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有關問題

2024-01-08 06:43劉民生
四川地質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易損性易發隱患

劉民生

(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成都 611734)

當前,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工作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通過深入的孕災主控地質條件調查、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隱患調查、承災體調查,繼而做好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工作,提出地質災害綜合防治對策建議,可為全國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為地方政府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建設及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建設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提供基礎依據。關于做好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有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值得在相關工作中注意。

1 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隱患

多年來,習慣性地籠統稱地質災害隱患。在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與區劃工作,以及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中,不厘清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隱患的概念,已經造成含混不清,并給調查評價工作、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管理工作等帶來一定程度的麻煩。

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1∶5 萬)(DD2019-08)中術語與定義解釋了地質災害與地質災害隱患。

“地質災害geological hazard—不良地質作用引起人類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的損失,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種?!?/p>

“地質災害隱患potential geohazard—具有形成地質災害條件的地質體。通常指通過調查、測試和分析評價,初步推測可能會發生地質災害的地點或區段?!?/p>

從術語定義可以進一步理解,地質災害是指某地質體具有明顯的形變跡象,出現一定程度險情或災情,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構成威脅或危害;地質災害隱患是指某地質體,或某地點、某地段,僅具備一定的地形地質條件,尚無形變跡象、沒有出現險情,但隨著時間推移,在降水、地震、人為擾動等誘發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出現險情,向形成不良地質作用方向發展??梢?,地質災害隱患與地質災害既有內在聯系,也有明顯的區別。

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部門將具有災情、險情的地質災害點納入防災預案中進行管控;而地質災害隱患因為沒有變形跡象,處于穩定或基本穩定狀態,通常不被納入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管控中。所以,識別地質災害隱患、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源,是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區劃的主要任務;識別出地質災害隱患,才能有效構建“地質災害點+風險區”的雙控模式,實現地質災害風險管控的目標。

2 合理劃分調查工作區

基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居環境、城鄉布局復雜多樣,尤其是地處山地、丘陵地區的縣(市、區),地質災害易發、多發,開展不同尺度、有針對性的調查工作,是符合實際的。已頒布試行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1∶5000)(試行)”中規定,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應按縣級行政單元進行部署,優先選擇地質災害發育密集、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城鎮及重大工程建設規劃、人口聚集等地區。調查區劃分為重點調查區和一般調查區。重點調查區針對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集鎮、遷建區、集中安置點等人口聚集區部署1∶1 萬調查工作,重點調查區面積原則上應按不低于10 km2/100 km2計算。一般調查區按照1∶5 萬比例尺開展調查,對縣域面積大、地質災害發育密度低、人口與工程活動少的縣級行政單元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范圍。四川省在市級以上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技術要求中將包括成都平原、紅原-若爾蓋高原、高原夷平面、安寧河谷寬谷地帶、峨眉平原、沿河(江)階地等不受地質災害會隱患直接或間接威脅的區域作為地質災害不易發的地區(四川省市級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技術指南(1∶1 萬)(試行)2022 年)。

所以,根據實際情況,針對較大面積的縣域可以劃出生態保護區、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區、地質災害不發育的平壩區等作為概查區,有條件的可以劃出非地質災害易發區域,以增強調查工作的針對性、減輕調查工作難度與強度。

重點調查區的選擇與劃分,要注重地質災害具有較高易發性和地質災害威脅嚴重的集鎮、遷建區、集中安置點等人口聚集區的針對性的圖層疊加。對于崩塌、滑坡災種而言,要考慮災害體的分布范圍、影響區域、危險區,以及受崩塌、滑坡災害威脅、危害的生命財產的分布范圍;對于泥石流災種而言,重點考慮泥石流的流通區、堆積區,以及受泥石流災害威脅、危害的生命財產的分布范圍。

3 精細化調查相關內容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基于與地質災害發育、地質災害威脅危害直接相關的多要素,開展精細化的調查工作,為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的客觀性、為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結果應用的有效性提供準確的基礎資料。主要調查內容包括:孕災地質條件、特殊地區特殊地質體、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隱患、承災體等調查。

3.1 孕災地質條件調查

孕災地質條件是指地質災害孕育、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斜坡結構、巖體結構、堆積層厚度、工程地質巖組、易崩易滑地層、軟弱層、巖體風化程度、水文地質條件、冰磧物、冰川冰湖,以及氣象、植被與土地利用狀況,人類工程活動等。

孕災地質條件調查要特別注意形成崩塌、滑坡的易崩易滑地層、軟弱層調查;要特別注意形成泥石流的溝谷特征、松散固體物質、冰磧物、危險冰湖等的調查;尤其不能忽視斜坡結構、巖體結構、巖層風化程度等調查,更要加強構造作用等造成土體松動、巖體破碎程度等的調查。

孕災地質條件調查是在分析區域地質構造特征、地質體的地質背景條件的基礎之上,著重開展可能形成地質災害的主控因素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就崩塌、滑坡而言,要特別關注所在斜坡的臨空面調查、分析;就泥石流而言,重點關注溝域內松散固體物源類型、分布范圍、規模、活動性等調查、分析。

3.2 特殊地質體孕災條件調查

特殊地質體包括:紅色砂泥巖地層、黃土地層、巖溶、紅黏土、膨脹土、軟土、凍土、冰川等。

應詳細調查其物質組成、厚度、結構特征和分布規律、裂隙發育狀況及分布規律、膠結程度、成層特性、孔隙及裂隙、差異風化程度、溶隙、巖溶堆積體、溶洞、巖溶塌陷坑、土洞、溶蝕凹槽、地下水、泉、溢出帶、斜坡潮濕帶、節理裂隙、落水洞等特征,分析其成災模式。

重點關注:紅層地區受軟弱層控制的順向基巖斜坡;黃土斜坡變形方式、擴展形式及黃土濕陷性;巖溶地區上部為碳酸鹽巖和下部為煤系地層、泥頁巖、石膏、泥灰巖等軟弱地層構成的斜坡;紅黏土地區地下水分布、水位變化和地表水滲漏情況、土洞、塌陷、基巖面起伏狀況、地表或建筑物開裂變形;膨脹土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對膨脹土的軟化作用;軟土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淤泥、泥炭、硬殼等特殊土層的分布發育規律;凍土地區凍融作用產生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冰湖潰決型泥石流和鏈式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等。

特別注意特殊地質體的易崩易滑性、松散固體物質聚集性調查分析。

3.3 地質災害調查

地質災害調查是針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種開展調查,調查地質災害各災種類型、規模、形態、活動狀態、運動形式、邊界條件、活動歷史、危險區范圍、威脅危害對象等基本特征,分析其形成條件、誘發因素、穩定狀態、發展趨勢等。針對已經實施治理工程并竣工驗收的地質災害體進行復查復核,評價這些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該項調查為地質災害易發性分析、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提供危險源數據資料。

要重點關注:滑坡所在斜坡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斜坡結構類型、水文地質條件;崩塌發生斜坡的地層巖性、巖體結構、軟弱層、節理裂隙、風化程度、地下水基本特征;泥石流的類型、地形地貌特征、松散物儲量、溝口扇形地特征、水動力條件、活動狀態、活動歷史、堵塞程度等,調查分析泥石流物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的基本特征;地面塌陷調查巖溶含水層組特征、含水介質類型、富水性、埋藏和分布狀況等,調查地下水開采井井深、結構、開采量、開采層位、水位變化等,在采空區,應調查采空塌陷區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體結構、水文地質條件、軟弱層等,調查地下工程的性質、規模、開采方式、開采規劃、地下水疏干情況和降落漏斗分布特征等;地裂縫的幾何特征、產狀、規模、變形跡象及變形歷史、成因類型、發育強度、分布規律、危害程度等;地面沉降區面積、累計沉降量、沉降速率、地下水開采情況、地表開裂、誘發因素、危害程度及發展趨勢等。

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體的分類、分級(含危險性分級)可參照國務院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家、行業規范、標準等執行。但崩塌的分類分級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實際問題。

滑坡崩塌泥石流調查規范(1∶5 萬)(DZ/T0261-2014)的崩塌規模等級劃分(表1)。

表1 崩塌規模等級(部頒行業推薦標準)

崩塌防治工程勘查規范(試行)(T/CAGHP011-2018)的危巖體分級表(表2)。

表2 危巖體按體積分類表(行業標準)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DB60/143-2003)的危巖體分級表(表3)。

表3 危巖單體按體積分類表(重慶地方標準)

在西部山區,往往出現發生幾十立方米、一兩百立方米的危巖落石造成交通群死群傷的災害例如:

1987 年9 月1 日凌晨3 時,巫溪縣城南南門灣,發生了一起聞名全國的巖崩災害,規模僅7 000 m3的失穩巖體,卻摧毀了縣電力公司五樓一底磚混結構的職工宿舍以及兩座旅舍和一些居民住房。巫溪縣與奉節、陜西鎮坪相連的進出口道路遭到掩埋;95 人喪生(吳其偉等,1987)。

據《國務院關于重慶市武隆縣地質災害事故人為責任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國發〔2001〕24 號),2001 年5 月1 日20 時27 分左右,重慶市武隆縣縣城江北西段發生高切坡垮塌(垮塌體垂直高度46.8m,前沿寬55.2 m,后沿寬25~30 m,體積約1.6×104m3),致使一幢建筑面積為4 061 m2的9 層樓房被摧毀掩埋,造成79 人死亡、4 人受傷。

2003 年9 月23 日凌晨,陜西子洲縣水地灣鄉梁家溝村陽石畔自然村村民梁正德父子兩戶八孔窯洞后面的山體突然崩塌,約12 000 m3的土石將窯洞壓塌,十二人被埋入倒塌的窯洞中,均遇難(鳳音,2003)。

2004 年6 月18 日8 時30 分,位于武陵源核心景區外的張家界紫霞觀景點游道旁邊的高約2 m 處一塊約5 m3的巨石突然之間發生崩塌,致3 死3 傷(魯中晨報,2004)。

2007 年11 月20 日,宜萬鐵路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木龍河段高陽寨隧道進口處,3 000 m3崩塌,掩埋318 國道50 余米,造成施工人員4 人2 死亡、從上海返回利川的客車沒砸毀、掩埋,31 人死亡、1人失蹤、1 人受傷。

2016 年3 月8 日13 時許,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省道103 線326 km+400 m(往涼山州美姑縣方向)突發巖質崩塌,方量約160 m3,造成途經2 車7 人掩埋遇難(鄭睿,2016)。

2016 年4 月22 日晚8 時30 分,國道318 線天全段紫石鄉境內發生山體垮塌,估計垮塌方量約數百立方米,造成5 人死亡、10 人受傷、4 輛車輛受損(游飛,2016)。

從以上實際發生的災害災情與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崩塌體規模分級對照,可以看出,行業標準的分級偏大、偏粗,重慶地方標準的崩塌體規模分級更方便運用。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勘查設計與科學研究中,宜針對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的工程類別等進一步分析研究、總結,形成便于操作的崩塌、危巖體規模分級標準。

3.4 地質災害隱患調查

地質災害隱患調查是在調查分析孕災地質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形成地質災害的主控因素。

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要充分應用遙感技術、工程地質類比、測繪、勘查和測試等技術方法、手段,針對多發、易發地質災害的鄰近地段、相似區域開展微地貌、易崩易滑地層、軟弱層、風化程度、巖體結構、節理裂隙、地下水、變形特征、物源類型、物源量、匯流條件、溝道特征、水動力條件、堵塞程度、堆積扇特征、形成因素、威脅范圍等詳細調查。對具備地形、地質條件,可能會發生地質災害的地點或區段,綜合分析圈定地質災害隱患位置或范圍。高位遠程地質災害隱患和災害鏈隱患,重點調查微地貌特征、歷史變形破壞跡象、控制性邊界條件、威脅對象等,分析災害體變形特征及鏈生效應、可能的運動路徑、潛在影響范圍及危害程度等。

地質災害隱患調查也為地質災害易發性分析、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提供危險源數據資料。

所以,針對承災體(受威脅的對象),根據地質體的孕災條件,識別隱患、圈劃地質災害危險源,是地質災害隱患調查的主要內容。圈劃的地質災害隱患,除在調查記錄表中填寫有關內容外,還應有平面分布范圍、剖面模式、立面等圖件,及相應文字說明,應拍攝反映地質災害隱患全貌、典型特征的照片。

3.5 承災體調查

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中規定在一般調查區和重點調查區內應調查地質災害影響范圍內危害對象。

針對單體地質災害的承災體調查,應在客觀圈劃地質災害危險區的基礎之上,擴大地質災害危險區及其影響范圍,開展受地質災害威脅、危害的人員結構、基礎設施、大規模工程活動、生態環境等調查。

區域性地質災害承災體調查,應綜合考慮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隱患、災害鏈等的延伸與疊加作用,圈劃地質災害危險區及其影響范圍,開展受地質災害威脅、危害的人員結構、基礎設施、大規模工程活動、生態環境等詳細調查。

承災體調查內容:調查人們居住、工作或旅游等人口數量和人員結構;調查工業與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設施、生活設施、通信設施等基礎設施財產;調查大規模切坡、加載、開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利水電開發、交通建設等大規模工程活動。

所以,承災體調查強調在客觀圈劃地質災害危險區的基礎之上,擴大地質災害危險區及其影響范圍。調查工作涉及地質災害孕災條件、地質災害分布發育特征、狀態、地質災害威脅危害對象及其危險區等方方面面內容,不必局限于比例尺限制,以調查清楚為基本準則。

3.6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復查復核

該項工作主要調查地質災害主要發育特征、地質災害造成損失及受威脅情況、工程治理措施等,進行治理效果分析評估,提出當前存在的問題或預測可能的發展趨勢。在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易損性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功效,合理評價地質災害體的穩定狀態、危險性,重新圈劃承災體范圍,并根據新的狀況構建評價模型,分析研究、選取評價因子,確定相應權重,形成符合實際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結果。比如,在2017 年“8·8”九寨溝地震以前,九寨溝風景區內的泥石流防治工程主要修建于1985-1997 年間,至今已有至少20 年的治理成效。隨著近年來極端強降雨條件以及地震的影響,地震誘發大量崩塌、滑坡等松散物源,震后九寨溝景區泥石流活動明顯增多增強,對景區泥石流治理工作也將面臨新的嚴峻考驗(蹇代君等,2020)。針對因氣象、地震等自然因素,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造成地形地貌條件、地質條件等改變的新情況,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復查復核,為地質災害危險性、易損性評價,以及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提供基礎數據、資料,可有效提高地質災害風險評價、風險區劃的準確性。

4 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中總體要求: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地質災害風險應在易發性、危險性、易損性評價基礎上,劃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等級;一般調查區和重點調查區承災體易損性宜按半定量的方法確定,單體地質災害勘查點承災體易損性宜按定量方法確定,人員易損性應取易損性區間值的高值;應按照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分類型評價地質災害風險,根據實際情況綜合疊加確定風險等級,據此開展風險區劃。

4.1 單體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在單體地質災害詳細調查的基礎之上,圈劃危險區,評估其危險性,詳細調查危險區內的承災體易損性;危險性按照極大、大、中、小四個等級劃分,地質災害易損性分為極高、高、中、低四個等級。將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結果疊加運算,確定單體地質災害的風險等級。單體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應考慮承災體的時空概率特征,如人員的活動空間、時間、流動性等,應將人員居住及其活動空間與地質災害危險區疊加構成承災體的范圍。按照風險要素的排序和管理的成本,制定管理策略,選擇控制途徑,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為防止不可測因素或其他未知因素或誤操作帶來的附加風險或風險突變,需評估動態風險(陳紅旗,2010)。避免出現房屋內較高風險等級、房屋外低風險等級的怪現象。

4.2 區域性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在一般調查區、重點調查區的地質災害風險詳細調查基礎之上,開展區域性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區域性的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要注重歷史地質災害災情調查,歷史災情調查顯示: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直接經濟損失與災害體影響范圍內的人口、資產情況有關?!百Y產”包括房屋建筑、道路設施、農田等可以用貨幣來衡量價值的地物。在人煙稀少的地區,即便發生特大規模的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直接經濟損失是很少的;而在城市化地區,即便發生小規模的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直接經濟損失往往是很大的。一個地區的人口、經濟分布情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從該地區的土地利用情況中反映出來。因此,地質災害易損性與災害體影響范圍內的土地利用情況密切相關。區域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可以通過遙感方式快速獲取。根據地質災害風險評價圖的比例尺大小選取遙感影像的分辨率大小。土地利用類型的地質災害易損性等級劃分是粗線條的、示意性的,還應該根據評價區具體的人口、資產分布情況進行修正。就是同樣一種用地類型,在不同地方其人口密度和資產價值總額也是可能不一樣的。比如同樣的住宅用地,由于住宅種類有樓房、平房、簡易住宅之分,有別墅、公寓、普通住宅之分,其易損性也是不一樣的(金江均等,2007)。

4.2.1 一般調查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地質災害易發性應采用統計模型方法(信息量、證據權等)進行評價,以孕災地質條件為基礎選取評價指標,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應采用以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方法,采用地質地貌分析法、直接制圖法、統計模型方法(信息量、證據權等)、基于物理力學機制的動態建模等方法,宜采用多方法對比驗證。閾值的選取應與野外調查確定的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相匹配。調查圈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地段等取高值,之外的地帶取低值。開展區域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宜按照不同地質災害類型分別評價,形成以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為主的易發程度分區。易發程度宜劃分為極高易發區、高易發區、中易發區、低易發區4個等級。

在易發性評價的基礎上,采用歷史月累積降雨量(大于5 年)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地段的危險區承災體調查基礎之上進行易損評價。

將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結果疊加運算,形成風險評價,與單體地質災害風險評結果耦合形成該區域的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結果。

4.2.2 重點調查區地質災害風險評價

基于詳細調查確定的地質災害點、圈劃的地質災害隱患區(點、地段),可采用統計模型方法(信息量、證據權等)以柵格單元開展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或在針對地質災害點、地質災害隱患測繪、勘查成果穩定性評價的基礎之上,對集鎮、遷建區、集中安置點等人口聚集區采用無限斜坡模型等方法以斜坡單元進行易發性劃分。

在易發性評價的基礎上,結合10 年一遇、20 年一遇、50 年一遇、100 年一遇的降雨工況或基本地震、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工況,分別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

人口聚集區承災體易損性應在承災體調查基礎上,分別評估人員、基礎設施等承災體的易損性,疊加確定承災體的綜合易損性。

將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結果疊加運算,形成風險評價結果,劃分地質災害風險區段。

中等以上地質災害風險區,應有一定數量的剖面圖,圖面反映地質災害體、承災體等有關要素,并以此檢驗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的合理性。

4.2.3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結果的實地復核驗證

按照現有“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技術要求”表M.3 地質災害風險等級劃分建議表(中國地質調查局,2020),低危險性與高、極高易損性疊加得到風險等級中等,低易損性與高、極高危險區疊加得到風險等級為中等、高;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出現較大差異。比如,通過對九寨溝景區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與無防治工程條件下相比,景區內極低風險區和低風險區面積基本不變,中度風險區面積略有增加,防治工程的存在使得高度風險和極高風險值降低轉化為中度風險,高度風險區面積由原來的16.70 km2降低至12.05 km2,面積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小了27.85%,極高風險區面積由原來的2.12 km2減小為1.74 km2,同比降低了17.92%,防治效益良好(羅路廣等,2020)。

所以,筆者認為:加強地質災害風險評價結果的實地復核驗證就顯得非常必要。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結果應實地核查,對區劃邊界、風險等級、異常區等進行復核,并留下驗證地帶(點)的平面圖、剖面圖、照片等記錄材料;必要時補充相應調查工作量,并對區劃結果進行局限性評述。通過實地復核驗證,為技術要求修編提供實踐數據與依據,可以更好地指導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

5 地質災害風險管控

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是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的。風險區劃結果包括縣域內的地質災害極高風險區、高風險區、中風險區、低風險區。風險管理就是當風險可接受時就保持該狀態,并力圖獲得最大效益;當風險不可接受時,則采取相應措施降低風險,并跟蹤監控措施對于降低風險的效果,反饋信息到風險評價和風險管理系統,實現動態的分析控制(向喜瓊,2000)。

地質災害風險管控,就是結合縣域的交通、水利水電、工礦企業、重大工程、民眾居住,以及城鄉建成區、規劃區,原則上極高風險區不應開展大規模城鎮和工程建設,應有序引導人口、經濟向低風險區聚集。對風險等級為極高和高的區段,提出工程治理、避險搬遷、排危除險、監測預警等一種或多種風險管控建議。針對極高和高風險單體地質災害應提出不同工況條件下工程治理措施、安全避讓距離、避險搬遷范圍、監測預警手段等綜合風險管控對策。在地質災害中、低風險區開展大規模工程活動時,應開展專題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

6 結語

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地、丘陵等地區人們司空見慣的一種災害類型。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都處于臨災時、發災后的匆忙應對,現在正轉變為開展超前的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與區劃,提前指導人們防災減災的工作。所以,重視已有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加強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識別、深化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技術方法及風險評估結論的復核、做好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將極大地化解地質災害風險、減輕減少地質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危害,有利于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本文通過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中的幾個問題的探討,希望在技術要求修編、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地質災害風險管控等工作中能引起注意,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猜你喜歡
易損性易發隱患
隱患隨手拍
隱患隨手拍
互聯網安全隱患知多少?
隱患隨手拍
機用鎳鈦銼在乳磨牙根管治療中的應用
貴州省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圖
夏季羊易發疾病及防治方法
冬季雞腸炎易發 科學防治有方法
基于IDA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易損性分析
基于PSDM和IDA法的深水隔震橋梁地震易損性分析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