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北極旅游研究進展

2024-01-15 11:39王武林羅婉璐王成金龔姣
極地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北極旅游業社區

王武林 羅婉璐 王成金 龔姣

(1 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2 福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08;3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0 引言

所謂北極, 就是“北極地區”, 泛指北極圈(66°34′N)以北的廣大區域, 面積約2.1×107km2,其中陸地面積約8.0×106km2。常見的北極劃分方法包括基于植物地理(例如林線)、氣候(例如7 月10℃等溫線)、地貌(例如永久凍土)或緯度(北極圈以北)的劃分方法, 或使用生物區域方法, 或使用政治方法, 北極的概念可在地理空間上進一步擴展。例如, 2004 年北極理事會發布的《北極人類發展報告》指出, 北極地區涵蓋了加拿大的努納武特南部、美國的阿拉斯加部分地區及其阿留申群島、俄羅斯的勘察加、馬加丹和薩哈共和國的部分地區等一些位于60°N 以北的地區[1]。

隨著全球變暖, 預計到2040 年北冰洋將無冰覆蓋[2]。全球化背景下, 北極地區的戰略、科研、環保、航道、軍事、資源和旅游等價值日益凸顯,北極地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吸引各界的關注,北極旅游的知名度顯著提高[3-4]。早在19 世紀末,人類旅行足跡已經抵達了北極和南極地區[5-6]; 20世紀50 年代, 來自北歐和格陵蘭南部地區的游客探訪了北極地區原住民; 20 世紀60 年代, 西方國家開啟了現代意義的極地旅游活動, 北極社區贏得了自然景觀旅游、文化旅游和商業旅游的發展契機; 20 世紀80 年代, 北極地區的旅游業開始規?;l展[7]; 2010 年北極地區首次引入“最后機會旅游”概念吸引了更多游客到訪[8-9], 在目的地“消失”之前游覽該目的地已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北極地區的游客數量已超過當地人口數倍[10]。北極正轉變成極具經濟和政治意義的地區[11], 成為國際游客和旅游發展的目的地[12]。

北極旅游是一個多維概念[3], 可從空間、生產和體驗等不同角度理解[4]。北極旅游明顯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旅游, 是指發生在北極圈以北的各種旅游活動[13]。將北極旅游定義為發生在北極地區各種旅游活動是可行的, 但不能拘泥于諸如北極圈以北的空間定義, 盡管國外學術界對北極旅游研究由來已久, 但對北極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識[4]。為更好地開展研究, 2006 年西方學者創建了國際極地旅游研究網絡(International Polar Tourism Research Network, IPTRN), 致力于生產、共享和傳播有關極地旅游的知識、資源和觀點[14]。Stewart 等[15]將極地旅游研究劃分為探索、建立和發展3 個階段, 在發展階段, 北極旅游文獻數量首次超過南極旅游。北極地區旅游業發展程度及其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相互影響程度乃至游客數量均顯著高于南極地區, 具有豐富、復雜、敏感、多元和歷史悠久等特點[3,16], 更兼具廣泛的景觀、生態系統、氣候、原住、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 旅游活動類型多樣[17]。然而, 國內學術界鮮少關注北極旅游, 僅有個別學者初步探討了北極旅游的資源利用[18]、政治功能[7]、發展歷史[19]和影響因素[20]。鑒于此, 本文基于國外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和內容梳理, 較為系統地探討北極旅游的研究進展與啟示, 對我國開展北極旅游相關學術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旅游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計量分析

1.1 發文量與發文期刊統計

基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 以“Arctic” 和 “Tourism”為主題搜集相關文獻, 截至2021 年發表期刊學術論文共計324 篇, 不包含書評、會議報道、社論材料、案例報告等文獻類型。最早記錄的4 篇文獻發表于1993 年, 其中在Arctic 發表了2 篇,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outhwestern Naturalist 各1 篇。1993—2021 年期間發文數量呈明顯的增長趨勢(圖1), 其中1993—2009 年相關文獻合計僅48 篇, 每年均未超過5篇; 2010—2021 年相關文獻數量迅速增長, 共刊出文獻276 篇, 2020 年發文數量達到了歷年最大值55 篇。

圖1 1993—2021 年國外相關文獻發文量Fig.1. The number of relevant foreign literatures from 1993 to 2021

1993—2021年期間, 發文數量排名前15位的期刊包括: Arctic(18篇)、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5篇)、Polar Record(14篇)、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14篇)、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9篇)、Polar Research(9篇)、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8篇)、Polar Geography (8篇)、Resources Basel(7篇)、Sustainability(7篇)、Journal of Tourism Futures(6篇)、Polar Biology (6篇)、Ambio(6篇)、Polar Science(5篇)、Tourism Management(5篇), 上述期刊大部分屬于旅游研究或極地研究范疇的專業期刊。

1.2 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分析

關鍵詞可體現文獻的中心內容, 代表了領域內研究熱點的分布態勢。1993—2021年國外北極旅游領域文獻的關鍵詞共計形成117個關鍵詞節點, 這些節點形成相互聯系的393條邊, 其中北極(Arctic)、旅游(tourism)、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北極旅游(Arctic tourism)、影響(impact)、海冰(sea ice)、郵輪旅游(cruise tourism)、管理(management)、斯瓦爾巴(Svalbard)、治理(governance)、 適應(adaptation)、社區(community)、韌性(resilience)等關鍵詞出現頻次最多(圖2), 北極、北極旅游、氣候變化、旅游、社區、海冰、韌性、斯瓦爾巴、影響等關鍵詞的中心度大于0.1(表1), 表明上述關鍵詞在北極旅游的知識演進過程中起到了相對重要的作用。

圖2 1993—2021 年北極旅游領域關鍵詞共現網絡Fig.2.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Arctic tourism from 1993 to 2021

表1 1993—2021 年北極旅游領域高頻關鍵詞Table 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Arctic tourism from 1993 to 2021

1.3 發文作者及其機構分析

國外北極旅游研究領域發文量排前10的作者分別為Stewart E J (27篇)、Dawson J (23篇)、Grimwood B S R (14篇)、Johnston M (14篇)、Kaltenborn B P (13篇)、Jacobsen J K S (12篇)、Maher P T (10篇)、Ren C (10篇)、Hovelsrud G K (9篇)、Pashkevich A (9篇), 上述學者發表的文獻構成了北極旅游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就發表的合作關系而言, 僅Dawson、Stewart 等少數作者形成了合作研究網絡, 大部分作者尚未形成穩定的合作網絡關系(圖3)。

圖3 發文作者知識網絡Fig.3. Knowledge network of authors

發文量前10 的研究機構分別為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芬蘭奧盧大學、挪威北極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丹麥奧爾堡大學、加拿大湖首大學、新西蘭林肯大學、瑞典于默奧大學、冰島大學、挪威諾爾蘭大學(圖4), 上述研究機構大部分位于北極八國, 具有研究北極旅游的地緣優勢。少數研究機構形成了較穩定的合作網絡, 渥太華大學、奧爾堡大學、林肯大學等居于發文機構合作網絡的核心位置, 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挪威文化遺產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尚未形成穩定的合作網絡。

圖4 合作機構知識網絡Fig.4. Knowledge network of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1.4 文獻期刊共引分析

參考文獻共被引是指兩篇參考文獻同時被同一文獻引用的現象, 通過統計分析324 篇文獻的所有被引文獻的被引頻次、中心性、突現性等指標, 可揭示北極旅游研究的結構特點及演進過程(圖5)。結合被引頻次與圖5 進行分析, 被引頻次較多的文獻是Dawson J (2014)、Lasserre F (2015)、Stewart E J (2013)、Kaján E (2014)和Stewart E J(2015), 引用頻次分別為20、16、16、12 和12。

圖5 被引文獻知識網絡Fig.5. Knowledge network of cited literatures

繪制北極地區旅游領域被引期刊知識圖譜有助于了解該領域學術期刊傳播載體的影響力大小(圖6), 排名前10 的高被引期刊分別是Arctic、Polar Geograph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Polar Record、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Science、Climate Change(表2), 上述高被引期刊一半屬于旅游學科的專業期刊。就被引期刊的中介中心性而言, 大部分期刊的中介中心性小于0.1, 僅有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rctic、Ambio、Polar Research 等少數期刊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 說明這幾份期刊在北極旅游研究的被引期刊網絡中占據相對重要的位置。

圖6 被引期刊知識網絡Fig.6. Knowledge network of cited journals

表2 高被引期刊信息Table 2. Information of highly cited journal

2 北極旅游研究進展

2.1 北極旅游行為模式研究構成北極旅游研究的重要內容

北極旅游行為模式研究內容涵蓋旅游動機、游客數量、旅游信息、旅游路線與目的地、旅游活動、旅行團態度和知識技能等, 這些內容構成當前北極旅游研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相比南極地區, 北極地區擁有更悠久的旅游傳統、更好的交通條件和更多樣化的景點與目的地[21], 加之北極旅游極力宣傳“最后機會旅游”[9,22-25], 吸引了大量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以及其他富裕國家的游客, 這些游客通過體驗“最后機會旅游”展示其環境價值觀、聲望和精英旅行者身份[8]。北極地區缺乏類似于國際南極旅游組織協會(IAATO)這種專門機構[26], 較難收集全部游客數量等數據, 但可以統計出在丘吉爾鎮觀看北極熊[22]、乘坐郵輪游覽斯瓦爾巴群島[27]、巴倫支海邊境旅游[28]等特定旅游活動的游客數量。當地通過提供地圖和更清晰的標志[29]、更有價值的網絡傳播渠道[30]等方式向游客提供豐富的旅游信息, 例如有關北極狐的信息[31]、旅游信息中心[32]、原住民文化和旅游文獻信息[33]等。

北極旅游業季節性特征顯著影響全年游客人數的分布[34], 受“社會欲望”“逃避”“追求新環境”“自我實現”等因素驅動, 不同的旅游動機在旅游滿意度和行為意向上具有顯著差異[35]。準確評估天氣、舒適性以及游客的動機或意圖, 才能使大多數游客遵循他們最初的旅游計劃[23,36], 甚至可以獲取全球技能和知識[37]。

北極旅游的交通方式包括郵輪[38-39]、徒步[40]、定期的航空客運與公路網絡[41]等, 郵輪旅游已全面覆蓋北極地區的旅游目的地, 成為北極地區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42-43]。北極地區相對熱門的旅游目的地包括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堪察加半島和北極國家公園等[16,43-44]、美國阿拉斯加[4]、加拿大努納武特[45]、芬蘭羅瓦涅米[46]、冰島雷克雅未克和ísafj?reur[47-48]、格陵蘭北部的伊盧利薩特冰峽灣和Qaqortoq[48-49]、育空地區[50]、拉普蘭[14,51]、諾德卡普和芬馬克地區[29,32,52-53]等。

2.2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北極旅游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辯證共存

與氣候變化相關聯的北極旅游發展影響研究主要聚焦于評估旅游活動對經濟[54]、生態環境尤其是野生動物的影響[55-59]?!白詈髾C會旅游”的旅游愿望與能源密集型交通方式、溫室氣體排放形成悖論[8], 旅游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表現為郵輪和空中交通的溫室氣體排放、重燃料油造成海水污染、船只和發動機產生的壓力波和聲波對鯨魚等海洋哺乳動物的干擾等[9,60-63], 大幅增長的郵輪和游客數量增加了現有建筑和基礎設施的承載壓力[34,64], 一些游客的極限運動或探險直接威脅北極地區環境, 也給自身和營救者帶來安全風險[65-66]。隨著旅游人數的增長, 北極地區原住民的傳統社會文化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挑戰[34,67]。由于旅游業發展可能會對該地區的荒野特征和社區文化完整性產生負面影響[14], 部分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對北極旅游業持謹慎態度或希望漸進式發展并控制當地旅游業[68]。

在積極影響方面, 研究重點包括旅游業與當地社區適應力的相互作用[69]。旅游業被視為北極地區重要的經濟引擎, 改善了當地生計,增強了社區自豪感[70], 成為當地居民主要的收入來源[3,14]。游客可增加對北極知識及文化遺產的了解[66,71], 政府則可獲得關于氣候變化對生計影響和未來潛在挑戰的寶貴信息[72]。作為北極地區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旅游業發展既促進了郎伊爾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住宿業的繁榮, 也帶來了就業和社會進步[34]。北極旅游發展提高了保護原住民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保護了北極文化和自然遺產[65]。此外, 北極旅游創造了獲取全球技能和知識的動機[37], 有利于加強全球公共領域、互聯網和氣候變化等議題治理的研究[73]。

可見, 與氣候變化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北極旅游活動, 其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辯證共存。北極旅游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旅游和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北極地區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但北極旅游活動及其不可控的突發事件干擾破壞了北極地區生態環境,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住民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 旅游開發與原住民歷史和文化保護之間充滿了矛盾和悖論。

2.3 旅游管理是北極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

旅游管理是北極旅游重要的研究主題[15],旅游業能否成為北極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管理者及其采取的行動[14]。必須設計合理的管理框架, 才能解決北極地區人類與野生動物互動的需求, 確保野生動物、當地人口和游客均能獲得積極的結果[74]。相關研究涉及管理科學與旅游業之間的關系,例如使用游客代碼作為旅游管理的應用技術[75]、制定指導方針和行為準則[75-77]、評估管理模型效用[78-80]等。2000 年以來, 研究焦點逐漸轉向動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游客管理、自然資源保護以及氣候變化應對、支持原住民主導的旅游實踐模式、加強數字信息和通信技術監管、精簡管理框架等問題[81-87]。如圖7 所示, 2000 年以來北極地區的旅游管理研究主題主要涉及動物(animals)、北極地區(Arctic regions)、生態系統(ecosystem)、人類(humans)、自然資源保護(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環境監測(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以及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等。

圖7 2000 年以來北極旅游與管理主題關系Fig.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tic tourism and management theme since 2000

盡管旅游業是北極地區相對理想的產業, 但北極地區脆弱而復雜的生態環境極易受到旅游活動的影響, 在管理上仍存在巨大的挑戰, 例如郵輪旅游已成為北極地區眾多旅游目的地的主要進入方式, 對北極地區的安全、救援能力、海洋及沿海文化、自然環境保護具有重要影響, 但卻難以規范化管理[14]。斯瓦爾巴群島的旅游和戶外休閑管理計劃旨在將旅游業發展保持在環境可持續和商業可接受的范圍內, 為北極旅游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鑒[16]。

2.4 北極旅游發展政策措施的核心目標是確保北極旅游的可持續性

20 世紀90 年代的可持續論述, 在北極旅游研究領域得到呼應, 相關研究試圖從環境、文化和經濟等最廣泛的意義上審視可持續旅游業, 實施適當的發展策略以確??沙掷m性成為北極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戰略, 重點關注北極地區經濟發展變化、地方概念、保護區、荒野、農村地區、包括場景開發在內的未來旅游業發展以及“最后機會旅游”等[15,22,88-89]。北極旅游發展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人為影響, 保護當地文化和自然遺產[90], 這種保護與發展的內在沖突迫使政府必須對旅游業發展和游客活動做出更多的規定[29],甚至需要修訂法律法規和考慮環境問題[91]。北極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差異較大, 缺乏統一的旅游空間以及區域間和區域內一體化互動[92], 且難以獲得可靠的具有區域可比性的旅游統計數據[93]。無論如何, 北極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應保持在環境可持續和商業可接受的范圍內[80], 維持本土化和傳統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因素[94], 應注重生產消費與地方之間的密切關系[95]。

不同的北極國家或地區其北極旅游發展策略的側重點不盡相同。俄羅斯北極地區的旅游產品受歡迎程度相對較低[96], 北極旅游業發展的潛力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制約其進一步發展[97], 俄羅斯北極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尤其要充分考慮旅游業的發展[98], 可考慮建設北極地區國家公園[99]、加大宣傳積極的旅游形象[96]、發展航空以改善跨境旅游[100]等。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應制訂旅游和戶外康樂活動的管理計劃, 擴大應急系統, 改善包括社會數據在內的管理知識庫, 修訂環境政策目標, 以反映社會和環境變化驅動因素的動態和不確定狀態[80,101]。此外, 挪威的芬馬克地區注重簡化旅游信息的電子渠道[29]; 加拿大的努納武特強調地方主導, 注重精簡監管框架, 改善海洋旅游數據的收集和分析, 制訂地點指引和行為指引, 鼓勵當地人民參與等[102-103]; 芬蘭的拉普蘭社區強調發揮場所附屬設施在社區和發展規劃中的作用[69]。相關研究還從郵輪旅游[43,45,104]、野生動物觀賞與保護[74,105-106]、原住民生活與文化保護[107]等政策視角探討了北極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

2.5 體驗稀缺與獨特是北極旅游顯著而不可或缺的環節

每年參與北極和亞北極地區旅游活動的人數已超過500 萬次[3], 北極旅游體驗在很大程度上與自然環境相關[17], 生態環境保護和當地資源與文化的可持續的旅游體驗[94], 對于每個游客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108], 體驗稀缺與獨特成為北極旅游顯著且不可或缺的環節[43]?;趯λ梵w驗的標志或符號的搜索[108], 北極旅游體驗具有高度個人化的特點, 游客在北極地區的旅游體驗不是追求物質享受, 而是豐富自己的思想和靈魂[109],甚至將冒險轉化為一種概念工具用以解釋社會互動結構的積極作用[110]。在每個不同的北極地區,都有可能從事各種不同的旅游活動。例如, 郵輪旅游已全面覆蓋所有的北極旅游目的地, 創新的郵輪旅游產品包括意想不到的文化體驗、激動人心的海岸游覽、異國情調的風俗體驗以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野生動物觀賞等[43]; 芬蘭羅瓦涅米舉辦的“北極圈穿越儀式”是一種神奇而充滿異域風情的文化體驗, 代表正式進入北極地區[4,46];加拿大西部的北極地區以資源為基礎的原住民旅游體驗由傳統的大型狩獵逐漸演變為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 這種旅游體驗既是重要資產, 也是一項重大的管理挑戰[111]; 俄羅斯將其北極地區的遺址保護與旅游體驗相結合, 為北極旅游發展賦予了新的品質[112], 原住民與自然和諧生活的畫面,代表了浪漫和悠久的原住民社區形象[113]。

2.6 旅游活動影響下的北極社區面臨著經濟-社會、政治、環境和文化系統等多重變化

近十多年來, 國外部分學者專門研究了北極旅游與當地社區的響應關系[45,69,72,114-116], 尤其關注社區成員參與旅游研究的重要性[117]?,F有研究注重環境、原住民、社區和游客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16],關注社區對當地自然資源及旅游的潛在依賴關系[118-119]。北極社區的原住民及旅游經營者普遍支持旅游業發展, 采用參與式研究方法可檢驗社區對于旅游發展的響應[15], 政府和社區還應考慮全球變暖對未來旅游業發展的影響, 有必要確定其旅游業發展的優先次序, 提出適當的政策和法規[29]。如圖8 所示, 國外北極旅游與社區關系研究主題主要涉及北極地區、人類、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系統、動物、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寒冷氣候(cold climate)以及環境監測等, 上述主題的變化對當地社區的生存能力產生連鎖影響[119], 使得北極社區面臨著經濟-社會、政治、環境和文化系統等多重變化。

圖8 北極旅游與社區主題關系Fig.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tic tourism and community theme

國家和地方對北極社區旅游發展的優先事項保留發言權。旅游業經常被宣傳為北極社區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工具, 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旅游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持懷疑態度或不感興趣[16], 他們認為旅游業會損害自然資源的治理、危害文化的完整性,并危及游客和社區成員的利益[14]。因此, 依賴旅游業的北極社區應當為未來旅游需求和供應的變化做出規劃, 制定具體的適應戰略[114]。

2.7 北極旅游研究評述

北極地區是一個地理區域, 具有基于自然或政治標準的邊界, 北極旅游則是存在于北極地區的動態變化的結構, 已深深根植于正在變化的北極地區[3]。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 北極旅游需求與行為模式的研究相對較多, 北極旅游影響下的北極社區正面臨經濟-社會、政治、環境和文化系統等多重變化, 這種影響包括辯證共存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北極旅游的顯著特征即體驗稀缺與獨特, 其發展政策措施的核心目標是確保北極旅游可持續發展, 北極旅游管理者及其行動對北極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上述研究領域是相互關聯和動態變化的, 代表了北極旅游研究的前沿, 但這些觀點在空間、生產和體驗等視角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北極地區是多樣性的:如何劃定北極地區的邊界, 如何在統計監測中考慮北極地區的動態性, 可能違背倫理道德和可持續發展要求, 空間上或生產上的北極地區可能與個人或人際聯系無關, 不能應用于統計監控等均是未來北極旅游研究的挑戰。

當前, 國外北極旅游研究正逐漸走向成熟,但現有研究多以案例研究為主, 創造和擴展北極旅游知識生產的研究團隊規模相對較小[14], 北極旅游的理論基礎研究相對薄弱, 現有的實證研究更需要多學科相關理論研究的支持。

3 研究結論與啟示

3.1 研究結論

伴隨全球氣候變暖和北極地區政治經濟意義日益凸顯, 國外關于北極旅游的研究經歷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深入、從零星孤立到研究網絡初現的發展過程。本文展示了國外北極旅游研究相關文獻的發表趨勢、關鍵詞關系、作者及其所屬機構之間合作與發文網絡、文獻及期刊共引等,提煉出“北極旅游行為模式研究構成北極旅游研究的重要內容”等6 個研究內容。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國外關于北極旅游的研究熱度逐年升溫,發文期刊主要包括 Arctic、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Polar Record 等; 出現頻次較多的關鍵詞包括北極、旅游、氣候變化、北極旅游、影響等; 發文量較多的作者包括Stewart、Dawson、Grimwood 等, Dawson、Stewart 等少數作者初步形成研究團隊, 發文量較多的機構包括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芬蘭奧盧大學、挪威北極大學等, 渥太華大學、奧爾堡大學、林肯大學等少數機構形成了較穩定的合作網絡; 被引頻次較多的文獻分別是Dawson(2014)、Lasserre(2015)、Stewart(2013)等, 被引頻次靠前的期刊主要有 Arctic、Polar Geograph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等, 這些期刊在北極旅游研究的被引期刊中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

2.國外學術界多從北極旅游的模式、影響、管理、發展政策措施、體驗以及社區響應等視角開展研究。(1)北極旅游行為模式研究是北極旅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興趣所在?!白詈髾C會旅游”體現了游客的環境價值觀、聲望和精英旅行者身份;北極地區僅部分旅游目的地可以方便地統計旅游數據; 旅游信息服務對北極旅游可持續發展產生影響; 北極旅游季節性特征顯著, 游客的旅游動機差異顯著; 近年來郵輪旅游已全面覆蓋北極地區的旅游目的地, 郵輪旅游成為北極地區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2)與氣候變化相關聯的北極旅游活動, 其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辯證共存。旅游影響研究傾向于評估北極旅游活動對經濟、生態環境尤其是野生動物的影響, 其中負面影響主要包括對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安全以及原住民文化等造成的壓力, 積極影響主要包括促進當地經濟和居民收入增長、增強社區自豪感、增加就業機會等。(3)旅游管理是北極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北極地區旅游管理者及其采取的行動, 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北極地區旅游業能否可持續發展;2000 年以來, 北極旅游管理研究主要涉及動物、北極地區、生態系統、人類、自然環境保護及監管等方面; 北極地區脆弱而復雜的生態環境使北極旅游管理面臨巨大的挑戰。(4)確保北極旅游的可持續性是北極旅游發展政策措施的核心目標。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可持續發展成為北極旅游業發展的核心戰略, 旅游發展政策措施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人為影響, 保護當地的文化和自然遺產; 不同的北極國家或地區的旅游發展策略側重點不盡相同, 相關研究探討了郵輪旅游、野生動物觀賞與保護等發展策略。(5)體驗稀缺與獨特是北極旅游顯著而不可或缺的環節。北極旅游體驗是游客的需求核心, 每個游客在北極地區的旅游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游客在北極的旅游體驗往往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不同的北極地區可能有各種不同的旅游活動。(6)旅游活動影響下的北極社區正面臨經濟-社會、政治、環境和文化系統等多重變化。北極旅游與社區響應關系的研究注重環境、原住民、社區和游客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 也關注社區對旅游的潛在依賴關系; 國家和地方對北極社區旅游發展的優先事項保留發言權, 北極社區應當為未來旅游需求和供應的變化制定具體的適應戰略。(7)旅游已深深根植于正在變化的北極地區, 盡管上述研究進展代表了北極旅游研究的前沿, 但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挑戰: 如何劃定北極地區的邊界, 如何在統計監測中考慮北極地區的動態性, 可能違背倫理道德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等。盡管北極旅游研究正逐漸走向成熟, 但現有北極旅游研究創造和擴展北極旅游知識生產的能力不足, 北極旅游的理論基礎研究相對薄弱。

3.2 研究啟示

北極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以及科研等意義影響深遠。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北極冰層消融, 新的北極航線不斷開通, 越來越多的國家試圖尋求開發北極的新機會。當前, 國際形勢風云變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影響相互交織, 俄烏沖突的規模、烈度和持續時間超出預料, 世界經濟復蘇遭遇嚴重挫折。但全球開放發展依然是歷史大勢, 攜手合作、共迎挑戰的愿望不會改變。不論氣候和環境, 抑或政治和經濟, 北極地區的變化均是巨大而快速的。開展北極旅游合作與相關研究, 高度契合北極地區治理與開發的國際合作需求, 是對北極地區巨大而快速變化的積極響應。

1. 關注氣候變化下北極旅游發展應對。未來的研究需要關注旅游和氣候變化之間更廣泛的社會空間、經濟和政策背景, 強化氣候變化或氣候危機對當地旅游業影響評估[120-121], 提出商業發展、目的地和社區的適應方式[122-127], 將旅游業與其他資源采掘業打造成北極地區的經濟基石。氣候變化對日益依賴旅游業的社區的影響研究必須更加關注提高個人、社區、企業、政府和目的地對氣候變化及其相關影響的適應力[128-129]。為了可持續地應對氣候危機, 需要更好地了解旅游業與其他經濟部門的整合方式, 而氣候危機以及包括COVID-19 在內的全球性事件均對這些部門產生了深遠影響[130]。

2. 加強北極旅游合作研究。北極旅游研究正從起步階段逐漸走向發展成熟, 但相關知識生產的研究團體規模仍相對較小。未來的研究還需加強合作, 在理論定位上擴展更廣泛的學科基礎,不斷提高北極旅游研究的學術影響力??芍贫ňC合的研究方案, 不僅涉及環境保護, 而且與社會需求相關聯等[131]。例如北極郵輪旅游是一個迅速增長的新興旅游業, 其政策制定和治理尚存在制度和體制空白[132], 關于航運增長如何影響當地社區的知識相當零散, 對當地社區及環境的研究仍然不足[133]。推進新的主題研究領域, 進行跨區域、跨極地知識、跨學科的合作研究, 昭示著未來的研究將從目前的發展階段進入整合階段[15]。

3. 關注北極旅游的地緣政治研究。北極在全球地緣政治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除了北極八國,一些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正努力成為制度化的北極參與者[99]。然而, 北極地區地緣政治和旅游發展的相互依賴性較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北極地緣政治的復雜性與不穩定性制約了北極旅游業的發展: 首先, 北極地區缺乏統一的旅游發展法律框架, 現有法律框架的約束力不足以應對北極地區旅游活動擴張的潛在風險[134]; 其次, 北極地區仍存在確定海底權利和建立專屬經濟區等懸而未決的管轄問題; 再次, 鑒于北極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及其航線潛力, 研究北極地區的地緣政治必須考慮經濟利益的影響, 經濟利益是當前驅動北極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反之, 旅游發展可促進北極地區地緣政治關系改善, 應加強研究繪制應對復雜地緣政治關系下的北極旅游健康發展路線圖[20], 北極旅游將成為價值觀輸出的隱蔽途徑,可建立包括北極八國、中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中亞五國、亞美尼亞等53 個國家在內的“泛北極國家”機制和“泛北極國家”國際組織, 合理處置和協調北極地區的能源、經濟、生態、交通運輸與貿易、旅游和文化等問題[135-136]。

4. 深入開展中國北極旅游研究。國內學者尚較少從旅游視角關注北極地區的發展與治理?!吨袊谋睒O政策》白皮書指出中國是地緣上的“近北極國家”, 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 北極旅游是新興的北極活動, 中國是北極旅游的來源國之一。中國應加強與北冰洋沿岸國家的合作研究, 開展國際間的科研交流活動, 積極倡導北極的低碳旅游、生態旅游和負責任旅游, 推動北極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國內學者應積極開展科研合作, 拓展研究領域和研究深度, 加強中國參與北極旅游開發的制約因素、投資風險以及對策模擬等研究[20]。

猜你喜歡
北極旅游業社區
云南出臺20條措施,加快旅游業恢復
社區大作戰
北極有個“放屁湖”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北極兔乖乖,唱起歌來
北極
中國旅游業2017的風往哪吹?
旅游業
簡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