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現實主義視角下多克特羅《拉格泰姆時代》研究

2024-01-18 00:49李美陽
關鍵詞:多克特羅后現代主義

楊 東,李美陽

(1.哈爾濱師范大學 西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2.哈爾濱金融學院 商務英語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20世紀美國文學往往被簡單地分為兩個時期:現代主義時期和后現代主義時期。顯然,這種劃分是合理的,但還不夠完整?,F代文學中總是有一種現實主義的張力,這可能與19世紀略有不同。在19世紀及之前的現實主義文學中,作家試圖在他們的故事中描繪一個像圖畫一樣的現實,以精確和真實的方式描繪人或自然,具有以下特征:第三人稱敘事通常用于獲得更廣泛的故事視圖;包括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尾的線性情節線,使讀者輕松清晰地掌握情節,理解故事的邏輯發展。但后現代技術拒絕封閉和確定性,并且易于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都折射出作家所追求的真實性。杰拉德·熱內特(Gerard Genette)指出,真實性是關于尊重規范的形式原則,它指的是歸因于特定人的社會行為與一般格言之間存在關系。熱內特用“格言”一詞來表現社會意識形態,但意識形態就像寫作方式一樣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在新現實主義中,真實性也受到重視,可能與19世紀略有不同,因為“現實”在20世紀發生了變化。在《拉格泰姆時代》中,多克特羅試圖通過現實模式來構建一個具有新現實主義特色的現實社會,并向狄更斯小說等社會小說致敬。與此同時,多克特羅在最后一章中設計了一個幸福的結局,盡管不是那么幸福,但是這代表了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一、敘事視角蘊含深意

第三人稱敘事模式在小說中頗為常用,尤其是現實主義小說。每個角色對故事情節知之甚少,但是作者卻洞察一切,并控制小說中每個事件的發生和人物的思想和成長。角色在故事中以“她”、“他”或只是名字出現。

《拉格泰姆時代》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在《拉格泰姆時代》中,從小說一開始,人物以父親和母親的身份出現,似乎一定有一個兒子叫“我”,他可以合理地擔任敘述者。但“我”被稱為小男孩。那么敘述者是誰呢?當讀者意識到小說是用第三人稱敘述時,敘述者知道故事中發生的所有事情,敘述者以“我”和“我們”的身份出現在故事中間。當然,一些持反對意見的評論家指出這本書沒有根據,視角的轉變沒有產生有意義的觀點。顯然,這種觀點缺乏對文本和作者創作目的的重新考慮。事實是,《拉格泰姆時代》作為后現代或新現實主義小說確實廣受歡迎。通過敘事方式的轉變,多克特羅使小說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

當然,大多數小說都采用了第三人稱敘事模式。全知的敘述者知道母親的弟弟、母親、塔特赫等人的內心感受。當伊芙琳走進猶太家庭的公寓時,她感到與已故母親有強烈的親情,然后讀者沿著她的視角在房間里看到一個包裝箱、意第緒語書籍和一個鍍鋅罐頭。這是典型的全知敘述者敘事視角,他知道在只有小女孩和伊芙琳的小房間里發生了什么,知道伊芙琳當時的想法和她看到的東西。

第三人稱敘事讓讀者了解人物的所有內心想法。但在作為敘述者的小男孩眼里,這個世界更無辜。當他的祖父講述奧維德的轉變時,他“認為他的祖父是一個被丟棄的寶藏。他認為這些故事象征著真理,因此是可以驗證的,他根據自己的經驗找到了事件和人物具有不穩定性的證據”(97)。敘述者好像是小男孩,但又不完全是,小男孩在故事中并沒有以第一人稱敘事“我”的身份出現。但這部小說在男孩的視角下給美國歷史做出了最終的結論,比如“這是我們歷史上溫斯洛·荷馬畫畫的時候”(4);“在我們歷史上的這些日子里,有一個高度發達的城際街道鐵路線系統?!?76);“當然,在我們歷史上的這個時候,古埃及的形象已經烙印在每個人的腦海中”(128)。所有這些敘述代表孩子是美國歷史的親歷者。

如果小男孩是全知敘述者,他是如何知道所有超出他認知的事件和觀點的?“通過他弟弟我們了解了這段秘密歷史。從他抵達哈萊姆的那一天到一年多后他在墨西哥去世的那一天,他一直在寫日記”(205)。這樣的敘述在小說的最后幾章中經常重復出現。雖然多克特羅曾經解釋過敘述者是成年的孩子,但這并不能解釋小說中復雜的敘述和神秘的敘述者。無論如何,作者在寫作時洞察掌握作品中所有情節,他可以對自己的作品隨心所欲。雖然故事是以第三人稱敘事模式講述的,但作者也需要不同的聲音來表達他想表達的東西。

因此,多克特羅選擇了傳統的敘事模式,因為大多數現實主義作家都會選擇這種模式來掌控小說中的情節。然而,《拉格泰姆時代》的敘述可能永遠不會用于現實主義小說,因為敘述者的轉變出現在現代主義之后。小男孩將他的部分記憶與歷史文本混合在一起,并在他的知識范圍內用第三人稱敘述講述了他周圍的歷史和環境。在許多后現代小說中,敘事聲音是一個難以掌握的要素。這類小說往往喜歡解構傳統權威,在??思{看來,敘事聲音很多,但是似乎沒有一個是完全可靠的。這是許多后現代小說的典型特征,多克特羅在《拉格泰姆時代》中也借鑒了這種創作風格,并使其更簡單有趣,這也是新現實主義小說的特征之一。

二、個人生活和社會問題的細節呈現

現實主義一直是英語文學的主流。對現實的渲染始終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永恒之地。一些文學評論家甚至認為后現代主義也是對現實的渲染,這種觀點也不無道理。在現實主義中,“模仿”一詞經常被用來反映藝術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涉及哲學與修辭的關系以及表征理論與表演的關系。但是在卡恩看來,模仿是“一個幼稚的概念,因為它預先假定了一些看似可靠穩定的先驗意義”。然而,多克特羅在自己的小說作品中經常運用模仿這一創作手法。

俄羅斯形式主義學者雅各布遜在他的《論藝術中的現實主義》(On Realism in Art)中指出:“我們稱那些通過展示現實性來準確描繪生活的作品是現實主義作品。在古代中國文學和近代美國文學中,對生活和社會的模仿永遠不會停止,這可能是許多文學形式產生的原始動力之一?,F實主義的明顯特征是作家設法盡可能準確和生動地描繪生活,以制造一種錯覺,即他在小說中呈現的東西可能曾經在歷史時期的現實中發生過”。在雅各布遜看來,他們正在盡一切努力“展示真實性”。除了模仿之外,作者還必須遵守這些社會規范和規則,以使文本更加可信。就像狄更斯小說中的場景一樣,有時很難判斷作者是在寫他所看到的現實生活還是在杜撰情節。至于新現實主義,在細節描述方面也和19世紀的現實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略有不同,這種趨勢在多克特羅的筆下可見一斑。

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稱之為擬態,還是雅各布遜稱之為逼真,多克特羅在將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插入小說時都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他努力將敘述呈現得盡可能“現實”?!霸铝脸鰜砹?,溫度下降了,手推車沿著這條寬闊的林蔭大道的寬闊地帶夾住了,只是偶爾停下來”。當塔特赫離開紐約時,作者幾乎描述了他們到達的每一站的每一個細節。當月亮出來時,這個場景應該是令人耳目一新,充滿美美感的,但塔特對未來的沮喪使他沒有心情去欣賞美麗的場景。多克特羅通過細節描寫在最大程度上還原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八闷鹚男码娫?,一只手拿著軸,另一只手拿著聽筒,意味深長地看著記者”,這是胡迪尼挑戰越獄的場景。事實上,只有對那個時代歷史有所了解的作者才能寫出這樣的細節。當時電話剛剛發明并投入使用,它由軸和聽筒組成。作者通過觀察老照片打造諸如人物的手放在哪里之類的細節,并使讀者了解當時電話的構造。

事實上,美國的現實主義文學不同于歐洲的現實主義文學。在19世紀,美國的現實主義文學似乎等同于與以杰克·倫敦和斯蒂芬·克蘭等作家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20世紀初的美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所有產業都在蓬勃發展?!独裉┠窌r代》是一部關于那個時代社會問題的小說,除了傳統的現實模仿之外,描述的方式略有不同,因為“現實”本身也在不斷變化。在過去,人們的生活看起來更加容易。近代工業革命后,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傳統的敘述方式不足以呈現社會現實。因此,像喬伊斯和伍爾夫這樣的作家在現代主義中尋求出路?!独裉┠窌r代》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在描述現實時允許許多聲音和觀點的存在,這會破壞故事情節的連續性。但在后現代小說中,讀者已經習慣了這一點,而巴赫金提出的“復調”是與傳統現實主義不同的模仿方式。

文學中的“復調”概念是由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提出的,指的是敘事與觀點,觀點和聲音互動的特征。單一文化強調專制和絕對主義,否認他者的存在及其影響力。文化具有復調性,是一種異語對話。雖然他所有的小說都不同程度地關注普通美國人的生活和社會問題,但多克特羅發現自己經常陷入政治小說家、歷史小說家和熱衷于社會問題和復調的小說家的討論中。他放棄了元小說作家描寫私人生活的方式,更喜歡自己的想法,即小說應該更多地關注社會問題。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多克特羅將他關注的焦點分散到所有人物身上,其結果是對“他者”和“差異”的更具體的描述,就像小說中看似相互平行的每一章一樣。實際上,文化是明顯的復調。有些文化沉默不語,聽不到它們的聲音。多克特羅將自己視為社會小說家,這也是新現實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區別之一。他允許所有的文化和聲音出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黑人,猶太人和白人文化深度融合。同時,他從一個朦朧的孩子“我”的角度敘述故事,命名所有與他有關的角色,如父親、母親和小女孩。然而,令讀者感到矛盾的是敘述者知道所有人物的內心活動以及所有超出他觀察范圍的情節發展,盡管他已經明確指出,他們從他的日記和信件中讀到了關于母親和弟弟的一些消息。

本文從復調的角度分析小說,目的是表明復調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而且由于其對社會問題的敏銳關注,是新現實主義小說中一種特有的寫作技巧。在對歷史進行復調式重啟的同時,多克特羅試圖描繪一個圓潤的現實社會極其全景,并向現實主義小說致敬。

三、完全閉合的現實情節

情節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小說是否受到讀者的歡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節是否引人入勝。在小說創作之初,人們普遍認為一個完整的情節應該包括開始、高潮和結局,就像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中所說:“根據我們的定義,悲劇是一個整體,具有開始、中間和結束”。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之后,創意寫作的技巧增加了很多,這些原本作為文學創作標準的準則在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中似乎不再重要?!笆攀兰o的敘事閉合結構被那些后現代的創意所破壞......德里達認為,閉合敘事不僅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情節的差異是十九世紀文學和后現代主義文學之間的眾多差異之一。由于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結局在小說中很少見,因為這在后現代主義中不僅被認為是“幼稚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作為暢銷書,《拉格泰姆時代》卻有著完整的情節和結局。

《拉格泰姆時代》的情節是傳統的,但與傳統情節又略有不同。事實上,《拉格泰姆時代》的主角直到小說情節發展過半才出現,因為白人家族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名門望族,一旦科爾豪斯以一個成功黑人的身份出現,情節就圍繞著他發展,直到故事的結尾。黑人尋求正義的故事驚心動魄,小說情節令人興奮。故事從第一章開始沒有耐人尋味,而是似乎一直在引起錯誤的共鳴。有關于被人家族的描述,Evelyn Nesbit和她的案件,猶太家庭,然后是科爾豪斯。一個接一個的故事接踵而至,讓讀者對作者的真實意圖感到困惑。因此,小說的開頭具有除連續性之外的所有文學特征。情節經常被不同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打斷。然而,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在故事開端無法引入足夠多的人物,為小說的發展和高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塔特的房間里,弟弟和內斯比特相遇時,已經結下了緣分。像塔特的移民,內斯比特和弟弟之間的愛情,高盛一行人像溪流一樣逐漸結合在一起的小故事,在弗雷塔格看來,這就是故事情節的發展。在科爾豪斯決定實施謀殺和縱火之后,他幾乎改變了故事中每個角色的生活。弟弟加入他的幫派成為亡命之徒,莎拉在此之前已經離世。母親和父親搬到了大西洋城以躲避記者的干擾。毫無疑問,科爾豪斯的每一步發展都觸動了讀者的心弦,當黑人為了自己的福祉和他注定的失敗而放棄時,最終的死亡到來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到此結束,但這并不意味著整部小說的結束。高潮過后,有一個在德里達看來不可能的結局:科爾豪斯的兒子,黑人男孩和家人住在大西洋城。有一天,父親在歐洲旅行時去世,因為輪船意外沉沒了,之后母親和另一個男人一起生活。塔特向她求婚,她欣然接受了。所以這個新家庭包括母親、塔特、男孩、女孩和黑人男孩。除了那些以不同方式死去的人,大多數主要人物都進入了這個家庭,家庭成員包括了小說中的三個家族和三個種族。

在現代主義之后的小說中,閉合結構是不可取的。然而,多克特羅在他的《拉格泰姆時代》卻呈現了一個完整的結構,幾乎所有角色都以新的狀態安頓下來。作者的意圖顯而易見,無論美國人民經歷多大的艱難挫折,他們最終都會找到解決危機的辦法。三個家庭經歷了很多不幸,他們最終以一種新的方式一起面對未來的生活。多克特羅向美國人民傳遞了種族融合的觀點和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實上,塔特赫和白人家族輾轉遷徙,就像猶太人當年離開埃及一樣。摩西奉神之名許諾他們幸福的生活,并最終將他們帶入應許之地。多克特羅在大西洋城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可能象征著應許之地,他選擇小說的結局發生在那里,暗示他心中對美國的未來充滿希望。

四、結論

偏心、模仿、復調是新現實主義小說典型的創作技巧。在他的小說《拉格泰姆時代》中,多克特羅非常巧妙地將這些技巧和他的個人風格融合在一起。他試圖描繪一幅20世紀初美國社會和個人生活的全景圖。

新現實主義尋求一種與后現代主義不同的小說創作之路,這使得新現實主義小說略有變化,但必須建立在后現代主義的基礎上。后現代主義既不像沃爾夫所宣稱的已經退出文學舞臺,也不像后現代時期那樣流行。正如安德魯·霍貝雷克(Andrew Hoberek)在他的《后現代主義之后》(After Postmodernism)中所說,后現代主義之后的小說將更多地依賴于社會的“不斷變化的地位”,并且由于小說對大眾文化的開放性,將有更多的小說類型涌入文學創作領域。因此,新現實主義既包括后現代主義的技巧,也包括現實主義的表現模式,其目的是呈現一個真實的社會。新現實主義作家更關注社會問題?!独裉┠窌r代》出版于后現代主義的黃金時期,堪稱后現代小說,但它具有后現代小說通常不具備的一些特征,對社會問題的熱切關注和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一些后現代主義小說由于其作者對現代性的高度關注,往往并不那么容易被讀者所理解,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后現代小說缺乏趣味性和精彩性。在此,筆者認為《拉格泰姆時代》是一部新現實主義小說,采用后現代的手法,如衰落和復調,用于描述社會的“現實”。如前所述,現實主義者更關心外部世界的現實和現實本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狀態。

《拉格泰姆時代》的故事線圍繞著三個家族展開:黑人家族、猶太家族和白人家族。它從白人家族開始,以三個家族融合在一起結束。故事中間部分黑人沃克最為引人注目?!安灰焖傺葑噙@首曲子,演奏拉格泰姆時代快是絕對不對的......”多克特羅在小說開始之前引用了斯科特·喬普林的這句話,他用切分音或“粗糙”的節奏以及常規的節奏來安排他的情節。三個家族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而故事的主線則落在了黑人科而豪斯身上。多克特羅不僅對歷史事件進行了重新詮釋,而且用細節再現了真實和虛構人物的具體生活。多克特羅允許所有角色自由發揮自己的鮮明性格,因為他們在文化和意識形態上各有不同。差異性意味著多樣性、異質性、多元性而不是二元排斥,這既是現實主義的本質,也是社會小說的傳統和對歷史的重新詮釋,正是多克特羅在創作中所追求的。上述技巧在《拉格泰姆時代》這部小說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在作者看來,故事情節不應該只有一個固定的中心,因為故事的現實性意味著所有角色的生活都應該有一個中心,也不應該只有一個單一的聲音,因為復調也是現實社會的典型特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引人入勝的故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多克特羅重新構建了他的歷史觀,向世人詮釋了一段獨特而生動的歷史,使讀者在歷史的真實與虛構之間找到平衡點;可以幫助人們脫離歷史的束縛,形成清晰的歷史觀并重新了解歷史。

猜你喜歡
多克特羅后現代主義
從后現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元藝術與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的幻想
動物界的“春運”大片
那個最會畫“胖子” 的老頭兒——費爾南多·博特羅
越獄王如何變身偵探鼻祖
越獄王如何變身偵探鼻祖
新型沙美特羅衍生物的合成
藥物聯合多克自熱炎痛貼治療慢性盆腔炎68例療效觀察
馬丁·特羅:高等教育大眾化“導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