

p·CaCO3+p?H2O+p?CO2=p?Ca2++2p?HCO3-

n·CaMg(CO3)2+m·Ca2+=m·Mg2++2mCaCO3↓

n·CaSO4·2H2O=n·Ca2++n·SO42-+2n·H2O

裂隙含水層中鈉長石、鉀長石溶解時發生的反應如下:

2NaAlSi3O8(鈉長石)+2H2CO3+9H2O→Al2Si2O5(OH)4(高嶺石)+2Na++2HCO3-+4H2SiO4

2KAlSi3O8(鉀長石)+11H2O→Al2Si2O5(OH)4(高嶺石)+2K++2OH-+4H2SiO4

利用水體中主要離子之間的毫克當量濃度比值關系也可以用來推斷各離子主要來源,具體見圖8。從圖8(a)中可以看出,水點基本位于1∶1 線上表明碳酸鹽巖與石膏的風化溶解是Ca2+、Mg2+、HCO3-、SO42-的主要來源,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點位于1∶1 線稍下方,說明Ca2+、Mg2+不足以平衡HCO3-、SO42-的毫克當量濃度,存在其他來源,考慮人類活動。圖8(b)顯示大部分水點位于1∶1 線稍下方,表明Na+、Cl-主要來源為鹽巖(NaCl)的溶解,但Cl-的毫克當量濃度不足以平衡Na++K+,考慮硅酸鹽中鉀離子和鈉離子的溶解,同時由于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隨著Ca2+、Mg2+濃度的減小,Na+和K+濃度會增加。地表水點SA117 和SB109 的水樣因取自農田附近的溪溝,地下水點SA103 的水體也長期用于農業灌溉,故離子毫克當量濃度較高,落在圖的右上部分。圖8(c)顯示大部分位于1∶1 線上方,表明碳酸鹽巖的溶解占優勢,部分支洞水點與地表水點由于其SO42-與Cl-毫克當量濃度較高,落在1∶1 線下方,且偏離程度較高。綜合圖8(a)至圖8(c)分析,人類工農業活動對地表水點及支洞水點的離子毫克當量濃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

圖8 主要離子關系圖

Ca2+與Mg2+的毫克當量關系常用來指示主要溶解的碳酸鹽礦物。從圖8(d)中可以看出少部分水點落在1∶1 附近,以白云石為主要溶解的碳酸鹽巖礦物,但大部分在2∶1 至3∶1 附近,表明方解石的溶解更加顯著。

3.3 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

水巖作用中的陽離子交替吸附活動也是影響水體離子組分的重要方式,可利用氯堿指數(chlor alkali index,CAI)來反映陽離子交替作用是否參與水化學演變過程當氯堿指數即CAI-1(公式-1)和CAI-2(公式-2)為負數時,表示Ca2+與Mg2+和吸附于巖石表面的Na+和K+發生交替作用(公式-3),Na+和K+含量增加,Ca2+與Mg2+因發生沉淀導致其含量減少;當氯堿指數為正數時,即發生逆向的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公式-4),Ca2+與Mg2+含量增加。同時利用(Ca2++Mg2+-SO42--HCO3-)與(Na++K+-Cl-)比值關系來反映陽離子交替作用是否明顯,若兩者呈負相關,且斜率約為-1,則表示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在水體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圖9(a)顯示,除SA117 和SB105 的氯堿指數為正值,進行了反向的離子交換過程外,其余水點的氯堿指數均為負值,說明研究區內水體主要發生Ca2+與Mg2+和Na+和K+進行交換的活動,從而使得Na+和K+含量增大,Ca2+與Mg2+的含量減小。同時,圖9(b)顯示,絕大部分水點的Na++K+-Cl-大于0,并基本分布在斜率為-1.01 的趨勢線左右,極個別水點發生偏離,但偏離程度不高,可能受到外來物源的影響??傮w上,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在陽離子形成演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圖9 氯堿指數(CAI)統計圖(a)和(Na++K+-Cl-)與[(Ca2++Mg+)-(HCO3-+SO42-)]關系圖(b)

3.4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利用SPSS 對主要離子成分進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選取特征值大于1 且累計貢獻率大于80.76%的2 個主要因子進行分析。由于各因子的含義不夠明確,采用Varimax 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其初始因子荷載矩陣進行25 次的正交旋轉,使各因子荷載值向兩極端靠近,得到分類明確的因子,旋轉后的荷載矩陣見表3。因子1 的方差貢獻率為44.31%,與Ca2+、Mg2+、SO42-的相關性顯著,代表白云石、方解石、石膏等碳酸鹽巖的溶解;因子2的方差貢獻率為36.45%,與Na++K+、Cl-的相關性強,代表硅酸鹽(鈉長石、鉀長石等)及鹽巖礦物(如NaCl、KCl 等)的溶解。

不同巖性的溶解作用對各個變量的貢獻率可通過各因子荷載的平方除以方差來計算。碳酸鹽溶解對研究區內Ca2+的方差貢獻率為96.3%,硅酸鹽和鹽巖溶解的占比很少,貢獻率為3.7%;Mg2+的方差貢獻者幾乎全是碳酸鹽的溶解,貢獻率為99.49%;SO42-的方差中,兩個因子均有參與貢獻,因子1 的貢獻率約為75.4%,因子2 約為24.75%;硅酸鹽和鹽巖對Na++K+的方差貢獻率為92.88%,碳酸鹽溶解較少,貢獻率為7.1%;硅酸鹽和鹽巖、碳酸鹽Cl-的方差與Na++K+的方差相似,貢獻率分別為93.96%和5.89%;碳酸鹽、硅酸鹽和鹽巖對HCO3-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5.76%和64.3%,由于碳酸鹽中的1/2 的HCO3-來源于大氣降水,剩下的17.88%為碳酸鹽本身含有的,而硅酸鹽的全部來源于大氣CO2,鹽巖基本不消耗大氣CO2,故水體中的HCO3-有82.12%來自大氣降水。通過以上分析可計算得出碳酸鹽對水體化學組分的貢獻率為44.44%,硅酸鹽和鹽巖的貢獻率為15.41%,大氣降水的貢獻率為40.17%。

事實上,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對三大鹽類在水化學成分中貢獻率的定量分析還是存在一定誤差,主要體現在對各成分的提取率都未達到100%,提取出的2 個因子不能完全代表三大鹽類。此次定量分析更多是體現了三大鹽類對水化學成分貢獻程度的大小。

4 結論

根據以上對研究區地下水化學特征及成因的分析結果,得出如下認識:

(1)研究區內所有水樣pH 平均值為7.69,基本呈弱堿性;TDS 均值為398.71 mg/L,最大硬度為561 mg/L,均為淡水。陽離子濃度關系為Ca2+>Mg2+>K++Na+,陰離子濃度關系為HCO3->SO42->Cl-。Na++K+、Cl-、SO42-含量異常的水點受人類農業活動及工業活動(隧洞施工)的影響較大,受污染程度較強。各離子參數中,地下水點和地表水點的Cl-、SO42-為強變異性,支洞水點的pH 值為弱變異性,其余為中變異性。研究區地下水點的主要化學類型為HCO3-Ca·Mg 型,占比為55%;其次為HCO3-Ca 型,占比為25%。地下水的化學類型與所處地層的巖性息息相關。地表水點的主要化學類型為HCO3-Ca 型,占比為40%。支洞水點的主要化學類型為SO4-Ca·Mg 型,占比為33.3%。分析氫氧同位素測試結果可知,大氣降水是研究區內水體的主要補給來源。

(2)Gibbs 圖顯示,水巖作用在水化學組分中占主導地位,其次為蒸發作用。此外,人類活動對水化學組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不同巖石端元圖顯示,碳酸鹽巖與硅酸鹽巖為參與水-巖作用的主要巖石。SI 值表示方解石和白云石基本處于飽和溶解狀態,會產生微量沉淀;石膏、硬石膏、鹽巖處于溶解未飽和狀態,會產生溶解現象。氯堿指數除個別水點為正值外其余均為負值,表明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在陽離子化學組分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研究區內水體中的Ca2+、Mg2+、SO42-是TDS 形成的決定性因素。Na++K+和Cl-的相關系性強,主要來自鹽巖的溶解作用,部分Na++K+來源于硅酸鹽巖中鈉長石和鉀長石的溶解作用及陽離子交替吸附作用;Ca2+、Mg2+、HCO3-、SO42-各離子間的相關系性較強,主要來源于碳酸鹽巖中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的溶解,方解石為主要溶解的碳酸鹽巖礦物。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碳酸鹽、硅酸鹽和鹽巖、大氣降水對研究區內水體的化學組分的貢獻率分別為44.44%、15.41%、40.17%。表明碳酸鹽與大氣降水在水化學成分的貢獻程度中占主導地位。

(4)研究區內地下水主要受徑流的地層巖性中巖體溶解作用的控制,基本與取樣點下伏地層巖性相符。泉點水質整體較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但地表水和支洞抽排水的水質受到了人類活動的一定影響,水體利用前的凈化環節應受到重視。

猜你喜歡
水點鹽巖支洞
支洞式調壓井在長輸水隧洞水錘防護中的應用
水熱綜合作用下鈣芒硝鹽巖強度等參數的衰減規律研究*
施工支洞與主洞交匯三岔口的施工方法
鹽巖路基工程特性研究進展
淺談高流速泄洪隧洞施工支洞規劃設計與施工
提高衛生潔具配水點安裝質量的技術研討
鹽巖儲庫腔底堆積物空隙體積試驗與計算
修正的鹽巖擴容模型及擴容界限研究
用EPANET確定供水管網的最不利配水點
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總干線支洞封堵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