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鳥類分布新記錄
——白肩雕、峨眉鹟鶯、淡尾鹟鶯

2024-01-10 03:44康祖杰康藝馨舒兆恩賀春容伊劍峰曾超輝楊道德
湖南林業科技 2023年6期
關鍵詞:峨眉自然保護區鳥類

康祖杰,康藝馨,舒兆恩,賀春容,唐 甲,文 哲,伊劍峰,曾超輝,楊道德

(1.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湖南 石門 415319; 2.西南林業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3.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42; 4.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4; 5.湖南文理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6.動物學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湖南 常德 415000)

鳥類多樣性觀測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1]。鳥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是生物多樣性觀測的重要指示類群,鳥類多樣性指數是評價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3],其評價結果能為制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行動計劃和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據[4-5]。對鳥類的觀測在歐美地區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英國,鳥類多樣性指數已成為生物多樣性觀測的官方指標[6]。國內鳥類觀測體系尚處于發展階段,基于全國尺度系統、標準的鳥類多樣性觀測較少[7],主要集中在重點物種和重點區域的長期觀測[8-11],部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系統性的鳥類觀測[12-13]。

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武陵山脈東北端,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地區之一。在2010年前,常德地區農學會、常德市林業局、中國科學院、湖南師范大學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先后對該區開展了鳥類資源調查與觀測,共記錄179種鳥,隸屬15目39科[14-15],但此期間主要側重于了解其鳥類概況。針對鳥的種類、數量的重復測度,并了解其種類和數量在時間序列上動態變化的鳥類觀測尚未開展。2010年,該區自主設置15條固定鳥類觀測樣線(2015年后調整為14條);2011年,生態環境部在該區啟動繁殖鳥類觀測,設置固定觀測樣線10條(含區外的3條),其觀測標準進一步規范從而建立起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觀測體系。截至2022年底,共記錄375種鳥,隸屬18目71科,其中8種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1種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發現湖南省新記錄種27種[16-22]。本文對近年來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新記錄信息進行了整理和分析,以期為湖南省及武陵山脈的鳥類區系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1 研究區概況

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壺瓶山保護區或保護區)位于湖南省石門縣境內,地處武陵山脈東北端云貴高原向東部丘陵地區過渡地帶,其地理坐標為110°29′—110°59′ E,29°50′—30°09′ N。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壺瓶山自然保護區于1982年建立;經國務院批準,該保護區1994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壺瓶山保護區總面積66568hm2,是湖南省面積最大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氣候受太平洋暖流的影響明顯,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2℃,年平均降雨量1898.5mm。區內最低海拔220.0m,最高海拔2098.7m。其地帶性植被為北亞熱帶北部亞地帶常綠闊葉林,具有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點,主要植被型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灌叢、灌草叢和高山草甸[15]。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2%,植被覆度達98.7%,為鳥類棲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環境。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樣帶法調查。根據保護區內海拔高度與鳥類生境類型共設置15條固定觀測樣帶(2015年后調整為14條),樣線之間至少間隔500m。樣線長度為3~5km。2015年前,每條樣線每月觀測1次,2015—2022年,每條樣線每季度觀測1次。多選擇晴朗的天氣進行調查,時段一般在6:00—9:00 和16:00—18:00 。樣帶調查時,步行平均速度為1.5km·h-1,一般2人一組,1人觀察,1人記錄,使用雙筒望遠鏡(蔡司8×30、尼康10×42)觀察辨認鳥類物種,記錄樣帶兩側鳥的種類、數量、生境和距樣帶中心線的垂直距離;并使用GPS(Garmin 60CSX)或兩步路軟件記錄樣帶的長度與樣帶起點和終點的經、緯度及海拔高度等信息。對于現場難以鑒定的物種使用錄音筆(索尼ICD-SI 813)錄取鳥的鳴聲,用照相機(尼康D800+400mm長焦距鏡頭)拍攝鳥與其生境照片,以供內業整理時參照相關資料進行核實。

2020年設置猛禽觀測點1個。該觀測點位于壺瓶山自然保護區東南部的長嶺(110°52′10.7399″E,29°58′39.5256″N;海拔601m)。采取不限半徑固定樣點法,在每年的春季(3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秋季(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對過境猛禽進行連續觀測(雨天除外),每天的觀測時段一般在8:30—17:30。一般2人一組,1人觀察,1人記錄,使用雙筒望遠鏡(蔡司10×42、尼康8×42)觀察辨認鳥類物種,并記錄其物種與數量以及觀測點的溫度、濕度、風向等;對于現場難以鑒定的物種使用照相機(佳能5D+400mm長焦距鏡頭,尼康D800+500mm長焦距鏡頭)拍攝鳥與其生境照片,以供內業整理時參考。

鳥類分類系統參照《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2];鳥類物種鑒定主要參考《中國鳥類野外手冊》[23]、《中國鳥類觀察手冊》[24]、《中國動物志:鳥綱·第十二卷》[25]、《中國隼形目鳥類生態學》[26]、《中國經濟動物志:鳥類》[27]、《湖南動物志:鳥綱:雀形目》[28]、《中國森林鳥類》[29]等文獻。

3 結果與分析

3.1 白肩雕(Aquila heliaca)

2023年3月27日,壺瓶山保護區鳥類監測工作人員在長嶺猛禽觀測點(110°52′10.7507″E,29°58′39.5652″N;海拔601m)觀測并拍攝到一只鷹科(Accipitridae)鳥(見圖1)。從不同角度的照片特征來看,該鳥體羽黑褐色,頭和頸部羽色較淡,肩部有明顯的白斑,胸及上腹有暗褐色縱紋,下體黑褐色,尾下覆羽淡黃褐色。該鳥在飛行過程中,兩翅較平直,六翼翅,翱翔時兩翅不上舉成“V”字形,翼下復羽和腋羽黑褐色,飛行時尾羽不散開,尾顯得較窄長。查閱相關文獻[23-24,29],確定其為白肩雕。當天天氣陰轉多云,溫度在9~17℃,西南風1級。當天同路遷徙的猛禽還有蛇雕(Spilornischeela)、白腹隼雕(Aquialfasciatus)、松雀鷹(Accipitervirgatus)、雀鷹(Accipiternisus)、白腹鷂(Circusspilonotus)、黑鳶(Milvusmigrans)、灰臉鵟鷹(Butasturindicus)、普通鵟(Buteojaponicus)、紅隼(Falcotinnunculus)、游隼(Falcoperegrinus),共171只,以灰臉鵟鷹(93只)、普通鵟(65只)為主,分別占當天過境猛禽總數的54.39%、38.01%。此前,2021年9月22日,筆者在湖南省華容縣一個村莊農田鑒定過一只受傷的猛禽為白肩雕(見圖2)。目前,該鳥在湖南省僅有2次記錄,被確定為湖南省鳥類新記錄種。

圖1 白肩雕Fig.1 Imperial Eagle Aquila heliaca

圖2 白肩雕Fig.2 Imperial Eagle Aquila heliaca

因白肩雕在湖南的2次記錄均在遷徙季節,初步認定其為旅鳥。

3.2 峨眉鹟鶯(Seicercus omeiensis)

2015年4月29日,在壺瓶山保護區頂坪(110°31′23.7864″ E,30°2′56.3676″ N;海拔1798m)落葉闊葉林中觀察到一種腹部黃色的柳鶯科(Phylloscopidae)鳥(見圖3)。該鳥體型小,頭頂灰色,兩側具黑色側冠紋,側冠紋下方灰色沾橄欖綠色,灰色頂冠紋和黑色側冠紋的界限清晰,金色眼眶完整,上背嫩橄欖綠色,胸腹部鮮黃色,翅上無翼斑,最外側尾羽白色。上喙黑褐色,下喙肉色,腳肉色。鳴聲較短而多變,頻率較高但比灰冠鹟鶯(Seicercustephrocephalus)略低。查閱相關文獻,確定其為峨眉鹟鶯[24,29]。此后,2015年5月—2022年8月,共257次分別在壺瓶山保護區黃柏云(110°30′39.2903″ E,30°03′42.3827″ N;海拔1786m)、壺瓶山主峰(110°47′51.4572″E,30°06′52.9236″N;海拔2089m)等地觀察到峨眉鹟鶯,具體見表1。觀測還發現,同域分布的還有灰冠鹟鶯、比氏鹟鶯(Seicercusvalentini)等,其生境為以亞熱帶闊葉林為主的原始次森林,主要樹種為大葉楊(Populuslasiocarpa)、椴樹(Tiliatuan)、燈臺樹(Bothrocaryumcontroversum)、襄陽山櫻桃(Cerasuscyclamina)、纖柳(Salixphaidima)等。查閱觀鳥中心記錄以及《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2],該鳥在湖南省為首次記錄。

表1 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峨眉鹟鶯觀測信息統計表Tab.1 Observation information of Marternss Warbler Seicerus omeiensis in Hunan Hup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年份月份數量/只觀測樣線(點)海拔區間/m生境415132015年64黃柏云、新場、神景洞、壺瓶山、大黃連坪1 661~1 786 原始次生闊葉林7118043592016年62十根樹、蘆絮趟、頂坪、童人巖、壺瓶山主峰1 627~2 089 原始次生闊葉林7781465152017年65北風埡、頂坪、門坎巖、聯防、碑埡1 642~1 906 原始次生闊葉林7782445132018年67壺瓶山主峰、頂坪、賀家坪、藥場、燕子洞1 578~2 099 原始次生闊葉林71182465102019年67聯防、銅船溝、鄢家埡、門矛坑、碑埡、藥場1 690~1 833原始次生闊葉林7981455122020年62壺瓶山主峰、高家等、小溪、頂坪、門坎巖、懶板凳1 511~2 086 原始次生闊葉林7883

圖3 峨眉鹟鶯Fig.3 Marten′s Warbler Seicecus omeiensis

該鳥在壺瓶山保護區有較小的種群存在,且連續6年在繁殖期被觀察到,為繁殖鳥。

3.3 淡尾鹟鶯(Seicercus soror)

2015年5月21日,在壺瓶山保護區油榨灣(110°32′9.0528″E,30°01′51.0311″N;海拔968 m)一處常綠落葉闊葉林中觀察到一種柳鶯科的鳥(見圖4)。該鳥頭頂灰藍色,灰色的頂冠紋和黑色的側冠紋明顯,灰色頂冠紋前端橄欖綠色,與黑色側冠紋的界限較模糊,有完整的黃色眼圈,與白眶鹟鶯(Seicercusaffinis)相比,眼圈上方無缺口,與灰冠鹟鶯相比,眼圈后方無缺口,翼斑不明顯,下體黃色,尾相對較短,兩枚外側尾羽白色。喙較其它種類的粗長,上喙黑色,下喙黃色,腳黃褐色[24,29]。鳴聲較其它鹟鶯的尖細,連續鳴唱前有一聲di的前綴音,單聲叫的di尖細。此后,2015年6月—2022年8月,共78次分別在壺瓶山自然保護區大洞坪(110°46′27.2705″ E,30°06′30.2173″ N;海拔1043m)、小溪(110°32′08.0000″E,30°02′01.3213″N;海拔1316m)等地觀察到淡尾鹟鶯,具體見表2。其生境為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樹種為燈臺樹、檫木(Sassafrastzumu)、白花泡桐(Paulownia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鹽膚木(Rhuschinensis)、玉蘭(Magnoliadenudata)、鵝耳櫪(Carpinusturczaninowii) 等。查閱觀鳥中心記錄以及《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2],該鳥在湖南省為首次記錄。

圖4 淡尾鹟鶯Fig.4 Plain-tailed Warbler Seicercus soror

表2 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淡尾鹟鶯觀測信息統計表Tab.2 Observation information of Piain-tailed Warbler in Hunan Hup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年份月份數量/只觀測樣線(點)海拔區間/m生境41522015年60大洞坪、茅坪、馬子臺、葫蘆頸1 043~1 316常綠落葉混交林728141502016年60大洞坪、小溪、大黃連坪、神景洞1 061~1 303常綠落葉混交林7280

該鳥在壺瓶山有較小種群存在,且連續6年在繁殖期被觀察到,為繁殖鳥。

4 結論與討論

(1)本次觀察到的白肩雕、峨眉鹟鶯、白眶鹟鶯在湖南省均為首次發現,白肩雕初步認定為旅鳥,峨眉鹟鶯和白眶鹟鶯確定為繁殖鳥。此次發現湖南省是這些物種的最新分布區域,這不僅豐富了湖南省鳥類多樣性,也為這些物種提供了新的地理分布信息,對湖南省及其周邊動物地理區系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白肩雕屬鷹形目(Accipitriformes)鷹科鳥。被IUCN評估為易危(VU)鳥類,被《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30]評估為瀕危(EN)鳥類,被列入CITES附錄I,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肩雕的模式標本于1809年采自埃及。白肩雕在中國僅一個亞種(AquilaheliacaSavigny)[25-27],在中國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山東、江蘇、上海、浙江、臺灣、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廣東、香港、廣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市(省、區),其中在新疆、內蒙古地區為留鳥,在甘肅、青海、陜西、福建、臺灣、廣東、香港等省區為冬候鳥,其它地區為旅鳥[2]。近年,武明錄等[31]、楊晨希等[32]先后在河北和寧夏地區觀察到了白肩雕。白肩雕棲息在森林、草原、平原和丘陵等生境,營巢于懸崖峭壁或高大喬木上,繁殖期4—5月,窩卵數2~3枚。捕食中小形獸類、鳥類、爬行類動物等[31-32]。本次在壺瓶山自然保護區長嶺猛禽觀測點觀察并拍攝到了1只白肩雕。長嶺猛禽觀測點屬河谷地貌,東南臨石家河不對稱峽谷,谷底為河流,河南岸陡坡,北岸較敞開。近三年在該觀測點記錄到晝行性遷徙猛禽總數量為16005只,隸屬于3目4科30屬,同時,還觀測到大量伴飛鳥類和遷徙水鳥途經壺瓶山自然保護區,進一步佐證了壺瓶山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線路上,是我國中部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應加強鳥類遷徙通道的保護。

(3)峨眉鹟鶯屬雀形目(Passeriformes)柳鶯科鳥。被IUCN和《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均評估為無危(LC)鳥類。在中國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四川西部等地區[2]。峨眉鹟鶯曾作為金眶鹟鶯(Seicercusbrukic)的亞種,其模式標本采自峨眉山,由金眶鹟鶯亞種提升為種[33]。壺瓶山位于武陵山山脈東北端,地處云貴高原向東部丘陵過渡地帶,西北與鄂西山地相連,其鳥類區系具有東西過渡、南北混雜的特點。近年來,在鳥類繁殖期連續6年在壺瓶山觀測到峨眉鹟鶯,且其具有一定的種群數量。該鳥頭頂灰藍色明顯,較灰冠鹟鶯略淡,黑色側冠紋明顯,金色眼圈后緣完整,多數個體沒有翅斑,少數個體有翅斑但不明顯。目前,壺瓶山是該物種新的分布區域,也是其分布記錄的最東線,是種群從周邊擴散至此,還是原來就有分布,這些有待進一步的觀測和深入探討。

(4)淡尾鹟鶯屬雀形目柳鶯科鳥。被IUCN和《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30]均評估為無危(LC)鳥類。在中國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南部、陜西南部、云南南部、四川、貴州、江西、上海、福建、廣東、香港等地區[2]。該鳥在江蘇省也有分布記錄[34],最北的分布記錄點在北京[35]。湖南省與貴州、江西、廣東等省毗連,而這些省均分布有淡尾鹟鶯。本研究中在湖南省觀測到的淡尾鹟鶯有可能是從周邊省擴散而至,但從地理單元劃分來看,更有可能是該物種在湖南省原來就有分布,只是沒有觀察到。監測結果顯示,淡尾鹟鶯在壺瓶山活動于海拔1043~1316m之間。發聲活動在4月下旬至8月底,在該時段9:00前鳴唱活動更為活躍,這與Puswal得出的結論一致[36]。值得關注的是,在湖南壺瓶山有比氏鹟鶯、灰冠鹟鶯、白眶鹟鶯、峨眉鹟鶯和淡尾鹟鶯等5種鳥同域共存,這種現象并非偶然,在中國峨眉山、太白山有4種鳥共存于一個單獨的山坡上[25]。后期監測過程中應根據這些物種在壺瓶山的種群分布,加強其行為生態學、生態聲學、聲音景觀生態學和生態保護方面的研究。

致謝:端典鳥類學家Per Alstr?m和法國鳥類學者Jonathan Martine對峨眉鹟鶯和淡尾鹟鶯給予了現場鑒定和指導,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劉美斯、白林壯、于桂清、楊存存、陳怡銘、程心等工作人員參與了調查工作,部分巡護員在鳥類調查中給予了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猜你喜歡
峨眉自然保護區鳥類
善于學習的鳥類
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峨眉武術傳承人王超的堅守
我的濕地鳥類朋友
鳥類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韻)
峨眉上翠氛
鳥類的叫聲
貴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樹現身習水
保護自然保護區刻不容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