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農業與種業國際化的戰略思考

2024-01-11 11:12童翼飛吳俊鋒余國文蔣茂雙鄒洪鋒凌永國袁國保
中國種業 2023年3期
關鍵詞:國際化一帶一帶一路

童翼飛 吳俊鋒 余國文 黃 坤 蔣茂雙 鄒洪鋒 凌永國 蘆 雪 袁國保

(1 武漢瑞景環境修復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70;2 湖北省聯豐海外農業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武漢 430060;3 湖北迪晶種業有限公司,武漢 430206;4 湖北省技術市場協會,武漢 430070)

2021 年7 月9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這是自1962 年種子納入國家管理以來,再次把種子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提到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通過反復研讀二十大報告,就“一帶一路”倡議究竟對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種業發展產生多大影響,以及如何揚長避短推進中國種業國際化進行思考。

1 從我國嚴峻的農業挑戰看農業國際化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取得宏大成就。但也因發展過程中資源過度開發、化肥農藥使用不當、地下水超采利用以及城市污染排放和農業面源污染相互疊加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致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一是農業資源硬約束日益加劇。我國人口眾多,但隨著城鎮化進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減少;我國整體水資源利用率低于發達國家,水資源與耕地空間分布不匹配,北方大面積耕地地表水資源不足;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約19.18億畝,且50.33%為旱地,三等及以上優質耕地只有31.24%[1-2]。農業生產者支持率低、水土資源有限,無法為剛性增長的農產品需求提供資源支撐。二是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確保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鎘、汞、砷、銅、鉛、鉻是主要無機污染物[3]。農業內源性污染較為嚴重,2/3 的農藥、化肥和1/3 的農膜殘留在農田或流入河湖水體,造成面源污染;畜禽廢棄物產生量增加導致畜禽污染物排放依舊較高;18.59%秸稈露天焚燒,污染大氣[4]。三是生態系統退化明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更為繁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500 萬hm2,年均土壤侵蝕量45000 億kg,沙化土壤17300 萬hm2,石漠化土壤1200 萬hm2[5]。近年來,南方土壤酸化、東北黑土層變薄、西北土壤鹽漬化等土壤問題突出[6],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保育型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四是農業管理體制有待完善。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缺乏制度保障,污染成本過低以及農業生態補償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制約了農業碳減排、碳中和與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但是,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我國綜合國力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連年增產,農業高新科技成果不斷涌現,近10 年農業“走出去”的實踐經驗及教訓等都為農業調結構、轉方式和農業“走出去”,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了戰略時間、空間和物質技術保障。

2 中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必須要有全球戰略

如前所述,依靠國內農業資源和現有體制機制,在治理農田土壤污染和“雙碳”的同時又要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保障糧食安全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已日益尖銳,乃至難以為繼。如此,保持農業持續、健康增長,并確保糧食量和質的雙重安全,要合理規劃布局,防止資源過度開發和擴大污染;要強化科技支撐、節約高效,不能再靠增加農資投入來增加農業產量;要完善政策扶持,不能再靠直接的價格支持措施來刺激農業生產。這意味著,中國農業應該也必須進入觀念變革、機制創新、結構轉型、產業重塑的關鍵時期。要充分用好國際市場和資源,實施新型戰略,提高統籌國內外資源、市場的能力,構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穩定的、可持續的、更高水平的全球農產品生產和供應網絡。

全球農業戰略早在10 年前就已提出[7],2016年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進一步從農業“走出去”戰略、新型農業國際合作、完善全球農業治理、全球推動建立農業戰略貿易伙伴關系、謀劃建立全球大宗商品貿易中心5 個方面提出實施“五位一體”的全球農業戰略[8]。實施全球發展戰略可以為全球農業合作注入新動力。

因此,中國要實現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有全球戰略思維,統籌運用全球資源,頂層設計中國農業國際化布局。在“十四五”時期啟動和實施中國農業國際化是最佳戰略機遇期。

3 “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中國全球農業戰略實施

“一帶一路”倡議持續推進,促進了中國和沿線國家農業發展,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鞏固了沿線國家糧食安全,并且不斷擴展“朋友圈”,為沿線國家乃至全球農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機制。由此,“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全球農業戰略提供支撐,服務于中國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總體戰略。具體影響和效果將有如下幾點。

3.1 技術共享,資源互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大面積未開發的耕地,中國有資金、技術,可以通過實施新型國際農業合作,整合農業資源,加強農業科技合作,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術交流和農業資源互補。支持有關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引進中國新品種、新農資、新設備、新技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利于沿線國家提高資源利用率,保障其糧食安全;有利于農產品出口,增加全球糧食有效供給;也有利于我國增加進口量和降低進口價格。

3.2 供需對接,產能合作促進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食及其他農產品的產能合作,是緩解中國農業資源瓶頸、土地流轉集中乏術、農業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的重要途徑。如果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國際產能合作為橋梁紐帶,把中國國內農業產業的價值鏈,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可形成覆蓋“一帶一路”區域的農業供應鏈。這不僅有利于沿線國家農業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也對促進國內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球價值鏈十分有利。

3.3 優勢互補,市場互惠在“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的框架下,如果能夠逐步建成按各國自然資源稟賦和主要農作物最宜生長條件優化布局高水平的自貿區網絡,將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穩定的區域農產品生產和市場貿易體系,使沿線各國能平等、安全地分享各國經濟發展、農產品市場增長帶來的利益。

3.4 破舊立新,發展共贏“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共同受益,共同發展。針對糧食凈進口國,如果我國通過建立獨(合)資公司,在其國內建立育種站,就地育種、制種、種植,就可避開“綠色壁壘”,在不進口種子的前提下,提高東道國的主糧和非主糧生產能力,也就減輕了世界糧食安全的壓力。

4 對中國農業與種業國際化對策的思考和建議

日本是農業國際化較早的國家,在海外種地已有60 余年,在世界各地擁有1200 萬hm2農田,相當于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 倍,是農業國際化較為成功的國家。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面臨人口多、資源少、污染重、需求大的現實壓力。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消費需求的不斷增加,迫使中國農業必須要走國際化之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尋求合作、尋求投資、尋求農業資源開發,可提升中國農業國際化水平。農業國際化,種子當先行?,F特提出如下建議。

4.1 強化組織領導“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農業國際合作,是緩解我國糧食安全(質量和數量安全)問題,建立與沿線國家互信、互利、共贏的重大舉措。建議加強領導,以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牽頭,開展頂層設計。要確立“國家主導,企業主體;因國施策,互利共贏;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夯實基礎,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成立高效能的協調機構,組織相關部門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整體統籌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和即將“走出去”的企業,有計劃地與東道國進行溝通與協調,簽訂雙邊農業合作協議,推進農業合作。

4.2 強化政策支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農業合作和商業運營,涉及面廣,周期長,又受東道國法律、文化、社會經濟等多重制約,必須要有政府明確而持久的支持政策,方可調動國有和民營企業的積極性。一是應制定快捷的種子、種苗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檢驗檢疫和通關政策;二是制定與國內扶持農業的“良種補貼、農資綜補、農機補貼、生態補償”等支農政策相銜接的配套政策;三是推進保險補貼、金融貸款貼息等,發揮保險和金融的支持作用;四是改革現行的糧食進口主動配額制度,優先安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國農業獨(合)資公司使用;五是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國農業獨(合)資企業建立糧食倉儲、加工、物流等給予配套補貼;六是將中國企業的海外種植納入中國糧食儲備公司的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以便先有銷路,再進行針對性訂單生產,并給予進口綠色通道,降低進口配額不明帶來的風險和損失;七是建立海外中國大宗進口的大豆、芝麻、高粱等非主糧農作物合作開發區,與東道國簽訂“系統規劃、互惠互利、重點支持、持續發展”的雙邊協議[9]。

4.3 支持上市融資,鼓勵并購重組對于尚處于初創階段的中國農業國際化來說,行業發展成熟度低,加上企業在財務、稅務、法律、內控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夠完善和健全的問題,需要加大傾斜支持其上市融資力度,以推進行業并購重組,實現優勢資源聚集,提升行業集中度,規范行業競爭,進而提升中國企業對東道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國際化,做專、做精、做強、做大“一帶一路”農業企業;另一方面,公司通過上市可以增加監管,促進規范運作,使之健康持續發展,推動產業升級。當前,世界經濟低迷,俄烏之戰結局不明,國際糧價一路飆升,正是中國農業企業抄底、以低成本快速實現大規模擴張的戰略機遇期。

4.4 強化科技支撐一是在國家“十四五”科技專項和“2030 年種業自主創新計劃”中增加對“一帶一路”農業科技短板的針對性研究課題;二是建立區域農業科技研究中心,重點支持對“一帶一路”沿線農業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的國家定向育種和栽培技術等集成創新研究,變傳統的種子和技術出口為就地研發,就地轉化為生產力;三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合作對接,以保障我國輸出的種子、種苗等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能夠獲得有效保護;四是推進建立由“一帶一路”主要農作物技術創新和出口企事業單位組成的戰略聯盟,分別開展針對性品種測試篩選和技術集成創新,避免低水平重復浪費和惡性競爭;五是明確中國援助的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實驗室等,所在國的中國企業可以優惠共用。同時,對中國援建的農業示范中心應舉行復查,對仍在正常運營的應予以支持,升級為區域農業科技創新示范中心。

4.5 引導建立“N +農”形式的農業合資公司中國的能源、工礦、交通等企業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年,為當地民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建立了豐富的人脈資源。應積極倡導這些企業與計劃到或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的農業或種業公司進行優勢互補,聯合成立農業合資公司,共同成長。也有些在海外開展農業開發多年,因種種原因,尚有資源利用率不高,閑置土地較多的中國公司,希望與中國新“走出去”的科技型公司合作,優勢互補,聯合開發充分利用已有閑置資源。

綜上所述,在古代農耕文明時期,農產品貿易和農業交流是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因而走向世界,聞名于世。而玉米、甘薯、馬鈴薯、芝麻及一些蔬菜作物的種子和種苗沿“絲綢之路”交流帶進中國,又豐富了古代中國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菜盤子”,為中國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新時期,中國農業國際化應該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利用沿線國家的農業資源和市場,將“走出去”與“引進來”有機結合,進而推進“走進去”和“走上去”,開展農業環境污染防治,立足綠色(有機)食品,按照“全球資源、中國市場”的發展策略,把握消費轉型升級帶來的市場機遇,在“一帶一路”范圍內通過兼并收購重組與合作,快速掌控優質綠色的農業食品資源,為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深層次緩解糧食安全,更大范圍謀劃“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提升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合作和糧食安全水平,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農業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條件,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猜你喜歡
國際化一帶一帶一路
聚焦港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一帶一路”我的夢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數說“一帶一路”這5年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帶一路”這趟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