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扎根理論的大運河文化記憶重構研究
——以大運河鎮江段為例

2024-01-11 12:50廖維俊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鎮江大運河運河

廖維俊

(鎮江高等??茖W校,江蘇 鎮江 212028)

始建于春秋時期的大運河,歷經朝代更迭逐漸成為我國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飽經滄桑的大運河在流淌過程中沉淀了豐富的社會與個人記憶,這些記憶與中國文化相互交融,影響著我國社會變遷,建構了運河帶百姓的生活習性、文化信仰,是中國文化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推動,中國古代運河的漕運功能日益減退,運河與百姓生活的相關度減弱;隨著城鄉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運河空間所承載的文化正日益模糊、衰退,運河文化的脈絡正逐漸從記憶中消失。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目標的提出,使大運河文化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相關研究與建設不斷推進。由中國知網檢索結果可知,我國有關大運河的文化研究最早出現在1989年,沈興大[1]提出應對大運河文化加大開發力度。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做出批示,將大運河文化作為圈帶的研究也日漸增多。有學者認為大運河文化的開發、利用、傳承有著積極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增加公眾文化素質[2],增強百姓文化自信[3-4]等方面。部分學者認為應加大對我國運河文化的挖掘力度,積極推動大運河物理空間變遷及所承載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5]。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理論與實踐上,出現了很多建設性成果,一些學者認為可通過文旅融合[6-7]、建設國家文化公園[8-9]、建立全域旅游圈帶[10]、打造遺產廊道[11-12]、開展研學活動[13]、聯合沿線產業融合發展[14]等路徑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外學界主要提出應通過加強文旅融合、建設運河文化旅游廊道[15]、開發文化旅游線路[16]等方式推廣運河文化。

富有洞見的研究成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議,但科學理論引入較少,部分學者將空間生產理論運用到大運河文化遺產[17-19]、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20],理論的融合為我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堅實依據,因此,應進一步加大理論在建設中的應用研究。大多數專家學者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研究運河的文化建設,而從百姓角度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的審視比較少見。大運河文化研究與建設是否符合百姓需求,民眾對我國大運河文化的感知如何,是檢驗我國大運河文化帶研究與建設成效的關鍵,關系到運河研究與建設的方向?;诖?本研究以大運河鎮江段為例展開相關研究,以期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案例區概況

大運河鎮江段作為本研究的案例區,具有以下特點:其一,開鑿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富。大運河鎮江段自秦朝開鑿,歷經變遷,其中3段河道和4個遺產點為國家級遺產,擁有7處省級遺產點、76處市級遺產點,是人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如:“江南第一閘”的諫壁閘為單級復線,京口閘為復閘與澳閘的組合體,“破岡瀆”形成于鑿山辟嶺,助航設施的“埭”起源于鎮江。其二,現存運河空間形式多樣。大運河鎮江段現存能通航的運河水體為42.6 km,鎮江城內不能通航的運河水體為16.69 km,另有被填埋的隋唐運河,已被各式城市建筑所替代。其三,地理位置特點。鎮江為長江運河交匯處,運河段為蘇南運河起點。其四,風貌獨特,高崗夾河特征明顯。大運河鎮江段為蘇南運河的屋脊,辛豐泰山灣素有“運河屋脊”之稱。其五,階段性整治工程與原生態河道并存。鎮江城內古運河上中段整治已完成,形成了若干景點、景觀,古運河下段整治未開展,以原生態面貌存在,可改造空間大;鎮江境內通航河道通過“四改三”工程,成為“水上高速”。其六,缺憾與機遇并存。2014年,《世界遺產名錄》中,大運河鎮江段沒有一處遺產入選,這成為鎮江的錐心之痛;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目標的推進為鎮江的運河建設提供了良好契機。綜上所述,本項目選擇大運河鎮江段具有一定典型性與必要性。

1.2 研究設計

1.2.1 研究方法

采用扎根理論質性研究法。民眾對大運河所蘊涵文化的知曉程度及建設想法,能有效檢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落地情況。為真實了解這一情況,項目組成員深入到民眾當中,采用開放型半結構訪談模式,在自然交流情境下進行隨機訪談,并收集相關數據。同時,利用觀察法,進一步驗證數據收集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以保證本項目數據的科學性。

1.2.2 數據收集

本項目組選取了91名受訪者進行訪談,直至有20名連續訪談記錄未出現新概念為止。被訪談對象為在鎮江市活動的民眾,受訪者年齡在18歲以上。為區分受訪者身份,在訪談過程中用英文字母作了標識,本地居民用R表示(第1位受訪者為R1,依此類推,其他標識同),非鎮江居民用V表示,受訪者為從事運河研究或建設的有關人員用E表示,R、V與E重合時,以E標識。

訪談主要圍繞下面幾個問題:1) 您對我國大運河有哪些了解?2) 您對鎮江的大運河有哪些印象?3) 您了解大運河蘊含的文化嗎?4) 如果想了解鎮江的運河文化,您覺得可從哪些渠道獲得相關信息?問題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知曉受訪者對運河文化的了解程度及想法。

針對受訪者的回答,有時采取追問的方式,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如:第3問,受訪者表示不了解,將向受訪者解釋什么是運河文化,并追問其想不想了解;受訪者回答第4問,可追問鎮江應采用哪些手段推廣等等。訪談數據采用文本、音頻、視頻方式進行記錄。

1.3 數據整理

將收集的訪談數據轉換成文本,去掉回答敷衍、言不盡意等9名受訪者的記錄,共有82位受訪者記錄被采用。任意選擇62條訪談記錄進行編碼分析,剩余的20條記錄作為理論飽和度檢驗。

訪談時用字母標識了受訪者年齡段,在進行數據分析時,發現受訪者年齡與其回答的內容相關度極低,故不再標識注明。這一現象說明現存運河文化對各年齡段人的影響具有共性。

1.4 編碼分析

1.4.1 開放編碼

根據信息凝練中心概念,實現概念化(表1,開放編碼概念化示例,R1-1-1表示第1位本地居民受訪記錄中的第1個回答中的第1個概念),62條訪談記錄共產生 1 179個概念。

表1 開放編碼概念化示例

將提取的概念進行篩選、合并,去掉不能反映民眾感受運河文化的概念,保留69個開放編碼概念,將69個概念打散、糅合、再組合,將同類概念進行整合后歸類為13個小范疇(表2)。少許開放編碼因表達的語義不同,分屬不同的范疇,如“運河文化標識缺少”是“無處可了解”的原因,也是“便捷記憶”的措施;“科技運用”利于“民眾接受”,同時也能實現文化“與現代融合”等。

表2 開放編碼范疇化

1.4.2 主軸編碼

連續比較開放編碼中的范疇屬性,探究各范疇間的關聯性,進一步細化范疇的內在聯系與類屬,通過主軸編碼分析,形成落地性、發展性、規劃性、聚攏性、觸摸性、兼容性6大主范疇(表3),推動運河文化建設。

表3 主軸編碼主范疇

1.4.3 選擇編碼

將主范疇、小范疇、概念不斷進行多維度比較,尋求它們之間的網絡關系,依據類屬邏輯聯系,提取核心范疇,發現其與文化記憶理論具有關聯性,并搭建“故事線”進行詮釋研究[21]。本研究將核心類屬定義為“運河文化記憶重構機制”,文化記憶是構建起點[22],根據受訪者對運河文化的感受,圍繞如何重構運河文化記憶展開故事闡述。落地性是為了使運河文化記憶建設能夠深入到民眾中,使文化建設具有靶向目標;發展性是運河文化記憶建設中遵循的標準,是文化記憶的宗旨;規劃性體現在運河文化記憶重構要精細化,使文化記憶建設進程合理;聚攏性體現在運河文化記憶重構應實現時空的疊寫,是文化記憶呈現的方式;觸摸性體現在運河文化記憶應便于民眾感受與獲取,使文化記憶的應用實實在在;兼容性體現在運河文化記憶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文化記憶重構須措施得當??茖W的文化記憶重構對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和利用具有積極定向作用。

1.5 理論飽和度檢驗

將預留的20條訪談記錄進行編碼,抽取百姓感受運河文化的概念,與已分析的62條記錄范疇化進行比較檢驗,發現未出現新的概念與范疇,說明理論處于飽和狀態。

2 理論闡釋與研究發現

2.1 文化記憶

20世紀末德國Assmann夫婦提出文化記憶的概念,認為文化記憶的產生雖有固定點,但可通過記載與交流,將文化記憶與當代情境融合、重構后發揮作用,使傳統延續[23]。文化記憶通過“記憶場”傳達和鞏固社會形象[24],具有在傳承基礎上的重構能力[25],從而實現文化認同的具化[26]。認同能使人類個體意識到彼此間的命運與共和息息相關,通過回憶能夠達到社會認同[27],推動文化自信[28],這正是我國新時代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戰略意義。

當前,專家在不同領域對文化記憶開展了研究,文藝的創作和實踐應通過客觀化的物質符號呈現文化記憶[29],文化記憶的應用有利于促進遺產的保護與開發[30],文化記憶的運用有利于鄉村文化的繁榮、延續[31],傳統文化通過文化記憶能夠實現“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傳承[32],民間信仰對中國文化記憶具有積極作用,是文化記憶得以延續的重要基石[33]。

現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文化記憶的理論探究上,具體應用僅是初步研究,文化記憶理論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應用鮮見,僅在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作了應用研究[20],文化記憶理論應用的具體性與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文化記憶能夠推動文化認同,文化記憶的民眾認可是基礎[34]。在國內鮮有學者將文化記憶理論運用到民眾對運河文化建設認同的研究上,筆者尋求新的研究視角,這將利于進一步夯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理論框架與基石。

2.2 大運河文化記憶概念闡釋

大運河文化記憶是指過往具有傳播功效且能為人類運用、共享的,與運河有關的社會活動、客觀化符號印記等。運河文化記憶不隨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往往通過物質化符號(記錄、儀式、紀念建筑等)與交流(敘事、活動、實踐、參觀等)進行代際傳遞,以達成人類發展穩定與延續,長久且穩固,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存在距離[23]。

2.3 大運河鎮江段文化記憶的民眾印象

2.3.1 民眾對運河文化記憶印象不深

調查發現,97.56%受訪者知道我國大運河,其中:81.25%受訪者僅是在表面上了解——“大運河,我當然知道,鎮江不是有嗎”(R2,R36);“大運河,我上學時學過,隋煬帝時開鑿的,勞民傷財,后來康熙、乾隆通過運河下江南”(V4,R8)。18.75%受訪者表示有較深了解——“我就是研究大運河的,我還是比較了解的……”(E2);“大運河國家重視了,你看鎮江大運河這幾年有了很大變化,聽說揚州的大運河建得更好,新建了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很漂亮”(R13)。大運河水體物理空間及書本知識是受訪者記憶大運河的主要來源,說明民眾對大運河文化的記憶未被廣泛喚醒,運河文化記憶沒有得到多渠道應用。

2.3.2 民眾與運河文化記憶關聯度減弱

居住在運河附近、從事運河建設或研究等與運河鎮江段有交集的受訪者,100%對鎮江的大運河有印象,對運河現狀評價優缺點參半,“我晚上只要有空,都會沿著運河走走,蠻好”(R15,R18),在已建景觀帶沿岸能夠鍛煉身體是52.44%受訪者的共識,類似“運河之母太丑了”“運河的水雖然較以前有好轉,但還很臟,有時還有臭味”是70.73%受訪者的抱怨。居住、工作的環境與運河交集少的受訪者僅23.17%對鎮江的運河有印象,但僅是知道在哪兒,或僅從網絡上獲取信息。30歲以下受訪者中90.24%對運河沒印象,“鎮江的大運河?在哪?真不知道”(R21)。由子運河與百姓生活相關性減弱,運河的記憶也逐漸模糊,這是運河建設中所應重點關注的。受訪者中了解運河的,大多是因目前運河與其生活相關聯,但受運河文化記憶的影響較小,說明鎮江的運河文化記憶與民眾的對接度較弱,運河的文化建設存在空中樓閣現象。

2.3.3 民眾對運河文化記憶內涵模糊

問及第3個問題,85.37%受訪者表示不了解運河文化,部分受訪者好奇運河還有文化,“不就是一條河,還有什么文化?”(R20,V27),42.68%受訪者有如此想法。對運河文化解釋后,68.75%受訪者表示了解,“我小時候經常在運河里摸魚捉蝦”(R5),“小時候夏天干旱,我們村里買過運河水灌溉”(R29),“諫壁閘那邊每天都有很多船通過,運東西”(R10),但大部分受訪者對現存運河文化的記憶與自身生活經歷相關,對深層次的運河文化不了解,抑或說未進行思考挖掘。結合考察,雖說100%受訪者愿意了解運河文化,但鎮江的運河建設者并未提供讓民眾便捷地接觸運河文化的標識?!拔覈筮\河很了不起,造就了我們生活的生生不息,說真的,對于文化我不了解,我也想去了解”(R13)。

2.3.4 民眾與運河文化記憶交流有待提升

100%的受訪者認為可從書本、網絡上了解鎮江的運河文化,其中56.1%的受訪者認為這些方法較麻煩。去過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受訪者,100%認同將運河文化聚焦,以多種形式呈現,“揚州那個運河博物館太讓我震撼了,讓我對運河文化有了新認識”(R23,V9)。73.17%的受訪者表示未感受到鎮江的運河文化,因文化未明顯呈現,“你說西津渡承載了很多運河文化,我逛了西津渡,壓根沒感受到”(V13),“這個廣場,弄得蠻好,但運河文化根本看不出,這些橋、建筑干什么用的?那個許渾紀念館沒見開過門,運河的文化應該用文字、圖片、雕像等展示,老百姓才能知道”(R17)。這說明鎮江市在大運河整改過程中雖考慮了文化因素的融入,但未考慮到運河的過往性文化記憶與現代人存在距離,這種距離可能會導致民眾的認識與運河文化記憶間產生不兼容。

2.4 大運河文化記憶重構的邏輯遵循

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拉近或消除文化記憶與現代人日常生活的距離,架構當代運河文化記憶重構中所遵循的邏輯(圖1),方能讓百姓接受、觸摸運河文化,實現文化內化。

圖1 大運河文化記憶重構邏輯

2.4.1 發 展 性

首先,發展是我國的第一要務,物質與精神文明發展應并駕齊驅。經濟與文化在建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顧此失彼現象,因此,權衡利弊,綜合推進,是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體現?!拔覐氖逻\河管理,我知道很多人對鎮江的大運河建設不滿意,有時經濟建設與運河管理會出現沖突,難啊”(E6),“我們的運河水為什么會臟,是因為生活污水未分流,影響大”(R31)?;?運河文化記憶記載的是過去的文化,不屬于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限制了運河文化記憶的民眾接受度。復活過去,重構文化記憶,與當今現實相連,方可構建民族歸屬感與認同感[32]?!皯摱嘣O計些文創產品,將運河文化融到這些產品中,這樣能提高運河文化的知曉率”(R11),“有些非遺產品很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但由于各種原因,不再受百姓喜愛,個人感覺加入現代要素,利于產品的傳承”(R24)。

2.4.2 規 劃 性

大運河現存的物理空間形態各異,其文化記憶要實現與現代人的交流,文化記憶的挖掘及有效的塑造是必然,記憶載體空間的建設須具有長期性與規劃性。一哄而上,操之過急,迎合政績的粗制濫造必然使文化的記憶沒有可持續性?!版偨拇筮\河有部分河段還是原始狀況,我個人認為比較好,一方面體現運河文化的本真,另一方面利于今后好好規劃”(E5),“運河邊上的新河街若干年前就說建設了,現在還這樣,也好,一定要規劃好再建”(R28)。項目組觀察到已建運河步道上有大樹橫亙,河段各轄區建設標準不一,交界區有真空,百姓對此較反感,影響了民眾對運河文化記憶的接受。

2.4.3 兼 容 性

1) 保護、傳承、利用三者應做到統一兼顧。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利用,傳承、利用是為了體現保護的價值,束之高閣的保護沒有意義,勢必會塵封記憶?!八卧Z倉,可惜了……”(E8)。

2) 與現代生活相結合[25]。文化的產生、繁衍必然烙上時代印記,時代在發展,文化記憶的存在、延續須與當代環境相結合,方能與生活在現代的民眾相融合,將記憶活化[29]?!斑\河啊,我記得以前村里有人家買磚頭,有時通過運河運到丁卯橋,然后拖回家,現在我經常在這兒玩,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什么文化不文化的,我不曉得”(R19)。

2.4.4 聚 攏 性

1) 時間疊寫。我國大運河歷史傳承悠久,文化記憶跨度很大,某一時間節點的文化斷片,勢必會影響文化記憶的連貫性與真實性?!版偨筮\河是典型的江河交匯,歷史上有5個入江口,時間長了會混淆,現每處遺址若都能統一標識,就一目了然了”(E1)。

2) 空間疊寫。大運河綿延2 700 km,產生的文化大多以點滴狀散落在沿岸,零散的文化記憶探尋固然有趣,但不適合大眾群體。隨著運河空間功能的變化,其文化記憶正逐漸異化,運河空間生產應順應時代,將文化記憶聚攏呈現,增強記憶并加固記憶?!爸袊筮\河博物館去過沒?如果鎮江也能將運河文化集中展現,可能大家對鎮江的大運河文化印象就深了”(V12)。

2.4.5 落 地 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運河與百姓生活的緊密性、關聯性不斷減弱,在繽紛的世界中,運河文化僅是璀璨文化中的點滴,隨著時間的更迭,運河積累的文化正慢慢被遺忘。大運河文化記憶被重新拾起,進入百姓心中,記憶的承載須契合百姓生活與品位,方能將文化落到百姓記憶中,文化才能成為記憶,文化記憶的功能才能達成[35]?!版偨拇筮\河有什么文化我真不知,沿岸也沒有說明”(R33)?!疤K南運河鎮江段‘四改三’工程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距離城區遠,沒人講解看不出來,應將這些文化科學標識出,讓百姓了解”(E4)。

2.4.6 觸 摸 性

大運河孕育的文化千姿百態,部分已融入百姓生活中,部分已消失,部分存于實體建設中,部分在文獻中顯現。如何使運河文化成為當代及后人的記憶,文化的記憶挖掘固然重要,但記憶中的文化傳播模式、呈現方式是否被民眾接受,也決定了文化是否能成為記憶。文化記憶重構過程中應注重運河空間中文化的表征顯現,讓百姓可感應與觸摸,通過搭建讓參與者交流的平臺實現文化記憶的協調性,運河的文化記憶才能被感受、消化并傳承?!吧虾咏指脑旌笃炼嗔?這些仿古建筑應該蠻有文化的,沒有說明,我什么也不知曉”(R27)。

3 大運河文化記憶的重構機制

文化與記憶的作用是巨大的。文化早期起到國家政治統治的鞏固作用,進而實現百姓文化身份的確認,最終實現公眾進步;人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記憶中,人類文明通過記憶實現傳承與安放;文化記憶對現代人的思想與言行會產生影響,其內核最終是具化的認同。我國大運河文化記憶是國家文化記憶體系的一部分,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新時代的文化記憶重構既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必需,亦是必然(圖2)。

圖2 大運河文化記憶重構框架圖

3.1 建立高位領導機構,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3.1.1 統籌管理,體現運河文化記憶重構的重要性

以鎮江市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導小組的成立,有利于鎮江大運河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領導小組應認識到運河文化記憶重構的重要性,統籌規劃、統一部署、職責分明、壓實責任,將運河文化記憶重構作為運河基礎建設與保護的重要環節,重視運河文化記憶的恢復、傳播、駐留及活化。

3.1.2 文化導向,確保記憶重構的文化方向性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核心是通過文化建設推動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構建。大運河的基礎建設是前提,當百姓愿意親近運河物理空間時,運河的文化記憶才能被百姓所接受。鎮江大運河沉淀的文化五彩繽紛,內涵豐富,具有正能量的文化記憶重構固然重要,運河的消極文化記憶也應得到重視,作為警示的記憶承載。文化記憶表達的是肯定或否定的認同決斷[25],完整的文化呈現是對百姓記憶的尊重,斷片的文化容易引起百姓的反感,會導致文化記憶的接受與傳承效果受損。

3.2 挖掘運河文化承載的記憶內涵,構建運河的文化特性

將運河蘊含的文化挖掘出、整理好、聚攏住,呈現在百姓面前,方能實現運河文化記憶向集體記憶的推進[28]。鎮江大運河文化帶研究中心的成立為運河的文化挖掘奠定了基礎,中心應以項目為導向,層層推進鎮江運河文化的挖掘與匯總,形成文化資源庫。鎮江大運河管理者應充分將資源庫與建設相結合,實現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將運河的文化記憶多形態推呈給民眾。運河管理部門與研究中心須相互配合、融通思想、聯合打造,否則研究中心的成果可能無法落到實處,運河建設也有可能缺少文化這一核心靈魂。

3.3 確定運河文化記憶傳承模式,提升運河文化的流動性

文化的流傳利于推動記憶的傳承,應讓運河文化具有流動性。民眾感受運河文化的最佳方式是旅游[36],運河文化記憶能增加旅游的吸引力,旅游能讓運河文化的民眾記憶烙印加深。

鎮江應根據城市自身特色打造運河文化景觀帶。要有標準,以旅游景區的標準推動運河改造;要有規劃,條件成熟方能實施改造,不能因應付形成半吊子工程;要有特色,景觀帶的打造須各有特色,不能千篇一律?,F通航水體空間兩岸,通過建設綠色廊道,融運河生態建設與探索便利于一體,將聚攏的運河文化記憶以文字圖片或影像形式在運河服務區呈現;不通航的古運河現存水體,兩岸應建設運河文化游覽區,打造西津渡特色渡口文化、新河街運河街區文化、諫壁船閘水運文化,聚攏運河文化記憶,與三山景區形成旅游圈帶,將萬善公園、丁卯運河廣場、河濱公園、上河街打造成市民休閑中心,其他區域建設運河步道,融休閑健身于一體;已填埋的古運河空間應標識文化印記,渲染、加深記憶。

3.4 創設運河文化記憶標識,提高運河文化的可感受度

文化記憶須通過不斷喚醒才能不斷加固[37]。通過聲光電、文字、圖片、建筑等載體,在西津渡文化區、諫壁船閘水運文化區及將要打造的新河街文化區,創設運河文化記憶進行標識;在運河休閑中心、運河服務區、運河步道及已填埋的運河古道,選擇適合的點面,以文字、圖片、建筑等形式展現運河文化內涵。通過標識使民眾有機會觸摸、感受到運河承載的文化,豐富記憶。然而,鎮江在改造運河時未能將文化內涵有效融入,上河街、丁卯運河廣場仿造的古建筑很漂亮,成了民眾的休閑中心,但缺少文化記憶的標識,正如有的調查者所說,“這里蠻好,開闊,我們這些老人經常在這聚聚,開心,這些有什么文化,真不知道”(R35)。

3.5 開展形式多樣的運河文化記憶推介活動,推動百姓生活與運河文化的融合

只有繼承和變革,文化方能恒久流傳,繼承是對文化記憶的保護,變革是對文化記憶的延續,記憶應與現代生活對接[38]。借助運河物理空間開展有意義的運河文化活動,如攝影、繪畫、講運河故事、吟運河詩詞、唱運河之歌、小手拉大手等活動,將運河文化記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從而縮短文化記憶與現代人日常生活的距離。通過社會互動和反復實踐能豐富運河文化記憶的內涵。通過系列活動,一方面豐富了百姓生活,增加了運河文化記憶給予民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助力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運河文化記憶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傳承,鞏固文化認同,讓文化的深度與厚度得以彰顯。

4 結 語

我國大運河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歷經長期積淀,不斷傳承、綿延形成的,是中華兒女汗水與智慧的結晶。運河文化鑄就了運河沿岸的個性與魅力,增加了民眾的自豪感與認同感。通過扎根研究,筆者發現民眾對我國大運河文化建設的獲得感有待提高。本項目搭建了大運河文化記憶概念及重構機制,拓展了運河文化帶研究的理論源,可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借鑒。

猜你喜歡
鎮江大運河運河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秀美大運河 千年韻古今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中國運河志》簡介
賽珍珠:我在鎮江有個家
我的鎮江尋根之旅
如泰運河謠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放歌大運河
鎮江學前教育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