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世界航天:在劇變中前行

2024-01-18 07:05遲惑
太空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星鏈馬斯克空間站

文/遲惑

除中國之外的2023 年世界航天,有“變化”也有“不變”。型號、技術、市場都處在劇烈變化中,而不變的就是這種變化。當然還有一項“不變”的,就是馬斯克和他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繼續獨領風騷,而傳統航天國家、航天機構則顯得力不從心。這充分體現了馬斯克個人的管理能力,也體現了美國航天的超強實力。但即使如此,其他航天國家也沒有放棄努力。在世界航天第二集團中,還存在著激烈競爭。政治繼續把世界航天切割成幾個部分,卻又不能讓俄羅斯與西方徹底斷絕往來。印度在這一年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也讓人看到,第三世界國家航天能力是不可小覷的。

航天發射

▲ 獵鷹9 火箭2023 年12 月24 日發射德國衛星

SpaceX 冠絕全球

2023 年可以說得上是馬斯克獨領風騷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發射總數超過了全球其他所有國家所有發射服務商的總和。在此前幾個年頭,中國的航天發射數量還能夠與馬斯克一較長短,但是隨著一些重大工程的部署完成,中國航天發射服務市場的需求已經沒有那么迫切了,發射數量自然就降了下來。而馬斯克的星鏈系統發射頻率越來越快,推動獵鷹9火箭的發射數量迅速攀升,也就是每個星期差不多要發射兩次,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運載火箭的航班化發射。2023 年,獵鷹9 發射91 次,其中絕大部分是用來發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自己的星鏈衛星,從這個角度來說,馬斯克是自己為自己開辟了一個發射服務市場,這是其他國家其他服務商所不具備的條件。實際上,考慮到星鏈一期工程1.2 萬顆衛星的部署規模,以及每年5%的更換頻率,獵鷹9 火箭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不需要擔心自己有沒有服務對象。本年度,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還發射了5 次重型獵鷹火箭。

在2023 年,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還實施了另外一種大膽的嘗試,也就是星艦超重型火箭的試飛。雖然2023年4 月20 日和11 月18 日的兩次試飛都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并沒有阻止全世界的擁躉們一次又一次陷入狂熱。因為這畢竟是全球第一次私營公司嘗試研制和發射超重型火箭,而且這兩次飛行畢竟都讓火箭離開了地面,雖然沒有取得完整的成功,也算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第一次飛行當中,“星艦”的33 個發動機有5 個沒有點燃,形成了奇異的視覺效果,很多愛好者甚至把這個場景做成了logo,當作自己的社交媒體頭像。在第二次試飛當中,“星艦”一級的33 個發動機終于全部點燃了,一級的飛行應該認為是成功的,但二級沒有正常點火,也導致了飛行失敗。對此,馬斯克毫不氣餒,他早已公開宣布,要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試飛。目前他已經制造了多枚“星艦”,準備用迭代式發展的方式邁向成功。

▲ “星艦”第二次飛行時,一級火箭工作正常

▲ 首次飛行失敗后的“星艦”殘骸

▲ “星艦”第一次軌道飛行出現5 臺發動機熄火的故障

▲ “星艦”一級的大量發動機

當然,這樣頻繁的試飛,消耗了大量的資金。馬斯克至今也沒有公布每次試飛的成本是多少,但人們普遍推測大概在20 億美元的量級。這樣的數字聽起來當然很嚇人的,但實際上在人類進入航天時代的早期,美國和蘇聯就是用這樣的投資強度來突破運載火箭技術的。

實際上,“星艦”能不能繼續突破,不僅事關馬斯克本人的瘋狂夢想,也和美國載人重返月球的進度息息相關。星艦飛船是美國宇航局設定的阿爾忒彌斯計劃第一階段唯一一種月球著陸和上升飛行器。它要是不能及時飛行成功實現技術突破,那么阿爾忒彌斯計劃的第一階段節點就無法保證了。

▲ 多次跳票的火神火箭

ULA 步履艱難

與馬斯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外一些發射服務商的步履維艱。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的火神火箭再次跳票,沒有在2023 年內完成首次發射任務。這次的責任已經不能再推給藍色起源公司了,而是要由波音和洛·馬兩家公司來承擔。在過去幾年時間里,藍色起源公司為火神火箭提供的BE-4 液氧甲烷發動機多次拖延,導致火箭首飛一推再推。但是2023 年藍色起源公司的工作總算完成了,向聯合發射聯盟公司交付了首批發動機??墒窃? 月份的測試中,洛·馬公司負責研制的半人馬座上面級發生了液氫泄漏事件,導致了一場大爆炸。這樣一來,5 月份發射的計劃就只能取消了。聯合發射聯盟公司原本打算在2023 年最后一個季度發射“火神”。10 月24 日,這家公司甚至給出了精確日期,說這次發射會在圣誕夜進行,但12 月份又宣布發射推遲到2024 年1 月8 日。至于1 月8 日能不能成行,可能還要打個問號。

▲火神火箭局部

2023 年,聯合發射聯盟公司的發射次數并不多。洛·馬公司的主力火箭——也就是宇宙神5 火箭,只發射了X 次。因為它采用了俄羅斯提供的RD-180 發動機,因此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隨時面臨著斷貨的風險。雖然美國擁有RD-180 的全部技術資料,也可以安排在國內生產,但是洛·馬公司從來沒有為此安排過生產設施和生產計劃,真的要本土化制造,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而美國空軍和美國宇航局根本就沒有資源來幫助洛·馬公司從頭建立這樣一套生產能力。波音公司的主力火箭德爾它4 火箭,在2023 年6 總算實現了一次飛行,發射了美國國家偵察局的一個秘密載荷。為了這樣低頻率的發射,維持一套生產設施和一套人馬,對波音公司來說是沉重的負擔。如果能用火神火箭來替代宇宙神5 火箭和和德爾塔4 火箭兩個型號,也算打了一個翻身仗。

▲ 電子號火箭在2023 年9 月發射失敗

▲ H3 火箭發射功敗垂成

▲ 阿里安6 火箭要拖到2024 年中發射

▲ 織女星C 火箭短期內無法復飛

其實對于美國軍方和美國宇航局來說,聯合發射聯盟公司表現好不好,如今已經是無關痛癢。即使這家公司憑空消失了,美國政府也能用低廉的價格買到充足的發射服務。另一家具有發射能力的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在火箭的飛行頻率、載荷能力、飛行單價方面都遠遠不能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提并論,即使這些公司一夜之間消失了,似乎也沒什么關系。至于藍色起源公司有沒有可能突然雄起,對馬斯克形成有效的挑戰,對此幾乎沒有人表示樂觀。

“火箭實驗室”邊緣化

另外一家發射服務公司也就是從新西蘭搬到美國去的火箭實驗室公司,在2023 年表現也未達到預期。這家小火箭公司的經驗證明,小型火箭無論看起來多么機動靈活,也競爭不過獵鷹9 這種可以頻繁飛行的大火箭。在整個2023 年,火箭實驗室公司的電子號火箭只飛行了8 次,距離貝克所想象的航班化還非常遙遠。而且,即使美國國防部和美國宇航局盡自己的努力照顧了電子號火箭的生意,還是沒有能夠阻止這個不遠萬里投靠美國的企業逐漸滑向邊緣化。面對這樣的局勢,公司的創始人貝克宣布要研制一種大型火箭來進軍主流市場。不過研制火箭這種事情從來都是說著容易做著難,什么時候才能看見他所描述的中子號火箭真正出現在發射臺上,還是個未知數。

當然,火箭實驗室公司依然保持著另外一項榮譽,那就是最善于給任務起名。他們在2023 年的歷次任務分別叫做“弗吉尼亞屬于發射愛好者”(這是在美國實施的第一次發射)“一起變強”“節拍永不?!薄帮Z風般的火箭”“投身風暴”“回來吧寶貝”“我們熱愛夜生活”。9 月的發射叫做“我們永遠不會拋棄你”,然而這個名字并沒有帶來好運,發射失敗了。

歐洲、日本遭遇困境

不僅僅是聯合發射聯盟和藍色起源公司,2023 年,歐洲、日本在航天發射方面同樣遭遇困境。

日本新一代運載火箭H3 原計劃在2023 年2 月首次試射,因故障取消,其在3 月嘗試首飛時,二級電源問題導致飛行失敗,折戟沉沙,搭載的“先進地球觀測衛星三號”完全損失。這對于崇尚“工匠精神”的日本來說,是一個很難面對的沉重打擊。

歐洲的阿里安6 火箭同樣出現了跳票問題。按照原計劃,在阿里安5火箭停產之后,阿里安6 火箭應該立即接替它的任務,為歐洲提供持續的航天發射服務。但是阿里安6 火箭在2023 年9 月發射臺測試時,地面控制系統發生故障。事后調查發現,它在2023 年內已經不可能發射了。按照最初計劃,阿里安6 火箭應該在2020年首次發射。而阿里安5 火箭在2023年7 月實施了最后一次發射,把法國的錫拉庫斯4B 軍用通信衛星和德國亨利克·赫茲通信技術實驗衛星送入太空。這樣一來,歐洲就只剩下織女星C 系列火箭了??椗窃缙谛突鸺?023 年也僅僅發射了一次。如果在2024 年阿里安6 能正式上線,那么歐空局還有可能找回自己的面子。

被政治切割的俄羅斯

馬斯克能夠在2023 年搶到這么多的發射合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俄羅斯被踢出了國際發射服務市場,運載能力強大的質子M 火箭和可靠性極高的聯盟火箭發射生意一落千丈。歐幾里得望遠鏡的發射任務就是獵鷹9 火箭直接從聯盟火箭那里搶來的。在整個2023 年,聯盟火箭一共發射了17 次,而質子火箭一共發射了2 次。質子火箭在2 月和3 月分別發射了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和一顆軍用通信衛星。聯盟火箭發射了4 艘進步飛船、2 艘聯盟飛船,充當國際空間站服務火箭,另外11 次任務分別是民用或軍用衛星及月球25 號探測器。

▲ 聯盟火箭發射軍用衛星

▲ 俄羅斯質子火箭發射軍用衛星

朝鮮的突破

當然,我們不應忘記,在2023 年還有一種火箭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突破,那就是朝鮮的“千里馬一號”。它在2023 年11 月把萬里鏡一號偵察衛星送進了預定軌道。朝鮮方面并沒有發布這顆偵察衛星拍攝到的圖像,但是朝鮮官方媒體指出,衛星飛行取得了完全成功,已經清楚地獲得了美國本土的圖像。這就意味著,“千里馬一號”工作正常,并且入軌精度相當高。在這次發射成功之前,“千里馬一號”曾經在2023 年進行過兩次飛行嘗試,但遭到失敗,殘骸還被韓國方面撈走??梢哉f,朝鮮這次發射成功實屬來之不易。

▲ 朝鮮火箭發射偵察衛星取得成功

深空探測

“哈勃”與“韋布”的交接

2023 年的深空探測取得了不少成績。

韋布空間望遠鏡與哈勃空間望遠鏡的任務交替可能要進入實質性階段了。2023 年11 月29 日,哈勃空間望遠鏡因為陀螺儀故障進入了安全狀態。這在它服役的歲月里,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2009 年哈勃望遠鏡接受最后一次維修之后,安裝了6 個新的陀螺儀,其中3 個已經壞了。這次出問題的是剩下3 個中的一個。2018 年,“哈勃”也出現了類似問題,但是最終修復了。對于一臺服役了30 多年的老望遠鏡來說,它所提供的科學價值和天文學知識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在它身上的投入,的確是物超所值。即便哈勃望遠鏡現在進入退役并關閉程序,人們也會覺得理所應當。

▲ 韋布望遠鏡拍攝的超新星圖像

用來接替哈勃望遠鏡的韋布望遠鏡在2023 年不斷觀測到宇宙深處的神奇景象,雖然大多數發現只有天文學家才能看得懂,但即使作為外行的我們也能夠理解它對人類科學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比如說,“韋布”發現,在行星形成盤XUE-1 當中,雖然環境異常惡劣,但還是存在水和有機碳分子的跡象,類地行星正在誕生。它還發現,系外行星的表面可能被海洋覆蓋,有些系外行星正在縮小,而太陽系外可能存在 8 個“超級地球”。如此密集的成果發布也意味著韋布望遠鏡的運行進入了正軌。今后即使沒有“哈勃”,“韋布”也能為天文學家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

▲ 俄羅斯月球25 號探測器準備起飛

俄印登月競賽

俄羅斯發射的月球25 號探測器是從上世紀70 年代的蘇聯宇航計劃中繼承下來的,相當多零部件和材料還是沿用了蘇聯時期的成果。俄羅斯目前遭受著美國和整個西方的嚴密封鎖,航天高技術方面的合作幾乎完全斷絕,如果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那就意味著俄羅斯依然是一個原創性的航天強國,并且能夠在登月競賽當中占有一席之地,畢竟蘇聯是第一個實現無人探測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

然而事與愿違,“月球25 號”的發射和奔月、捕獲過程還算順利,在減速過程當中卻發生了計算錯誤。發動機噴射了太長時間,提前降低了著陸器的速度,結果當然是一頭撞毀在了月球上。俄羅斯的這次登月努力功敗垂成。

▲ “月船3 號”起飛

▲ “月船3 號”著陸前瞬間

▲ “月船3 號”成功著陸讓印度民眾極度興奮

不過,另外一個國家給人們帶來很大的意外,這就是印度。印度的月船2 號著陸器在2019 年嘗試月面軟著陸的時候摔得粉身碎骨,以人們對印度工業實力和航天實力的認識,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難了。然而在2023 年的8 月23 日,也就是在俄羅斯試圖月面軟著陸失敗的大約一個星期后,“月船3 號”竟然奇跡般地降落在了接近月球南極圈的地方。雖然這并沒有完全實現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目標,也就是降落在南極區域,但畢竟是印度第一次在另外一個星球上實現軟著陸,也使印度成為全球第四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這對于印度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的振奮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在那段時間里,推特上的印度網民幾乎進入了癲狂的狀態。

▲ 日本白兔R 探測器外觀

不得不說,“月船3 號”能夠取得成功,確實是值得稱贊的,因為用來發射“月船3 號”的地球靜止軌道運載火箭MK3 型,性能實在說不上有多么優秀。它雖然有著大型運載火箭的體格,卻只能達到發達航天國家中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因此嚴重制約了“月船3 號”的體積和重量。另外,印度的航天制造工藝水平在世界范圍內也不算高。但“月船2 號”失敗之后,印度的確在軟著陸的控制技術、動力系統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解決了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在這其中,印度比較發達的軟件工業可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終于讓印度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實現了這樣歷史性的突破。因此,印度航天雄心百倍地提出了建設空間站、月球采樣返回甚至載人登月等計劃。這也充分體現了航天成就對一個不發達第三世界國家的整體帶動作用有多么明顯。

▲ 白兔R 探測器月球著陸失敗

在這次登月競賽之前,還有一次月球軟著陸的嘗試。日本民營航天公司iSpace 的白兔R 探測器在2023 年4 月26 日嘗試登陸月球。它在2022年11 月用獵鷹9 火箭發射。為了節省燃料,選擇了費時間軌道,2023 年3月20 日才捕獲月球。這個小小的探測器甚至攜帶了月球車。然而在著陸過程中,探測器和地面聯系中斷,這與此前印度、以色列著陸失敗的情況如出一轍,顯然是失控墜毀了。

歐空局的兩大探測器

歐空局一直是空間科學的熱烈支持者。在2023 年度,歐空局發射了兩個重要的探測器,分別是用于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歐幾里德望遠鏡和研究木星系統的木星冰月探測器。

歐幾里德望遠鏡部署在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打算用6 年時間對整個宇宙進行掃描測繪,用來“解決現代天文學最基本的問題”。

木星冰月探測器是用歐空局自己的阿里安5 火箭發射的。所以總體來說,它還算是一個給歐洲爭氣的型號。

“2017年8月8日,我們聯合西江(廣東段)沿線六地市人民政府及省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開展了創建‘平安西江’活動。一年來,牽頭推動活動向縱深開展,使‘智慧西江、協同西江、綠色西江、文化西江和共享西江’的美好愿景逐步變成現實,古老的西江正煥發出新的活力?!币姷接浾?,廣東海事局局長陳畢伍欣喜地表示。

因為發射的時間還比較短,所以這兩個探測器目前還沒有得到足夠的科學收獲。我們相信在即將到來的2024 年,無論“木星冰月”還是“歐幾里德”,都會讓人們大開眼界。

小行星上的土石

本年度的空間探索活動當中,最為醒目的采樣活動當然是美國宇航局的小行星探測器奧西里斯-雷克斯采樣返回計劃。這個探測器早在2020年就已經取得了小行星貝努采樣成功的成績,但是因為距離遙遠,所以經過兩年多的飛行,其返回艙才在2023 年9 月回到了地球。它帶回了250 克黑色的巖土,這是人類第三次從小行星獲得真正的樣品,對于未來行星資源開發和進一步空間探測具有重要的意義。

▲ 歐幾里得望遠鏡拍攝到的銀河

▲ 裝滿了天線和各式探桿的木星冰月探測器

▲ 奧西里斯-雷克斯的采樣艙

▲ 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

載人航天

除中國外的2023 年世界載人航天,可以說是文件和討論多、工程進展少。

在2023 年中,美國政府的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布了“國家低軌道研究發展戰略”,提出要建立強大的、商業化的低軌道事業,而美國宇航局的“低軌道目的地”是基石。這種商業空間站可以推進科學技術、促進市場機會、擴大國際合作,并有助于建設可持續的航天人才隊伍?;蛟S是在這份文件的鼓勵下,2021 年初步啟動的“低軌道目的地”項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星實驗室空間站

2023 年10 月,諾·格公司宣布,參加旅行者公司的團隊共同打造星實驗室空間站。這樣一來,諾·格就必須退出此前參加的納堆疊公司空間站項目。諾·格公司擁有自己的火箭和天鵝座貨運飛船,可以為這個項目提供相當大的有利條件。但是如何解決人員運輸的問題,旅行者公司還沒有公布。此前,歐洲空客航天防務公司已經入伙。

2023 年5 月,另一個商業空間站的運營商公理航天公司實施了它的第二次太空飛行,飛船運載4 人進入國際空間站,遨游太空半個月。公理航天并不打算建造一個全新的空間站,而是打算在國際空間站的基礎之上增加艙段,然后逐步把老舊的艙段替換掉,變成一個完全商業化運營的系統。這是“低軌道目的地”之外的另一個商業空間站項目。第一批艙段正在由歐洲空客航天與防務公司建造。

但即使有兩個商業空間站項目,美國宇航局還是發現,自己很可能會在2030 年前后面臨無站可去的局面。因為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年限取決于俄羅斯的星辰號核心艙等艙段的退役年限。俄羅斯顯然不會再為國際空間站建造和發射新的艙段了。公理航天的艙段建設和發射進度,可能無法與俄羅斯艙段的退役銜接,而“低軌道目的地”建設進度可能跟不上國際空間站退役速度。但是,美國宇航局負責空間站的副局長肯·鮑威爾索克斯在2023 年11 月2 日公開表示,“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不是世界末日”。

國際空間站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政治。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從政治角度都已經沒有興趣把這個偉大的設施維持下去了,但兩國都不能立即拿出一個替代品來取代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提出了在2025 年建設自己的空間站,并且繪制了精美絕倫的PPT,然而人人都知道,憑借俄羅斯自己的財力是很難實現這項宏偉計劃的。

▲ 公理航天公司的第二次任務在2023 年發射

在2023 年讓人比較意外的是,印度也正式公開了自己的空間站計劃。其實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很早就在討論空間站計劃了,但一直沒有提供細節。2023 年“月船3 號”登陸成功后,印度公開了空間站的結構圖。從總體上看,它類似于中國空間站和美國商業艙段的混合體,如果按PPT 建成,將成為和中國空間站規模相當的空間設施。

印度打算在2024 年初實施載人飛船飛行計劃,2025 年首次載人飛行,并且正在研制下一代飛船。按照印度方面的說法,空間站要在未來10~15 年內建成。雖然人類走向太空是必然,但作為一個尚未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印度空間站的提出似乎太急切了一點。不過從印度的這個時間表看,顯然是比照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里程碑而制定的。其中飛船進度顯得有點急迫,空間站建設卻還是留有余量的。

中國在1999 年實施神舟一號飛行,2003 年首次載人飛行,時間跨度達到5 年。印度想用兩年時間就走完這段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有些不現實。但是中國從首次載人飛行成功到空間站建成,用了20 年時間,印度給自己設定的周期顯得緊迫。不過印度到現在還沒有突破載人飛行的技術,它能不能在自己設定的周期內完成這樣的跨越,還有待觀察。

▲ 科學艙發生泄漏,國際空間站已經進入倒計時

▲ 印度空間站模型

衛星應用

衛星遙感在戰場應用

2023 年的衛星應用產業,看上去平淡無奇,但是一些重要的趨勢正在緩慢而堅定地推動著產業向前進步。

在這一年里,商業遙感衛星作為開源情報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防務和戰略相關咨詢企業的必備工具。這些企業用美國數字全球公司、行星實驗室公司或者歐空局哨兵衛星提供的圖像,對烏克蘭戰場、巴勒斯坦地區以及世界其他一些熱點地區進行持續的跟蹤和分析。比如,在烏克蘭軍隊向俄羅斯發起的一次又一次偷襲當中,俄軍到底遭受了多少損失?俄羅斯方面自然是要盡量保密的,但是在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的監視之下,這些損失的情況無所遁形,特別是烏克蘭對俄羅斯后方空軍基地的襲擊,對塞瓦斯托波爾黑海艦隊船舶修理廠的襲擊,都在遙感衛星的影像之中留下了無可辯駁的證據。

另外,商業遙感衛星還能發現一些重要的戰略動向。比如,2023 年10 月中旬,遙感衛星發現在俄羅斯與朝鮮的邊境上有大批鐵路集裝箱正在向俄羅斯一方運輸。西方戰略分析界因此認定這是朝鮮正在向俄羅斯提供彈藥,總數可能達到1000 個集裝箱以上。

“星鏈”開始賺錢

另外一個重要的動向還是和馬斯克有關。2023 年11 月初,馬斯克親自宣布“星鏈”已經實現現金流盈虧平衡,稱贊團隊“工作出色”。在2022 年,馬斯克曾表示“星鏈”仍在虧損,并且他對該公司最大的目標是“不破產”,但他的星鏈系統在2023年第一次實現了正向現金流。

▲ 美國麥克薩爾公司衛星拍攝的烏克蘭戰場

▲ 歐洲哨兵2 衛星

2023 年11 月,“星鏈”還迎來了另一個里程碑,全球活躍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200 萬。用戶數字和經營數據顯然是相關的?!靶擎湣庇胁煌脑伦馓撞?,就算按照最便宜的每月99 美元,那么一個月也能收到將近2億美元,確實可以做到不再虧錢了。這向人們證明,大型低軌道互聯網星座是可以賺錢的。

▲ 烏克蘭巴赫穆特戰場上的“星鏈”終端

為了讓自己的“星鏈”能夠賺錢,馬斯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身段也非常柔軟。2023 年11 月,馬斯克曾經在推特上公開表示自己對猶太人不太感冒,然而或許是因為猶太財團向他展示了自己的影響力,或者是因為馬斯克覺得自己這樣說話太過分了,所以他在12 月初親自訪問了以色列,對以色列在巴以沖突中遭到的損失表示了同情,也對正在加沙地區實施的軍事行動表示支持。據說,這樣一來,馬斯克就得到了“星鏈”在以色列境內落地和開通業務的許可。

以色列是一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對于衛星通信市場來說,確實是很有限的。但是,馬斯克卻不敢不重視以色列市場,這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以色列在整個西方世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得罪了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猶太民族,他的全球商業拓展夢想可能就會撞上南墻。其次,以色列雖小,卻擁有好幾個世界級的衛星終端制造商,包括著名的吉萊特公司等。得罪了以色列可能就得罪了一大批業界的配套企業,對于星鏈系統的產業配套和成本控制恐怕都是相當不利的。因此這位世界首富迅速轉變了自己的立場,穿上防彈背心,來到中東,親自表達對于以色列的支持。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那么經濟前景同樣也能推動著馬斯克這樣的人轉變立場。

▲ 烏克蘭用戶在屋頂架設“星鏈”天線,可見過程非常簡單

▲ 美國空軍希爾基地的地勤正在用“星鏈”傳輸F-35 戰機的后勤數據

猜你喜歡
星鏈馬斯克空間站
空間站為什么不會掉下來
首個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
自制空間站模型
小心那個星鏈
空間站日記
馬斯克打臉簡史
“星鏈”第22組衛星發射
“星鏈”第18 組衛星成功發射
梅耶·馬斯克的“育兒經”
“星鏈”計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